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机制

2016-03-19 11:02:12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互联网+政治思想

潘 曦

(福州大学 学生工作处, 福州 350108)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机制

潘 曦

(福州大学 学生工作处, 福州 350108)

“互联网+”模式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形成积极和消极的影响,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高校必须抓住“互联网+”发展机遇,直面“互联网+”带来的挑战,通过制度创新、理念创新、内容创新、课程创新、方法创新和评估创新,构建“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有力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互联网+”;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

在互联网应用最为活跃的高等学校,“互联网+”模式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促使其逐渐由封闭走向开放,不断充实和丰富高校教育资源以供大学生群体随时随地使用,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形成既有积极影响,同时也有消极影响。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并将其上升成为国家战略。“互联网+”作为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不仅深刻影响着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更意味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全新变革。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现实背景下,“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应运而生,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互联网平台对人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互联网为教育载体,以互联网的客观本质和内在影响为教育前提,促使大学生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规范和道德观念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包括利用互联网资源开展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也包括针对在校大学生出现的各种思想道德问题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新形势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引领的新途径,并且迅速发展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新生态。

(一)方式变革推进理念更新

“互联网+”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着十分深远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的变革,更是从根本上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更新。“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将互联网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深度融合,通过互联网思维这一全新思维方式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改革创新。“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都必须体现出互联网思维,注重利用互联网平台不断拓展和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走在时代的前端。

(二)倾向主体意识

高校大学生在“互联网+”常态下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和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从而在互联网环境下凸显出学生强烈的主体性地位,“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的高校大学生进一步摆脱了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自身所处的客体地位,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凸显其主体性意识,这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互联网+”背景下开展工作必须深刻认识并始终坚持的重要原则。

(三)跨界融合形成新的合力

“互联网+”就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将互联网和社会各个行业进行跨界融合,协同发展,从而产生全新的发展合力。“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意味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大变革,青年大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从而弥补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和盲区。思想政治教育跨界融合不仅需要用互联网思维改革现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同时也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到其他行业中去,从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新合力。

(四)师生联系趋向紧密合作

“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打破界限,使得师生之间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开展联系和互动,方便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及时掌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碰到的各种问题并帮助他们妥善解决。同时,在“互联网+”平台的支持下,青年大学生可以方便的和教师进行实时交流和互动,从而在教师的引导下摆脱困境。

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

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其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为庞大的信息资源库,网络资源日益丰富多彩,内容涉及到政治活动、经济发展、教育信息、宗教哲学、文化娱乐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为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互联网的开放性、便捷性和实时性可以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互联网及时获取更加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及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教师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在互联网资源数据库中找出丰富的信息以佐证自己的观点。而大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需要和兴趣爱好自主浏览各种最新资讯和和下载相关教育资源。“互联网+”为高校师生提供了最新的、优质的、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极大的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从而为互联网背景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尊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提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方法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主要以“填鸭式”、“灌输式”教育工作方法为主,这种僵硬的教育方法难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会引发大学生的逆反心理而难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而在“互联网+”环境下,互联网本身的交互性和平等性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向双向互动交流转变,进而改变了传统单向灌输的教育方法。首先,互联网的虚拟性和隐蔽性进一步淡化了师生的身份特征,从而使双方可以进行平等交流、合作探讨,从而使受教育者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接受教育和影响。其次,互联网的媒介性和直观性可以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更加形象化、立体化和现代化,从而进一步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增强“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辐射力和吸引力。

(三)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效果

“互联网+”环境下,青年大学生群体对于互联网的依赖度不断提高,开放且包容的互联网正逐步打破高校和社会之间的围墙。首先,“互联网+”信息的即时性特征,可以帮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状况以及生活情况,并且在第一时间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而开展针对性的实时交流、沟通和引导,真正提高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其次,“互联网+”环境的虚拟性特征,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彼此之间可以在“互联网+”虚拟空间中进行平等交流、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从而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全面客观的掌握大学生的利益诉求和思想动态,进而开展更具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进一步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最后,“互联网+”传播的交互性特征,可以帮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一对多”的交流互动,从而进一步强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互动性。

(四)加深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融合

大学生已经完全融入“互联网+”环境中的一部分,主动地接受“互联网+”传播的各种最新资讯,如果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对于社会时事热点没有做到了如指掌的话,则难以和大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互动。与此同时,“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社会发展变化的反应速度和应对强度,更加注重将各种社会时事热点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互结合,不断拓宽“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导致大学生行为上的“任性”

“互联网+”在为当代大学生提供各种便利的同时,也在深刻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精神世界。首先,“互联网+”的开放性一方面有利于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们在思想观念上进行共享和交融,同时也为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提供了传播平台,从而给思想尚未完全成熟的高校大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各种“任性”行为。其次,“互联网+”的匿名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青年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容易引发自控力较弱的青年大学生在道德上的各种“任性”行为。最后,“互联网+”时代是一个鼓励“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许多青年大学生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投入到创业浪潮中,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得大多数大学生创业者最终都以失败收场。面对残酷现实与美好理想之间的巨大落差,许多创业失败的大学生极容易产生心灰意冷、自暴自弃的颓废心理,从而引发心理上的各种“任性”行为。

(二)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一方面,伴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不断普及,“互联网+”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资源、快捷的服务和多彩的娱乐,如引人入胜的网络小说、荡气回肠的网络游戏、方便快捷的购物体验等等。然而,由于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难以有效满足青年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甚至还会使部分青年大学生产生强烈的反感和抵触情绪,使得原本就不受青年大学生青睐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雪上加霜。另一方面,在“互联网+”时代,青年大学生虚拟化生活趋势不断加深,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办理各种服务、交友和购物,使得青年大学生开展面对面沟通的机会不断减少,使得师生之间原本“面对面”的情感交流逐渐被“键对键”的虚拟交流所替代,进一步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三)教师的权威性受到了挑战

在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由于受到教学时间、教育资源的限制,使得教师成为知识传授的主要来源,高校思政教育者在大学生心中具有较高的权威性。而“互联网+”促使开放性的全球知识库不断加速形成,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得到不断的充实和丰富,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打破时空限制,从封闭走向开放,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平台获取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教育者的权威性受到冲击。与此同时,“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对于任何人包括高校思政教育者而言都是陌生的。由于高校思政教育者本身很少涉猎各种先进“互联网+”技术,使得他们如何在海量数据中获取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如何通过“互联网+”平台和大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丰富教学方法,已经成为制约其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因素。

(四)新思维要求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首先,“互联网+”本质上而言是知识社会创新2.0时代互联网发展的新形态,其给当今社会带来的不只是简单的改进或者升级,而是一种极具颠覆性的创新。“互联网+”这一国家新战略的顺利实现,需要更多的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支持,而大学生群体不仅最具创新创业潜力,而且也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重要力量。因此,如何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更具创新创业精神的大学生优秀人才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其次,在“互联网+”时代面对海量的互联网信息资源,对大学生的辨别和筛选信息的能力提出全新的要求,如何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走进学生,教育和引导青年大学生合理利用“互联网+”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增强的教育内容。最后,“互联网+”在为教育者提供了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很容易使其产生依赖性,实现互联网教育与课堂教育联动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研究课题。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

(一)形成强大合力,构建“互联网+”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调机制

创新“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具备良好的顶层设计和科学的长远谋划,必须明确思想、统一认识,建立健全“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调机制。第一,必须尽快建立协调组织机构,负责协调学校“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个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的领导管理体制,负责协调全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从制度保障、人员配置、技术指导以及经费支持等方面不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聚合,更好的发挥“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第二,应该协调教育内容,更好的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首先,“互联网+”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互联网+”教育阵地。其次,必须合理协调心理健康、法律法规、道德观念等教育内容,引导青年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互联网道德情操,增强对不良网络信息的辨别和抵制能力。最后,不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鲜活化、生活化、现代化,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呆板形象,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吸引力,以积极健康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动占领“互联网+”教育新阵地。

(二)主动占领平台,构建“互联网+”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机制

“互联网+”背景下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工作,不仅仅是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现实需求,同时也是高校和谐稳定发展的内在需求。首先,应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建设,强化“互联网+”教育引导。必须从大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建设具有鲜明主题、对青年大学生有吸引力的思想政治德育教育主题网站,主动占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制网络不良文化,大力宣传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社会正能量,宣传科学真理,切实发挥“互联网+”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作用。其次,加强“互联网+”大学生社团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大学生自律意识。高校应该鼓励大学生建立网络自律会以及各类学生网络社团组织,引导青年大学生的网络自律意识,在“互联网+”背景下做到“文明建网、文明上网、文明用网”。再次,应重视并加强“互联网+”交流平台建设,强化思政工作者的教育引导作用。高校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应积极打造鲜活生动的“互联网+”交流学习平台,充分利用博客、微博、微信等“互联网+”阵地,开展点对点的网络教育引导,帮助大学生释疑解惑,从而使“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最后,高校还应加强校园“互联网+”文化建设,增强校园文化育人效果。应建设积极向上的高校校园文化,将校园文化和“互联网+”文化进行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两种文化的互补作用,提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

(三)以预防为抓手,构建“互联网+”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监管机制

“互联网+”作为青年大学生学习交流讨论的重要平台,校园网络舆情可以反映大学生群体思想动态及真实想法,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舆情可以营造良好的“互联网+”环境。加强对校园网络舆情的监督和管理,可以及时疏导大学生的不良思想动态,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进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应不断完善“互联网+”信息管理机制。在认真学习贯彻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之上,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建立健全校园网管理规章制度。同时,还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开设《网络伦理学》、《国家网络安全》、《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等课程,全面系统的对青年大学生开展网络道德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其次,应该建立“互联网+”信息监管机制。对“互联网+”信息进行严格筛选和及时净化,从信息传播源头上防止各种不良信息在“互联网+”平台上的传播,为青年大学生营造出良好的“互联网+”环境。最后,应建立健全“互联网+”信息预警机制。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潜在的大数据优势,探索建立学校各个部门共同组成的协调联动预警中心,通过调查、收集、鉴别和分析相关的网络数据,及时掌握大学生的网上思想状态,及早研判各种潜在隐患,进而制定出有效的预警方案和应对措施,提前开展针对性的思想干预和行为预防,努力将各种问题和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

(四)以教育为主线,构建“互联网+”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

一是加强党的领导,为“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高校各级党组织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切实加强对“互联网+”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领导和科学规划,从而为其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政治保证。二是加强队伍建设,为“互联网+”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良好的人才保障。高校应统筹建设一支政治坚定、爱岗敬业、综合素质高且结构合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互联网+”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三是创新课程形式,为“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优质的教育课程保障。在“互联网+”时代,一方面仍然应该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地位,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信息化水平。另一方面,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的优势,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战场,积极创建“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从而实现线上自主学习和线下双线课堂教学的有效对接,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o2o模式,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率。四是整合社会资源,为“互联网+”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更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互联网+”时代作为一个跨界融合的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充分挖掘、整合和优化全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而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五)完善教学评价,构建“互联网+”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机制

对“互联网+”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进行客观而准确的评估不仅可以有效监测受教育者对“互联网+”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程度、理解水平以及应用效果,还可以进一步完善“互联网+”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育目标存在的不足。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机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是制定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充分发挥导向作用。学校应该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公正合理且便于操作的教学评估指标体系,从而对本校开展“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状况、成绩及问题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同时,针对不同教育主体和受众客体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应设立一个阶梯性的教学评价标准,不能简单的一概而论,而应实现量化的科学性。二是组建评估专家队伍,充分发挥协调作用。学校应该重视并建立学校分管领导牵头、各个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校内外评估专家相结合的“互联网+”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专家队伍,以保证教学评估工作的科学性。三是重视运用评估结果,发挥激励促进作用。学校应该重视并合理运用“互联网+”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结果,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进行奖惩,并在根据相关评估结果所暴露出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严格落实整改措施,使得“互联网+”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实现长期开展、健康发展。

国家“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并将其上升成为国家战略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顺应社会发展潮流,通过制度创新、理念创新、内容创新、课程创新、方法创新和评估创新,让大学生认可、理解和接受“互联网+”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为党和国家事业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合格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1] 陈慧军.“互联网+”行动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究.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16,(3)

[2] 常雪.依托“互联网+”构建高效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新课程研究,2015,(6)

[3] 曾长秋.以“互联网+”促进学校德育变革.中国德育,2015,(15)

[4] 张永汀.校园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创新.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11,(5)

[5]刘莉萍.“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研究.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6,(2)

[6] 杨大刚.高校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想引领研究.当代青年研究,2015,(3)

[7] 赵娜.“互联网+”环境下思政教育有效模式.中国高等教育,2016,(5)

(责任编辑:陈九如)

Coping Mechanism for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Internet Plus Era

Pan Xi

(StudentAffairsDepartment,FuzhouUniversity,Fuzhou, 350108,China)

The Internet plus environment has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 on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y and moralit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face both the opportunities and the challenges in the Internet plus era and striv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y establishing long-term mechanisms that features new systems, new ideas, new contents, new courses, new approaches and new evaluation methods.

Internet plus; college stud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ong-term mechanism

潘曦(1981-),女,福州大学学生工作处讲师。

10.13585/j.cnki.gxfdyxk.2016.05.015

G641

A

1674-5337(2016)05-0066-05

猜你喜欢
互联网+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思想是什么”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