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震越,何 健
(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重庆 400715)
论社会工作者专业成长力的培育
马震越,何 健
(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重庆 400715)
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是社会工作教育研究的重要命题。成长力是关系到社会工作者专业命运与前途的内源性问题,是贯通其专业成长的关键。从“形态学”走向“动力学”,把社会工作者专业成长问题的研究深入到社会工作者成长现象的背后,是撬动专业成长的必经之途。为此,需要转变对社会工作者专业发展的研究路向,关注专业成长力的内涵、培育思路及策略,致力于“成长型社会工作者”的成长。
专业成长力;自我效能感;实践培育;内涵培育
长期以来,由于很少以动力追究式提问来思考社会工作者的成长问题,必然造成一种肤浅、短视、后继无力的成长观。实际上,专业成长不是社会工作者单项专业要素(如专业价值、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的增减和分步行进,而是在发展内力的驱使下各专业要素系统整合的过程,是社会工作者专业自我完善的一种结构性转变。
“成长力”一词起源于企业研究领域,一般称为发展力,它包含着一个企业成长的多方面,代表了其发展的现有水平,也蕴含了其发展的未来趋势与潜力。[1]受此启发,专业成长力是隐含在社会工作者专业成长过程中的一股核心力量,是推动其持续、正向、快速专业发展的各种力量的合成,是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发展潜能、现有发展优势和未来发展趋势的总和。专业成长是社会工作者投入专业情境,接受实践洗礼和塑造的过程,它是由“人格精神驱动——信息吸纳加工——实践转化创新——资源、优势整合——情境适应、干预”等环节构成的连续过程[2]。专业成长力起码包括五类力量:推动社会工作者专业自我成长的内驱力和精神力——伦理价值力;对专业知识的吸附力和消化力——学习反思力;对知识技能的创造力和整合力——实践转化力;对专业优势和成长资源的提炼力和融汇力——资源整合力;对实践情境的应变力和干预力——情境因应力。
(一)实践培育
实践是社会工作者专业经验、体验、智慧的生发之地,是社会工作者栖身其中的教育时空,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力就是在实践中被孕育、滋养起来的。显然,原有的社会工作者发展路径虽然可以对社会工作者的认识角度和行动方式造成即刻的改变,却难以撼动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根基——应对专业问题和实践情境的稳定倾向。解决实践问题中积累的鲜活经验完善着社会工作者的素质结构,而这一结构的完善又提高了社会工作者在未来实践中的情境理解能力,丰富着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与图式。因此,对专业成长力的培育必须引导社会工作者到专业实践中大胆尝试,进而发现专业自我革新的着力点,努力达到专业发展与实践情境变动之间的动态平衡,才可能实现拓展社会工作者专业成长潜能的目标。
(二)“内涵”培育
对社会工作者成长而言,“内涵”指社会工作者的核心专业素养,与社会工作者在具体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具体服务技能相比,“内涵”具有内隐性、基础性和扩展力,是社会工作者从事一切专业实践活动的根基。美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CSWE)指出,社会工作者的核心素养培育应包括三个方面:(1)认同专业价值观,持守统一的伦理标准,并能内化于心;(2)掌握特殊的知识,能系统地学习社会工作知识,包括学科基础知识、社会政策和本土社会工作经验等;(3)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有效地开展专业服务,协助服务对象走出困境和发展潜能。修炼“内涵”是锻造社会工作者专业成长力的主要途径。
(三)关联培育[3]
每一种专业成长力的形成都是互相关联的结果,人格精神力是社会工作者的人格信念与个人发展之间产生的一种作用方式;学习反思力是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自我与外界专业知识、信息间相互关联的一种方式;实践转化力是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行动与实践问题发生关联的一种方式;资源整合力是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自我内部关联的一种方式;情境因应力是社会工作者与整个实践情境产生作用的一种方式。它们既可能相互催化、相互促进,也可能相互阻碍、相互干扰,进而对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产生不同的效应。因此,对社会工作者专业成长力的培育必须立足于这种内在关联,努力提高其专业成长合力和实践影响力,为社会工作者未来专业发展储存能量、蓄积潜力。
(一)贯彻“需求为本”与“效能感提升”双轨并进的策略
一方面,专业成长力的培育应能协助社会工作者认真规划成长道路,调整人格塑造、专业学习和实践探索的方向和主题,促使社会工作者应对实践情境的过程和方式向所期待的专业风格上逐渐转型,社会工作者就可能以此为核心将自己的各项成长力(即人格精神力、学习反思力、实践转化力等)的培育联系起来。另一方面,由于在某些关键的专业事件中的成功能催生出自我效能感,会使社会工作者产生明确的专业期待和强烈的责任心,并满怀信心地帮助每个服务对象得到良好发展。因此专业成长力的培育应能使社会工作者在细微枝节上体察到自己的专业进步,感悟到职业成长的真实效应。这两个方面是“主线”与“辅线”的关系,用主线从宏观规划(立足成长需求)上来统筹社会工作者专业成长的全局,用辅线从微观心理(效能感提升)上来确保其专业成长的持续性,二者相互支撑,双轨并进,社会工作者专业成长力的发展势头才能更趋强劲。
(二)坚持在实践中反思的培育方法
为改变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认识,必须让社会工作者投身于实践情境,这是专业成长力培育的“生活化”路径。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倾向必须经过不断的实践摸索,借由与实践情境的密切接触来点滴改变,逐渐提高应对新问题、新情境的成功概率。在实践生活中,社会工作者专业成长力的“经验”和“练就”是融为一体的,他不能通过别人的“告知”而认识,必须经由“服务学习”和“做中学”来实现。
(三)加强社会工作者核心素养修炼
核心素养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工作者在任何专业实践活动都会体现出的基本能力,它是社会工作者顺利开展专业实践活动的前提和基础。要强化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内涵”,还应加强对核心专业能力的专项训练。如,可以通过参加“同理心训练”等提高人际沟通力,通过参与“社工案例大赛”“项目设计大赛”和各类实务工作坊等提高规划设计力,通过大量阅读(他人)服务计划书、过程记录和结案总结报告等提升经验反思力。同时应注意到,单纯的专项训练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具体的社会工作实践中整合成专业优势才能成为社会工作者的现实成长力。
[1]李柏洲,孙立梅.论企业成长力与企业竞争力的相互关系[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11):127.
[2]龙宝新.专业成长力:教师专业成长研究的新视角[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2,(04):76.
[3]龙宝新.论教师专业成长力的培育路径[J].基础教育,2013,(03):69-70.
〔责任编辑:宋洪德〕
G720
A
1002-2341(2016)06-0088-02
2016-10-31
重庆市教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社会工作人才‘专业伦理’体验教育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62012
马震越(1981-),男,湖北襄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社会工作教育、农村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