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学思想的三个向度

2016-03-19 15:11蒋红群
关键词:人学手稿自然界

蒋红群

(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学思想的三个向度

蒋红群

(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学思想在整体性视域下呈现为三个不同的向度,即关于人之存在状态和人类历史之谜的实践人学向度,关于资本主义现代性弊端下异化劳动、资本、财富、居住非正义等方面的批判人学向度,关于共产主义、扬弃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达致人类解放的解放人学向度。从《手稿》及其之后的著作来看,马克思整个人学思想正是沿着实践人学、批判人学和解放人学展开的,但这三个向度在《手稿》中首次对接并完整呈现。可以说,《手稿》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

[关键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实践人学;批判人学;解放人学;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一部十分重要的人学著作。认真研读《手稿》文本可以发现,《手稿》中的人学思想在整体上呈现为三个理论向度,即解蔽人之存在状态和历史之谜的实践人学向度,直面资本主义现代性弊端的批判人学向度,指向未来共产主义和人类解放的解放人学向度。这三个向度不仅内在地统一和贯彻于《手稿》人学思想始终,而且构成了《手稿》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内容要旨和理论体系的逻辑架构。

一、解蔽人之存在状态和历史之谜的实践人学向度

人的存在一直是哲学史上一个深奥而难解的问题。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家在究诘人的存在时,要么局限于理性人学观,认为人归根结底是理性的存在物,要么囿于感性人学观,认为人是被欲望或生命意志所支配的感性存在物,然而他们无一例外地忽略了从更为根本的实践方面理解人的存在。马克思人学思想的一个重大贡献,恰在于他在“存在论根基处发动了一场人学革命”[1],即将实践作为考察人之存在与历史的现实基点,由此开启了以实践人学为代表的人学视域的新视界。

从文本的梳理和解读来看,马克思在《手稿》中初步创立了实践人学理论形态。《手稿》中,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已蕴有很强的“实践感”,实践人学作为一种马克思人学思想的一个向度随之展开。

《手稿》中马克思实践人学的思想起点,是以实践的方式解蔽人的存在之谜。人的存在之谜可分解为两个互为依存的问题:人何以存在?人是何种存在物?对于“人何以存在”问题的解答,马克思首先确立了一个不容置疑的基本事实:人的存在须以自然界的先天存在为物质基础。在马克思看来,不论人的肉体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同自然界相联系,“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2]57,“人靠自然界生活”[2]56。应当指出,旧唯物主义者特别是费尔巴哈,也看到人对自然界的依赖性,但由于他们没有从实践角度把握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导致了对自然界的抽象理解。马克思比旧唯物主义者前进了一大步,在他的实践人学观念里,自然界不是以客体或直观的形式得出的“抽象的自然界”,而是与人发生了相互中介的对象性关系,从而形成了最为迫近的“人化的自然界”。对整个人类来说,这一“人化的自然界”无疑具有根基性的存在论意义,这不仅在于人必然受自然环境的制约,还在于人“不仅五官感觉,而且连所谓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爱等等)……都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2]88。以此为依据,马克思甚至断言,当生产实践使人不仅在生理上而且在能力上扩展人的身体器官、使自然界越来越纳入人的实践对象和生产生活体系时,自然界实质上已经变成了“人的无机的身体”。[2]56

由此可知,人是通过实践改造自然界而存在的;或者说,实践特别是生产实践本身就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使人的存在状态与其他大自然受造物的存在得以区分。《手稿》中,马克思在比较人与动物的生命差异时指出:动物虽然也从事生产,如为自己筑造巢穴或住所,但是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能按照它的那个物种尺度生产,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生产。[2]58这其实已表明,由于生产能力的根本不同,动物的单维性、寄存性存在与人的多维性、创造性存在不可同日而语。

那么,人究竟是何种存在物?马克思在《手稿》中分析指出,人作为无法脱离自然界母体的生命存在,首先“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2]105;失去自然界,人的存在本身也是无。但另一方面,“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2]57。“类存在物”是《手稿》中出现的一个重要术语。在马克思看来,人作为一种“类存在物”的标志不仅在于人有意识、有激情,更在于人有从实践而来的本质力量。

所谓人的本质力量,就是人作为类存在物所特有的主体能力,它归根结底是社会实践生成和发展的产物,因而在不同的社会实践中具有不同的表现力度。如果说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人的本质力量因受限于落后的生产劳动状况而难以表现,在自然强力面前处于待发状态,那么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由于机器大工业这种发达劳动形态的出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开启则有了新的驱动力并获得了张扬。 马克思写道:“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2]88。换言之,实践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生成基础,工业实践越发展,人的本质力量就越得到新的证明和充实。与此同时,人这种“类存在物”身上的实践特性也就愈发彰显。

毋庸讳言,人的生命存在也是一种历史性存在。《手稿》中,马克思实践人学的另一个思想功绩,是以实践为思维逻辑考察了人的历史问题,进而揭示了劳动实践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础这一历史之谜。

要注意,《手稿》语境中的劳动是现实的生产劳动,这与“黑格尔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2]101截然不同。此外,黑格尔从精神劳动出发,把历史看成是“思维的生产史,即逻辑的思辨的思维的生产史”[2]99,这同样遭到了马克思的批判,因为这种历史不是从人的现实生产劳动出发所理解的“人的现实历史”[2]97。马克思断定:“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2]92。这样一来,被黑格尔唯心地曲解了的人类历史,由于重新置于生产劳动的现实基础上而获得了接近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

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不仅从劳动的角度说明了人类历史首先是一部生产劳动史,而且从自然界的角度理解历史,认为 “整个世界历史……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2]92,这就把人、劳动与自然界一并纳入对历史发展深层机制的理解。这无疑是一个超越前人的理论创见,因为以往的历史观要么撇开自然界谈论历史,要么撇开历史谈论自然界,而没有像《手稿》中马克思那样以实践为媒介将自然观和历史观融为一体。进一步说,在实践的历史观中,马克思将自然界视为“在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2]89,揭示出自然界在实践范围内是向着人的历史生成;而在实践的自然观中,马克思认为历史本身也是自然史亦即“自然界生成为人”[2]90的一个现实部分,这又揭示出人类历史是嵌入自然界人化过程中的感性展开和实践生成。一言以蔽之,“实践使自然世界从而也使历史世界成为属人的世界”[3]。

二、直面资本主义现代性弊端的批判人学向度

批判性是马克思全部学说的根本特性之一。《手稿》中马克思对人学问题的批判性考察构成了《手稿》人学思想的第二个向度——批判人学。与实践人学力图以实践的钥匙科学地揭开自然界、人的存在和历史之奥秘,从而倾向于客观中立的事实描述不同,批判人学在直面资本主义现代性弊端及其产生的人的一系列生存困境之时,诉诸了强烈的伦理道德批判。从《手稿》文本内容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现代性弊端特别尖锐地表现为:异化劳动、资本压榨劳动、财富分配不均和居住非正义。与此相对应,《手稿》形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批判人学视域。

(一)是异化劳动—人学批判

在《手稿》中,马克思针对异化劳动的人学批判令人印象深刻。在马克思的分析中,异化劳动的第一个规定是劳动结果的异化,即工人与劳动产品相异化。马克思指出,劳动产品本是工人血汗劳动的产物,却反过来作为异己的存在物与工人发生冲突,带来极其荒诞的后果,以致“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2]52。

异化劳动的第二个规定是劳动过程的异化,即工人与劳动活动本身相异化。马克思认为,工人在实际的劳动过程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极端不幸,痛苦不已。更可悲的是,工人为了生存,又根本无法逃避这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2]55

异化劳动的第三个规定是劳动本质的异化,即人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人的类本质在马克思那里是指自由自觉的生产劳动。本来,拥有生产劳动能力是人独一无二且优越于其他动物的最佳证明,然而,劳动的异化状况却致使人对动物所具有的优点变成了缺点,人对动物所具有的幸运变成了不幸。因为工人的劳动能力越强,他就丧失得越多,被剥夺得越多,就连人最根本的类本质,也降格为动物式的求生本能,“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2]58。

异化劳动的第四个规定是劳动关系的异化,即劳动中人与人相异化。根据马克思的观点,资本家是作为与工人敌对的、异己的关系出现的,由于资本家拥有对工人劳动的统治权,工人深陷替资本家劳动而又被奴役的生存命运。一方的享受建立在另一方的痛苦之上,这种关系异化在资本主义冷酷的生产关系中反映得淋漓尽致。

诚如海德格尔所言:“因为马克思在体会到异化的时候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的一度中去了,所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的观点比其余的历史学优越。但因为胡塞尔没有,据我看来萨特也没有在存在中认识到历史事物的本质性,所以现象学没有、存在主义也没有达到这样的一度中,在此一度中才有可能有资格和马克思主义交谈。”[4]383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批判对西方一些哲学家的思想启发很大,时至今日,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仍然是诊断资本主义现代性的重要理论资源。

(二)是资本—人学批判

《手稿》是马克思资本批判思想萌芽的著作。这一时期马克思虽接触政治经济学不久,但已形成关于资本的初步理论,且阐发了深刻的资本-人学批判思想。

马克思首先阐明资本的实质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力。[2]21在《手稿》中,马克思意识到,资本具有对工人劳动的绝对支配权力,这种支配权力存在于资本购买工人劳动(力)、资本支配工人从事异化劳动、资本支配工人劳动产品的全过程。简言之,资本是造成工人痛苦的根源。但吊诡的是,工人又不得不依赖资本,因为资本的存在规定了工人的生活内容,一旦脱离资本,工人的生活就无着落,就会沦为绝对的无,变成“现实的非存在”[2]67。工人的弱势地位与资本家的强势地位形成了鲜明对照。

在资本的压榨下,工人被迫为工资进行斗争。马克思在笔记本I“工资”一节中分析指出,工人为生存而斗争实质上就是为争取工资而斗争,这种斗争通常沿两条路线展开。第一条路线是工人同资本家之间的直接斗争,这种情况下“工资决定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敌对的斗争”[2]7;第二条路线是工人同工人之间的间接斗争,即工人像出售商品一样,必须为争夺买主(资本家)展开竞争。诚如马克思所言,“工人之间的竞争是很激烈的”[2]7,在这种情况下,工人的命运随资本对劳动的市场需求而波动。如果供大于求,工人之间的竞争就会加剧,一部分工人就有沦为乞丐或者饿死的危险;如果供小于求,也就是说资本对工人的需求大于工人的供给量——这原本是对工人最有利的社会状态,因为根据市场规律,这一期间工人的市场价格会有所提高——但却由此产生了新的悖论,即“工资的提高引起工人的过度劳动”。[2]9贫穷的工人为多赚一点而挥汗流血,他们不仅牺牲了时间,放弃了人的自由和尊严,还可能过早衰亡。再者,按照马克思的思维逻辑,由于同样的市场规律,当工资的提高吸引更多单靠劳动为生的阶级加入,造成工人竞争重新加剧之后,工人的市场价格又将随之跌落,回复到难以糊口的最低工资。

然而在马克思看来,这一切的罪恶终将结束,迎来一个美好的结局。马克思乐观地指出,在极端尖锐的劳资关系下,资本的发展必然趋于灭亡。因为在资本与劳动的对立统一关系中,统一是相对的,对立是绝对的。因此,从表面看来,“工人生产资本,资本生产工人”,双方建立了相互依存的利益纽带,但实际上,这种利益纽带十分脆弱,一旦“劳动和资本的这种对立一达到极端,就必然是整个关系的顶点、最高阶段和灭亡”[2]67。到那时,资本将被消灭,而无产阶级则从资本的奴役中解放。

(三)是财富—人学批判

资本主义制度的生成和发展贯穿着“货币—资本—财富”的内在逻辑。[5]在《手稿》中马克思对财富生产、财富分配、财富享受等所作的批判性考察也构成了他的批判人学思想。

马克思指出,财富生产的剥削性使劳动工人遭受深重苦难。诚如《手稿》中指出的,资本作为一种文明的胜利,恰恰在于它发现工人的劳动能够成为财富的源泉。这种情况下的工人是不幸的,因为工人的生存只要还依赖于资本,就不得不为资本家创造个人财富,直到他们的劳动使用价值被榨干为止。资本支配下的财富生产具有这般的剥削性,以致马克思发出感叹:“劳动本身就其一般目的仅仅在于增加财富而言……在我看来是有害的、招致灾难的”[2]13。

马克思进一步认为,财富分配的不公正性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贫富两极分化。在某种意义上,工人的个人生产是无效果的,因为他生产出来的大量财富不属于自己,而归脱离生产的资本家所有。换言之,生产财富的工人不能享受资本家在财富分配上的好处。用马克思的话说:“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2]51

最后,马克思认为,财富享受的拜物性质造成了资本家和工人的双重异化。在《手稿》中,马克思一再提到“财富的拜物教”,并指出人们获取和占有财富的“终极目的[不是]财富,而是享受”[2]131。但这种财富享受无论在资本家还是工人那里都最终变成一种异化行为。对于资本家的一方,他们具有强烈的求财欲望,而且通过重利盘剥工人确实也积累了大量财富;但悖论在于,资本家积累财富并不一定给他们带来财富上的享受,相反,对财富享受的自我克制反倒成了财富积累的特殊手段,因为“享受服从于资本”,“资本家把自己的享受也算入资本的费用”,财富享受对于资本家来说只是“次要的事情”。[2]132对于工人的一方,缺乏财富是他们的身份象征,为了改变财富匮乏的贫困状况,他们必须付出沉重的代价,然而,他们在资本家手中获得的工资,或许还不足以弥补其久劳成疾后的医疗花销。因此,“无论是被动的享受或能动的表现——在他看来都是奢侈”[2]123。财富的享受异化在工人身上同样存在。

(四)是居住非正义—人学批判

在《手稿》中,马克思十分关注工人的住宅问题。马克思针对19世纪欧洲两大阶级差别悬殊的居住条件以及资本家对工人住宅的投机作为,诉诸了一种人道主义的居住非正义批判。

马克思在《手稿》中敏锐地观察到:“人(工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生殖,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在自由活动。”[2]55也就是说,人的自由活动和生命价值原本可以通过居住生活表现出来。然而现实情形是:在资本主义城市化浪潮中,大批工人为城市建设倾尽所有,却只能住进拥挤不堪的贫民窟,居住非正义现象极其严重。

根据马克思的分析,居住非正义的表征之一,是工人的住宅无法满足和充当工人的现实需要。在恶劣的居住环境中,工人其实已经懒得谈什么需要或要求(还能有什么期望和要求呢?),“光、空气等等,甚至动物的最简单的爱清洁,都不再是人的需要了。肮脏,人的这种堕落、腐化,文明的阴沟(就这个词的本意而言),成了工人的生活要素”[2]122。

居住非正义的表征之二,是工人的居住自由和住宅居住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在《手稿》中,马克思饶有意味地从居住自由上把工人和原始人作了比较。马克思尖锐地指出,原始人不用为自己居住的洞穴支付租金,且尚能“感到如同鱼在水中那样自在”[2]129;但是工人却感到他的居所是敌对的,他“不能把这个住所看成自己的住家……相反,他是住在别人的家里……只要他不交出房租就立即将他抛向街头的陌生人的家里。”[2]129-130马克思同时强调,工人的住宅也无居住质量可言。资本家的居住空间明亮而宽敞,工人的居住空间却狭小而拥挤;资本家的住宅豪华而舒适,工人的贫民窟或地下室却简陋而粗鄙,“就质量来说,他的住所跟彼岸的在财富天国中的人的住所是正相反的”[2]130。

居住非正义的表征之三,是工人的居住空间是资本家投机赚钱的工具。马克思在《手稿》中阐明:资本不仅在生产领域,而且在交换和消费领域剥削工人。在生产领域,异化劳动直接导致了居住的非正义,即“劳动生产了宫殿,但给工人生产了棚舍”[2]54。在交换和消费领域,只要有利可图,工人的住宅也可以成为资本家投机赚钱的工具。“工人粗陋的需要是比富人的讲究大得多的赢利来源。伦敦的地下室住所给房产主带来的收入比宫殿带来的更多。就是说,这种住所对房产来说是更大的财富。”[2]126这是一种特殊的城市景观:地产资本对工人住宅进行投机活动,迫使工人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遭遇资本的双重剥削,且进一步加固了工人无家可归的城市边缘人地位和形象。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如果不推翻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资本主义居住非正义问题是不可能真正得到解决的。

三、指向未来共产主义和人类解放的解放人学向度

《手稿》中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第三个向度是指向共产主义和人类解放的解放人学。解放人学是以全人类解放为思想核心和价值旨趣的人学思想。应当说,在稍早于《手稿》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论犹太人问题》中,解放人学就已经成为马克思的一个研究主题。1844年初,受“德国社会主义之父”莫泽斯·赫斯影响,马克思转向了共产主义立场[6],这促使他在《手稿》中能够以共产主义的视野对人类解放问题作出新的思考和阐发。

众所周知,“共产主义”最初并不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来的,但经过马克思、恩格斯革命性的改造和使用,成为近现代史上一个影响深远的思想话语。从《手稿》中的思想语境来看,马克思当时是紧紧围绕私有财产来理解共产主义的。马克思很反对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所设想的“粗陋的共产主义”。“粗陋的共产主义”在财产分配上带有明显的绝对平均主义倾向,这在马克思看来不是历史的进步,而是“非自然的简单状态的倒退”[2]80。马克思提出另一种看法:“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的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2]81,这种扬弃克服了私有财产对人的异化统治,实现了人向自身的本真复归。也就是说,共产主义是真正合乎人性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2]81。毋庸讳言,这是马克思基于“实践人道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形态所作的浪漫而精致的描述。

须加提叙的是,《手稿》中马克思并没有脱离实践来空谈共产主义理论。他深知共产主义是人的实践力量的结果。“要扬弃私有财产的思想,有思想上的共产主义就完全够了。而要扬弃现实的私有财产,则必须有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2]128马克思还作出预想,共产主义实现的历程将艰难而漫长。

共产主义的逻辑归宿是人类解放。马克思告知我们,“共产主义是……人的解放和复原的一个现实的、对下一段历史发展来说是必然的环节”[2]93。既然是环节,而不是终点,就意味着共产主义并不等于人类解放的绝对完成。或者说,人类解放虽然经由共产主义实现,但共产主义一经到来并不能立即彻底地解放人类,这需要时间和过程。

《手稿》中马克思对人类解放的认识,因介入异化劳动的维度而显得特别引人注目。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把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2]58,所以,扬弃异化劳动意味着使劳动者的劳动从被迫的、不堪忍受的异化状态中解放出来,复归到自由自主的、合乎人性的本真状态,并且劳动对于劳动者来说不再只是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而成为一种生活享受。不难理解,对异化劳动的这种扬弃亦即劳动的解放或解放了的劳动。

作为最基本的实践形式,劳动实践是人安身立命的根基所在,蕴含着日常而现实的生存论维度。不难理解,没有劳动解放的人类解放是妄想的,不现实的;劳动解放是迈向人类解放的基石。《手稿》固然没有明确提出劳动解放的概念,然而依照马克思批判异化劳动以及扬弃异化劳动的理论逻辑,劳动解放的思想已经在《手稿》中呼之欲出。

马克思在《手稿》中也分析了扬弃私有财产与人类解放的关系。事实上,理解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是理解《手稿》解放人学的关键。在《手稿》中,马克思批判私有制造成了人类肉体和精神的双重异化,并指出:“对私有财产的扬弃,是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2]86。所谓“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不外是人的全部异化感觉得以破除,人作为完整的人重新占据了自己的全面本质。

在《手稿》另一处,马克思写道:“社会从私有财产等等解放出来、从奴役制解放出来,是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来表现的,这并不是因为这里涉及的仅仅是工人的解放,而是因为工人的解放还包含普遍的人的解放;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整个的人类奴役制就包含在工人对生产的关系中,而一切奴役关系只不过是这种关系的变形和后果罢了。”[2]62-63这段十分重要的论述包含以下几个要点:(1)社会从私有财产和奴役制中解放出来是人类抵达彻底解放的必经之路;(2)私有财产的解放和奴役制的解放要通过工人获得政治解放的形式表现出来;(3)工人解放与普遍的人类解放有内在一致性,工人解放是人类解放的先导。

综上所述,在马克思的分析中,共产主义运动是通往人类解放的必经之路,而扬弃异化劳动、扬弃私有财产则是实现人类解放的两个必要条件。值得一提的是,《手稿》中马克思在批评心理学和历史学漠视自然科学的成就时,还曾从物质层面谈到了人的解放,他说:“自然科学却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作准备”[2]89。由此可见,马克思当时已经觉察到人的解放须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物质前提。这一思想在后来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得到了进一步阐述:“‘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7]174-175。

至此,我们已经通过实践人学、批判人学、解放人学大致勾勒了《手稿》人学思想的整体构图。《手稿》的重要性不仅在于马克思提出了许多振聋发聩的人学论断,还在于《手稿》所完整呈现的实践人学、批判人学、解放人学这三个向度,第一次对接并耦合成了马克思整个人学体系的基本构架。其中,实践人学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本体论基础,批判人学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价值托盘,解放人学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最终归宿。事实上,《手稿》及其马克思后来的著作(如《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共同表明,马克思的整个人学思想在总体上正是沿着这三个基本向度展开的。因此,《手稿》的人学思想虽然还不够成熟完备,但并不妨碍其作为一部人学经典著作的重要地位。马克思在《手稿》中说过,要认识黑格尔的体系,“必须从黑格尔的《现象学》即从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开始”。[2]97同样有理由认为,要认识马克思的人学体系,也必须从《手稿》即从马克思人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开始。通过《手稿》,我们将窥见马克思整个人学思想的基本轮廓和内在实质。

[参考文献]

[1]陈曙光.马克思人学范式革命的体系之维[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7(3).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吴育林.论马克思哲学的实践形而上学[J].学术研究,2006(8).

[4][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5]邱卫东.从幻象到发展——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哲学批判[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6]陈东英.赫斯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中的地位[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0(4).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李长成]

The Three Dimensions ofthe Humanity Thought in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of 1844

JIANG Hong-qun

(College of Marxism,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4, China)

Abstract:The humanity thought of the Manuscripts appears to have three different dimensions from holistic perspective. They are the practical humanity dimension about living conditions and human history, the critical humanity dimension about the alienated labor, capital, wealth, injustice habitation under the capitalist modernity, and the liberal humanity dimension about the communism, sublated alienated labor and human liberation. From the Manuscripts and Marx’s later works, we can see Marx’s humanity thought is elaborated from practical humanity thought, critical humanity thought and liberal humanity thought. The three dimensions connected and presented perfectly in the Manuscripts. Therefore, the Manuscripts can be seen as “the real birthplace and secret” of Marx’s humanity thought.

Key words: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of 1844; practical humanity thought; critical humanity thought; liberal humanity thought;Marx

doi:10.16088/j.issn.1001-6597.2016.02.005

[收稿日期]2015-10-12

[基金项目]广西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马克思早期重要文本中的实践人学思想研究”(A-1402-00-0055A4); 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2015年青年项目“马克思早期重要文本中的实践人学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区域实践协同创新中心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蒋红群(1987-),男,广西桂林人,广西师范大学讲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A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597(2016)02-0031-06

猜你喜欢
人学手稿自然界
作家手稿
作家手稿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自然界的一秒钟
丢失的手稿
《借东西的小人》:跟小小人学“说”法
北人学没
例说“自然界的水”
家园忧思与人性之殇——“生态学”与“人学”视野下的“山珍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