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选人用人思想风格

2016-03-19 17:34任学辉
邓小平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时代背景

任学辉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党史党建教研部,成都 610072)



论邓小平选人用人思想风格

任学辉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成都610072)

〔摘要〕邓小平选人用人的 “言”与“行”凸显出鲜明的个人风格。探析邓小平的选人用人风格,对提高我们选人用人的准确性、科学性和艺术性,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更加健康顺利地向前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邓小平选人用人风格有丰富的内涵:在气魄上,襟怀坦荡, 旗帜鲜明;在胆识上,打破框框,不拘一格;在思路上,严格标准 ,全面把握。邓小平选人用人风格的形成与他“三落三起”的人生背景、“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人才难得”的学识背景、“忧党忧国”的情感背景密切相关。邓小平选人用人风格具有鲜明的特色,体现了党性与人民性、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原则性与灵活性、针对性与指导性的高度统一,对我们今天选人用人有着深刻的启示:一是选人用人者要提高“自身素养”;二要强化对人才的“政治关怀”;三是选拔年轻干部要“有胆有识”;四是应以邓小平的选人用人风格作为人才成功的“人生灯塔”。

〔关键词〕邓小平;选人用人;思想风格;时代背景;人才难得

选人用人,是一项选人与用人两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活动,它看似简单,实则很复杂。加强选人用人的制度建设,使选人用人活动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路子,是提高选人用人质量、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的重要环节,而着力加强选人用人活动的思想道德建设,则是其首要条件。

邓小平说:“我的抓法就是抓头头,抓方针。”〔1〕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的十多年中,不仅带领中国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途中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而且在这一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发现、选拔和起用了一大批各式各样的人才。可以说,邓小平是当代中国最勇于和最善于选人用人的“大伯乐”之一。

邓小平有关选人用人的众多“言”与“行”透示出他十分鲜明的个人风格。这些风格,既是他个人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非凡的学识才智的体现,同时又折射出一个时代和民族的精神和品性。

从思想道德的层次和个性特征的角度探析邓小平的选人用人风格,对我们深化对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增强我们选人用人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我们选人用人的准确性、科学性和艺术性,进一步做好选人用人工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更加健康顺利地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指导意义。

一、清晰的轮廓

邓小平的选人用人风格,是指他在选人用人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个性特征(思想特征和行为特征)。他的选人用人风格有着丰富的内涵,表现在不同方面,轮廓十分清晰。

(一)在气魄上,襟怀坦荡,旗帜鲜明

邓小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对摧残、压制、埋没人才的种种现象,他旗帜鲜明、正气凛然地抗议和纠偏。

——“反对任人唯亲”。“有的人老以为自己一贯正确,闹新的山头主义,任人唯亲,用自己的好恶作标准来看干部,对自己好的就拉过来,不好的就排挤,总想自己搞一帮人,总以为不搞一帮人就办不成事情”〔2〕。“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3〕

——“不能论资排辈”。很多年轻优秀领导人才起不来,这“是因为被我们这些人盖住了,是论资排辈的习惯势力使得这些年轻人起不来”〔4〕。“在学术上,只要有创造,有贡献,就应该评给相应的学术职称,不能论资排辈。”〔5〕

——“消除‘左’倾思想”。“许多同志除了不注意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外,对干部队伍的知识化、专业化也很不重视。这也是过去在知识分子问题上长期存在的‘左’倾思想的一种恶果”,要“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大力培养、发现和破格使用优秀人才。”〔6〕

——“不搞平衡照顾”。邓小平认为,选拔人才如果这也照顾,那也照顾,其结果是一些庸者被照顾上来了,一些有真才实学的人被平衡下去了,这实质上是一种是非不分、良莠不辨的错误做法。

但是,对确属一定层次上的人才,他则是非明辨,襟怀坦荡。

——反对过自己的人也可以用。“现在我们起用人,……要抛弃个人恩怨来选择人,反对过自己的人也要用。”〔7〕“能容忍各方面、团结各方面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8〕

——犯过错误的人也可以用。 “一度受过林彪、江青一伙的欺骗,犯过一些错误,后来确已觉悟转变而又确有真才实学的人,我们也不能抛开不用。”〔9〕

——有某些缺点的人也可以用。“你们觉得是人才的,即使有某些弱点缺点,也要放手用。……有缺点可以跟他谈清楚,要放手地用人。”〔10〕“不要求全责备。毛泽东同志说过,要打破‘金要足赤,人要完人’的形而上学思想。”〔11〕

邓小平总是这样,胸襟博大,见解深刻。

(二)在胆识上,打破框框,不拘一格

邓小平说,在选人用人上,尤其要解放思想;必须打破框框,广开才路,大胆选拔,不拘一格;要放眼于整个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不能思想僵化、方法简单。他批评道:“不少同志只是看到周围熟悉的一点人,总在原来的一些人中打圈子,不会深入到群众中去选拔人才,这也是一种官僚主义。”〔12〕“有些企业和单位,群众自己选举出的干部,一些毛遂自荐、自告奋勇担任负责工作的干部,很快就作出了成绩,比单是从上面指定的干部合适得多。这样的事实,难道还不能使我们猛省吗?”〔13〕

邓小平提出,选人要多渠道、全方位:要从科技部门中选,科技部门“有许多新生力量,能力未得到很好发挥”〔14〕;要从厂矿企业中选,“本厂有困难,外厂也可以找,本地区也可以找,哪里会找不到人”〔15〕;要从大学毕业生中选,“大学毕业生里会出现一批人才,他们的年龄都在三十岁以下,对这些人我们要注意提拔”〔16〕;要从上山下乡青年中选,“上山下乡的青年中,也有不少深入群众、用功学习、很有才干的人”〔17〕;要从基层中选,“现在有些省提拔个省委书记都感到困难,我看不会那样难吧。县委书记、地委书记一大堆,为什么连个省委书记都找不出来?我想问题恐怕是没有注意或者注意不够”〔18〕。总之,选人用人,眼睛要向“下”、向“外”、向“暗”、向“土”,才能使大批潜在人才脱颖而出。

邓小平指出,用人既要有台阶,又要有破格。干部“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上好”,“用坐火箭、坐直升飞机的办法提拔干部,我们再也不能这么干了”。〔19〕干部经过一个个台阶,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摔打,就可以接触各种环境和复杂的矛盾,对自己的思维方式、应变能力是必要的锻炼和提高。但是,又“不要按老规矩办事,要想到这是百年大计”〔20〕。“打破那些关于台阶的过时的观念,创造一些适合新形势新任务的台阶”〔21〕。“提拔干部不能太急,但是太慢了也要误现代化建设的大事。现在就已经误了不少啊!特别优秀的,要给他们搭个比较轻便的梯子,使他们越级上来。”〔22〕邓小平选人用人的思想,就是要将台阶式与破格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台阶中有破格,在破格中有台阶,小步快跑,保证年轻干部能尽快、尽好地成长、成熟起来,二者不能割裂,不能绝对化。

邓小平总是这样,思想开阔,视野宽广。

(三)在思路上,严格标准 ,全面把握

邓小平选人用人坚持“德才兼备”、“又红又专”、“选贤任能”的原则,在新的历史时期,又作了创造性的探索,形成了选人用人的“四化”标准。邓小平把“四化”标准看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完整统一体,而不是把各项内容机械平列、等量齐观。

首先,始终把“革命化”放在首位。这是选人用人的方向性问题。“选拔人,第一个是政治条件”〔23〕, 决不能让思想、政治和作风有问题的人钻进各级领导班子。如果以后提拔上来了,“必须坚决撤下去。如果不提高警惕,让他们占据领导岗位,重新耍两面派,扎根串连,隐蔽下来,即使是少数人,也可能给我们带来无法预料的祸害”〔24〕。“三化”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使我们的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25〕,任何时候都不能忽略干部的政治标准。

其次,坚决防止用“革命化”取代“三化”的错误倾向。真正的革命化总是建立在一定的才智基础上的,不懂、不专、瞎指挥,也就损害了人民的利益,也就谈不上“革命化”;即使德才兼备,满腔热情,但年老体衰,力不从心,也难遂其志。

再次,努力克服对“三化”的教条化理解。“年轻化”不等于 “青年化”,它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人才,特别是领导人才的集体“断层”、青黄不接的问题。坚持“年轻化”的同时,要注意干部的梯队配备和老中青三结合,使革命事业后继有人、代代相传。“专业化”是对“知识化”的深化。“知识化”和“专业化”不等于“文凭化”,它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在于,要使干部真正具有很高的学识水平和很强的实际工作能力。

重德重才重体,三者有机统一,决不能各执一端、互相否定,或畸重畸轻、随意取舍。

邓小平总是这样,选人用人,标准全面而严格,实践操作具体而辩证。

(四)在价值上,实践第一, 人民至上

针对选人用人上出现的新情况,邓小平指出:“考虑人的角度,也要深化,这也是一种改革,是思想上的改革,思想上的解放”〔26〕;要选“人民公认是坚持改革开放路线并有政绩的人,大胆地放进新的领导机构里,使人民感到我们真心诚意搞改革开放。人民,是看实践。人民一看,还是社会主义好,还是改革开放好,我们的事业就会万古长青”〔27〕。邓小平提出了选人用人的四个基本尺度:第一,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第二,人民公认;第三,有实绩;第四,清正廉洁。四者内在有机地统一在一起。

在这里,邓小平没有把“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抽象化。“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是新时期选人用人最基本的政治要求。邓小平认为,如果抽象地谈“执行党的基本路线”,而不管干部在自己岗位上是否通过创造性的工作给当地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群众利益带来的具体的、有益的影响,就将会选人失范、用人失度。

邓小平没有把“人民公认”简单化。“人民公认”的提出,体现了对人民意愿的尊重,提高了群众在选人用人上的参与意识,增大了干部选用工作的透明度。但邓小平没有简单地谈“人民公认”、“群众公论”,他认识到,没有具体、完善的方法,有时也会出现“公论”不“公”。得票多的人,不一定是实绩突出、德才最优的人;少数群众的“来信”或“反映”,有时也可能形成“公论”印象。

邓小平没有把“有实绩”片面化。 德才兼备的干部 ,动态地看,必能干出实绩。实绩平平,甚而走一处败一处者,不足以选用。但邓小平没有片面夸大“有实绩”。片面夸大“有实绩”,不具体分析,“有实绩”有时会是摆花架子的“门面型”实绩、杀鸡取卵的“速度型”实绩、损害全局的“本位型”实绩、迎合上级的“投机型”实绩。

邓小平没有把“清正廉洁”绝对化。群众对“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干部真心欢迎,对以权谋私、贪赃枉法、追逐享乐的干部极为鄙视。但邓小平强调,干部既要“清正廉洁”,又要有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如果一味习惯于循章守理、看摊守业、不出乱子,也不能适应今天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邓小平总是这样,选人用人,同干其他任何事情一样,实践第一,人民至上,两者齐抓并举,有机统一。

二、深沉的背景

邓小平选人用人的风格有着深沉的背景,这种背景与他选人用人风格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必然的联系。

(一)“三落三起”的人生背景

邓小平的一生,“三落三起”,崎岖坎坷,波澜壮阔。

第一次“落”和“起”,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当时,邓小平任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长。以博古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者,错误地发动了一场以批判“邓毛谢古”为代表的“江西罗明路线”的斗争,撤销了邓小平的职务,给予“党内最后严重警告”处分。这是第一“落”。后来,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的王稼祥同志知道了邓小平的情况,他认为中央苏区战斗如此频繁,有才能的干部奇缺,不能浪费人才。“临时中央不用邓小平,真是偏见,偏见。埋没人才啊!”经据理力争,邓小平才得以起用,主编《红星报》,出任中央秘书长。这是第一“起”。

第二次“落”和“起”,发生在“文革”期间。“文革”开始不久,矛头很快集中到刘少奇、邓小平身上。时任中共总书记的邓小平被戴上“中国第二号修正主义分子”、“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总根子”等帽子,撤销了党内外一切职务,押送到江西省新建县劳动。这一“落”,从“红墙”“落”到“牛棚”,生活艰辛,环境艰险,比第一“落”更是一“落”千丈。直到林彪垮台后,邓小平才在周恩来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于1973年3月回到北京,恢复了国务院副总理职务。

第三次“落”和“起”,发生在“文革”后期。邓小平复出后即大力恢复正常的生产、工作秩序,“四人帮”对此不能容忍,掀起了“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再次撤销了他党内外一切职务。邓小平第三次被“打倒”。粉碎“四人帮”后,重新出来工作的陈云、王震、叶剑英、李先念等老同志积极敦促为邓小平恢复名誉,1977年7月17日,在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上一致通过《关于恢复邓小平同志职务的决议》, 邓小平终于又恢复原来担任的一切职务。

邓小平在政治舞台上的“三起三落”,极具传奇色彩,在中外历史上也极为罕见。一位撰写邓小平传记的德国作家乌利·弗朗茨曾说:“在我们的世纪里,我在东方和西方,都没有见过像邓小平那样走过如此崎岖曲折的生活道路,却又卓有成就的政治家。”〔28〕

邓小平的每一次“落”,都是因为他的正确,而不是他的错误。“坦率地说,‘下’并不是由于做了错事,而是由于办了好事却被误认为错事。”〔29〕

邓小平的每一次“起”,都有党内同志挺身而出,主持公道,鼎力相助。也正因为邓小平总是坚持真理,实事求是,不计较个人恩怨得失,始终关注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才使得他人心所向、众望所归。邓小平这种独特而丰富的人生经历,使他对人才境遇有着深切的感受,对选人用人特别关注。

(二)“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

邓小平带领中华民族跨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探索。他的选人用人风格来源并成型于“改革开放”。在1977年5月还未恢复工作时,他就从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高度提出了人才问题。他说:“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30〕

“改革开放”急需大量人才。他疾呼一定要把真正的中青年干部提拔上来,“我们需要建立一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具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干部队伍,而且是一支宏大的队伍”〔31〕。“只有有了成批的杰出人才,才能带动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32〕。“现在科技人员一方面很缺,另一方面又有很大的窝工浪费,用非所学、用非所长的现象很严重……第一位的就是科技队伍的管理使用问题。”〔33〕

“改革开放”急需各类人才。他指出,在经济改革中要订出规划,采取措施,造就大批厂长、经理、总工程师、总经济师、总会计师、党委书记,形成一支包括这些人在内的、门类齐全的经济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干部的宏大队伍。“哪一天中国出现一大批三四十岁的优秀的政治家、经济管理家、军事家、外交家就好了。同样,我们也希望中国出现一大批三四十岁的优秀的科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和其他各种专家。”〔34〕

“改革开放”急需优秀人才。他提出,各行各业,无论是在工业、农业、商业或文化教育领域,还是搞党务、行政管理或技术工作,都要有自己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没有专业知识,又不认真学习,尽管你抱了很大的热心建设社会主义,结果做不出应有的贡献,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甚至还起相反的作用”〔35〕。同时,邓小平认为,各级领导干部,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得起各种风浪的考验。 邓小平的风格正是这样,选人用人,急“改革开放”所急,想“改革开放”所想,紧扣时代脉搏,倾听时代涛声。

(三)“人才难得”的学识背景

善于识人选人用人者,本身也就是人才。作为一个彻底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意志坚定、目光远大、行为果敢、反应敏捷,有着非凡的才学、智慧和魄力。对于邓小平的才学、智慧和魄力,毛泽东这样评论道:“我看邓小平这个人比较公道,比较有才干。你说他样样事情办得好呀?不是,他跟我一样,有许多事情办错了,也有的话说错了。但比较起来,他会办事,他比较周到。不满意他的人也有,像有人不满意我一样。但大体说来,这个人比较顾全大局,比较厚道,处理问题比较公正,他犯了错误对自己很严格”〔36〕;“这个人不简单,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是个难得的人才”〔37〕;“那个小个子很有智慧,将来会是个了不起的人啊!”〔38〕

邓小平的确身手不凡,在对待人才问题上尤为如此。他复出后就自告奋勇抓科教。他说,愿当科技教育界的后勤部长。他以伟大的气魄,从长远的角度,大胆地触及了当时许多无人敢碰的问题:推翻“两个估计”,宣布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重建科委,恢复高考制度,等等。在完成这些对科技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之后,他又把对人才问题的关注转向党的组织路线、干部路线,这又是一个了不起的飞跃。

他慧眼识英才,以身示范:“一个人才可以顶很大的事,没有人才什么事情也搞不好。1975年我抓整顿,用了几个人才,就把几个方面的工作整顿得很有成效,局面就大不一样。”〔39〕“人才是有的,问题是我们平常同下边接触太少,还有些习惯的想法,所以不容易发现。我同陈丕显同志到第二汽车制造厂,有个副厂长陪着我们参观,我发现这个人不错。我说他不错指什么?一个那么大的汽车厂,他是技术骨干,工作胜任,这是讲能力。他的年龄那个时代是三十八岁,现在四十岁。更重要的一点,他是‘文化大革命’中受打击的,他是反对打砸抢的,以后一直是表现好的,包括对待所谓‘反右倾翻案风’这些问题在内。这样的人才特别可喜。”〔40〕他殚精竭虑,运筹帷幄,为实现党的领导权力的顺利交接,精心选人用人,终于促成了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向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平稳过渡。

邓小平选人用人各种 “行”都集中体现了他选人用人的风格。他谦逊地说:毛泽东同志“对我评价时就讲过‘人才难得’。扪心自问,这个评价过高”〔41〕。这是他自谦。正是这种谦逊的做人态度反映出他的雄才大略和远见卓识,使他对人才的认定和选拔有着博大的胸襟和坦荡的胸怀。

(四)“忧党忧国”的情感背景

“人民是一切的母亲”,“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42〕。邓小平这样表达他的内心情感。 邓小平总是对我们党和人民充满着无限的忠诚和热爱,他把毕生的精力和心血都奉献给了“为人民谋幸福”的伟大事业。

他珍视人才,惜才如金。他严厉地指出,“四人帮”把知识分子一概称之为“臭老九”,是极其错误的。“要把‘文化大革命’时的‘老九’提到第一”〔43〕,把颠倒的历史彻底颠倒过来。

他日理万机,但每当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吴健雄等著名华人教授博士回国讲学,都要抽出时间,亲切会见。

他高瞻远瞩,语重心长,要求全党老同志和高级干部一定要把选拔和培养中青年干部作为第一位的、庄严的职责。他说,别的工作做不好,固然要做自我批评,这项工作做不好,就要犯历史性的大错误。“我们交不了班,历史会给我们记下一笔”,“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认真选好接班人,这是一个战略问题,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长远利益的大问题。如果我们在三几年内不解决好这个问题,十年后不晓得会出什么事。要忧国、忧民、忧党啊!”〔44〕他还指出,“……关键在人”。“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45〕培养和选拔好接班人,关系到中国政局的稳定,关系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千秋大业。正是这样一颗拳拳爱才之心,才使邓小平有那样非凡的举才之德,用才之魄,护才之胆。

邓小平的选人用人风格,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就已充分体现;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的十几年里,则表现得更加突出和鲜明。他的选人用人风格是始终如一,前后连贯的。

三、鲜明的特色

邓小平的选人用人风格,特色十分鲜明。深入分析这些特色,使我们得以准确、全面地把握其风格之要义。

(一)党性与人民性一贯的、高度的统一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人民群众的公仆和勤务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为了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主张、政策、行动,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之外,我们党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私利。党的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在根本上是完全一致的,党性与人民性是完全统一的。

邓小平在选人用人上,充分体现出党性与人民性一贯的、高度的统一。他认为,选人用人最根本的是要看“人民高不高兴”、“人民答不答应”、“人民满不满意”,以此作为最高准绳。他说:“我诚恳地希望,在选人的问题上,要注意社会公论,不能感情用事。要用政治家的风度来处理这个问题。”〔46〕“新的中央领导机构要使人民感到面貌一新,感到是一个实行改革的有希望的领导班子。这是最重要的一条。……如果我们摆一个阵容,使人民感到是一个僵化的班子,保守的班子,或者人民认为是个平平庸庸体现不出中国前途的班子,将来闹事的情形就还会很多很多,那就真正要永无宁日。”〔47〕这些话意味深长,不仅是对中央领导班子的要求,也是对全党各级领导班子的要求。

对于党管干部的原则,他则是一贯坚持、毫不动摇的。他说:“一定要趁着我们在的时候挑选好接班人,把那些表现好的同志用起来,培养几年,亲自看他们成长起来。”〔48〕“老同志现在的责任很多,第一位的责任是什么?就是认真选拔好接班人。选得合格,选得好,我们就交了帐了,这一辈子的事情就差不多了。”〔49〕他主张,在新的形势下,党管干部的具体方法和形式要改进,某些干部的管理权限要下放,某些干部的管理渠道要适当调整,干部的考核、考察、任免、奖惩制度等等,要加以完善。但是绝不能因此而否定党管干部的根本原则,不能借口“尊重群众意见”、“尊重大多数人的意愿”,而将党管干部变成群众说了算,因为群众对干部德才的评判有时也往往容易从自身或本部门的利害得失来考虑。党性原则强、政策观念强的领导,有时在一定时候和一定场合下也会被群众误解。选人用人,只能在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干部条件及组织程序、法律程序办,必须严格组织原则,坚决执行党的组织纪律。对群众中的不同意见,只能通过做工作以达到尽量一致。

邓小平的选人用人风格,充分体现了党的组织原则和党的群众路线的结合,体现了民主与集中的统一。邓小平一贯认为,选人用人,既要反对官僚主义,又要反对“尾巴主义”。

(二)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一贯的、高度的统一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紧密相连的。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基本原则,解放思想是做到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必要条件。用邓小平的话说,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一致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50〕。实事求是是从“立”的角度提出主观与客观相结合;解放思想是从“破”的角度提出主观与客观相结合,即只有破除一切错误的思想观念之后,才能达到实事求是的目的。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更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它像一根红线,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的始终,体现在邓小平理论的方方面面,同样也体现在他选人用人的风格上。

邓小平主张,选人用人必须“不拘一格”,拓宽视野,破除旧的框框,开创符合实际的新途径。只有这样,才能发掘出许多未被我们所看到的人才,才能造成人才辈出、新秀群起的新局面。邓小平同时主张,必须把“不拘一格”和“选贤任能”结合起来。他说:“选贤任能这个话就有德才资的问题。贤就是德,能无非是专业化、知识化,有实际经验,身体能够顶得住。”〔51〕

邓小平主张,不能一讲知识化、专业化,就划出绝对的学历杠子;也不能因为反对“唯文凭论”,就完全否定文凭的意义,甚至为不学无术者制造口实。邓小平主张,不能一讲年轻化就制定绝对的年龄杠子,也不能因为反对年龄上的“一刀切”,又把年轻化置于脑后,甚至迎合论资排辈的传统观念。

总之,邓小平主张,选人用人要正确处理好德与才、才与绩、才与志、才与能、才与胆的关系,要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在选人用人上有机地统一起来,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防止以一种偏向掩盖另一种偏向。

(三)原则性与灵活性一贯的、高度的统一

“人才难得亦难知”;“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需待七年期”。选人用人,是一个艰苦而复杂的认识过程。是否具有灵活运用辩证法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的人的能力,是否具有识别人才,特别是识别那些未出名的人才的“眼力”,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统一起来,反映出选人用人者的工作水平。

邓小平是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高度统一的大师。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和刘伯承一起战斗在太行山区时就向部队讲了“照辩证法办事”的名言。毛泽东多次给予评价:“要照辩证法办事。这是邓小平同志讲的。我看全党都要学习辩证法,提倡照辩证法办事。”〔52〕邓小平善于把握事物的质和量,善于审时度势,“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在选人用人上,尤为如此。

邓小平主张,要按“四化”标准选用人才,但要根据不同类型人才提出具体要求,决不能用一个模式、一个具体标准去识别和要求不同类型的人才。科技人才和领导人才之间,德与才的具体内容和标准就有所不同。

邓小平主张,要联系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来选用人才。人才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系统中,与社会的各种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才的表现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的影响和制约。

邓小平主张,要联系本人的全部历史和一贯表现来选用人才。人才在成长过程中的各个阶段都是前后联系、不可分割的。过去表现好,现在仍然很好,这里包含着一种内在的必然联系;过去表现好,现在表现差,或过去表现较差,而现在表现较好,其中也一定包含着某种内在联系。

邓小平主张,要联系德才素质的各项要素来选用人才。德才素质的各项要素,互相联系、互为表里、互相制约,有“强项”,也有“弱项”,不可能整齐划一。要将各项内在要素联系起来看,尽可能与岗位“能级”要求相对应。

邓小平主张,要联系人才群体的智能结构来选用人才。选用人才,不能仅仅逐个评论每个被选对象的个人素质,而且要联系人才群体的智能结构,权衡利弊,从中选拔能够组成最佳群体结构的“这一个”人才,使其产生“一加一等于或大于二”的积极作用。

邓小平一贯主张,也一贯是这样践行的,那就是在原则下必须灵活,在灵活中坚持原则,二者体现出一贯的、高度的统一。

(四)针对性与指导性一贯的、高度的统一

邓小平选人用人的“言”与“行”,同他的一贯作风一样,注重实际,找准问题,对症下药,追求实效。他决不从抽象的概念出发,空发议论,夸夸其谈。他总是着眼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来不断考虑选人用人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提出自己的新思考、新思路,得出新观点、新结论,从而去不断地推动全局,带动整体。

针对现实情况,邓小平多次对干部问题进行深入指导。1979年7月29日,在接见海军党委常委扩大会议全体同志时,他提出干部要“有党性,听党的话”;1982年7月4日,在军委座谈会的讲话中,他指出干部要“有朝气,年富力强”,以后又多次强调此问题,提出干部要“有知识,熟悉业务”; 1975年抓整顿时,他提出领导班子要“有胆量,敢字当头”,一再强调干部要“有能力,能办事情”。

此外,针对现实情况,他还提出使用干部,要“岗位锻炼,逐级或越级提拔干部”,要“相互调动,交流使用干部”,要“院校培养,集体推荐干部”,要“奖勤罚懒,严格要求干部”,要“健全法规,靠制度管理干部”,如此等等。

正是由于针对现实情况,一个个地解决问题,用于指导我们的选人用人工作,使得我国的组织人事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上了一个新台阶,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各类人才得以起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邓小平以“点”带“面”、以“一”促“多”,善于在“面”上“多”的问题中,抓住突出的、特殊的“一”个“点”;善于把“面”上“多”的问题,通过“一”个“点”上来提出、阐述和解决;然后又通过这“一”个“点”,来给选人用人过程中“面”上“多”的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指明方向、作出示范。他善于抓住矛盾,总体推进,寻求统一。他力求顺时而谋,避开争论,不搞运动,表现出高超的选人用人艺术和高明的处理问题的领导才能。

邓小平的选人用人风格,充满着丰富的唯物辩证法精神。他是一贯地、创造性地运用唯物辩证法选人用人的光辉典范。

四、深刻的启示

(一)选人用人者要提高“自身素养”

选人用人者,要以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要具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忠诚于党和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成就赋予奉献之中;讲党性,讲原则,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敢于冲破“人情网”, 勇于抵制选人用人上的各种不正之风。

选人用人者,要具有较高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要把握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神实质,善于运用其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选人用人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实问题,努力在本职岗位上成为善于选人用人的“人才”。

选人用人者,要走群众路线。要依靠群众选拔干部,要把民主推荐和组织考核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拓宽选人用人视野,扩展民主选人范围,在新形势下,不断探索选人用人的新思路、新方法。

选人用人者,要有开阔的心胸。要认识到人才都有个性,不轻易随风附和,不习惯趋炎附势。才干越高的人,缺点也越明显,“千里马”绝不像毛驴那样听话,而是脾气暴躁、一鸣惊人。选人用人者要具爱才之心,要大公无私,任人唯贤,用人所长,避人所短,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把有棱有角的“石头”砌成牢不可破的“石墙”。

邓小平的选人用人风格是对选人用人工作者的生动垂范。

(二)要强化对人才的“政治关怀”

今天,我们处于世界综合国力的“战争”之中,这场“战争”的核心是“人才争夺战”,人才已为一个民族强弱兴衰所系。各个国家,谁能在“人才争夺战”中抢到“前沿阵地”和“制高点”,谁就能在21世纪占据优势地位:在经济上更繁荣、在政治上更独立、在战略上更主动。

在这场世界“人才争夺战”中,各个国家各施其法、各显神通。以美、日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已遥遥领先,他们吸引、聚集人才有一个共同的办法:高价聘请,金钱诱惑。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仅靠物质利益吸引、聚集人才,是拼不赢西方发达国家的。怎么办?体会邓小平的选人用人风格,给我们一个启示。

我们要尽力保障、大力提高人才的物质生活待遇,尽可能向西方发达国家靠齐。同时,我们还必须在人才的政治待遇方面多下功夫,在识人才、选人才、用人才方面下功夫 ,下苦功夫。通过多种措施,强化“政治关怀”,强化“精神慰藉”,充分挖掘人才的内在潜力,满足人才的创造欲望,大力升华人才的成就意识,弘扬人才的民族情结,这是我们迎接世界“人才争夺战”的现实选择,也是我们改变“人才争夺战”的劣势状态的有效手段和优势所在。

也就是说,参与甚而打赢世界“人才争夺战”,我们也必须“两手抓”: 虚实相“济”,软硬兼“施”,齐抓共管,齐头并进。大至国家,小至地区和部门,均是如此。“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也将随之形成。

(三)选拔年轻干部要“有胆有识”

人才,从其成长规律看,客观上存在着一个最佳使用期。这个时期反应敏捷,创造活跃,年富力强。如果错过了这个最佳使用期,等到霜染双鬓之时,才“排上号”,人才的“能级”就将降低,人才再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将受到制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人才的最佳使用期呈现低龄化趋势。跨入新世纪以后,我们更需要整整一代年轻优秀的人才,一个新型的充满朝气和活力的人才群体,这都要求我们必须大胆选用年轻优秀的干部,用当其时。因此,选用年轻干部,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选人用人工作长期面临的基本任务。

选用年轻干部,要像邓小平那样,“有胆有识”,“不要迷信”。只要素质好,有能力,勇于改革,锐意进取,就要不拘一格,大胆选用,使其“能者居位”。 对年轻干部的选拔,要重实绩,更要重潜力;要不唯资历,不唯辈份,不唯身份,不唯台阶;“有大略者不责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庇”,分清本质与现象、主流与支流、大节与小节。

(四)应以邓小平的选人用人风格作为人才成功的“人生灯塔”

邓小平的选人用人风格,既在广义上体现了对所有人才的高标准、严要求,又从另一个侧面具体展现了人才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邓小平的选人用人风格,是指引人才取得成功的“人生灯塔”。

要像邓小平那样,具有坚定而永恒的人生信念,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追求真理,乐于进取,锲而不舍。身处逆境,不消极、不沉沦;身处顺境,不懈怠、不骄傲,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要像邓小平那样,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对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充满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把自己的全部力量投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

要像邓小平那样,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本本与实践、上头与下头的关系,切实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说老实话、干老实事、做老实人。

要像邓小平那样,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全面观察、全面分析和全面处理复杂问题,不搞片面化。

要像邓小平那样,勤政廉洁,艰苦奋斗,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谦虚谨慎,联系群众,公道正派,善于团结同志一道工作,培养起自己良好的工作作风。

要像邓小平那样,……

邓小平的风格永在,风范永存!

参考文献:

〔1〕〔2〕〔4〕〔5〕〔6〕〔9〕〔11〕〔12〕〔13〕〔15〕〔16〕〔17〕〔18〕〔19〕〔20〕〔21〕〔22〕〔23〕〔24〕〔25〕〔30〕〔31〕〔32〕〔35〕〔40〕〔44〕〔48〕〔49〕〔50〕〔5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70,75,223,224,326,325-326,51,326,325,26,225,325,36,324,225,324,324,411,323-324,361,40,264,96,264,411,222,192,227,364,400.

〔3〕〔7〕〔8〕〔10〕〔26〕〔27〕〔29〕〔33〕〔34〕〔43〕〔45〕〔46〕〔4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146,299-300,301,369,300,380-381,271,17,179,275,380,300,296.

〔1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291.

〔28〕毛毛.我的父亲邓小平〔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322.

〔36〕〔37〕〔38〕〔39〕〔41〕〔42〕〔52〕陈继安.邓小平谈邓小平——从邓小平自述谈起 〔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35,55,78,102,79,23,46.

(责任编辑肖雪莲王丽娟)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16)01-0117-13

〔作者简介〕任学辉(1967),男,四川营山人,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党的建设研究。

〔收稿日期〕2015-11-20

猜你喜欢
时代背景
新时代背景下中小学美育创新发展研究
第二课:共青团的创立之时代背景
做好新时代背景下的学生引路人
关于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美术教育的思考
基于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探究
新时代背景下TOCC建设方向探讨
新时代背景下学校管理之我见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思考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健美操创新路径的探索
新时代背景下棊江区政协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