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英,陈方俊,孙唯瀚
(北京大学 考古文博学院,北京 100875)
□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
——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为例
金英,陈方俊,孙唯瀚
(北京大学 考古文博学院,北京 100875)
文章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困境,剖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及其对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结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红色“1+1”实际操作案例,构建以共建共育为核心的优选路径选择,实现从理论到操作层面的系统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在价值多元的当今社会,大学生群体浸染在不同文化中,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因此新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很多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理论过于抽象,目标与价值取向过高,脱离生活实际,忽视大学生个体的差异,以单一的集体主义价值取向为终极取向,而很少关心学生个体的基本权利,这样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使思想政治教育收效甚微;二是教育内容过于单一、缺乏时代性,不贴近学生、缺少感染力,难以引起共鸣;三是教育方法偏于单向,忽视大学生主体性,未摆脱课堂灌输的单一模式,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四是少数教育者自身素质不过硬,不能言传身教。
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高校角度分析,高校在建设思想上偏重学科专业的建设,重点突出大学生专业素质培养,全方位保证教学和科研需要,却忽视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从辅导员队伍角度来讲,主要是辅导员数量不足、水平不高的现状,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和效果。在很多大学,辅导员管理上百个学生,如此庞大的数量使得他们力不从心;再加上超负荷的事务性工作,使他们无暇顾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大学生自身来看,就是大学生缺乏对“修养”的深刻认识。对基本素养的不认可显现在他们的人生观倾向于现实,享乐和个人利己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果忽视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只进行空洞的说教,就如同缘木求鱼徒劳无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否真正发挥自己的优势,“其关键环节在于能否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使其在自身内容的建构上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品位和文化精神,以保持与整个社会文化发展的目标相一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视受教育者的道德修养,崇尚道德是其首要价值取向。传统教育注重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圣人”、“君子”品格的人。儒家认为实践道德的生活才是人类最理想完美的生活。在传统中国,个人追求的就是有道德的理想人格,以期达到充满道德的理想生活。由此不难看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作用。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弘扬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的爱国主义思想一直为历代爱国主义仁人志士所推崇。当代大学生应该继承爱国主义传统,勇敢地担当起自己的历史使命和责任。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爱国主义思想来教育当代大学生,能够使他们清醒地认识到个人利益与国家的整体利益是息息相关的,培养大学生形成自觉地以义统利的高尚情操,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努力成为有理想、有志气、有气节、有尊严的好青年。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大学生学习视野的拓宽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经五千年的丰富和发展,不断的创新和进步。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大学生不再囿于目前的思想,会打开思路,联想古今,立足实际,求实创新,不断进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主要的特点是它鲜明的人文精神,具体表现为注重人生伦理价值与艺术品位,注重自我修养与精神生活,“表现在哲学、史学、教育、文学、科学、艺术等各个领域,乐以成道,追求人的完善,追求人的理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表现了鲜明的重人文、重人伦的特色”368。正确引导大学生接触、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扩展他们的知识面、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提升审美情趣都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拓宽大学生学习视野,应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关注的是人本身的精神需求。它在于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寻找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还在于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一方面它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它拓展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只有使大学生在思想上理解、认同,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才能真正体现出路径的有效性。因而,在具体的融入路径上,我们可以通过开展丰富的传统文化活动,加强培养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让传统文化进课堂、进教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水平;利用高科技手段,开辟传统文化教育新路径,解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要问题。
(一)着力培养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
我们要意识到当今大学生并不喜欢说教式讲学。所以,要注重培养其兴趣,理论联系实际,补充鲜活的元素。我们可以通过征文比赛、辩论会、艺术节、学术讲座等活动,增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中先进理念的理解和学习。这样可以在锻炼大学生组织能力、社交能力的同时,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更快、更有效地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当中。
(二)逐步实现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我国高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一直滞后。尽管上世纪90年代,“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在全国高校纷纷开设,成为国内高校普遍设置的一门大学生通识课程。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所占比重还是严重不足。因此,在全国范围内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设置为公共必修课十分必要。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高校当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也随着 “国学热”而不断得到发展和推进。随着中国人民大学在2002年成立孔子研究院,我国高校的儒学研究中心遍地开花。一些大学还开设专门《论语》等儒家经典的通识教育课程,通过读经典的形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老师可以引领学生从辞章考据方面来解决对经典的理解问题,使学生更加深入透彻地理解经典内容,也可以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更重要的是在教育过程中汲取传统文化精华,使学生在学习经典的过程中通过人道教化,生命实践,而反求诸己,推己及人。
(三)合理配备讲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优质教师
教师职责主要为“传道、授业、解惑”,但现在很多高校教师把自己的职业看成谋生的手段,不注重自身言行,没有以身作则。所以教师也应从教学过程中得到熏陶,所谓“教学相长”。由此传统优秀文化可以在现代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可以完成由传统向现代的创造性转化。由于年龄不同,阅历不同,理解方式不同,很多学生新奇的想法和概念可能会是老师所需要的。因此老师应多倾听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见解,相互交流,互补长短的同时也增进了感情。师生的交流,共同影响各自的人生价值体系和社会观念,从而能达到更好的育人和自育效果。
(四)科学利用高科技教育手段
网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重要阵地,大学校园正成为我国因特网用户最密集的区域。要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一方面,我们应该加强对网络环境的净化,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大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提供优良的环境。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加强校园网络阵地建设,建设有特色、有吸引力、有影响力的平台。可以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通过文字、图像、声音和动画于一体,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抽象的理论与形象的感官刺激相结合,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由于传统文化始于古代,而互联网才诞生不久,二者的结合也是处于起步阶段,它们的融合还需要时间。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迅速搭建网络传统文化的教育平台,为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提供良好的条件。借鉴网络,融传统文化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更新观念,具备良好的心态,不要急于求成。传统文化的梳理工作是一个浩瀚的工程,将他们移入网络要在稳定中缓步前进,这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筛选。其次,运用网络,构建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同时开发传统文化教育软件,使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最后,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将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有趣,化不解为理解。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和方式很多。结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在实际教学中的实践经验,我们探索出了一条优选路径。
校外实践是培育和提升高校学生民族精神的第二课堂和重要途径。校外实践教育能够让大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进一步强化民族精神的培育,激发大学生的民族使命感和责任感。与校外实践基地共同教育培养大学生,有利于大学生体验各类社会实际,在实践中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激发凝聚力和竞争力,促使大学生在社会实际中培养拼搏奋斗的精神,进而实现民族精神的养成。
2014年5月至12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组织了学院50余名学生赴北京市海淀区上庄镇李家坟村,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共建共育校外实践活动。李家坟村是以“曹雪芹风筝”闻名的村落,继承发扬了许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在全方位、多层次地体现共建工作优势互补的同时,帮助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增见识、长本领,树立服务人民、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艰苦奋斗等崇高品质,很好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想教育工作之中。
李家坟村传承“曹雪芹风筝”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古文博学院的学生们在参观精美的风筝作品、亲身体验风筝的制作工序、领略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也学习到了其背后深刻的哲学涵义与人生道理,更意识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和责任之重大。学生们还了解到,曹氏风筝技法全部来源于曹雪芹《南鹞北鸢考工志》,这正是曹雪芹写作这本书的初衷,除了传承技艺,更重要的是想让天下的穷人都学一门手艺自养。曹雪芹在这项文化遗产背后所倾注的心系苍生的胸怀和责任感更触动了每一个参加实践活动的学生。
在李家坟村实践活动中,学生们通过与村干部和村民的座谈交流,了解了李家坟村的基本情况、新农村建设的最新进展以及党支部建设的相关情况。为了帮助李家坟村申报“北京最美乡村”,学生们为李家坟村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最美乡村李家坟村”,展示村容村貌、村风民风,为李家坟村顺利获评“2013—2014年度北京最美乡村”作了很大贡献。学生们还成立了志愿服务小组,协助李家坟村残疾人康复活动中心的工作人员开展残疾人日常康复训练。学生们热忱耐心地与残疾人康复者进行交流,帮他们解答关于计算机使用的疑难困惑,帮助打扫清洁卫生等。为了让更多同学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们邀请了曹氏风筝文化传承人吴同泰在北京大学进行了一场关于曹氏风筝的讲座——“中国传统文化曹雪芹风筝艺术”。学生们还利用所学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知识,为“曹氏风筝”精心制作了文化宣传单,并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渠道进行宣传。此外,学生们还组建了调研小组,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在搜集、对比国内外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案例的基础上,写成了专题调研报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思考——以“曹氏风筝”为例》,对曹氏风筝的传承与保护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意见建议;学生们还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制度有待优化的问题,制定了“曹雪芹风筝”文化传承人图录编写计划,对24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梳理、介绍,加强传承人保护。
概括来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共建共育的实践活动达到了“七个一”的成果:举行一次与李家坟村党员群众的座谈交流,开通一个“最美李家坟村”微信平台,成立一支“温馨家园”助残小队,举办一次“曹雪芹风筝进北大”文化讲座,绘制一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传单,形成一篇曹雪芹风筝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调研报告,编写一本曹雪芹风筝文化传承人图录。这些成果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的体现。通过校外实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不仅让大学生接触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生活和生产知识经验,还使大学生对过去的理论学习加以印证,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学习平时在书本上无法学到的知识,感受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熏陶。
中华传统文化是几千年积淀的结果,更是无数优秀思想家智慧的结晶。在文化背景多元、教育途径众多的今天,我们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途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更多地融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因素,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
[1] 曲洪志.我国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山东社会科学,2006,(4)
[2] 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3] 张祥浩,等.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东南大学学报,2008,(5)
[4] 王威威.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11,(4)
(责任编辑:陈九如)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Jin Ying,Chen Fangjun,Sun Weihan
(SchoolofArchaeologyandMuseology,BeijingUniversity,Beijing,100875,China)
The paper first examin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light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n draws attention to the role fine traditional culture can play in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Based on the actual operation of Red “1+1” program carried out by School of Archaeology and Museology of Beijing University,this article strives to provide an optimal path to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college student;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金英(1957-),女,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陈方俊(1992-),男,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助教;孙唯瀚(1995-),男,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本科生。
10.13585/j.cnki.gxfdyxk.2016.05.003
G641
A
1674-5337(2016)05-0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