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共识与争论

2016-03-19 11:50陈龙
大连干部学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里根政治经济学结构性

陈龙

(陕西师范大学 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陕西 西安 710062)

供给侧改革:共识与争论

陈龙

(陕西师范大学 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陕西 西安 710062)

自习总书记提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后,不仅中央高层多次提及贯彻供给侧改革精神,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解读。不同的学者形成了不同的声音,对什么是供给侧改革,改什么,如何改并没有形成广泛一致的意见,有的还存在很多的误解。理论界应对供给侧改革存在的共识与争论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以期为更好地理解中央供给侧改革的精神做出贡献。

供给侧改革;供给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结构性改革

一、引言

在2015年11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 “供给侧改革”,认为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要 “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自此,“供给侧改革”成为时下最热门的词汇,学术界对 “供给侧改革”进行了广泛的解读,这些解读既有共识也有争论,同时也有对 “供给侧改革”的误读和曲解。因此,凝聚对 “供给侧改革”的统一认识,是贯彻和落实中央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和关键,也是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重要表现。本文从现有文献出发,总结了当前学术界对于 “供给侧改革”存在的共识和争论,并提出自己的思考,以期推进学术界对 “供给侧改革”的理解和研究。

二、 “供给侧改革”的共识

目前关于 “供给侧改革”的解读和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在现有的关于 “供给侧改革”的文献中,就 “供给侧改革”达成的共识主要有:

(一)“供给侧改革”在当前新常态经济背景下具有重大的意义

逢锦聚、何自力、赵磊等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出发,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主要矛盾进行判断,认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们党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动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的体现,是我们党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科学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和自觉引领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布局”,将对中国经济运行和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滕泰、贾康、刘伟等从西方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当前我国经济存在的主要矛盾,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选择。

(二)应当从供给侧和需求侧 “双侧发力”,助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黄凯南从演化增长的视角论证了在经济演化过程中,供给侧和需求侧相互影响、共同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等问题;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是供给侧、需求侧和制度侧的协调演化。邱海平、逢锦聚、赵磊、何自力等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出发,认为供求之间的矛盾既来源于供给侧,也来源于需求侧。在强调和注重供给侧改革的同时,必须进一步重视需求侧的作用和改革,即 “供给侧改革”既应强调供给又要关注需求,既要着眼当前又要立足长远。林毅夫、张军、姚洋、邓磊、刘伟、蔡志洲等认为,应该将供给侧和需求侧改革统一考虑,在当前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需求侧改革解决短期问题,供给侧改革解决长期结构性问题。只有双侧调控才能从根本上治标又治本,才能更好地化解当前供给侧存在的问题。甚至是主推供给侧改革的新供给学派代表人物滕泰、贾康等,在强调供给侧改革的主导地位时,也强调需求的重要作用,只是反对凯恩斯主义过于强调需求管理的做法。不是从反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控需求,而是要通过供给管理,激发新需求,以实现 “供给自动创造需求”。

(三)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只能解决短期问题,长期问题要靠供给侧

据学者统计,在2010~2015年公开出版的报纸中,以 “凯恩斯主义”为题目的文献有42篇,且“批判性”反思成为文献的基本取向。在支持供给侧改革的专家学者中也普遍认为凯恩斯主义解决不了当下的中国经济问题。滕泰认为凯恩斯主义和货币派交替误导中国,频繁的 “踩油门”和 “踩刹车”的周期性调控政策只能让中国经济越来越颠簸,经济周期越开越短。贾康认为凯恩斯主义最根本的失误在于 “假设”了供给环境,强调需求而忽视供给,没有足够意识到生产力革命带来的人类社会总供给方面的根本变化,在实践中一味侧重扩大需求,导致了西方国家 “滞胀”的局面。金海年认为,凯恩斯主义、后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解决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政府缺位的问题,但是将政府错误的定位于与居民消费并列的需求者角色,在总供给和总需求方面缺乏结构性分析,不能系统地反映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邵宇认为,典型的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或能发挥扩张需求总量的作用,但显然无助于结构转型与结构优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结构性失衡,同时由于需求管理政策长期过度使用,效率已然递减却风险在逐步增加。逢锦聚、何自力、邱海平、丁为民、赵磊等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出发,认为片面强调需求,不符合辩证法,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视角论述了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指出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不能解决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同于供给经济学和里根经济学

虽然有部分评论认为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供给经济学在中国的应用,但是学术界普遍认为此次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同于供给经济学和里根经济学。戴慧从背景和内容上分析了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供给经济学的不同。张弛指出不能将供给侧改革和美国供给学派混淆。马克思对萨伊德经济学理论进行了彻底的批判,曼昆等经济学家认为供给学派是 “倒霉的”、“愚蠢的”经济学。供给学派的实践对美国经济造成了沉重的打击,我国的供给侧改革与之有着本质的区别。滕泰认为新供给经济学注重政府的积极作用,从这个角度上讲,新供给主义不仅区别于新自由主义,也区别于早期供给学派或70年代美国传统供给学派。逢锦聚、何自力、邱海平等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论证了供给侧改革和供给学派和里根经济学的本质区别。

三、 “供给侧改革”的争论

当前关于 “供给侧改革”存在着很多的争论和分歧,主要集中在:

(一)“供给侧改革”的根本分歧:指导思想不统一

虽然 “供给侧改革”已经成为当前深化改革的共识,但是对于 “供给侧改革”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学术界仍然存在根本性分歧,争论最大。目前主要的争论集中在新供给学派或者新供给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之间。何自力指出,认为中央的供给侧结构改革是借鉴和吸收了美国供给学派和里根经济学的主张是完全错误的。供给主义经济学和里根经济学理论上逻辑严重混乱,实践上也未达到预期目的,不可能成为供给侧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供给侧改革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下进行。邱海平指出,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也只有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出发,才能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避免陷入新自由主义的理论陷阱之中。丁未民指出,我国推进供给侧改革,既不能回到传统计划经济的老路,也不能接受新自由主义特别是供应学派的主张,走资本主义的邪路。张晨认为,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正确理解,绝不能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则和正确轨道。逢锦聚指出,供给侧改革的理论基础只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理论结晶。赵磊指出,目前占主流的新供给学派理论逻辑和政策含义都有值得讨论之处,而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才能正确理解供给和需求的辩证关系。

(二)对里根经济学的评价褒贬不一

在我国经济学界由于指导思想不同,导致了对西方供给学派和里根经济学的评价褒贬不一,态度呈现鲜明的对立两方,难以形成共识。贾康等认为,供应学派的政策主张较为有效地解决了美国的滞胀问题,但是也带来了一些不良的影响,如财政赤字高涨,影响了美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林卫斌、苏剑认为,里根经济学通过减税等供给侧措施帮助美国经济走出了衰退,当前我国经济问题仅靠凯恩斯主义总需求管理难以保障经济持续发展,必须进行供给侧改革。李智、原锦凤认为,从实践中看,供给侧改革曾帮助美国实现经济复苏。滕泰认为,带领美国经济走出危机的里根总统,采纳了供给学派的主张,唤醒了经济内在的巨大增长潜力,促进了就业,成功引领美国经济走出了 “滞胀”的泥淖。

但是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的意见。张伟认为,里根经济学直接导致了更严重的 “里根大衰退”,并让美国患上了以巨额财政赤字和巨额贸易赤字为主要特征的 “里根综合症”,至今还威胁着世界经济的安全与稳定。逢锦聚认为,里根经济学的实质是,运用降低税收和公共开支、放松政府管制、减少国家对企业的干预、支持市场自由竞争等措施刺激经济增长,以解决 “滞胀”。但实际的后果是,在里根执政期间,减税和增加军费并举,造成财政上的超分配和财力不堪重负,从而导致美国经济新的困难和不平衡。何自力认为,历史经验表明,里根政府信奉供给主义经济学,大力削弱政府干预和强化市场自发调节,并没有解决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问题,反而使美国经济的内在矛盾进一步激化,催生了金融和经济危机。

(三)对供给侧改革的方案和措施各执一词

对于供给侧改革如何改,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意见。一批学者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为指导,给出了自己的供给侧改革方案。逢锦聚给出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八大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矛盾分析和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坚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不动摇;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坚持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和协调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妥善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不动摇。邱海平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坚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原理;应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能迷信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解决供给侧问题需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供给侧改革既应强调供给又要关注需求,既要着眼当前又要立足长远。刘凤义认为,供给侧改革必须遵循四大原则:以人为本原则;满足需要原则;共享发展原则;公有主体原则。张晨认为,第一,在供给侧改革中要把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结合起来。第二,在供给侧改革中要把优化经济结构与提高经济总量统一起来。丁为民指出,我国的供给侧问题是资本主导的供给侧结构性过剩,加强对资本结构和行为的调控,是整个改革的重点。

刘霞辉认为,中国的供给视角宏观经济管理需要做好:竞争性市场的完善;相对价格体系的完善;动员型经济的转型;提高结构转型效率;降低供给要素的投入成本;重构社会保障网络。滕泰认为应该从制度、人口、技术、资本、资源五个方面发力,更新供给结构、放松供给约束、解除供给抑制。贾康提出了 “双创、双化、双减、双扩、双进、双到位”的供给侧改革方案,即走创新型国家之路,大力鼓励创业;加快城镇化建设,促进产业优化;加快实施结构性减税。大幅减少行政审批,着力扩大对亚非拉地区的开放程度;适度扩大基于质量和效益的投资规模,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应发挥各自优势,协调发展,双向进步;政府市场不缺位、不越位,实现双到位。邵宇认为,应当从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组织、新业态、新制度等六个方面,提高生产函数的效率,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冯志峰认为供给侧改革要做到: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转变;矫正要素市场配置扭曲,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实现从政府管制向市场机制的转变。刘伟、蔡志洲认为,供给侧改革至少包括:要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要注重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增长;要通过推动混合所有制的改革,增加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的市场竞争性效率;要实现区域间生产力布局的均衡;要不断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率;要推动分配和再分配领域的改革,在降低企业负担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同时,增加劳动者报酬,扩大全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王佳宁、盛朝迅等认为,解决当下的问题,必须供需两侧并举,实施从要素端、生产端、消费端、投资端、出口端 “五个发力”,助推经济转型升级。李翀认为,科学技术、人力资本、结构调整、经济体制都是决定着长期经济增长的供给侧因素,要通过这些方面的进步和改革来实现我国的经济可持续增长。

四、供给侧改革的深思

首先,经济学是典型的具有时代性的学科,经济理论都是为了解决当时那个时代最迫切的经济问题而提出的,供给经济学就是在凯恩斯主义和货币学派不能解决当时美国经济面临的 “滞胀”困境而应运而生的。供给经济学从供给的角度,注重对经济的激励,通过减税等方式,释放经济增长的活力,在一定条件下解决了 “滞胀”的问题。但是由于经济运行的复杂性、经济政策的滞后性以及政治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的带来一些负外部性,导致改革的效果出现偏差。我国目前的结构性供给侧改革和以供给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美国里根政府供给侧改革存在着国情、背景、任务等极大的差别,不能混为一谈。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要实现共同富裕,因此改革的过程中要兜住民生的底线,补齐短板。而美国的供给侧改革是要释放资本的活力,获取更大的剩余价值。同时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而当时美国的市场经济已经相当完善。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虽然放缓,但仍是中高速增长,同时不存在通货膨胀,反而有通缩的风险。而当时美国经济最大的问题是 “滞胀”。这些不同决定了不能将美国的经验和供给学派的经济理论直接运用到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那种认为我国的供给侧改革是供给学派在中国的应用是错误的,也是危险的。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同西方国家的经济改革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些区别表现在:我国的企业改革是建立在国有企业控制国民经济命脉的基础上,如何在不改变国有企业性质的基础上,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是我国经济改革特有的命题。同时我国改革的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因此发展共享经济,是我国经济改革的特色,这就需要补齐民生的短板,让所有的老百姓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这些特点决定了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导思想只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原则。同时对于西方经济学合理的部分,我们也不应该一概的抛弃,必须去粗取精,吸收其合理的部分,充分吸收资本主义以及人类发展一切文明的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有助于供给侧改革保持正确的方向,有助于实现供给侧改革的最终目标。西方经济学的合理吸收有助于我们了解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职能。

在供给侧改革的方案中,要始终坚定不移地贯彻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要坚定不移地落实 “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五大政策支柱。要坚定不移地完成 “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供给侧改革任务。从制度、人口、技术、资本、资源五个方面入手,更新供给结构、放松供给约束、解除供给抑制。同时注重需求侧管理和改革,着眼当前又立足长远,双侧发力,最终解决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深层次结构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

[1]滕泰.民富论:新供给主义百年强国路 [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3.

[2]保罗·格雷·罗伯茨.供应学派革命:华盛顿决策内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3]冯志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经济问题,2016(2).

[4]李智.基于中国经济现实的供给侧改革方略[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6(1).

[5]滕泰.更新供给结构、放松供给约束、解除供给抑制——新供给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创新[J].世界经济研究,2013(12).

[6]黄凯南.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共同演化:基于演化增长的视角[J].南方经济,2015(12).

[7]邵宇.供给侧改革——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J].新金融,2015(12).

[8]逄锦聚.经济发展新常态中的主要矛盾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6(1).

[9]赵磊.对“供给学派”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6(1).

[10]张弛.读懂 “供给侧改革”[J].经济导刊,2016(2).

[11]贾康,苏京春.五维一体化供给理论与新供给经济学包容性边界 [J].财经问题研究,2014(11).

[12]王佳宁,盛朝迅.重点领域改革节点研判:供给侧与需求侧[J].改革,2016(1).

[13]李翀.论供给侧改革的理论依据和政策选择[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6(1).

[14]林卫斌,苏剑.理解供给侧改革:能源视角[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5(12).

[15]林卫斌,苏剑.供给侧改革的性质及其实现方式[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6(1).

[16]邓磊,杜爽.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动力与新挑战[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5(12).

[17]贾康,等.“十三五”时期的供给侧改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6).

[18]刘霞辉.供给侧的宏观经济管理——中国视角[J].经济学动态,2013(10).

[19]刘伟,蔡志洲.经济增长新常态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求是学刊,2016(1).

[20]贾康,苏京春.经济学的“新框架”与“新供给”:创新中的重要联通和“集大成”境界追求[J].财政研究,2015(1).

[21]贾康,等.新供给经济学理论基础的比较与分析[J].现代产业经济,2013(5).

[22]金海年.关于新供给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探讨[J].财政研究,2013(9).

[23]何自力.推动供给侧改革必须加强供给侧宏观调控[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6(1).

[24]邱海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 [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6(1).

[25]丁为民.供给侧改革的实质、路径与实现条件[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6(1).

[责任编辑:李成林]

F202

A

1671-6183(2016)09-0056-05

2016-08-29

陈龙 (1988-),男,安徽池州人,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猜你喜欢
里根政治经济学结构性
论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构
新时代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爱溜冰的凯丽猫(下)
爱溜冰的凯丽猫(上)
乐观的小里根
切实抓好去产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南希·里根:1921~2016年
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构建更确当政治经济学刍议
关于结构性改革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