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闻闻
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的金融集聚区功能布局
□潘闻闻
(一)上海金融集聚区演进阶段
上海市金融集聚区发展始于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成立标志着上海金融聚集区发展的第一次高峰;2009年《上海促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颁布,确立了上海建设以“一城一带”(即陆家嘴金融城和外滩金融集聚带)为核心的金融发展格局,开始上海金融集聚区发展的第二次高峰;2013年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及确立2040年上海建成全球城市的目标,促使金融业开始在全市布局拓展,目前正形成以“一城一带”为核心,各区县多点开花、错位互补的金融发展格局。
回顾二十年发展历程,上海金融集聚体系演变经历三次高峰集聚,遵循三个发展轨迹:一是吸引各类企业或区域总部入驻;二是金融机构跟进;三是进一步吸引更多企业或区域总部。
1.政策性集聚阶段
上海金融集聚初期由企业集聚起步。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在有关政策激励和中央的鼓励引导下,中央和省市资源纷纷向浦东集聚,浦东开发开放战略启动吸引了一大批中央企业总部落户。从1990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浦东分行设立到1993年人行上海分行、上海证券交易所、工农中建交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人民保险等一大批内资银行、证券、保险公司建设总部大楼,掀起了国内外企业和金融机构向上海集聚的第一波高潮。
2.市场性集聚阶段
在金融集聚的初级阶段,市场培育和政府政策引导至关重要,经过五年的建设,金融集聚的发展框架、战略方向和基础设施初步确立,政策先发优势显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吸引了证券期货类机构及外围机构抢滩落户,上海证交所、上海期交所、房地产交易中心、煤炭交易中心、钻石交易中心、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等金融市场相继入驻,标志上海确立为我国资本金融市场的“心脏”。
3.制度性集聚阶段
制度环境是跨国金融机构全球运营的关键要素。2001年入世以来,我国对外开放和改革步伐明显加快,金融开放营造的良好环境逐步构建起涵盖信用制度、监管制度、法律制度、市场准入制度、人才制度、业务规则等多维度框架体系,推进吸引外资金融机构主动、自发、自觉地向上海集聚。
(二)当前上海金融集聚区总体布局特点
当前上海金融集聚区基本形成以“一城一带”为核心、中心城区为重点、各区县错位发展的功能布局,其特点可归纳为:金融资源分布中心城区集中、外围城区分散,金融功能中心城区较强、外围城区较弱,金融业发展中心城区较快、外围城区较慢。
目前,全市80%以上的金融资源集中于中心城区,其中,陆家嘴金融城和外滩金融集聚带已经形成完善的金融集聚效应,成为上海金融集聚的核心区。一是陆家嘴金融城已经具有相对完备的要素市场,集中了我国证券、期货、产权、黄金等市场,在优化环境、机构集聚、创新试点、融合发展等方面取得较好的成效。二是外滩金融集聚带 “一轴三段”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北部老外滩、中部十六铺地区、南部董家渡地区正按照打造“三中心”(全国性国际化的资产管理中心、资本运营中心、金融专业服务中心)的要求,大力发展聚焦新业态、新业务、新领域、新力量、新技术的“新金融”。三是重点区县明确金融发展定位。立足服务于上海金融发展大局,各区县根据自身产业基础和区域特点,实行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金融业,形成各具特色的金融发展定位。目前,上海17个区县中有16个区县都明确提出了发展金融业的具体思路。
各区县在推动金融业发展过程中,初步形成若干金融集聚区,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立足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国家战略,“一城一带”核心区域着力打造核心功能,加强其影响力和辐射力,其他区县则定位成为核心区的重要补充,力图打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特色功能区;二是依托本区县的产业特色和经济基础,各区县制定相应的金融业发展政策,引导金融资源和要素的集聚;三是加强吸引金融机构集聚发展,各区县通过运用资金补贴和奖励等政策吸引总部、新型金融机构入驻,形成相应的金融集聚;四是完善和优化金融业发展环境,通过给予奖励、补贴等政策吸引金融人才,建设商业配套设施,完善金融配套服务,营造金融集聚的良好氛围。
一是国际金融格局加快变革,需要加速提升上海金融集聚区能级。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趋势日趋明显。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以及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等新的国际金融机构和组织相继成立,将加快国际金融治理体系的深刻变革。同时,金融危机后,全球金融监管规则和重点发生显著变化,加强金融宏观审慎管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成为国际社会共识。国际金融格局重大变革给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上海要代表国家积极参与全球金融治理和国际金融中心竞争,进一步集聚国际金融机构和资源,增强金融市场定价权和影响力,提升金融集聚区能级。
二是我国金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积极稳妥推进,需要不断提高上海金融集聚区创新能力和国际化水平。当前,我国正在加快推进金融领域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包括: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外汇管理体制改革、金融机构改革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提高金融市场开发程度、加强国际金融合作等。在金融创新方面,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支付、搜索引擎、社交平台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交叉融合,金融产品、业务和模式创新不断出现。在这种背景下,上海要坚持服务国家金融战略,在国家金融改革开放整体安排下,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建设,加快金融创新步伐,提高上海金融国际化水平。
三是上海新型金融、特色金融迅猛发展,需要更多特色化金融集聚区载体支撑。近年来,上海除了深化金融市场体系和完善金融机构体系建设,以科技金融、航运金融、金融租赁、财富管理、互联网金融、文化金融为重点的新型金融、特色金融迅猛发展。在上海新型金融、特色金融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针对专业金融机构抱团集聚更有利于创新和发展的特点,上海迫切需要更多的金融集聚区提供载体支撑。
四是各区县金融多点发展势头强劲,需要从全市高度推进金融集聚区错位发展、互补发展和协同发展。近年来,各区县纷纷加快金融发展布局,依托自身基础和优势,打造各具特色优势的金融产业集聚区。一方面,以“一城一带”为代表的传统金融集聚区坚持提升能级、转型发展和营造环境同步进行。另一方面,其他区县突出金融特色定位,坚持差异化发展,全市金融布局四处开花。在各区县争先谋划金融发展的情况下,有必要加快全市金融集聚区的统筹协调和综合规划,减少重复建设和同质竞争,实现各个金融集聚区错位发展、互补发展和协同发展。
(一)基本思路
深刻把握国际金融格局变革趋势、我国金融改革开放方向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需求,结合上海市建成全球城市的空间布局规划、金融发展基础和金融机构集聚拓展要求,以强化核心、凸显特色、联动互补、协同发展为导向,以上海金融城为中心,以沿黄浦江金融集聚带和沿苏州河金融延伸带为两轴,以各类特色金融集聚区为支撑,积极引导各类金融业态在全市有序布局,促进金融资源优化配置。
(二)需要把握的原则
一是促进集聚与培育功能相结合。以功能为导向形成金融集聚,推进金融集聚区功能建设,吸引金融业相关功能性机构或市场落户,形成金融产业集群,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
二是综合集聚与特色集聚相协调。既要注重以高能级主体为主的综合性集聚,又要注重以新型金融主体为主的特色集聚,通过金融产业链延伸和强化服务功能,形成错位发展、相互协调的金融体系。
三是机构集聚与要素集聚相配套。既要吸引国内外各类金融总部型功能性机构集聚,又要搭建要素集聚平台,包括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的集聚,做好金融发展的配套服务,提高金融集聚能级。
四是加强集聚与拓展辐射相融合。金融集聚的目的是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不仅仅为区域金融发展服务,而是要辐射全国乃至全球的金融业发展,通过制定相关定价形成控制力,真正发挥金融集聚的辐射效应。
顺应国际金融发展趋势和我国金融改革开放战略取向,立足2040年上海建成全球城市的功能定位,结合上海金融集聚区已有优势特色,合理统筹全市金融资源,促进金融机构、人才、资本等在全市的优化配置,不断增强上海金融资源在全球的集聚辐射能力,形成梯度合理、层次分明、结构优化的金融集聚区。2040年上海市金融集聚区将形成“一城、两带、多片区”的布局结构。
(一)一城:上海金融城
功能定位:上海金融城是上海金融市场的中心和决策中枢,具有高度自由化和开放的市场环境,发挥整体集聚和辐射功能,对全球金融业发展和资源配置具有重大影响力。
布局区域: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外滩金融集聚带和北外滩金融集聚区。其中,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立足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成熟型金融集聚区,发展面向国际服务的综合型金融业态;外滩金融集聚带立足成为国际知名的新型金融集聚区,聚焦完善金融要素市场,推动金融资产管理、资本运营及服务配套产业的发展;北外滩金融集聚区立足建成国际知名的专业金融产业集聚区,以航运金融为特色,打造全球城市的财富管理高地,形成具有行业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财富管理中心。
(二)两带:沿黄浦江金融集聚带、沿苏州河金融延伸带
1.沿黄浦江金融集聚带
功能定位:以浦江两岸沿线为主轴,承担城市金融产业中心坐标的职能,以垂直滨江岸线的方式组织业态集聚,将上海最重要的各金融集聚区串联起来,对沿岸地区金融集聚区的功能定位和空间重塑起到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
布局区域:主要包括杨浦科技金融集聚区、外滩金融集聚带、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徐汇金融集聚区、闵行金融集聚区。
2.沿苏州河金融延伸带
功能定位:以苏州河沿线为主轴,形成特色金融业态集聚,承担金融服务的延伸职能,将上海各特色金融集聚区有机连接起来,强调各区域的快速集聚功能和服务核心区域发展功能,对各区县产业集聚和形象提升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布局区域:主要包括闸北金融集聚区、静安金融集聚区、普陀金融集聚区。
(三)多片区:多个特色金融集聚区
功能定位:依托特定的产业基础或功能业态,在全市范围内为产业发展提供定向金融服务的特色集聚区,包括科技金融、文化金融、互联网金融、产业金融、金融信息后台等多元业态,形成与核心金融集聚区错位互补的特色金融承载区域。
功能布局:一是金融市场体系建设。重点发展面向国际的各类金融要素市场和高能级金融机构,包括各类金融市场机构、跨国金融机构总部、各类金融中介专业服务机构等,形成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主要布局在陆家嘴金融贸易区、自贸试验区和普陀等区域。二是财富管理功能建设。通过加快金融改革创新,不断加强财富管理组织体系、市场体系、业务体系、环境体系、监管体系建设,推动财富管理与相关产业协同发展,探索形成高效的财富管理体系,主要布局在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外滩金融集聚带和北外滩金融集聚区。三是科技金融功能建设。加大科技金融产品创新能力,大力发展股权交易、创业投资、产业基金、融资担保、科技保险等新兴科技金融业务,吸引和培育创新型、科技型、总部型金融产业,包括天使投资、创业投资、产业投资、资产管理等金融机构的集聚,形成多层次、多功能、多元化的科技金融组织体系,主要布局在张江科技片区、杨浦金融集聚区、紫竹产业园区等区域。四是互联网金融功能建设。根据互联网金融机构本身发展诉求以及各区县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发展特征,在全市优化布局发展互联网金融的集聚区域,促进金融业态模式创新,吸引特色金融机构入驻,包括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金融资讯门户等,主要布局在漕河泾开发区、外滩金融集聚带等区域。五是文化金融功能建设。建立健全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制度体系,重点引进大型金融机构功能性业务总部、外资金融机构总部、民营金融机构总部,开发针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产品,促进金融和文化相结合,形成上海文化金融产业集聚的新地标,主要布局在徐汇金融集聚区、自贸试验区等区域。六是特色金融功能建设。立足形成与产业功能相集合的特色金融集聚,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建立现代服务业创新金融区,主要布局在闸北金融集聚区。七是金融后台服务功能建设。大力发展新兴科技金融业务,建成面向国际的金融机构网络数据共享平台,发展金融信息技术研发和创新功能,主要布局在张江高科技片区、漕河泾开发区等区域。八是储备拓展功能。根据未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全球城市发展趋势,立足金融改革开放的发展需求,按照全市金融业发展布局需要,聚焦地方产业服务发展,突出区位优势特色,选择具备一定条件的区域作为上海金融业发展的储备区域,主要包括宝山、奉贤、金山、青浦、松江、崇明等区域,适时发展特色金融,形成未来上海金融发展的新兴潜力区。
(作者单位: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金融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