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与文学概论跨界融合式教学探析
——以19世纪欧美文学教学为例

2016-03-19 11:30刘丽琼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巴尔扎克外国文学浪漫主义

刘丽琼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广西桂林541001)

外国文学与文学概论跨界融合式教学探析
——以19世纪欧美文学教学为例

刘丽琼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广西桂林541001)

在汉语专业的教学中,文学概论与外国文学课程可以进行跨界融合式教学。通过这两门课程知识和能力运用的互相融汇和借鉴,用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又反过来充实和加强理论,使两者都能获得齐头并进、共同提高的教学效果。

外国文学;文学概论;跨界融合式教学

在汉语专业中,很多课程可以进行跨界融合式的教学,也就是通过相邻相关课程之间知识点的互相渗透、技能训练方面的相互借鉴,可以达到两门课程融会贯通、共同促进的教学效果。笔者在外国文学的教学中,特别是在“19世纪欧美文学”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文学概论的知识融汇到外国文学教学中来,用理论指导阅读,让学生从对作品的一般阅读上升到理论性的分析、评论、鉴赏的高度,由浅到深,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地学习。通过这种跨界融合式的教学,使学生既能更好地了解和把握外国文学的知识,又能利用文学概论中的理论知识对外国文学的思潮、流派、作家创作以及作品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艺术特点进行分析、鉴赏和评论,从而使两门课程的教学相得益彰,齐头并进。下面,笔者谨以19世纪欧美文学的教学为例,谈谈文学概论与外国文学如何实现跨界融合教学的。

一、从文学概论的文学思潮切入,加深对外国文学形态变化及其发展的认识

19世纪的欧美文学是一个文学思潮迭起、文学流派众多、文学现象复杂的一个发展阶段。19世纪前期的浪漫主义、中期的批判现实主义、后期的唯美主义、象征主义的出现,都让很多学习外国文学的初学者感到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以致对一些作家创作年代、文学思潮的出现、作家流派的归属等问题混淆不清,甚至张冠李戴。如果不借助文学概论的相关知识,学生只能对外国文学知识死记硬背,不能深入透彻地理解其中真正的意义。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往往会深刻地影响着文学的发展变化,这一点,在文学思潮的出现与嬗变中体现得最充分。所谓文学思潮,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思想的影响下,为适应社会变革和艺术创新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并产生广泛社会影响的文学思想潮流。文学思潮不是偶然出现的一种文学现象,它的产生是由于一定的社会历史发展而引起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上的变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思想需求。从文学思潮中可以直接地看出文学活动与时代发展的关联,看到文学活动与各种文化思想运动之间的互动关系。在外国文学教学中,让学生弄明白这个道理有一定的难度,那就要借助文学概论的有关知识,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来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各国文学思潮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例如,18世纪末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学的出现,就是由欧洲的社会政治状况决定的。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它震撼了整个欧洲的封建统治,许多国家掀起了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但是,革命的形势很复杂,有过不少的反复。法国大革命后出现的动荡、混乱、灾难的局面,完全不是人们所期望的。在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中,那些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们所预言的理想社会在这个时期根本没有出现。贫富对立更加尖锐,阶级压迫更加残酷,资产阶级的恶行败德表现得更加充分。法国革命后的现实宣告了启蒙运动理想的破灭,人们普遍产生了一种悲观失望的情绪,浪漫主义文学正是这种失望情绪在文学上的反映。同时,19世纪初的很多哲学思潮对浪漫主义文学影响也是很巨大的。德国的古典哲学,例如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的哲学十分流行。他们夸大主观的作用,强调天才、灵感和人的精神力量,推崇“自我”,崇尚感情。另外,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也在这个时期流传甚广,他们尖锐地抨击资本主义社会,幻想消灭阶级对立,企图通过空想的计划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他们对人类未来的构想和幻想对浪漫主义文艺思潮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浪漫主义文学在欧洲各国所取得的成就是不一样的。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则出现了前期的消极浪漫主义即“湖畔派”三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后期则出现了拜伦、雪莱、济慈等积极浪漫主义诗人。法国则出现了夏多布里昂、斯塔尔夫人、拉马丁、维尼、雨果、缪塞、大仲马等浪漫主义的作家和诗人。俄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则出现了茹科夫斯基、雷列耶夫、普希金等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通过引入文学概论的知识,学生认识到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哲学基础的。

在讲到19世纪中期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时,笔者也是联系了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把文学概论中的文学思潮、文学流派以及文学形态类型的相关理论知识融入外国文学的教学之中。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的形成、文学形态类型的风格特征及其具体体现,在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表现得最为充分。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在欧洲各国资本主义取得胜利,资产阶级政权得到巩固,各种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的条件下产生的。唯物论、辩证法、空想社会主义乃至自然科学的新成就,都对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出现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理性王国”幻影的消失,社会矛盾的尖锐化和明朗化,使得人们“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浪漫主义文学对社会的抽象抗议和对未来的盲目幻想,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和人们的审美观念,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以其客观真实地表现现实生活,典型地再现社会风貌,深入地解剖和广泛地揭示现实的矛盾,成为人们认可和接受的一种文学思潮。因为它对现存的秩序持鲜明而强烈的揭露和批判的态度,被人们称为批判现实主义。在讲述到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出现时,笔者借助了文学概论中文学思潮形成的社会历史、哲学背景的有关理论,结合19世纪30年代以后欧洲各国的社会现实,让学生思考以下这些问题:什么是批判现实主义?为什么批判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产生于19世纪中后期的欧洲?批判现实主义都有什么特点?欧洲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都取得了哪些成就?代表作家和作品都有哪些?等等。在这些问题中,学生比较难把握的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它的客观真实性、强烈的批判性如何理解?这就需要借助文学概论相关理论知识的介入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作为一种文学表现的形态类型,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最显著的特点是它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真实性”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首要特点,对于这一点,俄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曾经有过精辟的论述:“我们要求的不是生活的理想,而是生活本身,像它原来的那样。不管好还是坏,我们不想装饰它”,现实主义文学的“显著特点在于毫无假借的直率,把生活表现得赤裸裸,到令人害羞的程度,把全部可怕的丑恶和全部庄严的美一起揭发出来,好像用解剖刀切开一样”[1]。现实主义文学创造的艺术世界是追求真实再现现实世界。为了追求一时表现的真实性和真实感,批判现实主义特别注重写实白描和细节刻画,巴尔扎克的创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巴尔扎克强调,对于现实主义文学来说,如果“小说在细节上不是真实的话,它就毫无足取了”[2]。艺术表现的具体、细致和准确,强化了现实主义文学的真实性。巴尔扎克的创作就非常重视详细而逼真的环境描绘,一方面是为了再现生活,更重要的是为了刻画人物性格。他总是力图为他的人物提供真实、具体的活动背景,从而使人物获得真实感、典型性。在《高老头》这部小说中,一开始对伏盖公寓内外景的描写,确实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先写外景(街道、建筑、阴沟、墙角),显出“一派毫无诗意的贫穷”;然后写内景(院子、客厅、地板、陈设),无一不散发着“公寓味道”,一股“闭塞的、霉烂的、酸腐的气味”。在这样的背景下,再介绍那些居住在里面的形形色色的房客,就显得自然而贴切。也让读者明白,这样的环境,才能衍生出那样的一群人物。而且,在这样逼真的客观环境中,巴尔扎克还真实地再现了当时历史条件下的阶级关系,也就是典型环境,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各种人物形象。《高老头》中穷酸的伏盖公寓,是巴黎下层社会的缩影,这里充满了尔虞我诈、羡慕与妒忌并存的一些人物,例如伏脱冷这个在逃苦役犯就是这样的人。而在珠光宝气、富丽堂皇的贵族沙龙客厅里,活跃着一群“出名放肆的男人”和“最风雅的妇女”,他们寻欢作乐、放荡不羁,高老头的两个女儿和女婿就是这样的人物,鲍赛昂夫人的荣辱就是在这个虚伪狡诈的地方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这两个贫富交替的场景,构成了勾心斗角、互相倾轧的巴黎社会的典型环境,为小说的主人公之一野心家拉斯蒂涅的成长发展提供了真实可信的依据。

二、以文学概论的创作理论,理解外国作家的生活与创作,领悟其作品

“文学创作”(或者称为“创作论”)是文学概论课关注的一个重要理论知识,它涉及到创作的主体、创作的心理和形式与风格等问题的探讨。学生在学习文学概论课程时已经学过有关的理论知识,如何将这些知识植入外国文学的教学中,使学生既能领会和巩固这些知识,也能够把这些理论知识应用到对作家创作过程以及创作风格的理解中去,是外国文学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

文学创作的主体是作家,没有作家的参与就没有文学创作。作家的人生阅历、心理特征和创作个性等主观因素,直接地影响着作家的文学创作;而作家置身于其中的历史环境、文化语境、文学传统、风俗习惯,则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制约作家的创作活动。文学创作体现了作家对人生的审视、感悟和反思。作家与人生经验,构成了文学创作中不可缺少的两个基本要素。丰富的生活阅历造就了不同作家的文学创作,作家的个人经历与其文学创作可以说息息相关。在外国文学教学中,每当介绍到一位作家的创作,总是要介绍到他的生平,探讨其创作与生平的关系。可以说,作家的阅历决定了他创作的题材、思想内容和风格。作家能够创作出一部成功的作品,固然与他的才情禀赋有关,但更多的是得益于生活经验的积累与创作技能的训练。以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创作为例,法国的巴尔扎克的创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巴尔扎克是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在巴尔扎克的人生阅历中,当过律师助手的经历、经商的屡屡失败、对文学创作的酷爱,是他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他出生于一个中等资产阶级家庭,他的父亲是在法国大革命后才开始发迹的。1814年,他随父亲来到巴黎,后来在法学院学习法律,并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当文书,毕业前后,曾经当过律师的助手。透过律师事务所的窗口,巴尔扎克看到了很多人间的悲欢离合,看透了巴黎社会的黑暗与腐败,对他日后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父亲原本要他从事律师职业,可是他却酷爱文学创作,立下雄心大志,要做文坛上的拿破仑。他说:“拿破仑用剑未完成的事业,我将用笔来完成。”从1819年起,巴尔扎克决心投身文学事业。他一面大量阅读各种书籍,一面靠写作一些情杀、凶杀等应景小说为生。后来又投笔从商,经营出版、印刷等实业,但是,这些商业活动非但没有给他带来他所渴望得到的大量金钱,反而使他债台高筑,一直拖累终生。虽然他经商屡屡失败,但却积累了大量的创作素材,他在小说创作中对这些素材可以说信手拈来,运用自如。我们看到巴尔扎克在他的小说中谈到证券交易、黄金交易、金融融资,头头是道,实际上就是他自己的经商体验在作品中的反映。正是在巴黎各界的奔波碰撞,和巴黎各界人物的接触交往,使他亲身领略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世界的罪恶,看透了由金钱带来的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拜金主义关系。这些都为他创作《人间喜剧》奠定了丰厚的生活基础。这就是作家的人生经验对其创作影响的典型例子。说到文化传统、心理、个性对巴尔扎克创作的影响,不能不联系到巴尔扎克的出身与他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巴尔扎克出生于一个中等资产阶级家庭,祖父是农民,姓普通平民的姓——巴尔萨。父亲善于经商而发财致富,成为金融实业家,并参与政治活动,便将姓氏添上了表示贵族的发音,巴尔萨于是变成了巴尔扎克。作为在大革命中获利的中产阶级,使他倾向法国大革命。青年时代不得志的生活和他在巴黎社会中个人奋斗的经历,更使他对等级森严的波旁王朝极度厌恶。但是受父辈的影响,对资产阶级唯利是图道德原则的深恶痛绝,以及中小资产者攀援名贵的虚荣心和谋取地位、金钱的个人主义,都使他羡慕并且同情贵族,向贵族靠拢,参加过保王党,但是对保王党又有怨气。这种种现象表明,巴尔扎克的世界观是复杂的。但是,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使得他不得不违背他的阶级偏见,在他的作品中揭示了封建贵族的没落衰亡的现实,描写了那些老贵族如何被金钱打败、优雅的贵妇人被资产阶级小姐夺走了情人、稍有良心的贵族青年如何被金钱拉下水以致走向堕落的种种画面。这固然与他的文化传统、家庭环境有关,也与当时法国的社会现实有关。当时的法国,资产阶级的胜利、发展,封建势力的反扑、复辟,工人阶级的兴起、斗争,使社会形势急剧变化,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既斗争又妥协,致使当时的社会变得很复杂,这些都使巴尔扎克的世界观呈现了复杂的局面。不管巴尔扎克的世界观如何复杂,他一直致力于如实地描绘现实生活,描绘当时法国社会的人生百态。他多次谈到文学的使命就是描写社会,他的名言是:“从来小说家就是自己同时代人们的秘书。”“法国将要作历史家,我只能当他的书记。”[3]恩格斯称赞“他是比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左拉都要伟大得多的现实主义大师”。当我们走进《人间喜剧》里由两千多人物组成的画廊时,就可以看到一部生动、形象的“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巴尔扎克“用编年史的方式几乎逐年地把上升的资产阶级在1816年至1848年这一时期对贵族社会日甚一日的冲击描写出来,这一贵族社会在1815年以后有重整旗鼓,尽力重新恢复旧日法国生活方式的标准”。[4]可以说,《人间喜剧》中包含着一部封建贵族的没落衰亡史和一部资产阶级的上升发迹史。恩格斯指出:巴尔扎克“不得不违反自己的阶级同情和政治偏见;他看到了他心爱的贵族们灭亡的必然性,从而把他们描写成不配有更好命运的人;他在当时唯一能找到未来的真正的人的地方看到了这样的人,——这一切我认为是现实主义的伟大胜利之一,是老巴尔扎克最重大的特点之一”。[5]这样,在外国文学课程中,借助于文学概论中作家创作论的有关知识,学生了解了巴尔扎克的人生阅历对他创作的影响,他对文学的爱好、他的经商经历、他肩负的文学使命感(立志用他手中的笔,通过文学创作来书写法国社会的历史)影响了他的创作,成就了他的《人间喜剧》这座宏伟的文学大厦。同时,通过学习恩格斯对巴尔扎克创作风格的评价,学生也深入地领会了巴尔扎克写实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把握了巴尔扎克是如何通过笔下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来反映那个时代法国社会的世态人情的。

三、结合文学概论相关知识,把握外国文学作品特点,学会欣赏和评价

外国文学课的学习,离不开文本的研读。要了解外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了解各国的文学成就,就要把握作家的创作,就要以阅读文本为前提。文学文本是文学存在的现实形态,是作家创造的产物,是作者审美意识的物化。“文学理论研究所说的文本一般都是狭义的,即文学作品。”[6]在19世纪欧美文学的教学中,不必过多地纠缠关于“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的意义和区别,只要注重对各种文学体裁作品的研读与欣赏就可以。不同的文学理论观点,对文学作品的体裁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一般都把文学作品划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类型。对于诗歌,教学中主要从抒情、语言、结构、意境、意象对19世纪出现的代表性的诗人和诗歌进行探讨。例如对19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骚塞、柯勒律治的作品以及对拜伦和雪莱诗歌作品的赏析,就是探讨他们诗歌中的各种元素来领会这些诗的内涵和主题,把握作品中的浪漫主义特色的。华兹华斯是英国早期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他的很多诗歌中描写优雅恬静的自然景物,描绘在大自然中活动的普通人。在教学中,可以以他的一首抒情诗《孤寂的刈麦女》为例进行分析,领会其浪漫主义特色。这首诗的意象主要是一位孤独劳作的少女和作者诗中所描写到的杜鹃、夜莺等景物。诗人极力地渲染大自然中的景和人物,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风光和在自然中活动的人的情有独钟。例如,教学拜伦的《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就是要让学生领会到这是一首长篇的浪漫主义的抒情叙事诗,充分地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整部长诗以抒情为主,以哈洛尔德到南欧国家的旅游见闻为基本情节,反映了欧洲19世纪一些重大事件,着重抒发了诗人对欧洲历史现实的沉思与评判,全诗充满了反暴政、反侵略、歌颂民主自由和民族解放斗争的主题思想。这首长诗是一部浪漫主义的杰作,鲜明地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这是一首新型的抒情叙事长诗,它把叙事与抒情结合在一起。长诗重在抒情,诗人浓郁的主观抒情贯穿全书。他感情奔放、想象丰富,穿越时空,无拘无束,有对暴君暴政的谴责和抗议,也有对解放斗争的歌颂和召唤,既有对历史的回忆和对现实的慨叹,也有对奇异美丽的山川景物的赞美和对女儿、亡友的思念。此外,长诗广泛地运用了浪漫主义对比手法、对大自然的尽情讴歌,都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

对于19世纪中后期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来说,小说是这一流派最重要也是最有特点的文学样式。在欧美文学中,19世纪30年代以后,长篇小说空前繁荣,成为这个时期最重要的文学体裁。长篇小说的容量有所扩大,表现力和写作技巧都有突出的提高。在艺术技巧如人物的肖像描写、作品结构、叙述方法、议论抒情等方面,也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这一时期,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堪称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在小说创作上的一大贡献。从文学概论的角度来说,要从理论上探讨小说中的叙事、虚构、故事情节、人物、环境等要素,而外国文学就是要运用文学概论中的一些小说的相关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学会如何阅读和鉴赏小说。在传统的文学概论中,强调的是小说叙事的三个基本要素,即人物、情节和环境;这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传统小说理论的主要内容。在小说中,人物和情节构成了一种互动关系,人物性格通过一系列事件得以显现,故事情节则表现为人物活动的序列。人物塑造离不开情节,情节的展开也不能没有人物。单纯地讲解文学概论上的小说理论知识显得较枯燥又深奥,这就要在外国文学教学中通过结合具体作品的分析来领会。在欧美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的教学中,对一些重要代表作家的小说进行分析,可以借助文学概论上的知识来进行,通过讲解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是如何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的。英国小说家兼文论家戴维·洛奇指出:“人物是小说最重要的因素,……在刻画人物本性时,其手段的丰富多彩和在心里挖掘的深度方面,欧洲小说的伟大传统是无与伦比的。”[7]文学概论课程对典型人物都做了深入的理论探讨,例如探讨典型人物的个性化特点、普遍性特点、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典型人物在表现人生上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等等。典型人物具有鲜明的个性,又有普遍的共性特点,别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似曾相识的不相识者。”[8]典型人物的塑造离不开典型环境,作家对典型人物的塑造,是从各种社会关系中来把握人生和人性。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9]典型人物恰恰显示了这一特点。由此看来,从文学概论的角度来说,典型人物就是作家塑造的具有某种普遍性和个性相统一的、显示某种社会意蕴的、具有高度审美意义的人物形象。而要理解这一理论观点,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就需要从分析具体作家的创作来加以领会。以法国第一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的教学为例。《红与黑》中塑造了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个人奋斗的典型,作家把主人公于连放在广阔而具体的社会环境中描述其复杂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就大的社会环境来说,于连生活在拿破仑被推翻、波旁王朝复辟的黑暗时期,封建贵族、教会势力、大资产阶级把持政权,平民青年备受排挤、打压和摧残。具体的环境则是于连当家庭教师的维立叶尔市、就读神学的贝尚松神学院、当私人秘书的巴黎德·拉·木尔侯爵府邸。维立叶尔市的“唯利是图”,资产阶级暴发户的飞扬跋扈,教会人士的炙手可热,神学院的虚伪与奸诈,侯爵府的阴谋伪善与阴谋,启蒙思想和拿破仑事迹的影响,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等等,既表现了复辟时期的社会全貌,又构成了人物活动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于连的自尊与反抗、虚伪和妥协,他的个人奋斗和悲剧结局,都是这一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他的矛盾复杂的性格和行动有根有据,真实可靠,具有典型性。司汤达把人物性格和生活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人物与环境的双向互动,完成了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深化了作品的反封建和反复辟的主题思想。

俗话说,教无定法,文学课的教学原本是可以灵活多样的。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进行一些新的尝试,通过文学概论与外国文学课程的跨界融合式教学,借助文学概论中的理论知识指导外国文学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把握外国文学的知识以及对作品的理解和赏析;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中融入外国文学知识,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文学概论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这两门课程教学知识和能力运用的互相融汇和互相借鉴,是一个用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又反过来充实和加强理论的过程,可以使两门课程达到理论学习与作品鉴赏两者兼顾、共同提高的教学效果。通过上述的教学探索与实践,学生普遍反映学得明白,学得有收获,理论知识有所巩固,对作品赏析能力也有所提高。

[1][俄]别林斯基.别林斯基选集(第1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54.

[2][法]巴尔扎克.巴尔扎克论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186-187.

[3][法]巴尔扎克.《古屋陈列室》《钢巴拉》初版序言[C]//古典文艺理论译丛,1965(10):121.

[4][5][英]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C]//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2-463,684.

[6][英]塞尔登.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285.

[7][英]戴维·洛奇.小说的艺术[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76.

[8][俄]别林斯基.别林斯基选集:第1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91.

[9][德]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C]//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Integrating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iterature with the Teaching of the 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A case study of the teaching of American Literature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Liu Liqiong
(Chinese Department,Guilin Normal College,Guilin,Guangxi 541001,China)

I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majors,the teaching of the two courses,the 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 and Foreign Literature,can be integrated.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wo courses,and using the theory to guide the practice,the practice will in turn enrich and strengthen the theory,so that the two work togeth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Foreign Literature;the 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integration teaching

G64

A

1001-7070(2016)04-0067-05

(责任编辑:彭志雄)

2016-04-18

2013年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A类项目“汉语专业基础课程间跨界融合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以《文学概论》为例”(项目编号:2013JGA297)。

刘丽琼(1966-),女(壮族),广西武鸣县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外国文学、地方文化、民俗学教学及其研究。

猜你喜欢
巴尔扎克外国文学浪漫主义
漫谈诗的革命浪漫主义
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大师
阿来对外国文学的择取与接受
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热点问题与发展趋势:首届中国外国文学研究高峰论坛暨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会议报道
The Land They Lived on: Reading The Bluest Eye
外国文学研究“认知转向”评述
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出版经济与文学创作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巴尔扎克的旷世姐弟恋
法式浪漫主义音乐会登陆杭州
巴尔扎克的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