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玉明
习近平关于扶贫开发的十大观点
○肖玉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出发,站在政治的、全局的、战略的高度,提出了关于扶贫开发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全面系统地回答了关于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认识、目标、方法、路径、主体、动力、保障等一系列问题,形成了一个完整科学的扶贫开发思想体系,为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打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战略指针和基本遵循,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其主要观点如下。
消除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不解决脱贫问题,就谈不上小康,更不是全面小康。习近平从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的战略高度认识脱贫问题,认为解决脱贫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指标,不解决脱贫问题,就会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业全局。习近平多次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最突出的短板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一个标志性指标”、“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贫困老乡能不能脱贫”、“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没有贫困人口的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是要把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尽快补上,其中必须补好扶贫开发这块“短板”,“否则就会贻误全局”。新时期脱贫攻坚战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必须打赢,即到2020年实现“两个确保”目标: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绝不能到时我们一边宣布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另一边还有很多人生活在现有贫困线标准之下。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最终取得革命胜利并成为新中国执政党的根本原因。习近平从关系党的执政基础执政地位的政治高度来认识脱贫问题,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让全体人民都过上好日子,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农村是我们党的发祥之地和兴隆之地,新中国成立前,我们党团结带领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使广大农民翻身得解放,也使我们党得以发展壮大并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成为新中国的执政党。现在全国农村仍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支持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职责”。能否如期解决脱贫问题,关系到我们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庄严承诺能否兑现,关系到党执政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能否巩固,也关系到我们党是不是人民的政党、我们政府是不是人民的政府这个带有根本性质的问题。脱贫问题必须如期解决,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否则,必然会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小康社会的满意度和国际社会对全面小康社会的认可度,也必然会影响我们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和我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影响党的执政基础。正因为如此,习近平强调:“必须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向贫困发起总攻,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党领导人民搞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根本目的就是要消除贫困,让全体人民走上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道路。习近平从社会主义的本质高度来认识脱贫问题,深刻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能否解决脱贫问题,关系到人们对我们是不是真正搞社会主义的认知,关系到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和信心。如果社会贫富差距悬殊,贫困地区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特别是如果许多人长期生活在贫困线标准以下,就必然会动摇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和信心,就必然会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逐步失去感召力和生命力。如期解决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问题,逐步缩小贫富差距,对坚定全体中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至为重要。
习近平高度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扶贫开发取得的伟大成就,同时对脱贫攻坚面临的严峻形势有着清醒认识,要求全党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习近平提醒全党:“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解决的,全党一定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必须深刻认识我国贫困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为人类减贫事业作出了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同时,必须看到,我国脱贫攻坚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截至2014年底,全国仍有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且大多分布在边远地区、深山区、石山区等自然条件恶劣地区,实现到2020年所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目标,意味着平均每年要减贫1000多万人,不仅时间紧、任务重,而且越往后脱贫攻坚成本越高、难度越大、见效越慢,并且还会出现新的贫困人口,譬如因灾、因病、因学返贫现象时有发生。扶贫开发已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所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解决脱贫问题绝非易事。一方面,要突破常规思路和办法,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打好脱贫攻坚战;另一方面,要克服毕其功于一役的急躁情绪,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因为即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定程度上的贫困问题肯定仍会存在。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增强问题意识、树立问题导向,直面问题、有的放矢解决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重要内容,是实事求是精神的重要体现。习近平强调指出:“脱贫攻坚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问题导向,就是坚持直面问题,敢于和善于分析回答实际问题。当前,脱贫攻坚既面临一些多年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面临不少新情况新挑战,存在不少制约因素和薄弱环节,如精准扶贫体制机制还不健全、扶贫开发责任还未完全落到实处、扶贫合力还没有形成、扶贫资金投入还不能满足需要、扶贫措施还不够精准有效、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主观能动性还有待提高等。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大胆革故鼎新,坚持以构建科学的体制机制为突破口,以政策措施精准化为支撑,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合力解决上述矛盾和问题。譬如,我们固然要千方百计调动发挥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治贫斗穷的积极性,但有的地方实在是穷山恶水,再怎么奋斗,也收效甚微,“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这就要求考虑采取整体搬迁或分散移民等办法来解决脱贫问题,其中体现的就是问题导向。只有坚持聚焦问题、直面问题,才能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习近平对社会主义扶贫开发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既是新时期扶贫开发的新战略,又指明了脱贫攻坚的基本路径,对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习近平多次强调,扶贫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我国经过多年努力,容易脱贫的地区和人口已经解决得差不多了,越往后脱贫难度越大、成本越高。面对这种形势,习近平指出,脱贫攻坚采用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手榴弹炸跳蚤”的方式不行,必须要有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特别是要聚焦“精准”,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否则,就难以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习近平明确提出,做好脱贫攻坚工作,要坚持做到“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全新的战略指针,各级党委政府都要在“六个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
破解当前脱贫难度更大、成本更高的难题,必须着眼于提高扶贫脱贫成效。习近平指出,“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做到“六个精准”,“必须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习近平科学分析了提高扶贫实效、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本路径。一要“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即要解决好精准扶贫的外力帮扶问题。就是要进一步完善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健全东西部协作和党政机关、部队、人民团体、国有企业定点扶贫机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壮大帮扶力量并形成合力。二要“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即要解决好精准扶贫的具体路径。就是要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以实施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的“五个一批”工程为主要路径,探索多元化的精准扶贫新渠道。三要“解决好‘如何退’的问题”,这是实施精准扶贫的目的。就是要加快建立反映客观实际的贫困县、贫困户退出机制,努力做到精准脱贫。“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是打赢脱贫攻坚战面临的基本问题,通过细化政策措施、健全体制机制,把这些问题真正解决好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就有了足够的底气。
幸福不会从天降,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贫困群众是解决贫困问题的主体,是脱贫致富的内因,脱贫致富最终要依靠贫困群众自己用苦干来实现。习近平强调,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要“激发内生动力,调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积极性”。一要坚持扶智。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要紧紧扭住教育这个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把义务教育搞好,不让贫困地区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确保贫困人口子女都能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切断贫困代际相传的根源。二要坚持扶志。“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扶贫要扶志,有志气、自力更生很重要啊!”要做好对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宣传、教育、培训、组织工作,引导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立下愚公志,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汗水改变贫困落后面貌。没有脱贫志向,就不可能脱贫致富。三要坚持群众主体地位。贫困群众是扶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各类扶贫项目和扶贫活动都要紧紧围绕贫困群众需求来进行,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支持贫困群众探索创新扶贫方式方法。要重视发挥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为他们积极探索创造环境和条件。只有坚持把富口袋与富脑袋结合起来,努力提升贫困群众教育、文化、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振奋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精神风貌,充分调动发挥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主观能动性,艰苦奋斗,才能取得脱贫攻坚战的最终胜利。
党的领导是做好中国一切事情的根本保证,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习近平指出,“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强调要抓好党建促扶贫,“发挥政治优势,强力开展脱贫攻坚”。一要强化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定信心、勇于担当,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各级领导干部要从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从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高度出发,坚决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特别是脱贫攻坚任务重的地区,党委和政府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二要强化责任落实。要按照“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县落实”的要求明确主体责任,建立健全责任体系和问责机制,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层层压实责任、级级传导压力,把责任落到实处。要把脱贫攻坚实绩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考察识别干部,激励各级干部到脱贫攻坚战场上大显身手。三要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要把扶贫开发与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
脱贫攻坚决不仅仅是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事,而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必须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形成强大的脱贫攻坚合力。习近平强调,要“调动各方力量,加快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也就是要形成政府、企业、社会、个人“四位一体”有机结合,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多措并举互为支撑的大扶贫格局。一要大幅增加财政投入。坚持政府投入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增加金融资金投放,吸引社会资金参与。二要不断强化协作帮扶。加强省级层面、市县层面的东西部扶贫协作,进一步完善党政机关、部队、人民团体、国有企业定点扶贫机制,明确责任,建立考核评价机制。三要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借鉴其他国家成功做法,创新我国慈善事业制度,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事业,鼓励支持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脱贫攻坚。要引导社会扶贫重心下沉,促进帮扶资源向贫困村、贫困户流动,实现精准扶贫有效对接。此外,还应积极开展国际减贫领域的交流合作,汲取国外治贫减贫有益经验。
(作者系湖北省委政研室(省改革办)农村处处长)
(责任编辑楚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