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哲学视角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

2016-03-19 15:43陈春梅
高等理科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哲学观哲学生活

陈春梅

(厦门大学 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福建 厦门 361005)



生活哲学视角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

陈春梅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福建厦门361005)

生活哲学在19世纪中期开始出现复兴,主张哲学应回归生活世界。它以人的生活为出发点和归宿,探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种哲学观关注人以及人的生活,内蕴着生成性思维。它强调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培养,促进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为此,把生活哲学作为高等教育哲学的一个视角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这一视角下,高等教育应教学生认识自我、热爱生活并关注学生的自我生成,把学生培养成能够展现自我、实现价值、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并创造生活的幸福的人。

生活哲学;高等教育;生成性思维;人才培养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以使培养的人才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更好地走向社会,这是当下高等教育改革的呼唤。在一定程度上,高等教育似乎还没有摆脱传统的知识论和政治论的哲学基础。知识发展的诉求、社会发展的需求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期待。然而,在我们不断追求真理、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却发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有学者对十年来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结果进行meta分析(又称元分析)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社会同龄青年”[1]。高等教育教学生取得高分、赢得掌声、掌握谋生的本领,然而,高等教育是否教会学生如何为人子女,如何做一个追求真善美、热爱生活、快乐、幸福的人?答案值得斟酌。换言之,高等教育忽视了“人”这一主体自身的价值与追求。为此,笔者认为有必要从生活哲学的视角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进行审视。

一、 生活哲学的内涵及其复兴

历史上的哲学观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生活哲学;二是理论哲学或知识论哲学。生活哲学是古希腊主流的哲学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以及斯多葛学派等都把哲学看成是一种生活方式。我国古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孔子、颜回等。然而这种哲学观大约在中世纪被知识论哲学观取代。而大概到了19世纪中期又开始出现复兴趋势。理查德·舒斯特曼在《哲学实践:实用主义和哲学生活》中第一次明确地把“生活哲学”作为一种哲学观,该书的出版标志着生活哲学在理论方面已经初步成型,标志着哲学生活在现代的复兴已经进入一个新的自觉阶段[2]59。

(一)生活哲学的内涵

2002年,国内学者李文阁首次在《现代哲学》期刊《生活哲学:一种哲学观》一文中正式提出“生活哲学”的概念。他认为这个概念可以归纳为以下方面:一是“快乐哲学”的观念。生活哲学要还哲学的“本来面目”,使哲学回归哲学家的生活,使其能在快乐中从事哲学研究;二是问题意识。哲学应回归生活世界,应当以生活或人的生成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三是生成意识。哲学的生成性使得哲学家不应以绝对和体系主义的眼光看待自身的研究。此外,这个概念所提示的内容还包括平等意识、总体意识和独立意识[3]。生活哲学是对“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什么样的人生值得过”等终极问题的追问。这种哲学观主张哲学源于现实生活而又回归现实生活,“生活哲学,来自生活,属于生活,指导生活,美化生活。”[4]30

(二)生活哲学的复兴

为什么生活哲学自19世纪中期便开始复兴,至今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或者说,生活哲学复兴的合理性是什么?一方面,从本质上说,生活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脉相承的。学者张贤裕[5]15-18认为,生活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最新进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向生活世界的哲学,是一种实践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是“现实的个人”,他们是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6]。这种哲学观把哲学看成是一种生活方式,关注人的生活,追求美好的生活。因此,李文阁[7]认为生活哲学是对马克思哲学观的一种全新的解读。另一方面,当前的哲学存在过于追求绝对真理的、抽象的理论哲学的现状,哲学的学术主义和庸俗主义盛行。前者把哲学看成是远离现实生活的、高高在上的“大写的哲学”,而后者则把哲学当成一种谋生的工具、手段,而忽视了对生命价值的思考。这两方面构成了生活哲学复兴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此外,就生活哲学对自身使命的认识来说,也是学者们拥护生活哲学的另一个理由。“哲学有着更为紧要的、攸关生存的使命,即通过自我认识、自我批判和自我控制来改善我们自己,帮助我们通向更好的生活。”[8]生活哲学的复兴已是大势所趋,如何更为全面、深入地认识它,从而使它更好地引导人们的生活成为我们当下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 生活哲学的内容与特征

近年来,生活哲学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和讨论。一些学者开始探究生活哲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如马拥军的观点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认为生活哲学的研究对象是生活世界,具有世界性和原初性两个特征[9]。参照以往学者的观点,笔者将生活哲学的内容和特征进行归纳。

(一)生活哲学的内容:关注人及人的生活

生活哲学指向的是人的生活,而不是纯粹真理的知识。这种哲学观主张人的内在自我和外在自我的完善。早在古代,孔子就认为个体可以通过“礼”和“乐”来完善自身,“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不仅如此,如果一个人学有所成,他就应该做官,为国家效劳,“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现今,主张生活哲学的学者对健康与疾病、顺境与逆境、富裕与贫穷、荣与辱等问题进行反思,探寻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主张人通过对真善美的追求不断完善自己,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我和社会价值的双重理想。它旨在引导人认识生活,直面生活,进而追求美好的生活。

崔自铎[4]121认为“真”是科学的灵魂,它使人走近世界;“善”是道德的灵魂,它使人促进世界;“美”是艺术的灵魂,它使人热爱世界。在他看来,哲学不仅是一种生活实践,还是一种生活艺术。人既可以把生活看成是戏剧的,从而把生活艺术化、美化;也可以把生活看成是自我的旅程,在旅程中每个人都有权力选择自己的生活,为自己的生活努力、负责。生活哲学探寻的是人应该怎样看待生活,如何更好地生活,其出发点和归宿是人的生活。

(二)生活哲学的特征:内蕴着生成性思维

生活哲学把生活看成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内蕴着生成性的思维。李文阁认为生成性思维有如下特征:第一,重过程而非本质。第二,重创造,反预定。第三,重关系,反实体。第四,重个性、差异和具体,反中心、同一和抽象。第五,重非理性,反工具理性[10]。这种思维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强调事物是个动态变化的发展过程。它主张生活中应注重创新,凸显个性和差异。生成性思维反对把哲学剥离生活之外,反对把纯粹真理的追求当成哲学的价值基础,反对社会本位的工具理性的价值观,主张哲学应回归生活世界,关注具体而不是抽象。此外,生成性思维注重事物之间的关系,反对把事物单独割裂开来,片面侧重某一事物。

这种生成性的思维主张人是自我生成的。“生存并非认识活动的最终目的,人的活动所追求的根本是人自身的生成、发展和完善,是人的全面发展或全面的人。进言之,人的生成是内蕴于人类活动的背后、支撑着人类活动无限向前的东西。”[2]163因此,人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他可以不断地完善自己、超越自己。这种哲学观主张人应直面生活,按照生活所呈现出来的样子认识生活、接近生活,甚至是热爱和享受生活。生成的人是生活于具体历史情境中的共同体,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他注重与自身、他人和社会维持友好的关系。与此同时,生成的人还是有个性的、具体的人,强调发挥人的兴趣和特长。此外,生成的人还是现实主义者,它看重的是人自身或人的生活[11]。

三、生活哲学:一种高等教育哲学的新视角

生活哲学作为一种实践的生活方式或是一种生活艺术,它与高等教育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它为何可以作为一种高等教育哲学的新视角?

(一)学生是主体的人

最为根本的原因在于学生是主体的人。“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生活哲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回归现实生活。通过对时代、生活的体悟来把握时代和生活的脉搏,找出时代和生活的病症,找到一种保持人之为人、保持人的尊严和自主、保持人的创造性和超越性、保持人生活的艺术性的生活方式。”[12]生活哲学旨在让人过上一种更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在这种哲学观指导下的生活,人能够不断地完善、超越自我,有所创造,并实现自身价值。作为个体的人,他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追求一种审美的、幸福的生活。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而人才培养的前提是认识作为“人”这一主体的学生,然后制定相应的培养目标、计划和措施。现今,高校学生的就业率是一个关注重点,我们的社会、学校、家长给予学生很大的期待。这些期待背后反映的是对社会需求的迎合,而往往忽视了学生作为一个“主体”过得是否快乐、满足、幸福。对许多家庭而言,高中毕业希望学生能够考上重点大学;上了大学希望学生能够学个好的专业;在学期间,希望学生能够考取英语、计算机等职业资格证书;多争取一些荣誉奖项……似乎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毕业后找份稳定的工作,过上幸福的生活。大部分学生顺着这条路一路拼搏,努力让自己变得更为优秀,增加自己立足于社会的竞争砝码。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变得更幸福了吗?当大学生犯罪率不断攀升、心理健康问题成为不容回避的现象时,我们开始反思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是否过于重视社会本位和学术本位,而忽视了高等教育中人的价值。换言之,我们是否把学生当成一个完整的人来培养,而不只是培养社会发展、知识发展所需要的工具,这是从生活哲学的视角出发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审视和反思。

(二)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高校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2005年,温家宝在访问钱学森时,钱学森感慨我国高等教育这么多年没能培养出类似民国时期的大师,并对教育界提出了“为什么我国高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艰深命题。事实上,钱学森对这个问题内心是有答案的,他认为我国应该向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那种崇尚自由和钻研的学术氛围以及科学创新的精神。杨杏芳认为,“钱学森之问”反映出的是中国高等教育哲学的贫困,其精神实质乃是从深层上揭露了高等教育活动中“机械论的科学理性之滥觞”与“辨证论的历史理性的缺位”[13]。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学发展的时间不长,但对于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却是繁荣的。而我们需要直面的事实是,有关高等教育哲学的研究却屈指可数。“钱学森之问”是对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高校人才的培养与人才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是密切相关的,我们需要高等教育哲学来反思、指导高等教育实践。

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哲学是我们所需要的?这种哲学应能够看到学生的价值并能够对学生的生活产生积极的指引,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并促使他们过上更有价值和意义的生活。生活哲学契合这种理念与需求。作为一种实践哲学,它强调问题意识、批判意识以及总体意识等,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哲学内蕴的生成性思维主张学生的生成性、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重视学生的创造,更能够促进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从而有助于促进学生自我和社会价值的实现。这种思维主张多元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培养多元化的人才。此外,由于这种思维强调过程、创造、关系、个性,它可以有助于协调高等教育实践中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关系[5]15-18,减少高等教育研究与实践中的功利主义倾向,使得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得到应有的重视,利于跨学科、综合性、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四、生活哲学:高等教育应有何作为

“生活哲学的对象是生活本身,其宗旨在于通过掌握正确的生活观,提高正确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复杂矛盾的能力,最后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人的素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4]序1普通高等教育阶段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形成的一些思想和习惯对他们当下及其未来的生活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高等教育要培养的不仅是追求真理的人才,而更应培养拥有完整、健全人格的人。这样的人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懂得如何更幸福地生活。国内有些学者已经尝试着从生活哲学的角度思考高等教育,如张楚廷《高等教育生命论哲学观》、张贤裕《生活哲学:高等教育哲学新视野》、金维才《高等教育的生活哲学新探》等,然而这方面的研究不多。在本研究中,笔者尝试从生活哲学视角探讨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应有的作为。

(一) 高等教育应教会学生认识自我、热爱生活

高等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及其生活。“学生认识了许多事物,了解了许多知识,但是他并不认识和了解自己。”[14]如果学生对自己不能有准确的认识,他就难以展现自我,难以体会到生活的真正意义。“把自我作为人,作为一个有自己个性的人展现出来,从而获得自己想要的幸福和快乐,这就是生活最根本的意义。”[15]18此外,学生对自我的认识还会影响他与周围世界的关系。作为“现实的人”,学会与他人和社会的相处至关重要。“人总是社会人,不能没有‘交往行为’,不能脱离种种交往关系,而必须生活于‘交往行为’联系之内。”[16]高等教育应通过开设相关课程、讲座以及实践活动等来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使得他们能够与自己、他人和社会和谐相处。如礼仪课、人际沟通技能技巧讲座及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社区实践活动、支教活动等。在学习与付出的过程中,学生学会成长,感受生命的伟大、生活的美好,他将会更懂得如何珍惜生活,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幸福的公民。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认识自我和他人都是为了更好的生活。然而,不同的人对生活的感受能力是不一样的。同样一片树叶,有的人看到的可能仅仅只是一片落叶,而有的人可能感受到的是生命的轮回,还有的人可能是沉醉于季节变化的美。“生活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就看你怎么去感受、体味。一个人活在世上,只要懂得享受生活,生活中总是有可以享受的东西。”[15]162高等教育应通过开设艺术鉴赏课、举办摄影展、心理活动咨询等引导学生去感受丰富多彩的生活;通过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生活、直面生活,从而帮助选择他们想要的生活。而生活又不仅仅是生活,它还可以有更高的境界,它还可以是一种艺术。“我会随时静候着春天气息的降临,会聆听春鸟的啁啾;或者去观察红松鼠窜动的唧唧声,大约一个冬天储备的粮食已经吃完了;也许还能瞅见冬眠后的土拨鼠从洞里钻出。”[17]梭罗描写的这个句子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冬天,不一般的生活。高等教育应让学生学会感受、体验生活中的美和惊喜。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更加热爱生活。 而只有热爱生活,学生才能享受生活,进而创造生活,成为幸福生活的人。

(二)高等教育应关注学生的自我生成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礼记·学记》)古人在很早之前就告诫我们教育对人的成长的重要性。高等教育的根本价值也就体现在对人的生存的高层次关怀。高等教育发展知识和满足社会需求,最终要还原到人的需要这一层次上[18]。学生的成长是个不断生成的过程,他们需要不断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高等教育应为学生的生成提供适宜的环境。

第一,高等教育应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首先,高校应改革高考招生制度,把好“入口”关,促进学生和高校的双向选择,使学生能够就读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其次,高校应践行好“过程”关,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自我发展、完善的平台,如社会实践、实习基地实训等,充分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调动他们的潜能和积极性,进而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最后,高校应保障好“出口”关,为毕业生提供相应的就业创业指导,并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使毕业生能够充分就业、良好就业,获得幸福生活的保障。高校要在这三个“关口”做好工作,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支持。政府应给予高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鼓励高校进行自主创新并完善就业体制机制。社会应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创新、尊重知识的良好氛围。在这三个“关口”的把关中,高校人才的培养应遵循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既能够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又能兼顾学生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在“过程”关,高校可以有更多的作为,通过教学以及相关的活动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生活、热爱生活、创造幸福生活的价值取向。

第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自我生成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与基础教育改革密切相关,是个连续的、动态发展的过程。学生接受何种基础教育将会对他们的大学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正如杨东平所说,“看看我们的后代在小学时就被考试和分数所压倒,好奇心和想象力被摧残磨灭,能够指望等他长大之后,喷一点‘催花剂’‘膨果素’就可以‘大丰收’吗?‘起跑线’上的恶性竞争,被形象地比喻为‘赢在起点,输在终点’,这又岂是高等教育可以独自承受的?”[19]只有整个教育体制进行相应的改革,政府、社会和学校协同努力,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自我生成、发展和完善。

五、结语

“生活哲学观的高等教育彰显实践的、生成的、现实的人的本性,其秉持重创造、过程、个性、差异的生成性思维方式,能激发每一个人固有的生命活力,培养合理的人生。”[20]它不同于科学主义的高等教育哲学观,也有别于把一切思想、理论、学说和真理看成是人用以应付和改变环境的工具的实用主义哲学观[21]。它关注并强调作为人的个体以及人的生活,主张学生应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学生是富有生命活力的人,他们的个性应得到尊重和解放,而不是受到忽视和压抑。高等教育既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理性生活的知识和能力,也要教他们懂得感性生活的意识与追求。只有兼顾感性和理性,学生才有可能成为完整的人,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总之,生活哲学观视角下的高等教育应培养能够展现自我、实现价值、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并创造生活的幸福的人。

[1]马利,刘巍.10年来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结果的meta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08,25(3):289-290.

[2]李文阁.复兴生活哲学:一种哲学观的阐释[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李文阁.生活哲学:一种哲学观[J].现代哲学,2002(3):7-16.

[4]崔自铎.生活哲学:思想语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5]张贤裕.生活哲学:高等教育哲学新视野[J].现代教育科学,2012(6):15-18.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5:71.

[7]李文阁.我为什么要提出“生活哲学”这个概念[J].长白学刊,2007(1):9-13.

[8]理查德·舒斯特曼.哲学实践:实用主义和哲学生活[M].彭锋,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3.

[9]杨楹,张禹东.生活哲学:探究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8-20.

[10]李文阁.回归现实生活:哲学视野的根本置换[J].学习与探索,2001(1):11-17.

[11]李文阁,于召平.生活世界:人的自我生成之域[J].求是学刊,2000(1):25-31.

[12]李文阁.我们该怎样生活:论生活哲学的转向[J].学术研究,2010(1):14-24.

[13]杨杏芳.“钱学森之问”与中国高等教育哲学的贫困[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2):57-61.

[1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339.

[15]李学知.生活哲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6.

[16]陈学明,吴松,远东.通向理解之路:哈贝马斯论交往[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3.

[17]亨利·戴维·梭罗.瓦尔登湖[M].戴欢,译.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193.

[18]彭元.高等教育本体价值的确证:一种基于生存论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06(3):17-20.

[19]杨东平.关于“钱学森之问”的遐思[J].大学(学术版),2010(1):90-93.

[20]金维才.高等教育的生活哲学新探[J].现代大学教育,2014(4):8-11.

[21]王克千,欧力同,等.现代西方哲学流派[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131.

(责任编辑李世萍)

Higher Education Talents Trai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fe Philosophy

CHENChun-mei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Xiamen University,Xiamen,361005,China)

Life philosophy has begun to revive since the middle of nineteenth century,and advocates that the philosophy should return to the life world.It takes people's life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its destination to explore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life.Life philosophy pays attention to people and people's life and contains generative thought. Meanwhile,it emphasizes taking the student cultivation as a whole person to promote the student's free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Thus,taking life philosophy as a view of of higher education philosophy has a certain rationality.From this perspective,higher education should teach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mselves,love life and focus on their self-generation,and make them be able to show themselves,realize their value,love their life and create the happiness of life.Key words:life philosophy;higher education;the generative thought;talents training

2016-02-02

陈春梅(1988-)女,福建厦门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理论研究.

G647

A

猜你喜欢
哲学观哲学生活
菱的哲学
马克思实践概念的超越之维——从与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观的比较谈起
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哲学阐释逻辑
试论康德哲学观对柏拉图哲学观的超越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马克思的哲学观”研究的几个前提性问题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