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群星,刘佳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计算机学院,武汉 430074)
高校辅导员职业意识的内涵与培育
王群星,刘佳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计算机学院,武汉 430074)
高校辅导员职业意识是指高校辅导员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精神追求和职业理念。高校辅导员职业意识是一个多维多层的开放体系,主要包括政治信仰、创新精神、生本理念、规范意识、职业伦理等五个方面内容。培育高校辅导员职业意识的关键在于“如何践行”,要把好“入口关”、“过程关”、“研究关”、“评价观”、“总开关”,探索构建职业意识培育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有机融合的实践路径。
高校辅导员;职业意识;职业价值;理论内涵;培育路径
“高校辅导员职业意识”是高校辅导员职业准则、工作理念、文化传统和价值追求的高度,凝练和抽象概括。培育高校辅导员职业意识,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增强高校辅导员队伍荣誉感、使命感、责任感的题中之义。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了意识的社会历史性特征:“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524伴随社会化大生产进程的加快和社会分工的细化,社会职业开始出现,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也应运而生(如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教育家精神、工匠精神等)。可以说,职业意识的形成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经阶段和必然结果,也标志着某种社会职业的成熟与定型,正如马克思在所说:“人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50
从历史逻辑来看,我国高校辅导员的职业意识同样是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实践中形成并逐步发展起来的。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创建于建国初期,早期的高校辅导员被称作为高校“政治辅导员”。1951年11月,政务院批准《关于全国工学院调整方案的报告》提出“设立专人担任各级政治辅导员,主持政治学习、思想改造工作。”1952年10月28日,教育部《关于在高等学校有重点的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对高校政治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作出规定:“在政治辅导处主任的领导下,辅导一系或几系学生的政治理论学习和社会活动,组织推动教职员的政治理论学学习和社会活动。”2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得以恢复和重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不断巩固和加强,高校辅导员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思想建设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建设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曾担任清华大学政治辅导员的吴邦国在回忆这段宝贵经历是说:“学校培养的目标是又红又专。担负一定的社会工作,这也是一种锻炼和培养。第一,有利于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形成,也就是学习正确分析和处理矛盾的立场、观点、方法。第二,可以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活动能力和组织能力。这些不仅是一个好的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素质,而且也是一个称职的工程师和科研人员所不可缺少的。”425这也从工作实践的角度指出了高校辅导员职业意识的两个重要内涵,即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政治信仰、良好的思维能力和责任精神。
职业意识生成于职业发展的内在逻辑之中。经过60多年的探索实践,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日趋成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也取得显著成效。“高校辅导员职业意识”作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价值准则,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公众的关注和重视。2013年9月,教育部正式公布“高校辅导员誓词”,“我志愿成为一名高校辅导员,拥护党的纲领,献身教育事业,恪守职业规范,提升专业素养,情系学生成长,做好良师益友。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努力奋斗!”深刻阐述了高校辅导员的职业意义、职业宗旨和职业目标,也从组织文化建设的角度指出了高校辅导员职业意识的核心意涵,“高校辅导员誓词精神,就是《高校辅导员誓词》中所蕴含的深刻职业意义和价值所在,是高校辅导员工作内容实质的意识反映,也是高校辅导员团队文化的核心基因。”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标准”将高校辅导员划分为初、中、高三个级别,分别对每一级别的高校辅导员业务能力和工作职责做出规定,提出高校辅导员应当“爱国守法”、“敬业爱生”、“育人为本”、“终身学习”、“为人师表”等五个方面具体要求,这五个方面也是我们解读高校辅导员职业意识的重要切入点。
基于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的分析,我们认为,“高校辅导员职业意识”是指高校辅导员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精神追求和职业理念,它是高校辅导员誓词精神、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在价值导向层面上的抽象和概括,也是高校辅导员与其他社会职业相区别的显著标志。高校辅导员职业意识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它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实践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实践中形成并发展;高校辅导员职业也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多维结构,既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政治性、灵活性特征,也具有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者的专业性、精准性特点。
从价值哲学的角度来看,高校辅导员职业意识也是一种职业价值观。所谓价值观,就是人们基于社会实践而形成和持有的关于价值的总观点、总看法,是人们的价值信念、信仰、理想、标准和价值取向的综合体系109。培养和树立高校辅导员职业意识,不仅有助于加强和改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还有助于增强其职业认同和价值认同,实现个人价值与职业价值、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一)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题中之义
高校学生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规范性极强的工作,辅导员和学生最贴近,进入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个场景,深入倾听学生心声。职业能力建设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暂行标准(试行)》从九个方面对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作出规定,而实现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目标,必须把培育高校辅导员职业意识放在突出位置。实际上,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注重积累、循序渐进、务求实效。可以说,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需经历一个较长的周期,并要在漫长的育人实践中得以检验和推进。但现实情况是,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周期短、岗位流动性大,高校辅导员队伍人才流失现象比较普遍,进而导致高校辅导员积累了一定职业能力后“转岗”,选择从事其他行政管理工作,这与高校辅导员职业意识认同度不高有很大关系。由此可见,培育高校辅导员职业意识、增强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对于稳定高校辅导员队伍结构,推进构建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
在高校辅导员职业意识的内容体系中,政治意识是核心,它是高校辅导员最鲜明的职业属性和职业特征。这就决定了,面向青年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辅导员最重要、最根本的职能。改革开放后,辅导员身份逐步明确,辅导员队伍被作为高校专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有机组成部分来建设;20世纪90年代后明确辅导员是高等学校德育队伍中专职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组织者和协调者。在变革的时代背景下,高校青年学生的思想状况呈现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新变化、新动向、新特点。例如,多元社会思潮挑战主流意识形态在青年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指导地位,青年在多元社会思潮中容易迷失方向;再如,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和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高校青年学生思想文化产品的消费方式,虚拟网络社会成为青年学生获取信息、表达意见、缔结组织、倾诉情感的第二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延展了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场域,增加了高校辅导员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对此,高校辅导员必须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和政治观念,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事务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创新创业实践等工作模块结合起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宗旨和要素渗透到高校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之中,坚定青年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途径
对高校辅导员而言,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既要有政治上的自觉性、坚定性,也要有实践上的专业性、职业性,还要有思想上的主动性、创造性。面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繁重任务,高校辅导员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和职业意识,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和工作载体,将党和政府的要求、人民群众的期待、市场主体的需求和学生成长的诉求结合起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的科学性、针对性、时效性,把国家、政党和公众意志转化为改善工作路径、创新工作方法、提升工作质量的内在动力,坚持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准则,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忠实履行职责,不断丰富内涵,增强自身的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和修养意识,使党的教育方针能够真正落实、落细。
从内容结构来看,高校辅导员职业意识是一个多维多层的开放体系,主要包括政治信仰、创新精神、生本理念、规范意识、职业伦理等五个方面内容。
政治信仰。政治信仰是高校辅导员职业精神的核心要素。高校辅导员是党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力量,既是教育者,也是党的政治工作干部。习近平曾指出好老师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自觉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教学管理工作全过程,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积极传播者。中央16号文件也明确提出要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辅导员队伍。“政治强”即从思想政治素养层面规定了高校辅导员职业意识的政治属性,要求高校辅导员拥护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定执行并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决议,按照党中央要求创造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巩固和夯实党在高校的青年群众基础,为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培养和造就一批“又红又专”的优秀人才。
创新精神。从年龄结构来看,高校辅导员在高校教师队伍中属于“年轻人”,他们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对新鲜事物接受程度快,与青年学生心理距离和情感距离最近,在工作理念创新、方法创新、实践创新、理论创新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一方面,高校辅导员要善于打破常规、有所突破,既要做好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所要求的“规定动作”,也要善于运用新思维、新理念、新方法指导实际工作,开辟新的实践空间和工作战线,尤其关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行为特点和成长规律,创造性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另一方面,高校辅导员要善于将工作实践凝练提升为科学理论,在实践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加强高校辅导员理论思维培养和学术能力建设,在此基础上深化对高校学生管理规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高校学生成长发展规律、高校辅导员工作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生本理念。“以学生为本”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逻辑起点,高校辅导员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地就是帮助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生本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提升学生、发展学生。它主张强化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在整合对学生的教育、指导、管理和服务的功能基础上,使学生工作职能相互协调、相互补充,从而完整且全面地关照学生的发展55。从工作实践来看,生本理念就是要求高校辅导员想问题、办事情要从高校青年学生的实际特点和群体特征出发,与青年学生交朋友,做青年学生成长发展的知心人,发挥青年学生主观能动性,以青年化的方式开展管理、服务、教育等工作,增强学生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规范意识。从实操层面来看,任何一种社会职业都有其标准化、科学化的操作流程和操作规范。《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正规化、专业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参照标准。高校学生工作的科学性、专业性决定了高校辅导员必须树立规范意识。从一定意义上讲,高校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不是繁琐的行政工作的简单叠加,其背后隐藏着学生工作的理论逻辑、科学逻辑和价值逻辑。高校辅导员要善于从“碎片化”的工作线索中理清工作的重点难点、主流支流,坚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的基本原则,牢固树立法治思维和规范意识,切实提高学生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职业伦理。从层次结构来讲,职业伦理属于高校辅导员职业意识的高层次内容,它规定着高校辅导员的职业操守和道德标准。高校辅导员的职业伦理是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家长、学校、同事之间相互联系并生成的特定的人伦关系,是在社会关系和工作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职业精神和职业状态。从工作实践来看,高校辅导员既要做好本职工作,同时也要妥善处理好个人与学生、家长、教师、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关系,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做好高校学生工作,在工作中融入风险、严谨、热忱、务实的情感元素,增强做好高校学生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高校辅导员职业伦理实体,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荣誉感和社会认可度。
实践活动有助于意识系统更稳固、更持久、更具适应性,培育高校辅导员职业意识的关键在于“如何践行”。具体而言,要把好“入口关”、“过程关”、“研究关”、“评价观”、“总开关”,探索构建职业意识培育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有机融合的实践路径。
(一)把好“入口关”,严格高校辅导员职业准入标准
强化“入口管理”,保持纯洁性、增强先进性是培育高校辅导员职业意识的前提条件。高校学生工作的复杂性决定了高校在辅导员招聘和选拔过程中,既要注重应聘者的学历结构、专业背景、知识结构、工作经历和职业技能,更要关注其职业发展规划和岗位认知程度。一方面,高校人事管理和学生工作部门应共同开发高校辅导员职业准入标准和岗位匹配度测试系统,侧重考查应聘者的岗位任职、职业认同和职业稳定性程度。另一方面,高校还可以通过研究生兼职辅导员、教师兼职辅导员、校外兼职辅导员、“1+3”“2+2”辅导员等形式,灵活设置高校辅导员岗位,把一批对学生工作充满热情、具有较好学生工作实践经验、具有良好学生工作知识结构的优秀人才充实到辅导员队伍之中,使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度保持在较高水平。
(二)把好“过程关”,加强高校辅导员岗位技能培训
高校辅导员职业意识的培育,既要把好入口,也要加强过程管理。当前,高校辅导员出现职业倦怠现象,多数是由于职业技能困乏、专业知识局限、周期性行政工作导致的,而教育培训是延缓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有效方法。一是要科学设计高校辅导员教育培训方案,对照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进行有组织的模块化设计,开展业务工作、专业技能、职业发展、学术科研等专业化教育培训,提高辅导员履职的职业能力和岗位适应力。二是创新高校辅导员培训形式和培训载体,发挥朋辈引导、榜样激励等手段在辅导员能力提升方面的独特作用,以座谈、交流、论坛等形式分享高校辅导员工作经验,畅谈高校辅导员工作体会,构建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实体。三是要加强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训的教材体系建设,充分挖掘校本资源,组织编写《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大纲》《高校辅导员工作标准化手册》等专业教材,为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提供基本依据。
(三)把好“研究关”,提升高校辅导员学术研究能力
高校辅导员的“教师身份”和“双线晋升渠道”规定了高校辅导员必须把学术研究作为职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不断提升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更好地回应青年学生的现实聚焦和理论关切,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高校学生工作的复杂性决定了高校辅导员必须善于从“碎片化”的现象中总结、凝练大学生成长规律、学生工作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这必须以具有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为前提。因此,只有不断提升高校辅导员学术研究能力,才能使高校辅导员掌握更多的教育话语权,增强高校辅导员学生工作的能力和本领,进而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
(四)把好“评价关”,完善高校辅导员社会荣誉体系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麦克李兰提出的成就需要理论认为,成就需要是个体取得成功的内在驱动力,具有成就需要的人要求从实业的成功直接得到内在的报偿——成就感,希望从事业的成功中使内心得到充实,而且这种需要是后天获得的60。完善高校辅导员的社会荣誉体系,就是要充分发“成就感”在高校辅导员职业意识培育中的建设性作用,使社会对高校辅导员的评价与高校辅导员个体期许达到平衡和稳定状态。一方面,改进优化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制度,将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与共青团、工会系统的评选表彰活动结合起来,鼓励自荐、他荐等形式扩大参评对象范围,组织青年学生和一线辅导员评审委员会,增强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的广泛性、代表性;另一方面,培育一批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围绕工作实践、理论研究、思想教育、职业发展等领域建设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凝聚吸引更多辅导员参与辅导员专业化建设。
(五)把好“总开关”,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
师德师风反映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精神风貌和道德情操,是高校辅导员职业意识体系中最基本要素。从道德伦理的角度来看,高校辅导员职业意识的核心是“全力承担全面育人责任的生命境界,是超越物欲的一种追求,是人格和人性的真善美在职业生涯中的体现。”10培育高校辅导员职业精神要以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为重点,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实施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一揽子”计划,提升思想政治素质、锻造高尚思想品德、凝练纯粹人格情操、塑造爱岗敬业精神、夯实专业知识基础、增强创新开拓精神、培育吃苦耐劳工作态度,建设高校辅导员的共同精神家园和思想家园,构建起高校辅导员的意义世界。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杨振斌,等.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 陈大白.北京高等教育文献资料选编(1977—1992)[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 陈玥.践行高校辅导员誓词精神的几个切入点[J].思想教育研究,2015,(12)
[5] 王伟光.人的精神家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6] 孙正林.辅导员职能定位重构与大学人文精神培育[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11)
[7] 陈翠荣,等.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变迁与展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4)
[8] 童静菊.高校学生工作体系研究——基于生本理念的思考[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9] 李祖超.教育激励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0] 王健.构建高校辅导员誓词之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7,(5)
(责任编辑:陈勇)
College Advisors must Constantly Enhance Their Professional Consciousness
Wang Qunxing, Liu Jia
(ComputerCollege,ChinaUniversityofGeosciences(Wuhan),Wuhan, 430074,China)
Professional consciousness of college advisors refers to their general spiritual pursuit and career philosophy gradually formed in the process of managing student affairs and carrying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t is a multi-dimensional and multi-layered open system containing political belief, creative spirit, student-oriented principle, commitment to norms and professional ethics. The paper discusses how to enhance advisors' professional consciousness through strengthened team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college advisor; professional consciousness; career value; theoretical content; cultivation approach
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2015GB015);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专项研究项目(16Z01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15GJB04)
王群星(1984-),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计算机学院辅导员;刘佳(1989-),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计算机学院辅导员。
10.13585/j.cnki.gxfdyxk.2016.05.007
G641
A
1674-5337(2016)05-003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