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的编写

2016-03-19 21:04:30周小凡李文洁
安全 2016年3期
关键词:应急预案方法学风险

尹 洧 周小凡 李文洁



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的编写

尹 洧 周小凡 李文洁*

【摘 要】本文指出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和重点,介绍了环境风险评价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了环境风险评价的方法学,并指出环境风险评估是制定应急预案的基础和依据,环境风险管理又是控制环境风险的主要手段之一。环境风险评价是环境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而环境风险管理又是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风险;环境风险评价(评估);应急预案;方法学;环境风险管理

一般说来,风险具有发生或出现人们不希望的后果的可能性,这些后果被称之为危害事件,如污染事故、健康损害、受伤死亡等。风险具有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危害事件是否会发生、发生的时间、承受风险的对象、影响范围和程度等,在一定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来说,风险是可以预测的。环境风险是指发生环境事件的可能性及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危害程度。环境风险评估(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ERA,又称环境风险评价)是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的全过程。

1 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和重点

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是对建设项目建设和运行期间发生的可预测突发性事件或事故(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因其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或突发事件产生的新的有毒有害物质,所造成的对人身安全与环境的影响和损害,进行评估,提出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以使建设项目事故率、损失和环境影响达到可接受的水平。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还在于对高风险的环境因子进行有效的管理,使其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危害降到最小。

环境风险评价是把事故引起厂(场)界外人群的伤害、环境质量恶化及对生态系统影响的预测和防护作为评价的重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利用安全评价数据开展环境风险评价。环境风险评价的结论是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主要依据,依据风险评估中企业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及其后果,来分析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例如,可以根据源强及扩散影响来分析确定相关人员的疏散范围。

环境风险评价与安全评价的主要区别在于,环境风险评价关注点在于事故对厂(场)界外环境的影响。环境风险评价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可利用安全评价的数据开展环境风险评价。环境风险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区别在于,环境风险评价侧重于项目运行中突发性的事故在短期内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危害,而环境影响评价则是偏重于项目运行过程中污染物排放对环境产生长期、持续性影响的评价[1-2]。

危险源主要可有造成空气污染和水污染两大类(这儿不考虑放射性)。爆炸事故如不进一步向环境扩散有毒有害气体,这仅是一个生产安全事故,如

2 环境风险评价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近年来,环境风险评价已经成为建设项目、区域开发和政策制定的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1985年世界银行环境和科学部颁布了关于“控制影响厂内外人员和环境重大危害事故”导则和指南;1987年欧盟立法规定,对有可能发生化学事故危险的工厂必须进行环境风险评价;198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书(UNEP)制定了阿佩尔计划(APELL),以应对难以防范而又可能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环境污染事故;1990年国家环保局发布057号文,要求对重大环境污染事故隐患进行环境风险评价。区域性综合环境风险评价在工业密集区,特别是石油化工区的环境风险评价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目前,环境风险评价主要包括人体健康风险评价和生态风险评价两个方面,风险评价的科学体系已经基本形成。生态风险评价在20世纪90年代后才刚刚兴起,其形成的标志性文件是1998年美国EPA出台的《生态风险评价指南》,但目前大部分研究仍停留在理论框架和技术路线探讨阶段,少数有关生态风险评价的应用研究案例也多集中在对生态环境中污染物浓度的测定或简单的风险指数的计算,而无法真正消除污染的生态风险。总而言之,健康风险评价的方法学已基本定型并日趋成熟,而生态风险评价仍处于总结和完善阶段。

近年来,环境风险评价研究热点由人体健康风险评价向生态风险评价转移,生态风险评价也由光考虑生物个体和群体,向兼顾群落,甚至整个生态系统发展;从污染物数量来说,由单一污染物进一步考虑到多种污染物的联合作用;还要考虑到非化学因子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就评价范围而言,则由局部环境风险发展到区域环境风险,乃至全球环境风险;评价技术方面,由定性向半定量、定量的方向发展[4]。

3 环境风险评价的方法学

环境风险评价一般采用的方法是确定建设期直接的环境影响,预测正常运行时的环境影响,分析非正常操作和灾害条件下的潜在环境影响。

就建设项目的环境风险评价而言,国外有学者提出,健康风险评价需要在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上,筛选与健康影响有关的一次环境影响、识别和量化二次或三次环境影响、筛选对人体健康的显著影响、识别和量化人群暴露的环境危害、识别和量化风险、计算致死量和活性、提出风险管理措施等。

我国对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主要来自两个文件:《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试行)》[5]和《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1]。前者根据三个方面的比较划定企业的环境风险等级:通过定量分析企业生产、加工、使用、储存的所有环境风险物质的数量与其临界量的比值(Q);评估工艺过程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环境风险受体敏感性(E)。按照矩阵法对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进行划分。企业的环境风险等级应划分为一般环境风险、较大环境风险和重大环境风险三个级别。后者则根据项目的物质危险性和功能单元重大危险源判定结果,以及环境敏感程度等因素,按照矩阵法将环境风险评价工作划分为一级和二级。一级评价需要对事故影响进行定量预测,说明影响的范围和程度,提出防范、减缓和应急措施;二级评价需要进行风险识别、源项分析和对事故影响进行简要分析,提出防范、减缓和应急措施。

源项分析的定性方法有类比法、加权法和因素图分析法;定量法有概率法和指数法;最大可信事故概率采用事故树、事故树分析法或类比法;对有毒有害物质在大气中的扩散采用多烟团模式或分段烟羽模式、重气体扩散模式等计算;对有毒有害物质在河流中的扩散采用地表水扩散数学模式,在湖泊中扩散采用湖泊扩散模式;油在海湾、河口的扩散采用对流扩散模式(油或乳化油),溢油的油膜扩展采用P.C.Blockker公式计算。大气环境风险评价首先计算浓度分布,然后按GBZ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规定的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给出该浓度分布范围及在该范围内的人口分布;水环境风险评价以水体中污染物分布,包括面积及污染物质质点轨迹漂移等指标进行分析,浓度分布以水生生态损害阈做比较;对以生态系统损害为特征的事故风险评价,则按损害的生态资源的价值进行比较分析,给出损害范围和损害值。风险可接受分析采用最大可信灾害事故风险值Rmax与同行业可接受水平RL相比较:若Rmax≤RL,则认为本项目的建设风险水平是可以接受的; 若Rmax>RL,则对该项目需要采取降低风险的措施,以达到可接受水平,否则项目的建设是不可接受的。

4 环境风险管理

环境风险评估是制定应急预案的基础和依据,环境风险管理又是控制环境风险的主要手段之一。环境风险管理是根据环境风险评价的结果,按照恰当的法规条例,选用有效的控制技术,进行削减风险费用和效益分析,确定可接受风险度和可接受损害水平,并进行政策分析及考虑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决定适当的管理措施并付诸实施,以降低或消除事故风险度,保护人群健康与生态系统的安全。从根本上讲,环境风险的管理过程是决策者权衡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相互关系,根据现有经济、社会、技术发展水平和环境状况做出的综合决策过程,以达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

控制环境风险的途径有三:第一,减轻、转移和避免环境风险。减轻环境风险的手段是在环境风险无法避免的情况下,通过技术改进,采用更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来消除或减少环境风险。这是最普遍采用的方式。应在环境容量许可的条件下,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转移环境风险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即如果建设项目所具有的环境风险不被社会所接受,则可以通过变更项目地点,或改变项目周围环境使它达到能够接受环境风险的程度,如迁址、疏散周边居民等;第二,还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保险费率,对环境风险进行投保,让保险公司承担环境风险的经济损失;第三,当环境风险评价结论达到了不被社会接受的程度,且又没有比较好的减少环境风险的方法,可以放弃实施该项可能引起较大环境风险损失的项目。如淮河流域污染严重,小造纸厂是主要污染源,小造纸厂生产所产生的环境风险已经达到了社会不可接受的程度。因此,政府采用关闭小造纸厂的手段,来降低淮河水污染的环境风险。这是一种从根本上避免环境风险的措施[6]。

环境风险评价是环境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而环境风险管理又是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风险管理是由环境管理部门、企业事业单位和环境科研机构运用各种管理工具,通过对环境风险分析、评价,考虑到环境的各种不确定性,提出决策方案,力求以较少的环境代价来获取较多的安全保障。

环境风险管理的对象是存在风险的特定事物和事件,环境风险管理需要依循一定的科学程序。环境风险管理是一个连续的、循环的、动态的过程,主要包括建立环境风险管理目标、环境风险分析、环境风险决策、环境风险处理等几个基本步骤。针对各种环境污染事件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包括国家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地方应急预案和企业事业应急预案5个层次的应急预案体系。应急预案旨在紧急状态发生时,能够有充分准备的、井然有序地去应付突发的环境事件,达到减少公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的目的。管理好社会风险和环境风险是企业实现自身发展,同时也是企业贡献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7]。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HJ/T 169-2004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S].2004

[2] 胡二邦.环境风险评价实用技术和方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

[3] 郭振仁,郑伟,李文禧,等.环境污染事故危险源评级方法研究[J].中国环境监测,2005,21(5):72-76

[4] 白志鹏,王珺,游燕.环境风险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试行)》的通知,环办[2014]34号.2014-4-3

[6] 胡燕霞,苏维,张洁敏,等《.风险管理》论文[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2012

[7] 赵丽芳.社会与环境风险管理论坛掠影[J].WTO经济导刊,2013(,12):83-84

*作者简介:尹洧:高级工程师,原北京市化学工业研究院总工;周小凡:高级工程师,原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副总工,应急工作办公室主任;李文洁:高级工程师,原北京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危险化学品处处长book=6,ebook=11进一步向环境扩散有毒有害气体,则可归为空气污染型;土壤或底质的污染及生态的破坏都可看作是污染物由水体或空气传播的结果。有的危险物质泄漏可能同时造成空气和水体污染,则可同时属于空气污染型和水体污染型危险源,并不构成新的类别[3]。例如,某电子企业在生产工艺过程中使用液氧,液氧储罐泄漏可能会引起火灾爆炸,对环境的影响是热辐射和冲击波,不属于有毒有害物质。因此液氧储罐是安全生产预案中的危险源,不是突发环境事件预案中的风险源。

猜你喜欢
应急预案方法学风险
全球首个氢燃料电池汽车碳减排方法学获批
上海节能(2023年5期)2023-05-29 09:13:40
大型学术著作《药理研究方法学》出版发行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写及注意事项浅谈
危化企业提高现场应急处置能力的对策措施研究
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管理机制研究
应急预案工作体系的相关研究
经营者(2016年12期)2016-10-21 07:55:33
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风险与效率提升路径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5:33:32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与管理
企业纳税筹划风险及防范措施
追踪方法学在院前急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