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龙
党史人物传记撰写的探索与创新——评叶文益著《张文彬传》
陈金龙
由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广东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叶文益研究员著《张文彬传》,近日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全书共19章,详细记述了张文彬同志的生平与业绩,刻画了一个为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甘于奉献、勇于实践的共产党人形象。初读这本凝聚了作者多年心血、洋洋40多万字的人物传记,深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清新文笔所折服。《张文彬传》在撰写方法上进行了探索与创新,也为今后党史人物传记的撰写提供了有益借鉴与样本。
历史研究必须详尽地占有历史资料并进行具体分析,人物传记也是如此。在这一点上,《张文彬传》的作者花了相当多的功夫搜集史料。尽管张文彬牺牲较早,本人没有留下过多关于生平经历的直接材料,但叶文益研究员迎难而上,从已经编印发行的《广东党史通讯》(纪念张文彬逝世40周年专辑)、《怀念张文彬》等书中,寻找张文彬的人生轨迹。作者还重新采访了与张文彬并肩战斗过的老同志,发现了许多不为人知的线索,对相关资料进行了搜集和发掘。在此基础上,作者又不辞辛劳,亲自走访了张文彬曾经工作、战斗过的地方,先后奔赴甘肃、湖南、江西、陕西等省,查阅、复制了大量档案资料。作者还亲自到张文彬的家乡——湖南省平江县浯口镇东港高基塅进行调查,先后采访张文彬的后人和村中一些知情老人,查阅了《张氏族谱》,征集到了一批张文彬的早期资料。这些资料,为本书的撰写打下了良好基础。由于回忆录、访谈等资料不可避免存在错讹,这就需要作者进行认真的分析比对,特别要与原始档案进行比对,从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保证准确无误。作者从纷繁复杂的各种材料中进行了认真考辩,对人物的革命轨迹进行了详细呈现和考证,从而使人物形象真实、饱满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在翔实的资料和严谨考辨的基础上,经过三年辛勤笔耕,作者终于完成了本书的撰写工作。全书共有注释、引文近200处,充分显示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使本书做到了言必有据,审慎为文,读起来令人感到可信、真实。
人物传记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做到论述客观,不刻意拔高传主的历史作用,不掩盖传主的错误与不足。《张文彬传》的作者从掌握的史料出发,对张文彬的一生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充分肯定了张文彬在平江起义中的作用,客观地说明了张文彬在井冈山的革命经历、在中央苏区与长征中的作用。特别是对张文彬在协助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和营救西路军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行了详细论述,让读者感到耳目一新。
作者着墨最多的还是张文彬在广东的经历。张文彬于1937年9月受中共中央指派,南下开展华南地方党组织的整顿和建设工作,并先后担任了广东省委书记、南委副书记等职。作者对张文彬整顿党组织、妥善处理解决“南、市委纠纷”,推动粤港抗日救亡运动,加强开展与国民党广东当局的统战、促成“曲江新气象”,秘密大营救等进行了客观叙述,对其发挥的历史作用进行了充分肯定。特别是对张文彬在广州沦陷后,主持广东党组织继续开展活动和积极指导抗日敌后游击战争、开辟华南敌后抗日战场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论述,其中许多观点是前人没有提出的,包含作者的独立思考和判断。
作者在本书撰写过程中,并没有局限于单纯从张文彬的角度进行本书的叙述,而是巧妙地将张文彬的革命经历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大大丰富了本书的内容,也使张文彬的历史形象更加丰满。比如,叙述张文彬在湖南革命运动中的活动时,作者引用了李维汉以及董希如、钟期光等人的回忆文章,将湖南的革命形势描述得栩栩如生,从而使读者认识到张文彬在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叙述张文彬在井冈山的革命经历时,作者首先对井冈山的革命斗争历史进行了精炼概述,交代了张文彬活动的历史背景,进而引用了彭德怀、黄克诚、聂荣臻、陈正人等人的回忆文章以及部分历史文件,从而将张文彬的这段经历叙述得更加充实和饱满。
《张文彬传》的篇幅较大,文后还附有张文彬的重要活动年表。如何保证文字的精炼和流畅,适应现代人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使读者能够坐下来慢慢品味,充分领略传主光辉的一生,需要写法上的创新。为此,作者在可读性上花费了大量精力。作者是广东党史研究的资深专家,对资料的娴熟掌握和深刻理解自不必说,也有深厚的文学功底,使本书做到了写法新颖,不落俗套,从章节标题到段落行文都字斟句酌,朴实之中充溢着文字之美。每一个章节,作者都以一个简明扼要的标题外加一段精炼但内涵丰富的开场白开始自己的叙述,使读者能够对本章节的内容一目了然,以吸引读者进一步往下读,进而深入领略作者的优美文辞和传主的光辉事迹。
特别是在叙述张文彬身陷囹圄后的斗争时,作者不仅引用了当年国民党监狱工作人员的资料,也引用了与张文彬同为狱友的廖承志的相关资料,并对这些材料进行了充分的文字加工、润色和修饰,没有落入传统的说教式窠臼,而是娓娓道来,对张文彬在狱中坚持斗争、誓死不降,并鼓励狱中的同志们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历史细节,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使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在狱中与敌人顽强斗争、誓不投降、宁死不屈、大义凛然的光辉形象。
这本书没有枉费作者的一番用心良苦,极具感染力和可读性,能够让读者坐下来一口气读下去,慢慢地,一个睿智干练、斗争经验丰富、甘于奉献的优秀共产党员形象跃然纸上,使读者深受感染和教育。
总之,本书是一本资料丰富、论述客观、见解独到、文笔流畅、可读性强的党史人物传记,作者克服了一系列困难和不足,在资料的搜集和运用上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在人物细节的刻画和描写上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与创新,为今后党史人物传记的撰写提供了有益借鉴和成功样本。当然,本书囿于资料的缺乏,在撰写中人物的细节描写不足,某些历史阶段的人物刻画相对单薄。但瑕不掩瑜,这些并不影响全书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D239;K825.81
C
1626-3570(2016)-10-0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