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春霞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南京 210044)
贫困大学生精神激励的原则与路径
钱春霞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南京 210044)
激励贫困大学生精神世界的成长和发展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要以人性的关怀、服务的意识、积极的眼光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尊严、幸福和价值追求,激发他们正体验和成长动力;以人性化的资助工作体系为保障,以心理帮扶和能力提升为手段,以贫困大学生的幸福追求为目标,构建有效的贫困大学生精神激励体系。
资助育人;贫困大学生;精神激励
随着高等教育收费上学的全面实施,贫困大学生的教育问题逐渐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问题之一。在外部环境和内在心理的双重作用下,贫困大学生比非贫困大学生面临更多的成长困境。尤其在当前社会贫富差距扩大及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冲击下,贫困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更容易产生心理困惑和认知误区,单纯的经济资助并不能完全解决贫困大学生的成长困境,精神激励成为当前贫困大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重点。精神激励是对贫困大学生精神世界的主动关照,体现了对他们的尊严和价值的肯定,精神激励的最终目标是达到精神上的成长和全面发展。
对贫困大学生开展精神激励,是帮助他们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成功的精神激励效果往往是以正面的形象出现,如贫困大学生刻苦努力、积极主动、奋发向上等,这些不是通过学校层面的某种管理规范实现,也不是通过知识传授得来。对贫困大学生实施精神激励,必须把握以下几点原则。
(一) 人本宗旨
精神激励彰显了贫困生育人工作的道德价值和人本精神,“以人为本”是开展贫困大学生精神激励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教育观认为现实的、有生命的人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教育要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之上。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作为一种人道主义的事业,其价值不仅仅在于满足个体直接的生存需要,也在于使个体生活得更有意义,更高尚。[1〗113将人文关怀贯穿于高校贫困生育人工作中,对贫困大学生进行精神激励必须尊重他们的人格、关心他们的情感、肯定他们的价值、保障他们的权力,满足他们的需要,从而激发他们内在成长动力。
(二) 服务意识
服务于贫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基本要求。在对贫困大学生开展精神激励时,学生工作者要以研究的态度,科学准确的理解、掌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动态;能够换位思考,想其所想、急其所急,尊重他们的意见,满足他们的需要;以慈母的心态,给予困难学生以精神抚慰和支持;以欣赏的目光,鼓励他们的成长进步;以高效的帮扶手段,提升他们的各项能力。只有将热情、周到、主动的服务意识内化为高校学生工作者的基本心态,以情动人,以心感人,唤起贫困大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提升其内在自我价值感和效能感,才能使贫困大学生的精神激励起到效果。
(三)积极视角
“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自我成长的内在潜力和向上的动力,应该以积极的、欣赏的、开放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人。贫困大学生因其特殊的成长经历,在某些方面,形成了比非贫困大学生更积极的心理特征,例如贫困大学生更独立、更能自我控制、忍耐,其逆境商及成就动机均高于非贫困大学生,有更强的心理复原力。绝大部分贫困大学生是健康的、积极的,他们和普通学生一样,努力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质和自我实现。高校学生工作者应以积极的理念开展贫困大学生的精神激励,善于发现贫困大学生的优秀品质,相信他们对自我发展的责任感和内在动力,尊重他们对未来发展之路的选择权利,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和空间,帮助他们最大限度的挖掘潜能并获得良好的生活。
精神需要是精神激励的起点。需要是指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的状态, 是心理上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的依赖和要求, 是心理活动与思想行为的基本动力。[2〗当人的需要对象指向精神生活层面时就形成了精神需要。建立有效的贫困大学生精神激励,必须关注他们以下几点精神需要。
(一)尊重需要
尊重的需要是较高层次精神性价值追求的内容之一,包含了自尊和被尊重两个层面的内容。自尊的满足可以带来自信,如果自尊没有得到满足,个体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会出现一系列的适应不良。而他人的欣赏、接纳和尊重,是个体建立自尊、自信的基础条件。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贫困大学生对自我有着积极的期望和成长的要求,在与他人交往、合作和竞争的关系中,愿意付出更多努力,更渴望被他人接纳和欣赏,获得尊重和肯定。但是贫困大学生因为社会身份标签和成长经历,在渴望融入群体的同时又害怕被拒绝、轻视或出丑,较低的自尊会导致过度解读他人的态度,造成人际交往障碍。实际上,贫困大学生并非一定能力低下,而是对自己有着过高的期望值和完美要求。在贫困大学生身上,交织着自卑和自尊双重特性,这种特性使得他们既希望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尊重,又不愿接受他人的怜悯和同情。
(二)成就需要
成就需要是驱使个体努力完成任务,实现目标的重要驱动力量,是个体能否取得成就的关键因素。贫困大学生承受着更多来自社会、家庭和自我的期望,他们迫切希望通过获取奖学金、勤工助学或者创业行为,改善经济困境;也希望通过自立自强实现命运的改变。现有研究发现,贫困大学生比非贫困大学生追求成功的动机更强,成就动机水平更高。成就动机越强的人对学习和工作越积极,自我控制能力越强,并且更善于利用时间。[3〗现有研究也佐证了这一观点:贫困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整体水平上优于普通大学生。[4〗对于成就的追求,使得贫困学生勤奋好学、吃苦耐劳,更能忍受艰苦的环境,也更善于利用各种社会支持资源。同时,因为贫困大学生长期处于逆境中,具有更强的承受逆境与失败的能力,从而导致其逆境商较非贫困大学生要高。[5〗较高的逆境商有助于获得更高的成就,而成就的取得,可以帮助提升贫困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使他们更能悦纳自我,形成健康心态。
(三) 自我实现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能力,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自我实现是人类终极的生命追求。自我实现的人具有较高的成长动力,会努力发挥自己的潜能,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贫困大学生有着积极的自省能力,愿意对自我进行深刻的探究和认识,对自己的要求更严格,在外在资源缺乏的状态下,他们更相信自我的力量和心灵的感受,更能专注于自我实现的追求。贫困大学生相对非贫困大学生,对家庭和他人具有更高的责任心。[6〗改变自己和家庭命运的人生使命是激发贫困大学生自我实现的主要原因。家庭经济的困境使得贫困大学生不得不面对现实,努力适应,培养了一些积极的心理品质,如自信、独立、有毅力、耐挫性强等。同时,通过社会支持,促发他们积极进取的上进心,增强了他们的自我效能感。[7〗自我效能感就是自信,是个体对自己能否胜任某种活动而进行的主观判断和预测。责任心和自我效能感提升了贫困大学生自我实现的动机强度。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要建立有效的贫困大学生精神激励机制,必须以贫困大学生精神需要为基础,将以人为本的理念、服务的意识和积极心理学的观念渗透于资助育人的全过程。
(一)构建人性化的资助育人体系——精神激励的保障
当前的资助育人体系,重帮困轻关怀,以“公开、公平、透明”为操作原则,以维护稳定、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为目标,更突出工具理性的价值取向。其不人性化的突出表现是公开、透明的贫困大学生认定方式和资助方式。“可视”的资助范式极大损伤了贫困大学生的隐私和自尊,无视贫困大学生对于他人尊重的需要和追求自身声誉的需要。“弱势”的标签成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无形中也削弱了高校资助育人的道德价值。缺少人文关怀的资助体系,成了一把双刃剑,部分贫困大学生接受了资助,却处于沉重的心理负担之中,或者是对学校、对社会并无感恩意识。
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不仅要坚决杜绝借资助之名,行政绩工程、广告宣传之实的纯功利化的资助情况出现;更要思考贫困大学生的内在需要,构建人性化的资助模式。当前不少高校探索隐性资助这一新型经济资助模式,并已取得不少经验。隐性资助是在尊重贫困大学生隐私的要求下,通过贫困大学生信息网络和贫困大学生的信用制度等有效途径认定贫困大学生资格,采取隐形方式或者一对一师生联络的方式,给予贫困大学生经济和精神资助。隐性资助充分考虑到了贫困大学生希望得到他人尊重的需要,对贫困大学生的内部激励效果更明显。此外,高校对不同资助方式进行资源配置的时候,要重视贫困大学生自尊自强的内在要求,帮助贫困大学生提升学业能力来竞争奖学金,增加勤工助学的途径。最后,在对贫困大学生提供经济资助时,一定要充分考虑他们的心理接受程度,尊重他们差异化的情感需求。人性化的资助模式提升的不仅仅是经济价值,更能让贫困大学生感受到国家、社会、学校对他们的关爱,感受到尊重和理解,产生感恩心理,增加信心和力量,激发更大的成长动力。
(二)心理帮扶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精神激励的手段
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贫困大学生渴望成功,渴望改变命运,提升他们的竞争力,成为激励他们成长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是竞争的基础,能力是竞争的必备条件,建立有效的贫困大学生精神激励体系,离不开心理帮扶与能力培养。在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贫困大学生是重点关注人群之一,但贫困大学生出于保护自身隐私的需要,求助意愿并不强烈,这就需要通过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搜集他们的信息,并为之建立详细的心理健康档案,在全校性的心理普查中,重点筛查贫困大学生的情况。对于需要跟踪观察和心理辅导的贫困大学生,尤其要注重保护其隐私,维护其尊严。让贫困大学生从心理帮扶中感受到尊重和关爱,激发其自我完善和成长的动力,以健康的心态投入社会竞争中。
贫困大学生的持续性发展离不开以成长为导向的能力培养。贫困大学生因为占有较少的社会资源,无法拥有较多提升能力的机会,能力不足成为导致其自卑心理的主要因素,他们尤其渴望提升能力,能力强的贫困大学生,自尊自信,有更多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成长动力。高校重视培养他们的能力,具有积极的精神激励效果。学校、社会在为贫困大学生提供能力提升的机会时,首先要注重营造积极的社会舆论支持环境,对贫困大学生提升能力的行为给予正性评价,鼓励贫困大学生克服自卑心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勤工助学、创业尝试等活动;其次要根据社会和学生需要特点,拓宽能力提升的途径,深化能力培养的专业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高校帮助贫困大学生培养能力,有助于提升其成就感,强化其自我价值感,推动他们形成更强的自我激励动力,在大学生活和未来的社会竞争中,坚持不懈。
(三)提升幸福的能力——精神激励的价值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终极目的应该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泰戈尔则说“培养学生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使人幸福,贫困大学生的教育,其终极目标应在于提升他们的幸福感,丰富他们的生命意义。国家、社会和学校提供的各种资源,是贫困大学生成长的外部支持力量;内在的尊严、幸福和价值感的追求,才是真正的成长动力所在,其激励效果更持久深远。构建有效的贫困大学生的精神激励体系,要尊重他们对幸福的追求,提升其获得幸福的能力。将他们的成长与幸福统一起来,以积极的目光,肯定他们人性中积极的品质和美德,肯定他们自我实现、自我成长的内在需要,帮助他们获得幸福感。高校要通过幸福课程教育,帮助贫困大学生更好的认识自我,从工具理性的价值追求中解脱出来,看到自我存在的更高精神追求,明确自己的幸福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育贫困大学生积极的人格,增强挫折承受能力,提升对幸福的感知力;通过思想道德教育,提升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培养他们善良、乐观、感恩、宽容的优秀品德,优秀的品德是产生幸福感的基础;通过生活教育,培养其健康的生活习惯,将奋斗拼搏与休闲娱乐进行有机结合,体会生活乐趣与情调,增加获取幸福的途径。
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为贫困大学生改变命运提供了更多机会。精神激励致力于建构贫困大学生终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高校学生工作者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的作用,尊重贫困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总结。以人文关怀的情感、服务的意识、积极的视角,关注贫困大学生的精神需要,提升其社会竞争力,激发其自我成长的内在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其幸福的终极追求,使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之慈善的精髓、人性的光辉真正助力于贫困大学生的自我实现。
[1] 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华伟,等.基于心理需要的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0)
[3] McClleand DC.The achieving society[M].Princeton,NJ:VanNostrand,1961
[4] 阮恒,等.贫困大学生学习动机的调查与激励机制[J].宜宾学院学报,2013, (5)
[5] 林少惠,等.贫困大学生的逆境商与成就动机[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9)
[6] 黄月胜,等.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与人格发展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 (11)
[7] 雷鸣,等.不同复原类型贫困大学生人格的差异分析[J].心理学探新,2010,(4)
(责任编辑:陈勇)
Principles for Providing Spiritual Motivation for Financially Disadvantaged College Students
Qian Chunxia
(MentalHealthEducationandResearchCenter,NanjingUniversityofInformationScience&Technology,Nanjing, 210044,China)
One important task of college aid and educate programs is to promote the spiritual growth of the financially disadvantaged studen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show respect for the needy students' pursuit of self-esteem, happiness and self-worth with humanistic concern, a good sense of service and a positive attitude so as to enhance their positive experience and boost their growth momentum. An effective spiritual motivation mechanism is one that is guaranteed by humanized aiding system, characterized by psychological support and ability enhancement and targeted towards the happiness of those financially disadvantaged college students.
aid and educate; financially disadvantaged college students; spiritual motivation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学生资助专项研究课题(2014NUISTZZB08)
钱春霞(1979-),女,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讲师。
10.13585/j.cnki.gxfdyxk.2016.05.011
G641
A
1674-5337(2016)05-004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