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亚琼
(中共定西市委党校,甘肃定西 743000)
定西精准脱贫的路径选择与建议
史亚琼
(中共定西市委党校,甘肃定西 743000)
摘要总结定西市结合山区特点,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农村旅游业、现代服务业等脱贫致富的路径选择与实践经验,提出放宽林业政策、改革林业体制,敞开资源大门、对外开放,发展交通运输、搞活流通,加强生态建设、保护环境的精准脱贫建议,以期调整完善扶贫工作思路,有效推进定西市扶贫攻坚的广度和深度。
关键词精准脱贫;优势产业;选择;定西
甘肃省定西市因“苦瘠甲于天下”“不具备人类生存基本条件”一度成为西部贫困地区的典型,是全国贫困地区的典型代表。改革开放前,该地区“地下无宝、地上无草、山上无鸟”,人们辛勤劳作一年,始终不能改变“种了一坡、收了一车、打了一斗、煮了一锅”的局面。1983年,国家实施以“三西”(甘肃省河西地区、定西市,宁夏西海固地区)为重点的扶贫开发建设,在政策、资金、物资等方面给予倾斜扶持,定西人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贫苦生活才得以改变[1]。一直以来,定西市开拓思路、实干苦干、寻求发展,彰显了扶贫开发是脱贫致富的主线。目前,定西还有15万户、67万农村人口仍饱受贫困困扰,因灾、因病、因学、因婚等导致年均有20万农民返贫,30万左右的农民处于不稳定状态,返贫率达30%。定西市精准扶贫面临多重难题,是甘肃省精准扶贫“短板中的短板”[2]。因此,总结定西市脱贫致富的路径选择与实践经验,提出精准扶贫的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定西脱贫致富的路径选择
定西市根据山区特点发挥自身优势,从实际出发,选择“有水走水路,无水走旱路,水旱不通另找出路”[3],因地制宜,调整结构,探索出山区经济发展的新路子,通过产业的培育和扩张,实现了优势产业的强势发展,带动该市贫困农民脱贫致富。
1.1发展特色优势种养业重点发展了以马铃薯、中医药、草食畜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以全膜沟播为主的旱作高效农业,以蔬菜杂粮为主的区域性支柱产业。①马铃薯产业。立足打造“中国薯都”,发展壮大种薯企业,引进选育新品种,加大脱毒种薯繁育体系建设,扩大原种繁育基地、一级种和优质种繁育基地规模,推动由外销商品薯为主向销售种薯为主的转变。②中医药产业。立足打造“中国药都”,加大标准化种植、无公害生产,配套推广中药材挖掘机等农机具,完善质量安全标准,促进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③草食畜牧业。以建设甘肃重要的鲜奶源、特色草和草食畜种养基地为目标,加强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玉米秸秆转化利用,发展人工种草,推进饲草料基地和青贮窖建设,实现了畜牧业产值、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玉米秸秆转化利用率、规模养殖企业(小区)和规模养殖户数量等倍增[4]。
1.2发展优势资源工业依托马铃薯、中医药、草食畜产业,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加工业,把定西建设为全国重要的马铃薯精深加工和新产品研发基地,全国重要的中药材饮片加工、大型制药企业预处理和“国食健”字号产品生产基地,甘肃省的重要畜产品、乳制品和草产品加工基地。同时,加快中铝西北铝、东兴铝、临洮铝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发展自然资源加工业,推动配套关联产业联动发展[4]。
1.3发展现代服务业按照“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加快区域性物流中心建设”的要求,发展现代物流业,通过建设综合服务型物流园提高了物流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依托“千村百乡”和“新网工程”发展商贸流通业,推进了流通市场优化升级。通过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增强服务功能,拓展服务领域,发展了广覆盖、多层次、社会化的社区服务业。此外,发展培育了一批科技研发、工程管理、咨询评估、法律服务、会计事务、人力资源开发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提高了咨询服务水平[4]。
1.4发展农村旅游业依托地方特色品牌优势,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整体服务水平,通过争取项目、招商引资、启动民间资本等多轮驱动筹资方式,打造了一批自然风光、革命胜迹、人文古迹、民俗风情、生态休闲度假等特色旅游精品景区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带动了贫困人口就业致富。
1.5发展劳务经济通过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术培训、务工人员管理服务、劳务基地和劳务信息网络建设等工作,组织贫困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和转移就业,使更多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1.6发展其他经济以通渭特色小杂粮,渭源、漳县、岷县优质蚕豆,临洮优质花木,岷县优质百合,7县区林果产业为基础,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发展多元化的、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以沿川灌区、洮河、渭河、漳河、龙川河和牛谷河流域及城郊为重点,扩大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建设规模,重点发展以高原夏菜、反季节特色蔬菜为主的设施农业和旱作节水农业。
2定西扶贫开发的实践
定西市历经救济式、开发式扶贫开发后,基础设施建设得以积累、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这一发展轨迹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历程的一个缩影[5]。
2.1组织领导是保证一直以来,定西市政府高度重视和正确评估扶贫开发的现状和形势任务,有针对性地做出决策,使各级领导干部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精准扶贫上,以政策推动、组织领导为保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扶贫开发工作,狠抓落实[6]。
2.2摸清底数是基础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始终把低保特困户、智障残疾生活不能自理、年老体弱丧失劳动力、因大病大灾生活特别困难而无力脱贫的群体作为特殊群体全部纳入低保范围;把贫困线下、有脱贫致富能力,只要政府扶持就能很快脱贫的农户作为精准扶贫重点对象,有针对性地选择帮扶措施,加大帮扶力度;对上年收入超过贫困线的农户,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同时给予政策、资金、信息等方面的支持,调动其进一步发家致富的积极性,以期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
2.3制定规划是前提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始终以解决贫困的根本问题为抓手,结合贫困村、贫困户实际,按照“因地制宜、缺啥补啥”的原则,在充分调查、分析、找准致贫原因的基础上,因村规划、因户规划、对症下药,确定短期(“输血”,解决实际问题)和长远(“造血”,解决根本问题)的扶贫方式[7]。
2.4增产增收是核心缺乏增收是制约农民脱贫致富的关键因素,实践表明:找准支撑的项目、产业和载体,理清思路,早谋划、早安排、早落实,层层订责,分解任务,落实责任,是“建一处、成一片、富一方”的关键。同时,有益的补充是:一方面,不折不扣地落实政策,把政策措施精准“滴灌”到贫困对象身上,让措施看得见、摸得着、见实效;另一方面,做好资金物资保障,把有限的资金用到最需要的地方,从扶贫工作开始启动就奠定必要的资金基础。
2.5自我提高是根本脱贫致富的方式方法具有多样性,“一村一业一单位”“一户一策一干部”的扶贫模式是定西市最为直接的扶贫方式。“一对一”的扶贫,不是单纯地给钱给物,更重要的是思想、思路的引领,贫困户自身得到提高才是其走向富裕的重要方式。因此,一方面,要引导贫困户发挥自身潜力,积极上进,持续提升;另一方面,要加强劳动力输转培训,提高其文化素质,培养其自我发展能力[8]。
2.6社会帮扶是关键定西的扶贫开发始终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在具体实践中,该市积极协助落实中央国家机关等定点扶贫单位的帮扶,组织市内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定点帮扶,广泛开展“村企共建”活动,鼓励市内企业与贫困村建立共建关系,尤其是各“联村联户”单位重点结合了贫困村、贫困户的自身特点,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劳动力培训等方面的支持帮扶力度,使广大贫困山区走出一条符合农户自身实际的脱贫致富发展道路。
3定西精准脱贫的建议
该地区资源中自然资源最为丰富,是发展商品经济的优势,自然资源如何有效利用是最为关键的问题。因为山区虽然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交通闭塞、信息不灵、技术落后、资金匮乏等劣势成为了发展致富路上的“拦路石”。如何克服这一矛盾,扬长避短,是发展山区经济的关键所在。
3.1放宽林业政策,改革林业体制把自留山和责任山并为家庭经营山,承包给农民长期经营,谁造林谁受益;将林政管理权全部下放到乡镇政府甚至村委;在退耕还林的基础上再植树造林,提高经济林所占比重。通过林业管理体制的改革,调动林农、林区、林企的积极性[8]。
3.2敞开资源大门,对外开放以优势资源为依托,邀请省、市、县专门人员,成立专门的技术协会,建立相应的协作关系,引进技术项目,解决优势资源与开发利用差之间的矛盾。以技术承包为依托,打开“寨门”,引进各种技术人才,包括省内外、市内外技术承包型的人才,解决兴办事业与人才奇缺之间的矛盾。以经济技术协作为依托,采取外地出资金、设备和技术,包销产品,本地出资源、场地和劳力,横向经营,利润分成;工业与商业、农业互补,合股经营;“龙尾”在乡、“龙头”在城,原料在乡、加工在城,城乡联营等多种形式,引进设备、资金,解决开发建设与资金缺乏的矛盾。以城市集镇为依托,在区域内加速小集镇建设,在大中城市建立办事处和信息窗口,形成与城市经济配套的纵横交错的经济网络,实行城乡通流,解决商品生产与信息不灵之间的矛盾[9]。
3.3发展交通运输,搞活流通把兴建乡村公路作为发展交通运输事业的重点,改造升级境内国道、省道和县乡公路,实现市县之间开通二级及以上公路。加快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实现所有乡道达到四级油路以上标准,所有乡镇、行政村和重要自然村通油路或水泥路,全部自然村通砂砾公路,完成全部乡村道路桥梁维修改造。
3.4加强生态建设,保护环境将精准脱贫与生态环境建设紧密结合、同步推进。通过控制人口数量和质量,使人口的变动发展同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变动发展相适应,缓解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依据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规定资源的利用方向、方式和限额等,加强自然资源管理,把资源开发利用同保护管理结合起来,确保资源的保值和增值。同时,环保部门要加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力度,加强法规建设,力争建立基本的与定西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机制,使定西重点流域和重点地区的生态破坏得到初步控制,部分农村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态经济的发展能力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10]。
4结语
扶贫是一项事业、一项工作、一份责任,需要的是细心、耐心、责任心、毅力、坚持。扶贫也是个技术活,如何能通过人力、物力、财力给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使扶贫不至于成为花团锦簇的“表面文章”,需要的是精准的部署、扎实有效的工作,最为重要的是要解决困难群众急、难、盼、怨的问题。新常态下,定西市应根据中央和甘肃省的要求适时调整和完善精准扶贫工作思路,以政策为导向,以“领导苦抓、社会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为动力,以“精准扶贫示范、双联行动助推、干部驻村帮扶”为抓手,因地制宜,补齐短板,不失时机地把广大干部群众的主要精力集中于精准扶贫,推进扶贫攻坚的广度和深度,确保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小康。
参考文献
[1] 王亚民.甘肃的“两西”建设和扶贫开发[R].中共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2000.
[2] 定西市扶贫办.甘肃定西:精准扶贫进行时肩负67万贫困百姓殷殷期望[EB/OL].(2015-08-17)[2016-04-01].http://news.xinmin.cn/shehui/2015/08/17/28391345.html.
[3] 刘延海,钱河山.定西市从“苦瘠甲天下”到基本解决温饱纪实[N].甘肃经济日报,2010-06-04.
[4] 新世纪新时代新定西:献给中国扶贫开发二十年[EB/OL].(2007-03-20)[2016-04-01].http://dx.gansudaily.com.cn.
[5] 姬光武.世纪决战:中国西部农村反贫困纪实[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1.
[6] 刘娟,赵玉.我国农村贫困的新特征与扶贫机制创新[J].探索,2008(1):93-96.
[7] 薛金山.完善整村推进扶贫方式积极探索推进扶贫新模式[J].甘肃农业,2008(2):16-19.
[8] 刘伟平.坚持改革创新 加大扶贫攻坚力度[N].甘肃日报,2014-11-05.
[9] 李凌.甘肃中部干旱地区反贫困战略构思[J].开发研究,1993(2):56-58.
[10] 沙拜次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在甘肃省扶贫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2009.
作者简介史亚琼(1983-),女,甘肃渭源人,讲师,从事哲学、区域经济教学与研究。
收稿日期2016-03-25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6)15-250-02
Path Selection and Suggestion for Accurate Poverty Removing in Dingxi City
SHI Ya-qiong
(Party School of CPC Dingxi Municipal Committee, Dingxi, Gansu 743000)
Abstract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untainous area in Dingxi City were summarized. According to the local conditions, the advantages were exerted. Characteristic advantaged industries were vigorously developed, as well as the rural tourism,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and other poverty alleviation paths.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including broadening the forestry policy, reforming forestry system, expanding resources,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developing communication and transportation, stimulating the circulation of commodities, improving the eco-construction, and protecting the accurate poverty alleviation of environment. Therefore, the work idea of poverty alleviation was adjusted; and the poverty-relief breadth and depth was effectively promoted in Dingxi City.
Key wordsAccurate poverty alleviation; Competitive industries; Selection; Ding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