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声皖, 胡 玲
(1.黄山市远程教学研究会,安徽 黄山 245099;2.安徽广播电视大学 黄山市分校,安徽 黄山 245099)
微课与微课程在开放教育终端的适用性比较研究
江声皖1,胡玲2
(1.黄山市远程教学研究会,安徽 黄山245099;2.安徽广播电视大学 黄山市分校,安徽 黄山245099)
辨别清楚了微课与微课程的概念异同,提出了对微课程的新定义,并从5个方面论证了微课这种新型教学方式,又从4个方面论证了微课程并不适用于“远程开放教育”终端的教学和教学改革,指出微课在“远程开放教育”终端的适用性与微课程相比,优势明显。对基层电大提出了建议:基层电大应积极推动微课的科研与实践,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同时,应该对引进微课程保持谨慎态度,避免盲目跟风,造成损失。
微课;微课程;适用性;基层电大
业内人士在谈及微课与微课程的来龙去脉、前世今生时,往往语焉不详。即便被公认为在我国引入了这两个概念[1],被誉为“‘微课’创始人”[2]的胡铁生也坦言“有关微课的提法,国内外并不统一。”“国内关于微课有‘微型课程’、‘微课程’、‘微课’等不同的提法。”[3]
但通过实践,人们发现“‘微课’并不等于微课程”[4],“微课不等于微课程。微课程由一系列紧密关联的微课构成。”[5]
由此可见,如果撇开对相关人及事的考证,从逻辑推理与两者制作的难易程度上来予以分析,便可以肯定应是先有微课,而后才有微课程;且两者虽然形似,却不仅体量不同,应还存在着基于教育学基本概念的本质性差别。尤其在“远程开放教育”终端的应用中,其适用性的不同,区别则更为明显,因而将两者予以区分的需求便也更为迫切。
就定义而言,微课应仍为“一节的短小的音视频,呈现某个单一的、严格定义的主题”[3]5为最清楚明了。而微课程则应是微课与“分科课程”两个概念的融合,可以表述为:以学生的兴趣、需要、能力,尤其是以适应其短时段学习需求为基础的,对科学知识加以系统组织,使其依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的、短小音视频的有机组合。
只有在弄清楚微课与微课程的概念差异以后,我们才有可能对两者在“远程开放教育”终端的适用性进行比较研究,从而便于我们在“微潮流”开始热起来的时候,能做出冷静思考和积极而正确的应对。
至于为什么把比较研究局限于“远程开放教育”终端,而不将其延伸到“奥鹏” 的网络教育或其他远程教育形式,是因为如今的远程教育教学模式已呈多元,若要把微课与微课程 引入其中,“适用性”问题的讨论势必更为复杂,绝非这样一篇短文的篇幅可以容纳。
我们是在参加国家开放大学组织的微课知识培训,在微课设计、制作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基础后,又通过相关文献调查与专项课题研究,从而获得微课在“远程开放教育”终端适用性研究如下5个方面结论的。
(一)微课与电大学生“碎片化”学习时间安排有较强的吻合性
微课的音视频播放的时间,应短到一个什么程度,目前尚没有非常准确的提法。因为有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高级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 教授首创了“一分钟的微视频”而被戏称为“一分钟教授”的故事,故而不妨就把“一分钟”视为微课时间标准的起点[2]68。而在首届高校微课大赛中,“大多数参赛微课作品都接近于限定的20分钟上限”[6],则说明国内对微课有“20分钟上限”的规定。
据有的学者介绍,“从学习者角度说就是最好5-8分钟解决一个关键问题,在这一点上,可见微视频已经树立了典范,这是学习者集中注意力在视频上驻留的有效时间段。”[6]2
归纳起来说,微课音视频播放的时间应限定在“1-20分钟之内”,而以“5-8分钟”为最有效时间段,这想必是业内人士已达成的共识。
从现有文献资料看,上述业内人士主要是指在微课实践与研究中的中小学及普通高校的教师与研究人员,他们是从“学习者集中注意力在视频上驻留的有效时间段”这个角度来观察问题、得出结论的。而在“远程开放教育”终端,对于微课的适用性研究,则有一个更重要的角度可以提供给我们观察与研究。
众所周知,“远程开放教育” 的学生是在职业余学习,因此,他们每天的“8小时”,加上交通往返及加班,在工作岗位上所需要花费的便是“10-12小时”,甚至更多。而他们又多有家室儿女,故而业余的“整块”或“大块”时间便须用来应付家务。实际上,就他们可自由支配的学习时间而言,那便确是“零散”而“碎片式”的。
通过多轮改革,“远程开放教育” 采用了“‘传统远程教学资源(含文字教材) 自主学习’+ ‘面授辅导’” 的模式。而承担“面授辅导”教学任务的基层电大一般都把面授辅导课设计为“每节40分钟,每次2-3节” 。如此一来,虽然“传统教学资源(含文字教材)自主学习”可以由学生自行“碎片”, 但无法“碎片化”的“面授辅导”便主要因此而存在一个“到课率长期低下”的大问题。
而实践已经证明,微课运用得当,确能取代“面授辅导课”的功能,可以像桥柱支撑桥面一样,支持住学生对“传统教学资源(含文字教材)” 的自主学习。而它又与“面授辅导课”不同,其用时短的特征,正与学生“碎片化”学习时间安排有较强的吻合性,这就为基层电大解决学生的“工学、家学矛盾”,提高“听课率” 和“覆盖率”提供了一个切切实实的基础性条件。
(二)微课对基层电大分科课程教学的课时安排提供了科学依据
高等教育的分科课程教学,其教材主编往往强调教材的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用相对独立的最小基本知识单元组成体系,亦即俗称的“知识点”。不同的分科课程,“知识点”数量多少不一,所取得的学分也不同。因而在全日制高校的教学课时安排上,便产生了一个公式:“1学分安排18个授课课时”。
最初,基层电大便也是套用这个公式来安排面授辅导课的课时,但这显然不切合实际。后来,经过一系列改革,面授辅导课的课时被大幅度地降了下来,但所降低的多少却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科学依据。
而现在的微课教学却对基层电大分科课程教学的课时安排提供了较为科学的依据。因为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组成分科课程体系的“知识点”虽然庞大,但却是建立在已修的前期分科课程知识基础上,适合“远程开放教育”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和已有生活经验的。所以,除却其中少量的“疑点”“难点”外,便都是可以自主学习的。
也可以如此理解,这少量的“疑点”“难点”,再加上同样少量的“重点”“理论联系实际切入点”“考点”所需花费的课时,便正是基层电大必须安排的辅导教学课时。以开放教育现代文员专业的《实用文体写作教程》为例,它由近90个“知识点”组成,可取得3个学分,按照全日制高校的教学课时安排,这门课应安排54个课时,但有的基层电大却压缩得只剩下8个课时,如果仍旧是全书串讲,时间显然不够。
然而这门课的“疑点”“难点”也就只5个左右,如果做成平均8分钟的微课,则总共只占到一个课时的学习时间。加上同样时间的“重点”串讲与“考点”提示音视频;再加上2-4个课时的“理论联系实际切入点”的翻转课堂教学,则8个课时的安排便有了可以讲得清楚,且又能计算明白的依据。
(三)微课作为学习支持服务的工具有精准到位的功效
在基层电大,微课的功能定位很明确,即适用于“网络”及“移动”的学习支持服务工具,因为它确实具备精准到位的功效。
我们以开放教育理工类专业的《高等数学基础》课程为例。其第三章第二节函数求导法中的“复合函数求导问题”,历来是函数求导中的一个难点。如果学生不能掌握这个“知识点”运算法则的话,对后续的“隐函数的求导运算”就无法看懂。于是,他们的“自主学习”便势必停顿,难以继续进行,这就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整个“函数的求导方法”的掌握。
而本门课程的传统远程教学资源,如IP课件中,“复合函数求导问题”虽然讲到,但主讲教师可能是低估了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的学习困难程度,故而在40分钟的串讲中平稳穿过,小“知识点”的讲解隐蔽于大“知识点”的串讲之中,学生不能及时和准确地实现知识迁移,从而造成学习道路上的“路基坍塌”。
基层电大教师因为熟悉学生的情况,容易对学生的具体学习困难做出精准的判断。然而以前虽然也可等待上面授辅导课时再来予以疏导,但因支持服务不及时,烧成了“夹生饭”,便往往要花出至少一节课的时间来专门讲解这个问题,效果也还并不理想。
而今有了微课,教师只要通过5分钟的《复合函数求导法则》音视频,精准地按时投放,就可以让学生直观了解本法则的运算公式;并通过例题的分步讲解,让学生充分了解“复合函数求导”的两种方法;甚至还可让他们获得必要的相关提示。
(四)微课开拓互动式教学的潜力不可估量
传统教育中,师生关系的单向性导致了教学形式的单一化,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正是素质教育的重点诉求,它能使学生始终保持新鲜感和主动参与的热情。其中的教学互动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从而可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这在远程开放教育中就更为重要,因为学生如果不能在教学过程中“动”起来,所谓自主学习便无从谈起。
然而让电大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动”起来并非易事。与全日制高校的学生相比,他们在学习的自信上相对较弱;在提出问题的能力开发上相对滞后;在寻根究底的习惯养成上,尚未成熟;而在已修的中学及前期分科课程知识基础上,“知识缺陷”又相对较多。这就造成了他们既习惯于仰仗辅导教师的单向性、灌输性教学,然而又苦于腾不出过多的整块时间来参加面授辅导课的矛盾。
而微课教学便正为基层电大开拓“互动式”教学提供了一个契机。以往教师上辅导课只是凭经验来判断学生自主学习中可能遇到的“疑点”“难点”,这当然很重要,但对于电大学生来说,这很不够,因为他们的困难往往比教师预想的要多。这就迫使微课制作者要下大力气动员学生把他们各自的“难点”讲出来。于是,学生一条求助释疑的短信,教师回复的一个短小的、呈现某个单一主题的音视频,便形成了真刀实枪的教学互动。
可以预言,微课开拓“互动式”教学的潜力不可估量。
(五)“传统远程教学资源+微课+翻转课堂”构成新型学习支持服务搭配
对于基层电大来说,面授辅导课恰似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说它食之无味,是指到课率的长期低下,尽管大家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来抓到课率,但这确实是“一场打不赢的战争”。
说它弃之可惜,是因为又有一部分学生坚定地把面授辅导课作为学习的首选,且到微课出现之前,还没有哪一种教学手段可以完全替代这样的教学功能。
因而面授辅导课必须进一步改革。而其首当其冲的第一个硬仗就是针对“到课率”低下的现实,要努力做到辅导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支持服务的“全覆盖”。
就支撑学生的自主学习而言,微课似有实现这个目标的可能。但这应有两个前提,其一是要明确它必须与传统远程教学资源(含文字教材)配套使用,科学搭配,成为其“航母战斗群” 中的一员。只有这样,才能在“配合”上精准到位,做到有效、及时。
其二是不能给学生增加负担。电大学生的工作、家务负担本身就重,能花费到学习上来的时间本就有限,因而所有增加其学习负担的行为便都将“吃力不讨好”。
即便如此,微课也无法包打天下,少量的“面对面”教学也还是必要的,但在其功能上应做出改变。具体地说,那就是要把“串讲知识的”面授课改成“讨论问题、评讲作业、提示考点”,从“理论联系实际切入点”切入,进行知识应用教学的“翻转课堂”。
我们认为,“传统远程教学资源(含文字教材)+ 微课+翻转课堂”构成新型学习支持服务搭配,必将推动基层电大的面授辅导课改革。
对于微课程在远程开放教育终端的适用性研究,我们作如下4个方面的简述。
(一)微课程之碎片化并不适用于传统远程教学资源的改造
就远程教育的教学现状来说,确如有研究者所描述的“目前各类课程中网络教学资源的主要形式是文本为主,其次就是大视频和流媒体”[7],“利用率低”[2]68因此提出了将原有流媒体资源化整为零,进行分化,改造为微课程的建议。
我们虽然已论证了微课与电大学生“碎片化”学习时间安排有较强的吻合性的特点,但认为微课对“碎片化”学习时间的适用,不等于微课程的“碎片化”适用于对传统远程教学资源的改造。
理由有二,一是“分科课程”在体系架构上有其科学性与严谨性,不可随“时间段的要求”来“切片”; 而学生自主学习时对资源的“切片”,则可由他们自行完成。 二是,微课一旦形成“大系列”,则其同样“全而大”, 同样要造成学生的“工学矛盾” ,势必重蹈“利用率低”的覆辙。
(二)微课程取代微课,将破坏新型学习支持服务搭配
此前,我们论述了“传统远程教学资源(含文字教材)+微课+翻转课堂”构成新型学习支持服务搭配。而其中,它的“新”就新在了微课这种精准学习支持服务工具的加入。但如果又要用微课程来取代微课,就相当于把另一种类似于“传统远程教学资源”的平台来代替了“搭配”中唯一存在的“精准学习支持服工具”。故而才刚刚构成的“新型学习支持服务搭配”便遭到了破坏。
这就好比我们莫名其妙地要用一艘轻型航母,来取代航母战斗群中唯一一艘快速战斗支援舰,从而破坏了航母战斗群的科学编制体系一样。
(三)微课程的静态化呈现将难以适应学生“互动式”教学的要求
微课程既然已够上了“课程”的等级,它的制作者自然也必须强调教材的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会用相对独立的最小基本知识单元来组成体系。这样,制作者便只能凭借自己的教学经验,将课程的“知识点”,中间包含“重点、难点、考点”作一呈现。因为覆盖面很广,资源上网之后,与学生沟通的难度陡然增大,故而也往往难以摆脱“静态化呈现”的窠臼,自然将难以适应学生“互动式”的教学要求。
虽然微课程在设计上有新颖之处,但无论从教学团队的资历要求,还是资金的投入数量上来说,想必都无法超越“精品课程”的水平。可是,“国内高校以精品课程为依托形成了大量视频资源,但其利用率很难提升”[6]2。故而可以料想,从总体上来分析,微课程挂上网之后,其利用率也不会比“精品课程”的效果更好。
(四)微课程制作技术性要求高,基层电大教师难以普遍达到标准
“目前,微课创作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平民技术……DV+白板,DV+白纸,录屏软件+PPT,手写板+录屏+PPT,等等。这些方法具有简单易学、操作简便、快速上手等‘平民化’ 特点”[8],因此,对于基层电大的教师而言,微课创作技术是他们完全可以胜任的,并随时可以推出成果。
而微课程的制作设备与技术要求自然要高许多,基层电大教师难以普遍达到标准。如果每一次都要举全校之力,兴师动众,来为某一个教师制作高标准的音视频,便既不实际,长此以往,也难以为继。
综上所述,我们针对“远程开放教育”终端,即基层电大教学这样一个特定的教学环境,从微课适用于其教学的5个方面和微课程不适用于其教学的4个方面表述了研究结果。
两相比较,这其中处于同一个问题领域,可以直接进行比对的有如下几点:其一为是否适用于解决远程开放教育终端学生的“碎片化”学习时间问题;其二为是否适用于“传统远程教学资源(含文字教材)+微课+翻转课堂”的新型学习支持服务搭配问题;其三为是否适用于开拓互动式教学潜力的问题;其四为是否适用于基层电大教师的制作设备与创作技术水平问题。
结论是,在这四个相同的问题领域,微课的适用性良好,而微课程的适用性却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不足。
正因为如此,我们意识到,对承担“远程开放教育”终端教学任务的基层电大来说,我们与中小学及普通高校的情况不同,如果放任微课与微课程的概念混淆,将有可能在引进微课与微课程的取舍上造成混乱,甚至于造成损失。
因此,我们要开宗明义,在本文的前言部分就首先辨别清楚微课与微课程的概念异同,并且在肯定Educause对微课所作定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微课程的新定义。
最后,我们特提出建议,即基层电大应积极推动微课的科研与实践,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同时,对引进微课程保持谨慎态度,避免盲目跟风,造成损失。
[1]李恒波.微课在网络工程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电脑,2012(9):143.
[2]姜玉莲.微课程研究与发展趋势系统化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12):68.
[3]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5.
[4]姜玉莲.微课程研究与发展趋势系统化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12):67.
[5]郑小军,张霞.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J].学术时空,2014(2):50.
[6]杨满福,桑新民.对MOOCs浪潮中微课的深度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3(23):2.
[7]姜玉莲.基于微课程构建开放教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4(3):54.
[8]郑小军,张霞.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J].学术时空,2014(2):51.
[责任编辑李潜生]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Applicability of Micro-class and Micro-course in the Open Education Terminal
JIANG Sheng-wan1,HU Ling2
(1.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Institute of Huangshan City, Huangshan 245099, China;2. Huangshan Branch, Anhui Open University, Huangshan 245099, China)
The paper identifi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two concepts: micro-class and micro-course, and puts forward a new definition of micro-course. The new teaching style of the micro-class is proved from five aspects, and meanwhile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micro-course isn't suitable for the teaching process and teaching reform in the distance open education terminal from four aspects, but the micro-class has obvious advantages. Therefore, it's suggested the local radio and television university should promote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he micro-class, speed up the pace of the teaching reform, keep the cautious attitude towards introducing the micro-course, and avoid blindly following suit and causing losses.
micro-class; micro-course;applicability; local radio and television university
2016-01-13
黄山市社科联2015年立项课题“创新驱动,‘微课’在基层电大及中小学的适应性比较研究”(项目编号:B2015003)阶段性成果。
江声皖(1947-),男,江西婺源人,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黄山分校远程教育应用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远程教育。
G424
A
1008-6021(2016)03-005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