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政 ·寰宇聚焦·
美国经济复苏:只是看上去很美
部分机构和学者认为,美国经济正在强劲复苏。然而笔者认为,美国经济复苏是典型的“弱复苏”,经济复苏道路上障碍重重。
全要素生产率的停滞、贫富差距的持续扩大、劳动参与率持续低迷、就业质量不高、资产泡沫以及可支配收入放缓从而消费动力减弱等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决定了本轮的美国经济复苏是典型的“弱复苏”本质。
1.潜在经济增长率不容乐观。著名美国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波森指出,美国经济所谓的“强劲复苏”或“高增长”,只是相对于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地区的增长率而言的。实际上,当前美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幅远低于上世纪70年代前的水平,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菲尔普斯教授在内的很多著名经济学家都对美国经济增长率的前景不乐观。
2.真实失业率不低,劳动参与率低迷。美国劳工部发布的就业形势报告显示2016年2月失业率降到4.9%,创过去八年来的新低。但是,这个数据需要进一步分析。首先,从失业率的口径看。就业是否真正改善,除了看美国公布的官方失业率U3(不考虑对找工作绝望的人),还应同时参考更全面和客观地反映就业市场基本面的全员失业率U6。以美国2014年12月的数据为例,U3为5.6%,U6则高达11.4%;2015年4月U3下降为5.4%,U6仍高达10.5%。其次,失业率下降与劳动参与率(劳动年龄人口进入就业市场并转化为劳动力的比例)下降并存。近年来,美国失业率稳步下降,但劳动参与率一直处在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低点(目前已下滑到63%)。
3.工资和可支配收入增速在放缓。美国劳工部的数据显示,2015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虽然达到3.7%的水平,但仍显著低于2014年的4.2%;2016年2月工资增长水平不如预期,特别是平均每小时工资环比甚至出现了2014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0.1%)。另外,有关研究显示,美国当前的新增就业,相当比例属于简单就业。比如过去一些在金融行业工作的人失业后在工资较低的传统服务业中找到了工作,即便薪水远不如前,但政府数据仍显示为就业。有研究显示,在过去的四十多年间,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占比持续萎缩,导致大量美国民众尤其是中低收入民众的收入出现“被增长”的情形。
另外,近年来美国经济复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虚拟经济的“繁荣”。长期以来美国政府执行量化宽松政策,宽松的货币大多流到华尔街并支撑了不断创新高的股市。近年来,美国实体经济亮点不多但美国三大股指却频创新高,从侧面印证美国经济更多依赖于虚拟经济而非实体经济,这种复苏背后的根基必然是脆弱的。
在全球化的深度、广度不断扩展的时代,美国经济的表现肯定会对其他经济体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但是,考虑到美国经济复苏的“弱复苏”本质,考虑到美国经济复苏道路上的重重障碍,我们认为,美国经济复苏的全球影响也不容高估。
首先,从对其他发达国家的影响看,美国经济的“弱复苏”,多少也能对欧元区和日本的经济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但这种“弱复苏”不太可能帮助欧元区和日本经济解决多年来都难以缓解的长期性和结构性问题。
其次,从对新兴经济体的影响看,美国的经济复苏并没有伴随新兴经济体增长绩效的改良,两者甚至开始出现“脱钩”态势。统计数据表明,2010年以来美国与主要新兴经济体的经济走势形成鲜明对比:一方面是美国经济增长率逐步企稳回升,失业率也呈不断下降之势;另一方面则是主要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的持续下滑,其中亚洲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速从2010年的9.6%持续回落至6.5%,拉美新兴经济体更是从2010年的6.1%大幅下降至-0.25%,部分新兴经济体出现货币贬值与金融市场大幅动荡的连锁反应。
但话说回来,虽然美国经济复苏不一定对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带来多么显著的好处,但是如果美国经济陷入持续衰退的话,则有可能对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造成非常严重的冲击,2007~2008年次贷危机最严峻的时刻,就是典型的“前车之鉴”。
(摘自《世界知识》2016年第7期 刘 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