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严治党新常态下领导干部负面心态矫治

2016-03-19 10:49陆树程
党政论坛 2016年15期
关键词:心态常态从严治党

○吴 蓓 陆树程

从严治党新常态下领导干部负面心态矫治

○吴蓓陆树程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良好的社会心态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十分重要。它是社会发展转型的‘软环境’,对社会变迁起着良性的能动作用。” 治国先治吏,治吏必从严。领导干部的心态牵系着国家治理与改革进程。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常态化,政治生态的急剧变革引发一系列的社会心理效应,领导干部队伍中呈现出复杂多元的心态,一些负面心态逐渐显现并呈蔓延态势,全面剖析其背后的行为逻辑与深层机理,有助于从根本上重塑和涵养健康的政治生态,最大限度激发领导干部能动性进而转化为积极高效的决策治理能力。

一、从严治党新常态下领导干部负面心态表现

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下,政治生态环境的治理让党风、政风随之改变,极权主义、权力寻租等现象明显减少。与此同时,部分领导干部感叹为官不易,负面心态开始蔓延,具体表现为工作上的无为心态、信仰上的怀疑动摇、心理上的焦虑抑郁。

1.懒政无为心态

领导干部在从严治党、高压反腐的新常态下纷纷开启“自保模式”,据某专题调研数据显示,“73.1%的受访领导干部认为当前干事动力不足,78.8%的受访者最顾虑的是触动利益得罪人”,抱着“多干重责,少干轻责,不干无责”的心态,日常工作中怕涉险滩怕担责,或拈轻怕重或袖手旁观,消极懈怠、畏惧风险、回避改革,懒政不作为;在面对意识形态领域错误思潮时“看热闹”,不发声、不反击。

2.弱势消沉心态

政治生态治理让部分领导干部产生相对剥夺感,以往不良政治生态下所形成的心理优势被降低或消失,尤其是“被治理”的部门和对象认为其社会地位有所下降。一些领导干部感叹职业风险高收入低,“性价比不高”,出现“官不如民”“官不聊生”的弱势心态,精神疲惫倦怠、工作没有热情,职业认同感、成就感大幅下降,新一轮官员辞职潮初现端倪。

3.焦虑抑郁心态

政治新生态的现实高压下,部分领导干部担心工作出错,害怕突发事件,忧心职业发展,焦虑抑郁,畏缩不安。“我国公务员中29.3%的人存在心理问题。所有心理疾病患者中有10%是公务员,远高于其他群体。” 因抑郁等心理疾患致非正常死亡事件时有发生。(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8月底至2014年4月初,被各级官方认定为自杀的官员有112人,其中省部级官员8人,厅级22人,处级30人,处级以下52人。)

二、从严治党新常态下领导干部负面心态归因

1.主观因素

(1)价值观扭曲衍生消极心态

价值观制约人的认知、情绪和行为,是影响个体心态的核心。部分领导干部价值观扭曲,从政动机目的不纯,为政态度行为不端,习惯性的权力攫取,没有认识到权力来源于人民,不习惯权力被监督、被约束,为“政治人亦即经济人”的魔咒所桎梏,未能树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责任意识,缺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为政情怀,没有权力敬畏之心,难以从职业中收获尊严,“没有自尊,那就没有什么事情是值得去做的,或者即便有些事值得去做,也缺乏追求它们的意志。所有的欲望和活动就变得虚无缥缈” ,极易衍生出“为公谋利多一分,个人私利就少一分”此消彼长的对立心态,进而在从政生涯中上无所作为。

(2)能力不足加剧心理压力

“互联网+”成为推进从严治党的新利器,“互联网+”技术在为社会治理提供新的治理形式、工具和资源的同时,也让权力从国家行为体向其他行为体扩散,软权力兴起打破了以往的权力结构,对领导干部科学决策、有效治理、互联网思维创新等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互联网+”背景下独特的信息放大功能和信息扭曲使得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与不信任放大,从政环境面临传统背景下更强大的舆论压力,当领导干部学习能力、专业素养不能及时适应新常态下的新要求,则工作驱动力不足,焦虑抑郁迷茫随之而来。当压力无法有效管理,心态失衡就无法避免。

2.客观因素

(1)制度因素:新常态制度变革对固化的为政观念、行为模式的挑战

“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新常态下政治生态的结构调整、国家治理现代化任务的加剧带来的挑战与现行制度变革的不确定性,使得部分领导干部对职业前景充满疑惑,感到焦虑不安。

一是新常态下绿色发展的新政绩考核模式提出了更高的为政要求,任务严峻,绿色GDP成为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绿色政绩费精力、困难多、周期长、见效慢,而革除固化的为政理念、思维习惯、行为模式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造成部分领导干部无所适从,工作难以开展;二是领导干部惩戒问责的突发性造成畏难弱势心理,有基层领导干部在突发事件问责中被“丢车保帅”、仓促定责,快速受罚,“一票否决”让部分领导干部有所顾虑,为政如履薄冰、畏首畏尾;三是权益补偿机制不到位,随着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的推进,党内规矩、纪律的完备化体系化让领导干部广泛经历着权力、身份、地位、机会、资源等方面的显著变化,这些变化关系着他们的生存与发展境遇,也不断重塑他们置身其中的组织环境、政治生态与社会情势。领导干部作为国家与社会的管理阶层成员,面临原先的收入、权力、资源被压缩,新的补偿与激励机制尚不到位,工作动力会有所减弱,出现懒政不为等心态。

(2) 社会因素:社会结构急剧变迁诱发复杂的社会心态

从严治党的常态化是社会结构调整全面转型的应然要求。一方面,新常态背景下政治、社会生活正经历着解构与重建的痛苦,各种利益激荡、矛盾凸显,领导干部是改革的领导力量,也是受改革举措影响的重要群体,随着社会结构变迁,各群体、各角色之间,包括政府和人民之间,出现了由高度不信任砌成的社会墙。政治信任缺失乃至社会信任危机逐渐演变成社会内耗和社会暴戾的渊薮,这种社会心态严重影响人们生活,吞噬改革发展成果,也消解着领导干部为政热情。另一方面,从严治党的新常态进一步唤醒和激发了公众政治参与的意识和热情,公众政治行为能力大幅提升,从对权力的单向服从转向权力监督和制约,越发用批判的眼光主动参与的状态审视领导干部的为政行为。加之各种新媒体的盛行使得为政行为曝光概率大为增加且极易被放大,诱发公众的仇官心态,造成官民之间的疏离与紧张,进而恶化政治生态,“做官难”的生态环境与心理驱使让部分领导干部选择不作为以自保。

(3) 文化因素:官场亚文化与现代政治生态文化失调

从严治党加速政治生态转型,从严治党的常态化不仅是制度层面的变革更是政治文化的重塑与理性回归,是政治生态的现代化推进。新常态强调规矩意识、忠诚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而传统官场亚文化中的厚黑学、贪腐恋权、官本位、圈子文化、软骨病等遗毒并未消亡甚至个别地区或部门仍大行其道,一些领导干部在思想深处自觉或不自觉地沿袭了狡黯的传统官场文化的恶习,文化的重塑与调适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当文化变迁相对滞后于政治生态的制度变革速度,新的政治生态文化特质引入且尚不能配合原有的为政理念与行为模式,则会产生文化失调现象,部分领导干部还未适应新的政治生态文化,从而诱发心态问题。

三、从严治党新常态下领导干部负面心态矫治

1.自我调适:增强政治定力,提高从政能力

一方面,政治定力是领导干部积极健康心态的前提和保障。在从严治党新常态下,如何主动排除各种干扰、抵制诱惑,树立科学理性的从政观,是新常态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考验。定力源于信仰,信仰则是最根本的价值观。新常态下的为政之道,必须始终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坚定“三个自信”,否则其价值判断、行为决策就会迷失方向。领导干部增强政治定力须重塑价值观,理性地审读利益,由追寻外部利益、短期利益转向内部利益,长远利益。即除了追寻稳定的福利保障外,应更关注精神层面,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及获得社会尊重的成就感、价值感。新常态下领导干部还须调整自身的职业认知,抛却权力精英的角色定位,养成权力来源于人民、与民众同心同德的信念与意识,分清与一般行政人员的角色差别,树立“为政治而生”而非“靠政治而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

另一方面,领导干部应以“两学一做”为抓手,养成终身学习理念。依托各级教育学习平台,做到悟原理、学讲话、守信念、讲规矩、明伦理,形成用原理、讲方法的辩证思维方式和谋事能力;强化规矩、法治意识,提高自身免疫力和自控力;养成互联网创新思维,结成与民众共享共治的梦想共同体。

一旦“有了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改革方案,全面正确地把握,防止片面化、绝对化;在贯彻执行中就比较容易形成统一的认识,减少不必要的争论;工作中就会发扬开拓进取、务实创新的精神,避免主观主义和盲目性” 。

2.制度建设:营造包容但不纵容的政治生态

政治生态是领导干部从政的母体,母体环境影响着领导干部心态或呈良性发展或发生恶性病变。在生态学中,判断一个生态系统健康与否,通常有两个标准,一是“最大的自我实现”,二是“最普遍的互利共生”。因此,建立以合理利益导向为前提的制度设计是从严治党与优化领导干部心态的粘合剂,包容的政治生态是领导干部为政动力的土壤。

一是继续精简优化组织机构设置。依照“奥卡姆剃刀”原则,如无必要,勿增实体,不必要的机构设置于庞大的官僚队伍极易导致权力寻租、部门利益等政府公权行使中“恶”的滋生。组织规模过于庞大,甚至边界线远超出组织核心边际效应递减的零线,一个组织及其的自我监督、自我更新、自我净化就难以实现。

二是健全干部选拔和考核机制。干部选拔用人与政绩考核既要有明确化、系统化、可持续性、易操作的统一评判标准体系;又要结合不同地区、不同级别、不同职能机构的特殊性因人制宜。对于一些为官不为,甚至乱作为的干部,以法律党纪党规加以约束,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对于一些确实觉得不堪“重负”、难以胜任的领导干部,设置使其让出“官位”的淘汰机制;对于敢为、愿为者要有包容的试错免责机制保障其为政热情和动力。

三是提高薪酬水平,满足合理利益需求。领导干部既是公共人,也是经济人。根据自我决定理论,“人体存在自我发展的需要,它是人类的基本心理需要,包括三种基本的心理需要:胜任需要、关系需要、自主需要。这三种类型‘营养’在功能上是个体成长、自我实现和幸福感的基础。”“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目前领导干部尤其是基层领导干部薪酬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并不挂钩,要消解从严治党下领导干部负面心态的困境,激励其为政动力,需要设置良好的薪酬激励,将奖金、津补贴等薪酬要素与其工作业绩和努力程度挂钩,充分激发为公众提供优质公共产品的意愿。

四是建设领导干部心理干预等配套机制。建立科学的心理干预机制,如科学的心理测评和咨询体系,及时准确评估领导干部心理状况。对于普遍的敏感和顾虑,可通过专业、道德、法治等日常培训机制以消除。同时注意把握关键时间点或某些突发事件中对领导干部进行及时疏导。针对压力较大、承担特殊工作的干部群体,比如公、检、法和各安全部门等,或者事务繁杂的基层部门领导干部应建立针对性专项心理辅导机制。

3.文化建设:培育健康、润泽与关爱的行政文化

社会心态属于文化的深层结构,深受文化氛围的影响。从严治党是政治文化的重要转化与创造性发展,通过文化的形塑,旨在生成让领导干部有所作为、有尊严的政治场域。针对传统官场文化与政治生态转型的失调,行政文化应培育健康向上、润泽关爱的氛围,让领导干部积极心态得以涵养。

其一,健康的行政文化关键在于培育法治文化。从严治党新常态重在厉行法治,是官治民向民治官到官民共治的政治现代化转向。领导干部从政须以法律至上、权力在民、为民谋利理念为行为导向,缔造与民共治、平等合作的契约文化、服务文化,将法治落实到治国理政的每一环节,这不仅能有效降低行政风险,有利于科学、高效决策与施政,在正和博弈状态下更易生成健康理性的从政心态。

其二,塑造充满润泽与关爱的组织氛围。在单位制环境中,单位或组织文化能潜移默化涵养单位人的行为方式和态度。领导干部对组织有紧密的依赖性,体现在组织与其归属感、安全感、职业认同和成就感密切相关。通过组织文化建设,营造组织集体荣誉感、责任感,优化组织成员人际关系,关爱领导干部人格心理建设,及时解决其心理困惑、生活困境,充分挖掘个体潜能,形成对组织的强烈认同感,进而将健康的组织文化内化为其心理感受、情感取向、行为模式,并在与组织的良性互动中获得持续动力、保持积极心态。

(南通大学政治学院、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周巍)

猜你喜欢
心态常态从严治党
从严治党的经典之作:《中央政治局关于巩固党的决定》
有轻松的心态 才能克服困难
只要心态好,我就是班里最靓的仔
全面从严治党,基层更应主动作为
持之以恒正风肃纪 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还是“看掐架”心态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深刻把握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