浅谈江城县普洱茶加工现状与对策

2016-03-19 08:57陈伟
农业工程技术·综合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存在问题现状对策

陈伟

摘要:江城县有悠久的茶叶种植历史和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茶文化,环境优美,资源丰富,茶叶品质好,是普洱茶产地之一,是滇藏茶马古道和水上茶马古道的起点和集散地。茶产业是江城传统优势产业,是全县各族群众尤其是广大山区农民主要经济来源之一。该文通过分析江城县普洱茶加工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做强做大茶产业提供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普洱茶加工;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1 江城普洱茶加工现状

江城普洱茶加工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历史地理、人文资源等条件,有牛洛河“三结合一体化”开发的成功经验和模式;有与国外接壤、一县连三国、茶叶产品可直接进入国际市场的交通区位优势和面向国际大市场的市场优势;有与易武、攸乐等六大古茶山毗邻、茶业发展历史源远流长的传统优势;有积淀厚重的茶史文化基础,蕴藏着极大的发展潜力。

2015年,全县茶园总面积17.4万亩(含现代茶园14.33万亩,古树及茶树林3.07万亩),采摘面积13.62万亩,茶叶总产量14050吨,茶叶总产值7.67亿元(第一产业产值3.93亿元,第二产业产值2.97亿元,第三产业产值0.77亿元),茶产业从业人数达6万多人。茶叶初制加工厂130个,年加工能力2万吨,现有茶叶精制加工厂2个,年加工能力0.1万吨。普洱茶生产企业6家,年加工能力0.7万吨,主要产品有绿茶、普洱茶、红茶、乌龙茶等。目前,全县的茶叶产品生产结构现状为:普洱茶(含普洱茶原料)约占25%,红茶约占5%,绿茶约占70%。

目前,江城普洱茶的加工主要有企业加工和家庭手工作坊两种模式,企业形成“公司+原料生产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家庭手工作坊生产的普洱茶仍停留在自己种茶、采茶、炒青、揉制、晾晒、销售的“小茶农”阶段,企业加工生产的普洱茶占60%左右。加工水平低,设备陈旧老化,加工场所简陋是普洱茶加工环节存在通病,加之目前普洱茶市场价格低迷,加工毛茶出售可避税等原因,加工生产普洱茶积极性不高,基本以生产原料为主,造成产业附加值低、财政贡献率小、普洱茶原料大量外流局面。

2 江城普洱茶加工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力,精深加工有限

我县虽有几十家茶叶加工企业,但还没有一个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县内最大四家企业:牛洛河茶业有限公司,有茶园2万亩,年产茶叶3100吨,年加工能力5000吨,产值7000万元;整董农场,有茶园面积8900亩,年产茶叶近1500吨,年加工能力2000吨,产值4000万元,下设6个加工厂现已承包经营;明子山茶叶有限公司,有茶园面积7000亩,年产茶叶500吨,年加工能力1000吨,产值1000万元,目前已改制为两个公司;亚通贸易有限公司,有茶园面积4000亩,年产茶叶600吨,年加工能力1000吨,产值2000万元。以上四家企业带动能力都很弱,规模经营水平低。

我县大部分企业实力不强,生产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品种结构单一,经营效益差。各个茶厂基本上是各自为阵,企业管理水平、经营模式都还处于较低水平。多数茶厂都还是作坊式生产,茶叶产品五花八门,生产加工标准多种多样。这些企业不注重市场研究,忽视产品质量管理,更谈不上新产品开发和品牌保护。全县制茶企业还停留在自我发展壮大阶段,产业链十分薄弱,茶叶企业对税收贡献率小。在茶叶新产品开发和深加工方面与其它县区相比差距很大,深加工项目尚未起步,茶叶综合利用水平低。

2.2 加工水平低,市场竞争力弱

近年来,受外地州古茶树资源的开发和山头名茶的炒作,大量外地茶商涌入江城收购优质普洱茶原料,压低收购价格,造成江城古树茶和现代茶园所产的原料价格普遍比较低、优质普洱茶原料向外流失的问题,江城县每年外流的普洱茶原料约在3000吨以上。

由于普洱茶晒青原料制作过程比较简单,江城县广大茶农还停留在自己种茶、采茶、炒茶、揉茶、晒茶、售茶的“小茶农”阶段,不但自己砍树炒茶,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还耽误大量时间不能从事其他生产活动;茶农只饮茶不会品茶,对自己加工出的原料采摘质量如何、茶汤口感如何、香气如何、叶底如何等加工环节上的问题都不清楚,也不知道如何改进加工工艺。并且茶农加工条件有限,没有专门用于炒制茶叶的杀青锅灶,炒制过程不规范,造成茶业品质下降而影响销售价格。加之,江城的茶企业普洱茶初加工条件差,加工工艺不规范,加工企业规模小;设备陈旧老化,加工场所简陋;产品规格不一致,产品质量难以稳定,科技含量不高,生产、加工、市场配套不够完善,品牌创新意识不强,市场竞争力较弱。进而形成全县的普洱茶加工制作水平下降、工业产值减少、劳动力就业岗位减少、税收收入减少、企业制作普洱茶无原料或产品难以销售等一系列问题的“怪圈”。

2.3 茶业专项资金投入不足,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由于普洱茶加工产品大部分是原料型产品,而经茶企业深加工后出来的产品属于精制产品,税务部门就要对其产品征收17%的企业所得税,茶企业在税收方面没有享受优惠政策,而合作社在这个方面是有抵扣政策优惠的。茶叶加工企业在收购原料时,必须要向茶农支付现金,在加工好产品后,不象绿茶一样马上投放到市场就能回笼资金,而是要经过一段时间甚至几年、十几年才能销售完同一批次产品,导致大量资金积压,甚至会导致企业破产。由于加工机械市场产品日新月异的变化和终端消费市场对产品开发的不断需求,茶叶加工企业需要不断更新加工机械设备来满足市场需求,而企业由于财力有限和融资渠道不通畅,很难满足对资金的需求,导致茶产业整体效益不高、发展资金困难,加上地方财力薄弱等多方面原因,各级政府对茶业投入的扶持力度不够,影响了茶企业的融资和自我发展,制约了企业的做强、做大、做优、做精。

2.4 质量安全意识不强,检测监控手段落后

江城销售的普洱茶原料,普遍存在产品质量偏低、规格等级混乱的现象。全县茶园分布较分散,茶农和茶企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质量安全意识不强。多数茶厂现有检测设备陈旧,检测手段落后,缺乏现代先进的科学检测手段、检测仪器、检测设备和专业检测人员。

2.5 茶叶市场开拓缺乏整体营销战略,品牌建设滞后

江城的茶企业在2010年以前,有过短暂的辉煌,取得了较多的荣誉和奖牌。近几年,由于县外茶企业的崛起和发展,抢占了大量的终端消费市场和建立起完善的产供销体系,造成江城的茶叶生产企业举步维艰。由于江城的茶叶生产企业缺少专业营销人才,在市场开发上缺乏长远规划,对终端消费市场进行调查研究少,茶叶终端消费市场营销工作做得不够,品牌打造、广告宣传投入少,推介力度不足,产品开发单一,进而影响茶企业的发展壮大,反而由大变小。由于企业投入不足,缺乏真正叫得响,拥有较大市场占有份额的普洱茶品牌,近年开发的一些品牌绝大多数还处在小、散、少的状态,没有形成市场规模,原有的品牌已经被县外企业抢注或被新兴的品牌冲击和洗涤,茶叶品牌建设亟待加强。

3 江城普洱茶加工对策建议

3.1 创新模式,培育江城普洱茶加工龙头企业

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龙头企业。引进经济实力强、技术水平高、经营理念新、市场营销好的龙头加工企业,通过资产并购、品牌合作、技术入股等形式改造现有加工企业或新建规模更大的龙头企业。二是整合资金,扶持做强龙头。在县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整合多部门的项目资金,努力打造产值亿元以上的茶企1-2家,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茶企3-5家,产值2000万元以上的茶企业8-10家,扶持期2-3年。方式上可采取直接扶持到产品或工业产值上来,帮助企业实现加工工艺的改造升级和茶叶精加工,实行标准化、机械化、规模化生产。三是舞活龙头。大力推行“公司十专业合作社十基地”运作模式,使其一体化,内部形成合力,各个层次的经营主体充满活力,努力推进松散型关系向紧密型关系发展。具体地说,就是在康平、整董、国庆等茶叶发展较快的乡镇,把基地作为龙头企业生产经营的“第一车间”,鼓励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在自愿、平等、互利前提下,大力发展“订单茶叶”,实行保护价格机制,由公司、合作社、基地三方共同制定原料和半成品各个级别的收购标准,共同制定各个级别的最低保护价,形成供销有机衔接。

3.2 提升加工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

茶叶加工要从初制所抓起,积极向上争取初制所建设改造项目。目前全县共有130个初制所,在现正改造14个的基础上,按每年平均改造5个以上的速度,力争改造全县50%左右的初制所。加快建立茶叶初制所认证体系的步伐,按照标准化生产的要求,严格市场准入门槛,严格控制生产和包装过程中有害物质的污染,提高优质原料生产能力,尽快扭转初制所泛滥,无序竞争局面。同时政府要采取措施加大力度选择加工基础好的企业,支持他们引进先进设备,淘汰和改造陈旧落后的加工设备,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全面提升茶企业的科技含量、生产能力、生产规模和加工水平,建设现代化茶叶加工企业,促进规模经营,实现产业标准化、产品规格化。充分发挥江城普洱茶资源优势,加强新产品开发和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和竞争力。

3.3 执行一个标准,不断提高茶叶质量

根据目前茶农或企业初加工条件差、加工工艺不规范、产品单一、产品规格不一致、产品质量难以提升等情况,加大茶园有机认证力度,不断提升茶叶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3.4 加大江城普洱茶产业资金支持力度

一是要加强银企合作。茶企要主动与金融机构沟通,进一步健全企业财务,形成公司治理完善、核心主业突出、负债率合理、现金流平、关系联清晰的经营管理制度,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二是实行“以点带面,全面发展”的产业发展战略,集中信贷资金重点扶持龙头企业质量提升和规模生产,逐步淘汰质量不高和加工粗糙的普洱茶生产企业。三是创新信贷业务。要探索扩大贷款低担保范围,在国家法律允许、财产权益归属清晰、风险有效管理控制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的建立灵活多样的有效信用风险分散转移机制,如借鉴外地经验,可结合江城实际开展库存茶饼质押贷款、茶企互联互保贷款、财产风险抵押贷款等,扩大企业融资渠道。四是在税收方面,根据上缴税收比例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对上缴税收达到一定额度以上的,给予减免和奖励扶持。

3.5 培育打造江城知名品牌

针对江城茶叶工业规模小、税收贡献率小的实际,对全县茶叶品牌进行整合,推出1-2个知名度高、市场前景好的品牌作为江城县茶叶的品牌,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其在全县茶产业中龙头品牌的作用。品牌确定后,可将品牌扩散到全县的主要茶叶产区,使各地都围绕这个品牌进行建设和发展。强化茶农和制茶企业的品牌意识,增强品牌观念,统一品牌思想,共同打造和维护统一品牌,发挥品牌效应,增强品牌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江城县茶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2] 江城普洱茶加工情况的调研报告.

猜你喜欢
存在问题现状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瞬变电磁在矿井水文地质工作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浅谈高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