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 张延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100191)
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与效果影响因素浅析*
李明张延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100191)
摘要:本文通过长期在教学一线对学生学习状态的观察和总结,分析了影响现今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效果的因素,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兴趣、目标方法和人际交往等各种因素对学生学习状态和效果的影响,探索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缺乏的原因,并给出激发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建议。
关键词:积极性;兴趣;目标;方法;效果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long time observation and summary of the students' learning condition in teaching,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enthusiasm and effect of today's college students are analyzed. Besides, the influence of other factors such as interest, target methods and human communication are elaborated from both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aspects. Furthermore, the reason why college students are lack of enthusiasm and initiative for learning is explored. Finally, the suggestions that can activate the college students' enthusiasm and initiative are provided.
Keywords:enthusiasm; interest; target; method; effect
支持学习行为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学习的积极性,而学习积极性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一种自觉能动的心理状态,是激发学习、维持学习并将学习导向某一确定目标的原动力。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需要明确的目标作为原动力。从大的方面,高的层次上讲,大学生积极、自觉、主动的学习状态是一所大学整体水平的体现,这种整体的水平包含大学的历史、文化、教学水平、专业特色、学科发展等许多方面;从具体的方面,细致的层次讲,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其所处环境(指的是学校的小环境和社会的大环境)、人际交往、自我成长等因素的影响。通过长期在教学一线的观察与了解,近10年以来,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随着在校学习时间增长而呈现逐渐下滑的趋势,并且这种现象在大多数高校有蔓延的趋势。
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缺乏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习效果变差,当学生自我调整能力不足时,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就会受到较大挫折,学习的热情与激情进一步减退,甚至产生抗拒心理,出现心理问题。我国大学生入学前两年因为学习成绩导致心理出现问题,进而休学和退学的现象很普遍,甚至出现了因为学习效果不理想而自杀的情况,这些都说明大学生的学习和思想问题亟待关注。
通过长期观察、了解和总结,作者认为,影响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因素较多,需要辩证对待,本文尝试分析影响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内、外因素,探究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缺乏的原因,并给出激发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建议。下面我们首先分析一下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主要因素。
大学生如果是根据兴趣选择的专业,则会对所学专业有深入探究的动力和需求,学习积极性也会相应较高,因为“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反之,当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则学习的积极性会大打折扣。大多数学生的选择专业具有盲目性和不确定性,有的学生是完全由家长和老师代替选择专业;有的学生是自己选择专业,但是对所选择专业并不了解,人云亦云;这两种情况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对选择的专业一般兴趣不大。
对现今大学生的专业兴趣调查数据表明,约40%的学生有调整专业的意愿!在无法改变专业的情况下,如果学生不能调整自己的心态,引导兴趣,则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得缺乏主动性,甚至消极抗拒接受知识和信息。
目标是学习的导向,而目标要指引学习兴趣,则需要有明确合理的行动规划。大学生的学习目标可以说是明确的,完成各门功课学习并通过考试,经过四年大学学习之后考研或者参加工作,这包含了短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但是,在大学里,能够进行合理规划,制定努力方向与目标的学生很少,乐观估计在20%左右,剩余的80%左右的学生要么做过暂时的、模糊的目标规划,要么完全没有进行过规划。
进入大学意味着脱离老师和家长的保护与帮助,事事需要独立面对与处理,这是许多大学生一时难以适应的,在“断奶”时期,许多学生迷失了自己人生的目标和方向,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导致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急剧降低。
大学学习是以主动自觉为基础,这与原来的由老师主导完成学习的模式完全不同,因此,学生需要度过一个长短不一的适应过程,甚至有的学生大学四年都难以适应这个转变。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时代的发展对大学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挑战。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能够获取的信息量剧增,而信息量的极度膨胀导致人们对信息的正确性、可靠性和有用性的判断失准,对学生的影响则是扭曲了其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过份强调课程内容的与时俱进,而忽略了“万变不离其宗”的道理,特别是对于基础课程,信息的丰富不等于课程内容的极大改变。这种错误的理解往往导致学生执着于课程内容的求新立异,而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缺乏应有的积极性。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对象包括老师,学生和家长,正常的师生关系是形成良好学习气氛的基础,互助友爱的同学关系是促进学习积极性的润滑剂,正常的家庭关系是学生安心学习的基石。
大学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提倡培养学生自主、自制、自立能力,为学生工作后正确处理生活、工作、人际交往等问题打下基础,这是大学的职责所在。当学生不能够适应大学提供给他们的提高和完善自身的环境,不能够很好的锻炼自己,自主性不足,依赖性过强时,就会处于一种空虚迷茫的状况。
大学生之间的相处是大学生活的重要部分,它甚至决定了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质量。现阶段的大部分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具有自我、敏感、分享交流意识较弱的特征,当学生在相处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心态,或者向老师何家长求助,则会对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产生影响。
家庭教育是孩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成功的孩子,不难融入大学生活,与老师和同学相处融洽,而家庭教育失败的学生,会出现人际交往困难的问题,从而对学习积极性产生影响。统计表明,家庭对大学生的关注度明显不足,原因不一而足,如父母距离较远鞭长莫及;家长有松懈心理,较少关心孩子的情况;很少考虑子女读大学期间家庭应该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主要依赖老师。
可见,影响大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较多,并且每种影响因素都有其产生的深刻根源,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自身都需要以良好的心态来应对。通过长期观察、交流与总结,本文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一)激发与引导兴趣
鉴于大学生专业选择的不确定性所导致的学习兴趣问题,需要对学生进行兴趣激发与引导。一方面,可以对学生进行专业普及,利用新生入学典礼,以及各个院系开展的知名教授、经验教师与学生的恳谈会等活动,多方面的向学生展示专业背景、历史与发展现状等情况,帮助同学了解专业。另一方面,教师适当利用图片、声音、视频图像等辅助手段来活跃课堂气氛,通过不断充实专业知识,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进行结合与拓展,增加实际案例来丰富教学内容。此外,还可以增加课程设计、专业设计等实践环节,这对理工类学生非常实用,在这些实践环节的帮助下,学生会更加深入理解所学专业知识,有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合理设置目标
设定学习目标是个体综合考量的结果。由于大学生特别是处于适应阶段的学生,可能预估不到大学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以及将来参加工作有可能遇到的挑战,而且他们对专业的适用性与发展前景理解不够深入,因此很难合理设定学习目标。鉴于此,辅导员、任课老师以及班主任需要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与辅导,根据他们的生活、学习以及心理动态,结合老师自身的经验,帮助他们做好学习目标的规划,使他们有明确的方向指引,从而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营造学习氛围
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营造学习氛围,学校可以邀请各个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做前沿知识的讲座,让学生了解专业的历史与发展,借鉴成功的经验,体会学习的乐趣;学校也可以邀请科研单位、企业和学生进行交流接触,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培养学生自主创新与创业意识;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等活动,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还有一个营造学习氛围的重要因素在于课堂教学中的双向交流与反馈,这要求老师能够很好的把握课堂氛围,及时向学生反馈信息,针对学生学习状态适时转变教学内容,并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学习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关心学生的人际交往
大学生通常来自全国各地,生活环境、家庭、性格等均有差异,因此,几乎每一届每个班级每个寝室都有相处出现问题的同学,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心态,则可能会产生思想和心理波动,近年来大学中发生的恶性事件都是因为学生之间相处不当,沟通与疏通渠道不畅等原因造成的。现在的许多大学增加了班主任职位,其目的是为了帮助辅导员疏导学生思想及心理问题,大学的心理咨询室也逐渐发展,心理类课程也逐渐在大学生特别是工科学生的心理辅导中发挥作用。
对于学生在大学的学习与生活等情况,90%以上的家长不能及时了解。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一方面学生应该调整自己的心态,以成熟的态度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另一方面,辅导员以及班主任要与家长及时进行沟通,帮助家长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家长也要延续对学生的关心,尤其对适应大学学习与生活困难的学生,老师和家长应该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避免学生因为厌学而导致其他问题的出现。
参考文献
[1]邹长华,韩建涛.影响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因素及其对策研究[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理论版),2008(8).
[2]柳芳.大学生学习动力的调查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08(3).
[3]夏余才.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为何不高?[J].教育与职业,2009(1).
[4]史先红.多媒体教学条件下大学生学习效果的调查与分析[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3(2):49-51.
[5]薛军,施雨辰.大学生学习效果影响因素的粗糙集分析[J].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
作者简介:李明(1978,11-),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精密仪器及机械。
*基金项目:本文获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学研究与实践项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凡舟”教育奖励基金“课程教学团队”建设资助项目支持。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8-008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