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生活的学校课程和文化

2016-03-19 02:48王东敏
江苏教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课程学校文化

【摘 要】学校的课程与文化要基于儿童的生活。真知识的根源在人的经验里,学校要从整体上设计和实施课程,创造一种适合儿童生活的环境,让他们在阅读与行走中成长,这个过程也是学校文化生成积淀的过程。

【关键词】学校;文化;课程;儿童生活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07-0018-02

【作者简介】王东敏,南京市竹山小学(南京,210000)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

1.由《桂花雨》说起。

“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儿童解得摇花乐……外地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桂花何以为雨?摇花何以称乐?外地桂花怎么就比不得家乡旧宅里的金桂香呢?

有幸!南京市竹山小学校园种有各种桂树,四季桂一年四季都开,花少味淡,无法成“雨”;金桂、银桂、丹桂,每年十月前后(天气转凉,早晚温差大时)开花,花多味浓,花期短,开足后很快自然凋落,铺满地面,倘使开足而未自然落时摇动,那可真是“花雨”。竹小的孩子是在繁茂的桂花树下学习《桂花雨》的。花儿缀满枝头的金桂、银桂、丹桂,还有稀罕的朱砂桂,色斑斓,味迷人;登高摇动枝丫,花雨缤纷;分拣洗净做成汤圆,品尝的热乎劲更是爆棚,连平时不吃汤圆的也直想着再添上一碗;提笔写上一篇《竹小的桂花雨》,“外地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竹小校园里的桂花”便成了许多学子长久的记忆。

当下的学校,似乎不缺知识,不缺课程表里的课程,所谓的校园文化也点缀得到处都是,但缺生活。试想:桂花雨再美,摇桂花再乐,都是作者的体验描述,如果学习者不识桂花,不知此“雨”,不解此“乐”,即使反复吟诵,背得熟透,也与他无关,遑论体会“外地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的细腻情思。

2.真知识的根是安在经验里的。

《墨辩》分知识为闻、说、亲三种,闻知是通过旁人或书本习得的,说知是推想出来的,亲知是亲身经历体验出来的。“闻知和说知必须安根于亲知里面方能发生效力”,但“现在一般学校里所注重的知识只是闻知,几乎以闻知概括一切知识。亲知是几乎完全被挥于门外。说知也被忽略,最多也不过是些从闻知里推想出来的罢了”。陶行知先生1927年在《行是知之始》中的这段话,似乎是对当下学校说的。长久以来,“教学就是我把知识教给你”,几成信仰,支撑知识的生活、经历、体验和感悟不被关注。认识大海,感受过大海最好,如果没见过大海,感受过湖、江、河、池塘也行,再不济要知道水吧,倘使不知水为何物,就无法想象怎么认识海了。今天的学校课程,很多是在不识水的情形下认识海,实在该反省!

3.课程是个整体性的东西。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这些年来我们的讨论、争论,连篇累牍,具体到学校实践层面,却苍白得紧。笔者以为,三级课程具有整体性,不能离开国家课程,去搞所谓的地方、校本课程,也不能忽视地方、学校课程对落实国家课程的重要支撑作用。比如竹山小学的种养课程:98亩的校园,菜地、池塘、上百种植物,课程开发有了根。每班侍弄一小块地,厨余垃圾制肥,落叶下养点蚯蚓,雨水的收集利用,阳光大棚里的种养,节约用水的滴灌,池塘中草、鲢、鳙、鲫等的混养,让孩子有机会对真实的土地有真实的了解,生态、科技、环保,这些都可以具象,能参与可感受。槐花盛开时槐树阴下学习《槐乡五月》,桂花盛开时去“摇”《桂花雨》;次第开花挂果结实的枇杷、梅、桃、梨、杏、无花果、枣、柿、桔、石榴、板栗、木瓜、香泡、香橼,可观能品,上演的采摘节能找到各学科教育的素材;摄影、写生,镜头里画笔下的校园,四季风情不同,自然轮回有序;成片半天然树林,穿插其间的走平衡、攀爬绳网竹竿、钻跳跨各类游戏,使孩子们爱上在大树下行走,这是“阳光锻炼”……课程,是需要实实在在真真切切做的。

4.阅读和行走。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行走让人拥有经历,阅读使人体验到丰富的不曾有的经历,阅读和行走共同构成一个人的成长。阅读,我们都很熟悉,这里想重点说一下行走。今天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最缺行走。英国民间机构“国民信托”列出了50项儿童12岁前必做的户外活动,如冒险类的爬树、从大山坡上滚下来、野外露营、筑巢等等。对照下来,1971年出生的笔者,刨去国别因素,50个项目12岁前基本都干过,但当下的孩子基本都没干过。这值得所有中国人反思,也给学校选择性课程的开发、开设带来建设性思考,竹山小学就做了很多尝试。参加了教育部“研学旅行”课题的研究;坚持开展“行走江宁”系列活动,寻访这方土地上的大江大河、古民居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保护项目、新兴产业等;做校园更做课程,现今的竹小,有自然的山坡池塘,有大片的泥土草地,有成林的植被,有丰富的参与环境的项目设计。学校,让孩子们读起来,也要走起来。

5.文化是审美实现。

文化是指向物和人的,学校的文化个性是学校生活的审美实现。以竹小“玉藻亭”为例,坐北朝南的前后楼及之间的两道连廊,围合成庭院,其中置大小两方木亭,亭子周围遍植果树。庭院、果树、泥土、草地、亭榭、汀步、石径,体现着建筑文化、环境文化、人居文化和课程文化。你看:庭院中置木亭,搭配多种落叶、常绿果树,石径自然穿插,有中国古典园林的味,难得的是原校址几十块用作门厅台阶的大条石被细心地移作木亭基座。一年四季,亭子四周或抽芽吐绿,或花香氤氲,或翠色欲滴,或果实累累,或叶色斑斓,驻足远望,凝神近观,都自成风景。树木自然散落,泥土自然呈现,草地和汀步、石径自然咬合,没有绿篱遮断,没有路牙阻隔,路径也是按小朋友们的意愿铺设的;来此嬉戏私语,倚靠斜躺,都会惬意,即使一人于此独处,也能看天、看地、看大自然的味道,称得闲适。果树调查,果实采摘分享,连游览观赏之礼都无声渗入其中。大小两方木亭相依,寓指师生关系和谐纯美;亭名含“藻”,取自竹小第二任校长吴其藻先生之名,意在感念先人;“玉”者,温润如婉,“藻”者,华美坚强,“玉”“藻”合璧,美好珍稀。凡此,都契合“自由自觉”的文化取向。

猜你喜欢
课程学校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谁远谁近?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学校推介
自行车的发明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