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视阈下中国的国家现代化问题解读

2016-03-19 12:19吴国富
关东学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民族主义现代化民族

吴国富

世界历史视阈下中国的国家现代化问题解读

吴国富

世界历史中国家的现代化,从英、法、美到日、德,尽管路径各异,但普遍地基于共同的民族认同,以统一的民族意识的兴起和民族国家的独立为前提,推动实现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现代化。由此,民族独立是世界国家现代化的一条重要历史法则,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前提。近代中国因民族独立与国家统一的缺失,导致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受阻,迟滞了近代中国发展的步伐。

世界历史;民族独立;国家现代化

从十八世纪后期的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Modernization)过程对整个人类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和变迁都产生了重要而且深刻的影响。而什么叫现代化,这个名词本身所包括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呢?其与民族独立之间又有何关系?近代中国的现代化问题该作怎样的解读?就世界范围内的一般意义而言,最早成功实现国家转变的西方国家如英、法、美等国都是在共同的民族认同的基础上,推动实现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现代化。即使是在世界现代化第二次浪潮中成功实现国家现代化转变的日本、德国等也都是在外部压力相对缓和得多的情况下,以统一的民族意识的兴起和民族国家的独立为前提,通过建立绝对主义政权采取一系列的现代化措施而实现国家的现代化转变。因此,民族独立是世界国家现代化的一般前提和重要法则。也正是因为如此,美国密西根大学的罗兹·墨菲(Roads Murphy)认为:“‘近代化’一词不应仅限于指经济的变革,如国民市场的出现和生产、运输中技术革命的开始等,而且应包括制度、组织和文化意识为适应新的商业、工业和国民秩序而做的各种调整,以及早期亚洲民族主义的出现。”*《国外学者论对外经济同中国近代化的关系》,《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资料》(七),第1-2页。而在中国的整个晚清阶段,政权不仅不能维护民族独立并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而且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半殖民地化倾向,政权在这方面的无能使其逐渐丧失统治的权威和合法性。这其中,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又有客观方面的原因。

同欧美、日本等国在现代化过程中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中国的现代化不仅是在外国殖民势力的侵略、压迫之下启动,而且从最开始便受到外部的强大压力。由于中国是东亚大国,地域广博、物产丰饶,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因此“19世纪40年代以后,欧美各国的远东政策主要是针对中国。”*[日]依田熹家:《日中两国现代化比较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9页。闭关锁国、固步自封的清王朝在列强坚船利炮的一次又一次沉重打击之下,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利权大量流失,由此而逐渐丧失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据统计,从1842年到1872年的三十年间,清政府和外国签订了76个不平等条约,丧失了主权;从1873年到1894年的二十年间,又对外签订了95个不平等条约……西方各国从中国取得的各种特权按类别分大致有22项。”*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65页。由于利权的大量流失,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侵略势力在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之下蜂拥而入,渗透到了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导致清政府有效行使其职能受到很大的限制和破坏,无法通过对内部社会的重新整合来回应现代化的挑战;也无法协调和动员全国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集中进行现代化建设;更无法制订满足国家现代化发展要求的各方面政策,总之,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束缚之下,清政府自身可能的回旋余地已大为减小。以经济为例,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严重阻碍了本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清政府在不得不承认外人经济特权的同时,却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善民族工业发展的不利环境,甚至反而为外人的要求而倒行逆施。即便是像张謇这样为实现“实业救国”的梦想而不惜面对任何艰难困苦的状元实业家,最后也不无感叹地说:“我知道我们政府,绝无希望,只有我自己在可能范围内,得尺得寸,尽可能的心而已。”*刘厚生:《张謇传记》,上海:上海书店,1985年,第252页。在外国入侵的强大压力下,衰败的清政府已不可能担当起领导中国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重要责任。

不宁唯是。众所周知,良好的财政基础是现代化启动的重要先决条件,而抵御外敌入侵所造成的巨额战争支出以及战后的大量赔款却大大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为此常常穷于应付,捉襟见肘。据彭泽益的估计,仅仅“鸦片战争赔款再加上清政府战时所用的几千万两军费,使中国因鸦片战争在白银方面所受的直接损失和耗费,当在上亿的银数,这已接近国库的三年全部税收的总和。”*彭泽益:《十九世纪后半期的中国财政与经济》,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7页。更不用说以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以及八国联军入侵所带来的大量战争耗费、民众生命财产损失以及战后赔款。就当时的赔款而言,有人曾经统计:“对日本赔款所付之本息及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的60年间,列强向中国勒索的赔款本息总数超过了13亿两白银,按当时人口计算,每人平均分摊了3两左右。”*杨遵道、叶凤美:《清政权半殖民地化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128页。财政的巨大困难使任何现代化事业的兴办都非常困难,或者营养不良,或者有头无尾。而为推动现代化改革对民众社会的过度榨取又使社会广泛不满,导致更多的社会动荡和对清政府统治的越来越严重的挑战,结果,大大延缓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由此可见,在后来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只有在首先实现了民族独立之后,国家的现代化目标才有望实现。正如罗荣渠所说:“在第三世界落后国家出现的现代化运动,最初都必然表现为反边缘化运动。因此,一般来说,最初都通过现代民族独立运动或民族解放运动的政治形式表现出来……国家的作用首先表现在维护国家统一与政治稳定方面所起的关键作用上,而这正是现代经济增长所必需的一个前提条件。”*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第187-188页。

民族独立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前提,但仅仅是民族的独立存在本身并不具有现代化的积极内涵。正如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以前所处的闭关锁国状态并无助于国家的现代化转变。只有到了近代以后,随着西方殖民势力在全球的到处征服和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具现代意义的民族主义意识广泛兴起,并在其指导下所追求的民族独立才能成为推动国家现代化转变的可能前提。正如梁启超在本世纪初所意识到的那样:“凡国未经民族主义之阶级者,不得谓之国。”*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卷上册,第33页。

所谓民族主义,是指“由民族意识唤起的对本民族的感情、态度等。表现为对民族(nation)的全面忠诚与奉献。民族主义的最终诉求是(基于同文、同种或共同宗教、地域等)建立民族国家。”*Rupert Emerson, Paradoxes of Asian Nationalism;转引自壮国土:《论清末华侨认同的变化和民族主义形成的原因》,《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2期。而在近代西人入侵之前,中华民族在很大程度上都一起是作为文化意义上的前现代民族而存在。几千年的历史使形成一种厚重的文化心理积淀,以致现代民族意识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历史上的中国,较之周边众多的游牧少数民族而言,由于具有更先进的农耕文化和较高位势的文化成份,一直位于东亚文明体系的核心。在这样一个长期形成的历史大背景之下“构成中国自足发展体系的核心价值观是‘天下国家’观和‘夷夏之防’的儒家伦理,它们转化为中国人的‘自我形象’意识,成为支配从中国统治者一直到普通人的思维定势。”*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第262页。这便使在近代面临世界一体化的紧迫形势下,整个中国从上到下都根本不具备任何民族心理上的准备,当道者仍然陶醉于昔日的封建朝贡体系的自我欣赏之中,对外来西方殖民主义势力仍以蛮夷视之。而一旦大门被打开之后,又在殖民势力的步步紧逼之下苟且偷安、消极退让,拒绝正视现实的改变。而一般民众,对国家所发生的大事,亦漠然视之。凡中外交涉及其结果,均以消极方式对待。正是由于那种现代民族国家观念的缺乏,使“中国内地之人,爱国之心甚弱。其故皆由大一统已久,无列国生存竞争之比较,而为之上者又复从而蒙压之故,愚民之见以为己国之外更无他国。如是则既不知有国矣,何由能生其爱哉。”*梁启超:《戊戌政变记》,第129页。

随着外国殖民势力对中国侵略的不断加深,中外之间主动或被动、自觉或不自觉的交流都不断地增加,在强烈的反差所引起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归属感不断地在民众心理得到深化的同时,由对侵略的反抗而逐渐积聚起来的民族主义因素被不断地激发出来,而且开始释放出愈来愈大的能量,“历史的事实是,具有逆反作用的民族主义——即反抗更为先进的国家入侵——素来是从传统社会转变为现代社会的最重要的和最强大的推动力。”*[美]罗斯托:《经济增长阶段》,罗荣渠编:《现代化新论续篇》,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16-117页。当这种不断发展壮大的民族主义激情转变为对外抵抗殖民侵略、对内革除弊政、重新进行社会整合、集聚全国人力物力资源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动力源时,它也愈来愈成为国家政权获得民众支持的保证,“许多20世纪襟兴政权的‘现代化’目标均发轫于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世界性民族国家体系……政权建设过程在国内秩序范围内,日益由民族主义和现代化意识形态赋予其合法性。”*[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41页。而这个时候,被强行推入世界现代化大潮中的满清王朝只有顺应世界大势,紧紧抓住民族主义这一重要的动力源,施行自上而下的现代化改革,才能在不断变化的国内外环境中巩固自己的统治,并领导中国走向现代化。但是,在半殖民地化倾向日益严重的情况下,腐朽的清王朝并不能正确地认识新形势下民族矛盾的真实内涵和树立正确的现代民族主义观念,不仅在洋务运动时期拒绝任何形式的政治体制改革,而且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之后民族主义情绪日益高涨的形势下,仍然沉溺于满、汉之间的狭隘民族矛盾之中,时刻提防汉人势力的膨胀。如以挽救民族危亡而推行改革的戊戌维新就“乃为贼臣所废。诬之曰:维新者,保中国不保大清。与刚毅汉人强满人亡之说,恭亲王练兵以防家贼之毒谋,皆发满人之口,其伤天理害人情,谬妄固不待言。”*叶恩:《上振贝子书》,《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卷上册,第208页。直至义和团运动和庚子国难之后,中国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而完全陷入半殖民地深渊,清政府也沦为“洋人的朝廷”,国人对之彻底失望,感叹“冢中枯骨岂足有为,亡国大夫难与图存。”*《中国灭亡论》,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卷上册,北京:三联出版社,第80页。随着受过现代西式教育的大量知识分子的涌现和广大民众中民族主义情感的激发,清王朝最终丧失了其统治的合法性,而为广大国民所抛弃。这是清王朝不能领导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原因。

以民族主义为前提,现代中国谋求民族独立过程是与国家统一过程和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形成过程相紧密联系的。因为在现代国家变迁的过程中,只有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才能集中和动用全国所有的人、财、物力资源以投入到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去,以换取实质性成效。否则,在仅维持着全国名义上的统一而又缺乏全国性统一市场的情况下,任何现代化的努力都会遭到旧有经济结构和分散性制度体系的强大阻碍。日本著名学者依田熹家在对中日两国现代化进行比较研究时认为,日本的近现代化之所以成功,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推翻旧幕藩体制之后成立的明治维新政权是作为现代国家前提的统一国家,具有绝对主义的本质,但中国在同一时期并没有产生作为现代国家前提的统一国家。*[日]依田熹家:《日中两国现代化比较研究》,第88页。事实上,清王朝前期的统治虽然已经达到封建专制主义集权的最高峰,但这种前近代意义上的集权与统一却具有先天不可避免的重大缺陷。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落后且各地区发展又极不平衡的国度里,虽然在旧的自给自足经济状态下,也曾形成地区性的区域市场和众多的初级市场,但始终都未能形成全国性的统一市场,整个国家并不能由于经济的联系而紧密地整合在一起,并且由于政治、文化及技术手段等方面的原因“帝国‘中心’对‘边陲’的社会并未发生深入的穿透。所以尽管帝国中心对边陲的社会施以各种的控制方法,但帝国的能力顶多达到消极维持统一的地步,而并未能做到可以凝结、动员社会力量以赴政治目标的程度。”*金耀基:《现代化与中国现代的历史》,罗荣渠、牛大勇:《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7页。所以,清王朝不能在很短的时间积聚大量的社会资源抵御列强坚船利炮的入侵。而在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之后,随着中央权力的衰落和汉族地方实力派的崛起,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军事上都不断被削弱。这种状况逐渐发展为中央与地方的貌合神离,“乃观于吾国政府,朝发一令曰,宜率此而行,外省置之不顾也;夕下一谕曰,宜以此为戒,外省依然如故。查询事件,则延迟不筹划也;有困难之交涉请于政府,不闻为之一担任也。”*《论中国欲自强宜先清除各种界限》,《东方杂志》第10卷第5期。因此,像当时中国这样一个“十八省分为十八国”的仅维持消极统一的国家不可能像日本明治绝对主义政权一样担负起改革并推动实现国家独立的重任。

事实上,鸦片战争后的一段时间及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的“同治中兴”时期,清政府完全有机会在西方殖民主义压力相对缓和的情况下决心采取现代化改革措施,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转变与民族国家的独立,但与同时期的日本相比,清政府在十九世纪后期始终拒绝任何形式的政治现代化改革。洋务运动始终都被局限于“中体西用”的范式之内,而且越到后来,洋务派的经济活动越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逆向行为。而为挽救国家免于瓜分危局的戊戌维新也由于毫无社会基础以及当朝统治势力的强大惰性而被最终扼杀于摇篮,直至整个国家最终陷入半殖民地深渊。只有到了二十世纪初,在国内外形势的强大压力下,被迫拣起“新政”的幌子装点门面,由于其本无心变政,也不欲改变半殖民地的被动局面,所以“所用之人,所治之事,所搜刮之款,所娱乐之具,所敷衍之策,比前又甚焉,辗转迁延,卒归于绝望,然后乃知变法之诏,第为辟祸全生,徒以媚外而欺吾民也。”*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卷上册,第336页。即使是最后推行的宪政也仅仅是为维持满人的专政而做最后的挣扎。随着统治阶级内部的分裂涣散和国内各种矛盾的交织、激化,到这个时候“我们国内的老百姓,不论是知识分子或劳动人民……他们的共同结论,即是非革命不能救国。”*刘厚生:《张謇传记》,第109页。

晚清政府既不能建立日本明治式绝对主义政权以实现国家现代意义的统一,又拒绝任何为实现民族独立和挽救危局的改革措施,最终自然不能领导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转变。

民族独立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前提,作为半殖民地形态的中国只有实现民族独立与国家统一,才能推动实现国家的现代化。然而,晚清王朝却由于西方殖民势力的强大压力、统治力量的强大惰性、对民族主义力量的长期忽视而不能担负起实现民族独立与国家现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大地上取而代之的却又是一片混乱的军阀统治时代。

吴国富(1986-),男,博士,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博士后(成都 610065)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年度项目“学术思潮如何影响政治思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问题解读”(2015KCJG06)。

猜你喜欢
民族主义现代化民族
我们的民族
边疆治理现代化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论王船山民族主义思想的近代嬗变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浅析
煽动民族主义情绪 被疑与政府演双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