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均敏,刘 莉
(广州大学 政治与公民教育学院,广州 511400)
节庆纪念活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途径
蒙均敏,刘 莉
(广州大学 政治与公民教育学院,广州 511400)
节庆纪念活动蕴含的精神内涵在本质上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因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通相容。应利用节庆纪念活动的多样性主题来创设活动的情境,调动大学生的主体参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内涵为引领,创设节庆纪念活动及其仪式情境,形成教育对象的“对话”,调动纪念活动中的受教育者的情感认知与体验等要素,促使大学生对其认同、内化和践行。
节庆纪念活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途径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指出,要“重视民族传统节日的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挖掘各种重要节庆日、纪念日蕴藏的丰富教育资源,丰富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培育特色鲜明、气氛浓郁的节日文化”。我们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节庆纪念活动中,深人阐释节庆纪念活动的当代价值,充分释放活动蕴含的教育效应,探索以节庆纪念活动为实践载体进行价值观教育的方式方法,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节庆是节日庆典的简称,其形式各异,既包括传统的节日,也包括新时期创新的各种节日。 节庆既包括了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春节等民俗性传统节日;青年节、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等政治性节日;妇女节、劳动节、儿童节等国际性节日;历史上重大事件、英雄人物纪念日等纪念性节日等。而我们这里主要讲的节庆活动是民俗性传统节庆活动。节庆纪念活动是民族、或者区域的历史、经济和文化、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以及民风习俗的集中体现,是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一种社会活动。因此,中华民族的节庆纪念活动是“活化”中华传统文化、“诠释”中华价值观念、激发民族精神的实践场域,也是提升民族文化认同、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鲜活资源。
节庆纪念活动有三个层次的价值意蕴:一是从节庆活动的祈盼愿望来看,节庆的愿望体现了“富强”、“团结”的价值期盼,如春节发红包、贴对联、除夕吃年夜饭等仪式与和谐、团结、文明、破旧立新的愿望是息息相关的。而清明节的扫墓、踏青等,表现出人们对祖先的敬仰,同时对春天万物复苏的一种期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国家富强人民生活富足的一种期盼,这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富强”、“和谐”是一脉相承的。二是从节庆的象征符号和仪式来看,节庆的物质符号,如饺子、月饼、汤圆等,蕴涵着家人团聚、团结友善的价值观,贯穿着“平安”、“幸福”的人生价值追求,并且还通过如中秋节赏月、吃月饼,拜月亮等仪式活动,一遍一遍地“展演”、践行这些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在个人层面上的具体化。三是节庆的纪念主题来看,节庆活动环节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内在精神,如清明节的祭奠革命先烈和以纪念屈原为主题的端午节的赛龙舟活动,蕴含着“爱国”奉献、忠诚信义的价值观念、乐观向上的民族精神,这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土壤。
节庆纪念活动以纪念主题、象征符号、仪式活动等元素,表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而且以其内蕴的价值观念来感染、濡化着社会成员,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前在环境”,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节庆纪念活动所蕴含的价值意蕴需要在社会主义时代发展中拓展和提升,将节庆纪念活动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和教育资源。
节庆纪念活动践行在人们的生活中,印记在人们的心理和社会文化氛围中。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一种升华,因此,它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具化”的生动、丰富的载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教育场域,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性。
(一)在内容上,节庆纪念活动能“具化”价值观的内容
节庆纪念活动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现形式,有助于凸显并涵化民族精神、具象化地呈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节庆纪念活动以物质载体和展开过程来保存共同的文化传统与传递历史记忆,可以“具化”价值观的内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见、可观、可感,便于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可,使价值观能在直观层面上被大学生加以感受、理解。如春节的祭灶神、扫尘、压岁钱、放炮竹、拜年、逛庙会等仪式蕴涵着祭祖敬老、感恩祈福、阖家团聚、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的美好愿望;还有春节期间,高校组织大学生开展“写春联,送友人”的活动,蕴涵着尊师重道、友善爱人的道德价值观,在春联文化的内容中凝聚了幸福安康的生活价值观;重阳登高望远、赏菊等休闲活动蕴涵着步步高升的人生理想;元宵节的汤圆、花灯、灯谜等活动载体,蕴含着“团团圆圆”、“和睦幸福”的价值观,运用可观、象征、隐喻等手段来强化人们的心中团结友善的价值取向和情感态度。元宵节的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载体,运用节庆活动展演的欢乐氛围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表达人们心中向往自由、平等生活的愿望。
节庆纪念活动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核心价值观是其内在精神,两者具有内在的相融相通性,所以节庆纪念活动把抽象、晦涩的价值观具象化为物质符号、气氛和人的交往行动。
(二)在形式上,节庆纪念活动能“涵化”价值观教育
利用节庆纪念活动的多种形式把价值观教育融入到活动的独特场景和仪式过程中,有效“涵化”价值认同,实现一种潜移默化的价值观教育。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仪式营造的精神氛围,给参与者造成强烈心理暗示,将其传递的文化观念内化为个体的内在品质,并合理实现个体角色转化和身份认定,唤起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形成强烈的感染力和心理内化力”。如高校在举办“清明祭先烈”主题活动,学校组织大学生步行去陵园或者是纪念碑公祭革命先烈,在步行艰辛的路途中开展了红歌对唱的活动形式,在唱红色革命歌谣中重温革命激情,在独特的情感化场域中“唤起”大学生对革命先烈的艰苦奋斗、爱国奉献的情感记忆;在举行庄重的祭拜活动,如大学生献自制的纸花仪式来表达对革命先烈的一种祭奠,使大学生在活动营造的庄严、肃穆的情境中进行“认知”、“理解”、“体验”,展开内心的“自我对话”,践行仪式活动蕴含的价值观。在端午节的赛龙舟活动,以祭的仪式纪念屈原的爱国精神、驱邪的仪式避邪除毒、娱乐的仪式表达对“爱国”、“自由”、“健康”、“和谐”的价值期待和人生追求,以赛龙舟的比赛形式建构情感共鸣的心理场,在激烈的比赛氛围中践行“努力奋争、拼搏向上”和集体协作精神,以仪式活动的象征符号、仪式氛围、人的交往活动来感知、理解、践行端午节庆蕴含的价值观。
节庆纪念活动是传承、建构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所以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设计节庆纪念活动的主题,创建节庆纪念活动的情境吸引大学生,调动主体积极参与活动,同时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调动受教育者的情感认知与体验,使大学生在活动氛围、人际互动、自我反思中受到潜移默化的价值观教育影响,实现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内涵为引领,设计节庆纪念活动
要重视民族传统节日的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培育特色鲜明、气氛浓郁的节庆文化,形成与历史文化传统相承接、与时代发展相一致的新民俗,以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设计节庆文化活动,弘扬大学生的爱国精神,激发责任感与使命感。
首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引领,开展以“仁义诚敬孝”为主题的节庆纪念宣传教育活动。如组织大学生参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为主题,设计清明节纪念活动,组织网络祭扫、鲜花祭扫、踏青遥寄和参加社区公祭、集体共祭等环保的现代追思活动寄托哀思,使清明节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节庆纪念活动。
其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引领,开展以“自由平等”为主题的节庆纪念活动。如端午节举行赛龙舟比赛、包粽子、喝雄黄酒、挂艾草和插柳,纪念屈原等各种仪式活动,缅怀屈原的高洁情怀以及爱国精神,表达对自由、平等生活的美好愿望;在赛龙舟的比赛过程通过敲锣打鼓、口号、服装等,潜移默化的进行自由、平等、团结精神的一种价值观教育,培养集体团结协助精神和运动健康的生活方式。
最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引领,开展以“文明和谐”为主题的节庆纪念活动。如通过组织大学生的中秋晚会、赏月活动、灯谜赛活动、春节写春联活动、诵读红色诗歌比赛,清明组织春游的踏青活动、野外骑行活动、重走红军路缅怀革命先烈活动、重阳节的登山活动共同体验传统民俗,将节庆纪念活动的传统理念、价值观和习俗融入大学生当下的生活,使大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家庭团聚、民族团结、文明和谐的价值观教育。
(二)创设节庆纪念活动的文明和谐、团结友善的仪式情境,形成教育对象的“对话”
创设节庆纪念活动的情境,运用节庆纪念活动的道具、服装、场地等,营造或庄严、或欢乐的场所氛围与情境,形成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教育对象之间对话、自我对话,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参与和调动受教育者的反思、共鸣。情境是以场地的装点、仪式的展演、学生角色扮演、仪式场中的人际互动共同塑造出来的,能起到润物细无声般的教育影响。“在特殊的教育氛围中,通过活动中的文化符号、现场营造的庄重、神秘、和谐的气氛等形式,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亲历亲为,在思想情感上得到陶冶”。
创设节庆纪念活动的情境,要注重营造、调动对话的氛围。一是学生与氛围的“对话”。要根据纪念活动的爱国、文明、和谐、团结的主题,运用布景、鲜花、松柏、彩带、符号、标语、图片、活动舞台的设计、主题活动的形象标志,选取适当的服装、颜色、图案、道具、装饰品、音乐背景来营造或庄严肃穆、或欢乐有趣、生动活泼的情境,“透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刺激,激发冲动,触动心灵,唤起激情,获得深切的情感体验”,形成一种无声的“教育氛围”。如默哀仪式所营造庄严、悲哀的氛围,强烈表达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和对其精神的传承;春节营造的是快乐、奔放、幸福的氛围,感受节日的喜庆和欢乐。二是仪式中的人际“对话”。运用口号、宣言、角色扮演、动作模仿、设置悬念、问题抢答、有奖竞猜,形成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身体语言、口头语言的互动,形成教育对象之间的动作默契,在彼此共同对话中引起情感的共鸣,在行动“对话”进行扮演、模仿、践行。如端午祭拜仪式中龙舟比赛的开幕领头人的致辞展示、龙船手的宣誓展示、中秋节仪式的赏月的愿望分享展示、清明节踏青的游戏环节等。“仪式知识与身体是紧密联系的,它是身体自我理解的一种方式,可以作为身体知识、行为知识,因为几乎所有仪式都会有参与者的身体动作参与其中。”三是促成大学生内心的“自我对话”。如运用现场诗朗诵、“我对先辈说一句话”、“虚拟历史片段中,你的选择”、“默哀仪式与宣誓仪式”、大学生所写的对革命先辈敬仰的话语展示、民族特色的方言歌曲表演展示、大学生红色主题的演讲等形式,促使学生的自我内心“对话”,经由判断、选择、反思的心理过程,形成学生内在稳定的价值观倾向。
(三)调动纪念活动中的受教育者爱国奉献、自由平等的情感认知与体验,涵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节庆纪念活动,体认到活动所传递的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参与活动仪式过程中体验到我们的传统节日中的文化的魅力,获得积极的情绪和情感认知的体验,最终主动内化成自己的思想意识,外化为日常的生活行为。
调动大学生的情感认知,认知纪念活动中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在节庆活动中利用墓碑的历史古迹、历史文物、历史记载、神话传说等载体,以丰富的文化符号和载体展示各节庆纪念主题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信仰;结合各节庆的纪念主题,通过“展演”民族歌舞、创造历史音乐剧、演绎民族英雄人物事迹、举行微电影大赛、微征文赛等形式,让大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爱国精神及英雄人物的感染和同化,唤起大学生对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肯定感,感知各节日主题中蕴含的爱国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还有就是结合地方风俗艺术交流会、节庆主题歌咏比赛等形式,综合运用语言文字、图片动画、视频、动漫等多种载体,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弥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在这一情感的氛围中感受和强化大学生对自由、平等、友善的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记忆。
调动大学生的心理体验,涵化节庆活动中蕴含的价值观。如征集关于端午节庆的民族故事、征集关于节庆的神话故事、民族手工艺品的‘DIY’比赛活动、节庆纪念活动的主题“歌谣”创作大赛、地域的民族相声大赛等形式,在参与节庆活动过程中调动参与大学生内心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因素,产生对民族文化内心深层的心理认同,涵化仪式传承的集体记忆和共同的价值观念。开设红色网站、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开设网上纪念馆等载体,运用主题论坛、撰写纪念语、撰写个人心得体会、征文比赛等形式,使学生实现经由内心的触动、形成自我反思、自我批评、自我完善。通过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先进个人访谈活动、优秀民俗艺术团体创建活动,深入挖掘民族地区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敬老爱亲表现突出的典型人物,使大学生经由自我的认知把这些人物形象转化为一种精神符号,涵化为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节庆纪念活动是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在表现形式,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念、民风习俗、道德规范、庆典仪式是涵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我们要充分挖掘节庆纪念活动中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文化意蕴、共同的精神内涵,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实现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
[1] 张春萍.打造节庆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北京教育,2015,(1)
[2] 于桂敏,等.中华传统节庆文化探究[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2,(12)
[3] 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4] 胡宝国.仪式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思想理论教育,2009,(9)
[5] 杨未.论仪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0)
[6] 张志坤.仪式教育审视:教育人类学仪式研究视角[J].中国教育学刊,2011,(11)
(责任编辑:乐程)
Festival and Commemorative Activities: New Approach to Core Socialist Values Education
Meng Junmin, Liu Li
(CollegeofPoliticsandCitizenshipEducation,GuangzhouUniversity,Guangzhou, 511400,China)
Festival and commemorative activities possess rich spiritual connotations. They are expressions of the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essence and therefore connected and compatible with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the diversified themes of festival and commemorative activities to encourage student participation and enhance their emotional experience so they can accept, internalize and practice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festival and commemorative activities; college student; core values; approach
广州市属高校羊城学者项目 (12A012G);广东省广州学协同创新发展中心项目(2015GZXY04)
蒙均敏(1990-),女,广州大学政治与公民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刘莉(1974-),女,广州大学政治与公民教育学院教授。
10.13585/j.cnki.gxfdyxk.2016.05.020
G641
A
1674-5337(2016)05-008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