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社会正义的空间价值维度
——《社会主义空间正义》一书评介

2016-03-19 10:48顾友仁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正义空间

顾友仁

(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社会主义社会正义的空间价值维度
——《社会主义空间正义》一书评介

顾友仁

(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当代中国正在驶入城镇化快车道,数亿人口将在短短几十年间从乡村迁徙定居到城市,也因此将带来大量的矛盾和问题。如何通过城市及更广泛意义上的空间问题寻求社会正义这个人类核心的价值,青年学者王志刚博士的专著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答案。该书视角新颖,文笔流畅,观点独到,是近年来学术界研究城市哲学与空间问题的一部力作。

城镇化;社会主义;空间正义;评介

20世纪60年代末,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出现“空间转向”,其历史语境除了二战后消费社会的来临,还有一个重要的时代背景就是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正是在这一历史语境中,人们的日常生活结构及其价值观念发生了重要变化,社会生活的时间性被打碎,社会空间的组合和争夺成为行动和斗争的主题。当代中国正在驶入城镇化快车道,数亿人口将在短短几十年间从乡村迁徙定居到城市,也因此将带来大量的矛盾和问题。如何通过城市及更广泛意义上的空间问题寻求社会正义这个人类核心的价值,青年学者王志刚博士撰写的《社会主义空间正义》一书(人民出版社2015年12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答案。综观全书,如下三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该书坚持从空间生产和社会过程出发考察正义问题,打开了正义研究的全新视界。作为政治哲学的基本概念,“正义”表征人类追求利益关系(尤其是分配关系)合理性的价值标准。因此在传统意义上,人们的正义诉求更多关注分配正义。国内外许多学者也主张“空间正义”主要应该强调正义的分配机制,即空间资源与产品的分配是否正义。该书基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思路,在对“空间正义”的讨论中超越了单纯分配维度的正义理论,对“空间”的社会生产过程的正义问题进行了解释和批判。整部著作从开篇“双重研究视角”的交代伊始,一直试图告诫读者实现生产正义才是解决空间正义问题的关键所在,造成今天紧张和脆弱的空间生态,正是不恰当的大拆大建(大规模推倒重建)、不以人的需要为尺度的空间生产模式,因此要消除地理/空间的不平等与不正义,就必须变革权力和资本主导、以土地/空间效益为目标的不合理的空间生产方式,在确切的意义上它体现了一种为富人、城市精英阶层牟利、而不利于穷人和底层群体的空间生产战略和空间秩序。就手段而言,该书提出公民公平地参与空间规划政策的制定和城市发展的整个治理过程,是实现空间正义的关键之所在。在此意义上,正义或者空间正义就不单单是价值哲学问题,而更是定义自己生存环境的权利、可能性以及具体实现方式的政治努力。在对空间正义的影响机制揭示中,该书阐释了 “权力——抗争”这个空间政治的基本逻辑。该书不仅勾勒出影响空间正义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等权力因素,而且描绘出普通居民、外来务工者(农民工)、拾荒者、流动小商贩等城市底层群体如何抵制和抗衡资本和强大的公权力对其空间权益的侵害,呈现为结构宰制与主体抗争的双重逻辑。以往的空间研究文献,采取的主要是一种宏观的制度与结构视角,认为空间问题主要是生产方式及基本矛盾等深层社会力量作用的结果和表现,民众基本上是空间政治格局中的“局外人”,即在城市空间生产过程中,公民参与是缺乏的。事实上,就空间生产和再生产而言,作为主体的民众认同、参与建构,同时不断地抗争社会空间的边界,是空间重构的一个必要环节和动力因素。该书认为,城市居民(尤其是底层群体)并不是完全“沉默的他者”,而是能动的社会政治主体,在社会空间生产实践中,存在着多元抗争策略和行动逻辑。可以说,思考民众主体如何通过能动性的空间实践,突破空间体制的排斥性壁垒,努力地为自己创造出一种属于自己的崭新的生活方式以及支撑该生活方式的社会空间,并赋予其意义和价值脉络,是本书讨论的一个亮点。

该书提出了建构空间正义的基本思路,认为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必须脚踏实地探索一条不同于西方的道路与文化模式,以对抗资本的无限扩张、抽象空间的统治及人的功能化存在。比如,空间正义的建构必须对抗制造不公正的社会生产过程;空间正义的建构必须穿梭于各种差异和异质性话语之中,尝试定义一种包容差异的政治学;等等。该书不把抽象的、普遍的正义目标强加在各种形式的城市社会运动之上,而主张尊重不同空间规模之上、不同情境之中的弱势群体公共空间的话语主张,以对抗和破坏资本同质化逻辑所建构的空间秩序,夺取对空间的支配权和分配权。针对当前我国空间领域内的矛盾和危机,作者认为需要一个公正取向的政府在制约资本,在平衡资本与民众(即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利益冲突上起到积极的作用。另外,主体如何形成真正的有序的参与方式,改变自上而下的空间生产模式去制约政府、抵制资本,即作者所谓的“自下而上”的主体参与和普遍的自我管理,也非常关键。作者提出了社区集体行动的概念,作为后单位时代集体行动的组织依托,是全新的理念。

第二,该书提出马克思主义空间正义思想体系问题。如福柯所言,上世纪70年代以后,人类迈进了一个空间生产实践的新纪元。我们关注的是,作为一种哲学问题和现实问题的空间,对马克思主义意味着什么?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宏观上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空间正义在指导中国城市化建设中的作用。该书认为《资本论》、《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论住宅问题》等大量经典文本表明,马克思恩格斯当年对“资本全球积累”、“城乡发展的不均等性”、“城市内部居住正义”等不同规模的空间正义问题作了思考并提出过诸如“世界历史性存在”、“用时间消灭空间”等至今仍具穿透力的洞见,它们构成了当代空间正义理论的基本质点。此后,列宁、卢森堡等经典作家创造性地提出了资本积累与发展的不平衡地理理论,但由于第二国际教条主义和其他理论和实践上的错误,这种马克思主义理论内蕴的空间正义维度被长时间的压抑了。因此,必须建构马克思主义空间思想体系。这是十分新颖的提法。

正因为作者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该书洋溢着浓烈的草根情怀。该书提出,城市建设应特别重视保护弱势群体的空间权利。如果我们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以资本为核心,以利润率最大化为导向,片面地追求GDP,将弱势群体驱赶到仍然不平等的地理位置和生存空间上,造成新型城镇中贫富人群在空间上的隔离与割裂,进一步加剧贫富两极分化。该书呼吁城市生产必须处处体现社会公共利益的价值,并保证大多数公民空间权利的均衡,使成果能够在公民之间平等地被分享,而不能以牺牲部分公民的利益和权利为代价来换取所谓的城市繁荣。当然,城市空间正义并不意味着空间资源、机会与权利的无差别均分。正义必须承认差别,它在使人得其应得的东西的同时,也使人不得其不应得的东西。空间的正义要确保的是每个社会成员公平地获得空间资源、均等地占有生活空间的权利,尤其是弱势群体的空间权益。该书认为,城市边缘群体通过积极的主体空间实践生产出来的社会空间,虽然推动着底层群体的社会交往,维系着边缘群体的社会资本和情感纽带,为他们建立一个社会支持网络,但这样的“缝隙空间”还不能够与主流空间并存、彼此联系、互不侵犯,说到底,它还只是底层群体通过“自愿性隔离”来抵抗城市精英和发展主义逻辑的场所。另一方面,城市精英阶层也始终存在着一种根深蒂固的对底层群体的偏见和歧视。这种断裂或拒绝是双向的,共存的。这种双向的拒绝。这些都体现了作者对底层群体空间权益的关注。

第三,该书直面现实,回应当下城市空间问题。作者以直面中国现实问题的巨大理论勇气,精辟地回答了中国城镇化建设的一些重要现实问题,有力地证明了空间正义对当代中国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当代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矛盾开始凸显,集中表现为沿海与内地的不平衡发展、城市社会空间的分异、居住隔离、弱势群体边缘化、城市空间剥夺与新贫困、郊区社会空间“破碎化”等典型问题。空间生产与社会主义当下意识形态建设、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生态问题等交织在一起,异常复杂。因此,有必要发展一种基于本土经验,又具有世界历史眼光,能够和西方话语相抗衡和对话的空间解释框架。该书针对我国当下城市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种种问题和现象,提出以空间公平和正义为根本指针反思资本、政府和各类草根民间组织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积极建构公正的空间之道。确实,就中国而言,社会空间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应有之义,政府迫切需要运用社会空间思想对中国的快速发展加以规范和指导,时代呼唤我们对当代中国空间发展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反思。就此而论,这本书在当下出版,非常有意义。

自20世纪60年代,世界进入了一个城市化时代,即城市化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时代。未来的世界将是城市化的世界。目前,世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平均率已达到75%以上,我国的城市化步伐也在加快,城镇人口约达50%,到2030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5%左右。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就曾预言,21世纪对世界经济影响大的两件事:一是美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二是中国的城市化。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30年来中国的快速城市空间生产,在创造繁荣,提升国民生活水准的同时,也在直接的意义上造就人口膨胀、交通堵塞、污染严重、人情冷漠等“城市病”。可以说,城市的“水泥丛林”已在无形中成为束缚人们的“牢笼”。飙升的房价与保障房建设的滞后,让普通百姓普遍地丧失了幸福感。即该书提出的一个观点——人们用双手生产出来的空间,却被抛弃在空间之外。城市空间改造的越来越漂亮,但人们越来越没有归属感。中国式造城,为谁而造?最新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深入推进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指出城镇化是中国发展的最大潜力所在,通过深化改革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既是重大民生工程,也有利于扩大有效投资和消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这最好地说明了该书研究具有的重要现实意义。

总的来说,该书视角新颖,文笔精练流畅,概念界定全面、精辟,理论探讨可靠、可信,观点阐述令人耳目一新,具有前瞻性,是近年来学术界研究城市哲学与空间问题的一部力作。

The Dimension of the Space Value of Socialist Social Justice——Review of the Book:“Socialist Space Justice”

Gu Youren
(Marx College,Anhui University,Hefei,Anhui 230601)

Contemporary China is entering the fast track of urbanization and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people will move from the rural towns and settle down in the city in a short period of several decades.It will bring a lot of contradictions and problems.How to seek the value of the human core of social justice through the city and the wider sense of space The monograph of the young scholar Dr.Wang Zhigang provides us with a clear answer.The book opens a new perspective with fluent writing and unique point of view and is well-deserved as a masterpiece on the academic research of urban philosophy and space in recent years.

urbanization;socialism;spatial justice;review

C912.81

A

1671-5101(2016)00-0118-03

(责任编辑:丁忠甫)

2016-01-01

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全过程研究”(2014SZKMSGZS0017)及安徽大学本科教育质量提升计划项目“突破与建构:‘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路径研究”(ZLTS2015079)的阶段性成果,受安徽大学科学发展观研究中心资助。

顾友仁(1973-),男,安徽寿县人,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博士后,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正义空间
创享空间
空间是什么?
从出文看《毛诗正义》单疏本到十行本的演变
创享空间
创享空间
有了正义就要喊出来
倒逼的正义与温情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法律与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