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鹏
(通达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陕西榆林725008)
德国制造业照亮全球的“密码”
董鹏
(通达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陕西榆林725008)
摘要:欧债危机下的欧洲各国经济哀鸿遍野,唯有德国一家成为欧元区屹立不倒的“定海神针”,成为欧元区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究其根本,除了成熟完善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严格到位的金融监管外,强势稳定的制造业成为德国抵御危机的坚实基础。关键词:德国;制造业
德国,不仅是诗人、思想家和作曲家的国度,更盛产科学家、工程师、技师,并以其登峰造极的制造业,尤其是机械制造和汽车业而享誉世界。这是一个理性和浪漫同举并重的民族。德国国土面积35.7万平方公里,人口8200万人,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战后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现已成为经济、科技、社会、文化都很发达的世界强国。
1.位居前列的经济强国。2014年,德国GDP达到3.8万亿美元,是欧洲第一经济强国,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美国17.4万元美元,中国10.4万亿美元,日本4.8万亿美元);人均GDP达到47690美元。更能反映实际情况的GNP高达4.87万亿美元,与我国的4.94万亿美元相差无几(美国18.7万亿美元,日本5.98万亿美元,英国5.08万亿美元)。
2.名列前茅的制造业强国。德国工业国际竞争力水平常年位居全球第一或第二(有时美国竞争力列第一),德国产品是高精度、高品质、高水平、高寿命的代名词。德国制造业出口贡献了国家经济增长的2/3,拉动人均GDP的速度比其他任何发达国家都要快。德国的5大支柱产业,即汽车及零部件、机械和精密仪器、化工和制药、电气电子、航空航天,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3.雄踞世界的隐型冠军。德国虽有奔驰、宝马、西门子等世界顶级企业,但德国人认为,德国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不是这些大牌企业,而是千千万万的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是德国经济的支柱。据统计,88%的德国企业员工数不足250人,超过1000名员工的大企业仅占2%。尽管规模小,但企业实力雄厚,注重创新,超过100年历史的企业比比皆是。据统计,在全球机械制造行业32个具有可比性的行业中,德国企业在其中29项中取得前三位,其中一半甚至是世界市场的“领头羊”,有1000多家中小企业在世界许多行业分支中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德国中小企业的隐型冠军数量雄踞全球第一。
4.典型的创新型国家。德国是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之一,其全社会R&D(研究与开发)投入占GDP比例达到2.98%(中国2.1%),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5%以上(中国53.1%),万人专利拥有量达1750件,拥有一大批高科技公司和核心技术。2014年全球高科技领域近14%的专利来自德国,仅次于美国(约24%)和日本(约20%)。德国的基础研究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截至2014年,德国共有76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仅次于美国(320名)和英国(97名)。
5.领跑全球的工业4.0。德国2013年在全球率先提出“工业4.0”战略,不断加大高科技投入,大力推进智能化生产和制造,涌现出了一大批的企业典型,着力引领第四次世界工业革命进程。比如,德国奥迪公司实现了全流程智能制造,已经开展大规模的个性化定制业务,从需求提出到交货只要1个月时间。现在,每一辆奥迪汽车都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个性化生产制造。不光是奥迪这样的大企业,很多中小企业也实现了智能化生产。比如1881年创办的法兰克福公司,是德国一家酿造苹果酒的企业,年销售额不过2000万欧元,但是生产自动化程度非常高,基本实现了“无人工厂”。
看得到的是现象,看不到的是本质。德国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背后有德国独有的文化、精神、制度等深层次原因。
1.文化。文化是国家发展的软实力,德国的独特文化是其取得如此成就的根本原因。德国人“理性、严谨、认真、务实”的民族性格,是其精神文化的焦点和结晶,更是“德国制造”的核心文化。德国人不浮躁、不满足、不犯规,诚实守信,非常有契约精神,对法律法规保持高度敬畏。比如,德国人开车每2小时司机必须休息15分钟,每4小时必须休息45分钟;在德国的大街和道路上,行人、车辆自行其道,谁违规谁负责。
2.精神。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德国人至少有以下几种精神:一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德国人做事情执着、专注,做专、做精、做长,不求做大。比如前面提到的法兰克福公司,其制造技术、制造工艺已历经4代,把苹果酒做到了极致、做到了最好。他们收购苹果的范围就是方圆一百公里,超出此区域的就不收购。不像我们一些企业一味追求规模、销售。二是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技术创新是德国制造业长期保持强盛的根源,德国也建立了相应的国家创新体系保证国家在技术创新领域的活力,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国家技术创新性。比如家喻户晓的德国“西门子”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电气工程和电子公司之一,百年来始终在行业内保持着领导者的地位,以不断地研发与创新改变着行业,改变着世界。三是实用高效的务实精神。德国以实用为先,追求效益。比如,柏林Adlershof工业科技园区,只有4.2平方公里,从1992年8家科研机构、8家企业发展到目前的10家科研机构、1000余家企业,现在还有空余土地可用来开发。他们注重的是稳步推进,做一项成一项,而不急于求成,负责运行的公司也基本能做到盈亏平衡。德国的科研机构,尤其以弗劳恩霍夫协会为代表,以实用研究为主、效益为先,没有市场、没有效益的科研他们基本不做。
3.理念。一是实体为基的理念。德国一直坚持“制造业立国”政策,工业占国民经济比例保持在28%左右,再加上服务业(占GDP70%)中的70%与制造业有关,实际上其制造业占GDP应在70%以上,远高于欧美其他国家。德国40%的出口来自电子技术、机械制造、汽车制造和化工行业。德国政府非常重视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出台《中小企业促进法》、《反对限制竞争法》等法律法规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充分保障了中小企业发展的权益。坚持实体为基的做法提高了德国对金融危机的“免疫力”。二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德国,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塑造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主导理念。德国人认为,要让后代获得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资源,就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既要在经济上有所发展,同时也需要保护环境,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比如,德国巴斯夫把保护环境作为企业的核心理念,实现了全封闭生产和95%的循环利用,另外的5%也是清洁排放。巴斯夫公司的码头上有一个“水幕帘”,一旦企业发生化学品泄漏,“水幕帘”会自动升高,阻断与大海的连通。比如,德国率先大力发展新能源,目前四分之一的电力来自于可再生能源,未来将通过努力使可再生能源比重提高到50%。三是小政府大社会的理念。德国政府在社会管理中,努力做到是一个有限高效的政府而不是无限万能的政府,也就是说“有所为有所不为”,更多地把职责交给市场和社会力量。在德国,1400多家中介机构是企业和政府间的桥梁,他们的种类繁多,业务范围覆盖广泛,包括评估和监管政府立项的科技项目、为企业提供咨询和培训服务等。比如德国每年面向中小企业的300个创新型项目,全部面向中介机构招标,中介机构一旦中标,就将对项目管理的全过程负责,包括项目组织、申报、评审、立项、考核等等。
4.制度。制度是带有根本性的,德国的制度建设理念很值得学习。一是公开。德国联邦议院与联邦参议院共同组成德国国会,是德国最高权力机构。国家重大决策都是公开透明的。德国的国会大厦很有特点,比如座位不是固定的,谁要发言则坐前排;普通民众随时可以旁听;会场上方是玻璃,可以看到天空,民众可以在上面俯视会议过程。二是公平。德国有保护弱势群体的制度安排,有着健全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比如上学不要钱、看病不要钱,即使没有工作也可以体面地生活。还有扶持弱者的制度安排,比如对大中小企业实行差异化的扶持政策,创新项目补助和产业发展基金主要针对中小企业。德国的城乡一体化非常成功,农村的环境更加优美,农村的超市、医院、学校等生活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在农村上学(幼儿园)比在城市更加方便。三是公正。在德国,人人都有公平发展的机会。比如德国的双元教育体系很有特点,小学、初中和高中毕业时,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长可以进入不同的学校继续深造,一共有三次人员分流机会,让每个人都能得到适合他的岗位。德国的工人也可以上应用技术大学,而成为工程师,应用工程技术大学70%的学生来自于工人。德国重大事项的决定权不在政府,而在议会。比如德国GESA培训机构计划购买一个废弃的校舍,市长不同意,而当地议会否决了市长的决定,支持GESA购买。
总之,德国制造百年不老,其基因奥秘无外乎八个字:教育、技术、文化和环境。如果中国制造注入德国制造的长寿基因,也一定会做大做强,屹立于世界东方。
日前,我国通过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旨在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德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经验可以提供给我国若干启示。归纳起来,德国制造业之所以能长盛不衰,与以下四个方面因素的协同作用有着紧密关系:
1.社会协同。德国社会各界对于制造业对德国出口大国地位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有着普遍共识,加之,德国制造业在出口中的高占比,使得各类行为体有着强烈的意愿和动机协同合作,保持德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2.倒逼机制。德国的劳资体系确保了企业无法通过压低工资来获得竞争力,而是必须投资于员工的技能培训及研发创新活动,这为德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建立了持久的倒逼机制。
3.创新驱动。德国制造业企业、包括中小企业是创新的主要行为体,同时,也得到了德国多元主体分工协作的科研创新体系的支持。需要指出的是,德国制造业的创新往往不是“毁灭性的”创新,而是递进式的创新,每一次创新都立足于德国已取得的制造业强势。
4.人才保障。德国制造业有着强有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支撑,其中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在职业教育体系中,除了政府作为主持人发挥搭建各类行为体沟通平台的作用,经济界自治组织以及校企合作占据着突出的地位。
以上四个方面的要素如今也在德国工业4.0战略的推进中发挥着支撑和促进作用。有鉴于此,我国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也应进行相应的体制机制设计,以实现官产学研等各类行为体的分工协作、优势互补。
总之,“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推出既是对德国工业4.0战略的回应,也为中德制造业的合作开辟了更广阔的前景。但也必须看到,我国制造业的基础与德国有着明显的不同,我国有些领域和企业还需要补工业2.0和3.0的课,有些则需要赶超工业4.0,面对这一“多重速度”的挑战,我们也依然能从德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过程获得某种启示,因为德国工业4.0也并未抛弃工业2.0和3.0,而是将它们融合在一起,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不仅应该、而且可以走工业2.0、3.0和4.0相互融合、同步发展的道路。
[责任编辑:李成林]
作者简介:董鹏,通达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顾问。
收稿日期:2015-12-19
文章编号:1671-6183(2016)01-0058-03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