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莉(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江苏南京211156 2、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我为什么而活着
——《罗素自传》序言及译文赏析
饶莉1,2
(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江苏南京211156 2、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摘要:通过从背景介绍,措辞表意,句子结构,句段大意,修辞手法,写作风格等几方面对《罗素自传》序言《我为什么而活着》的原文和译文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罗素作为一个思想家、哲学家的崇高人格和博大情怀,同时也对如何更好地进行翻译,传达原作内容和风格进行一些探索性研究。
关键词:我为什么而活着;《罗素自传》序言;译文赏析
Abstract: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analyze Russell's prologue What I Have livedfor and its translation through several aspects:its background,lexical choice,sentence structure,semantic,rhetorical devices,writing style,etc. so as to promot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Russell's noble mind and greatness as a thinker and philosopher. Meanwhile,how to better convey the original content and style while translating is further explored.
Key words:what I have lived for;the prologue of The Autobiography of Bertrand Russell;translation appreciation
爱因斯坦说:“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之一。”伯特兰·罗素(1872-1970)是二十世纪声誉卓著、影响深远的哲学家、思想家之一,被人们誉为“世纪的智者”。《我为什么而活着》是罗素为其自传写的序言,短小精悍,层次分明,既充满理性的力量,又饱含巨大的激情,字里行间透露出罗素作为思想家的博大情怀和崇高人格。
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是罗素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罗素一生追求知识。由于父母英年早逝,罗素的童年是孤独的,书本和数学把他从孤独与绝望中拯救出来。罗素一生的事业皆在于热诚地为公众的良知辩护,反对战争,捍卫和平。“我为什么而活着”,罗素以其一生的探索和实践对这一问题作了最单纯而又最强烈的回答。“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
这样一篇序言的翻译,自然要求译文综合把握以上提到的原文写作背景、写作目的等各方面因素。在措辞表意上,要注意原文的真挚朴素感染之力;句子结构上,要注意其简洁平衡节奏之美;句子段落大意上,要注意其逻辑递进思索之趣。修辞手法上,要注意其排比反复意象之用,写作风格上,要注意其理性思考兼激情之采。胡作玄,赵慧琪的译文总体上很好地遵循了这些要求。
(一)措辞表意——真挚朴素感染之力
罗素的文章大多措辞真切朴素,读来朗朗上口。用词简单但意蕴深刻。这个特色在这篇序言里也有所体现。如“governed,love,knowledge,pity,despair,ecstasy,joy,abyss,famine,poverty,pain,etc”[6]分别译为“激情,支配,爱情,知识,同情,绝望,狂喜,欢愉,深渊,饥饿,贫穷,痛苦”等[4],非常恰当。这些中文词组对于中国人来说妇孺皆知,但组合在一切却富含深意和气势。又如,“in a wayward course,a great ocean of anguish,one shivering consciousness,hold sway above the flux”等简单的英文词组营造出形象而微妙的意象,在汉语中如何寻找对应的表达对译者来说是一个挑战。这些词分别被译成“肆意地,深深的苦海,一颗震颤的心,支配万物流转”,从而很好地传达了原文的意象和内涵。
(二)句子结构——简洁平衡节奏之美
序言的句子结构具有一种简洁对称平衡之美,读来朗朗上口,译文中也有所体现。如文章首句:“Three passions,simple but overwhelmingly strong,have governed my life:the longing for love,the search for knowledge,and unbearable pity for the suffering of mankind”[6]“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4]。原句是一个主谓结构的简单句(多了两个置后的主语修饰词),并用冒号引出了三个用于进一步解释的名词短语。这三个短语都以“for”来表达词组中前后名词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一种排比的气势,读来音韵和谐、节奏铿锵。整个句子总分形式,结构均匀平衡。这篇译文把“总——分”的逻辑顺序改成“分——总”的顺序,使句子更简洁、音节更和谐,更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西方人是直线型思维,偏好演绎式的先总后分,先大体后细节;而中国人是螺旋型思维,偏好归纳式的先分后总,先细节后总述。
(三)句段大意——逻辑递进思索之趣
全文层次清晰,脉络整齐,联系紧密,发展自然,共五段,总——分——总形式。第一段总起:“three passions,simplebut overwhelming,have governed my life.[6]”中间三段分别详述这三种支配我一生的激情。每段皆遵循总——分——总结构:首句是主题句,中间细述,末句总结。最后一段总结:它值得活,我乐意再活一次。中间三段落意思呈递进趋势: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对苦难的同情。二,三,四段每段内意思也以递进上升:渴望爱情——爱情带来狂喜,爱情摆脱孤独,爱的结合里见到天堂的缩影;追求知识——渴望了解人类的心灵(人),知道星星为何发光(自然),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社会);同情苦难——饥饿中的儿童,被压迫被折磨者,孤独无依的老人,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译文很好地保留了原文段落形式和意思上的层进,如第二段中保留了原文的连接词“首先——其次——最后”,显得条理清晰。
(四)修辞手法——排比反复意象之用
排比和反复作为常见的修辞手法,在散文中灵活运用,使表达格式整齐有序,节奏铿锵,通过反复咏叹,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情感[1]。该序言和译文对此都有所体现,第二段中的“I have sought love,first,because…I have sought it,next ,because…I have sought it finally,because…[6]”(“我寻求爱情,首先因为……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我寻求爱情,最后是因为……”)既采用了排比又采用了反复修辞。使行文清晰流畅有力。意象是一种在一刹那间表现出来的理性与感性的集合体,也可视作接受者的主体性的阐扬和创造性的发挥,可增加表达的张力,拓展想象的空间,加深审美的愉悦感[5]。该序言运用了一系列的意象来加强感染力.“Echoes of cries of pain reverberate in my heart. Children in famine,victims tortured by oppressors,helpless old people a burden to their sons,and the whole world of loneliness,poverty,and pain make a mockery of what human life should be”[6].(“痛苦的呼号的回声在我心中回荡,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被儿女视为可厌负担的无助的老人以及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都是对人类应有生活的嘲讽”[4]。这些意象的翻译非常到位,让读者有种“亲眼目睹、身临其境”之感,因此读者的心弦深深地被拨响,共鸣随之产生。
(五)写作风格——理性思考兼激情之采
萧伯纳说:“风格就是自然而然出现在我的句子里的一种旋律。假如作家尽其所能,准确、有效地把他的话说出来,他自然就有了风格”[3]罗素的文章就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在这篇序言中也有所体现:简洁的句子结构,清晰的层次脉络,适当的停顿和插入,既充满对人生,爱情,知识,人类的苦难,活着的价值等的理性思考,同时又流露着作者的真情实感和激情倾述,是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结合。译文在传达这些丰富含蓄的内涵时也做得很好,通过各种翻译技巧转化入中文地道的表达和思维逻辑,传达和复制了原文的含义和风格,及一种激情倾诉兼具理性思考的表达方式。
通过从背景介绍,措辞表意,句子结构,句段大意,修辞手法,写作风格几方面对《我为什么而活着》的原文和译文进行详细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翻译要仔细考虑原文的各个因素,尤其要充分把握作者的主观世界,即作者的思想、情操、气质和风格,因为这些才是文章的真正灵魂所在,也是傅雷所谓“神似”的真正内涵[2]。罗素是自由、幸福和真理的追求者和探索者。他朴素自然,心地清明,充满理想的向往,但又对人类的前途与命运怀有现实的关注。就像他在这篇序言里所说的那样:“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4]。胡作玄,赵慧琪的译文总的来说很好地向我们传达了原文的内涵和作者作为一个伟大思想家追求理想、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参考文献
[1]冯翠华.英语修辞大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2]郭著章.英汉互译实用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3]刘士聪,汉英.英汉美文翻译与鉴赏[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4]罗素.罗素自传(第一卷)[M].胡作玄,赵慧琪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5]毛荣贵.英译汉技巧新编[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
[6]王正平.罗素文集[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6.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7-0257-02
作者简介:饶莉(1979-),女,江西人,讲师,硕士学位,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博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英语教师,研究方向为文学理论暨翻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