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院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理路

2016-03-19 06:54张小芳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6年2期
关键词:学科专业课程

张小芳

(南通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本科院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理路

张小芳

(南通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高校的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在本质上是相互支撑、相互耦合的,存在着广泛的协同关系。学科建设为专业建设提供支撑,专业建设为学科建设提供动力。由于思想认识上存在的误区、传统管理体制的限宥以及学科与专业的受重视度不同等原因,当前本科院校在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方面存在相互割裂的“两张皮”现象,阻碍了各自的发展。顺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实施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是必要选择,要从理念转变、导向机制、课程建设、学术组织建设以及激励评价机制等方面探寻其实施路径。

本科院校;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学科专业一体化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是本科院校的两大基本建设。两者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应然。然而,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内涵是什么,二者究竟是什么关系,在高等教育中常常混淆,以至在教学、科研活动中产生诸多矛盾,阻碍了二者各自的发展,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对于本科院校而言,要实现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协同发展,必须从战略层面实施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通过两者的互动互促,互通互融,整体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

一、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内涵辨析

从概念内涵上来看,学科与专业既存在内在联系,又有所区别。学科的含义有二:一是指学术分类,它是“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是由有一定逻辑联系的知识范畴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二是指学术组织,即“一定科学领域的学者们依赖于一定的行为规范和物质基础,围绕知识进行创造、应用、传承与传播活动所组成的组织系统。”本文所言的高校学科建设的“学科”侧重后者,与前者也有关联。而高校的专业,一般指“根据特定社会分工的需要,以相关学科为依托进行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1]可见,专业存在的基础是特定的社会分工,其内核则是专门领域的学科知识,二者共同构成高校专业的内涵结构。

在大学产生初期以及此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学科和专业是重合的,到了现代才逐步分离。学科与专业的区别在于:学科的划分与知识分类相关联,是劳动分工理论在知识生产领域的体现。学科是某一领域的科学研究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具有相对稳定性。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在于培育学术梯队,打造学术高地,提炼学科方向,催生高水平科研成果,通过博士和硕士学位点建设,培养高层次研究生人才。专业的划分与职业分类有关,是社会各行业对大学人才培养需求的体现。从构成要素来看,专业的主要内容是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学生。与学科的相对稳定性有别,专业具有易变性,随着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专业会相应发生调整和变化。专业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深化专业内涵,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和教材建设、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方法等,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本科专门人才。因此,从根本属性上来看,学术性是学科和学科建设的本质,它体现了高校的本体性;而教育性则是专业和专业建设的本质,它体现了高校人才培养的工具性特征。

虽然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在具体内涵与目标任务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然而两者在本质上是相互支撑、相互耦合的,存在着广泛的“协同关系”[2]。这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看:一方面,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学科建设所打造的高水平学术团队,可以为专业建设的师资队伍提供支撑;学科建设的学术成果,可以为专业的课程与教材建设以及教学改革提供知识来源;通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可以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重点实验室建设和研究基地建设,可以为学生的实践锻炼提供优质平台,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科建设所提炼的特色方向,可为专业特色的确定奠定基础等。另一方面,专业建设为学科建设提供动力。专业如果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培育出一批教学与科研兼强的名师,反过来可以促进学科的学术团队建设。从专业的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方面来看,二者离不开科学研究的汇渗,或者说其本身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因此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可以助推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从人才培养方面来看,专业所培养出的高素质本科人才,又可为学科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打好坚实基础。

二、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现存问题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二者相依相存,相互支撑,相互耦合,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然而,在当前本科院校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中,没有把握好两者的关系,不同程度地存在将两者割裂开来的现象,即有学者所称作的“两张皮”现象[3]。其具体表现是:学科与专业之间泾渭分明,条块分割,存在明显壁垒,两者在人才队伍、科研设备、图书资料、基地建设等方面都体现出独立性,导致校内教育资源重复建设,使用效益低下。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协调互动机制存在缺失,在建设过程中存在将两者分别论证、独立立项的问题,导致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无法有效达致相互支撑,无法有效促进学科专业的交叉渗透与共生共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学科与专业、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在内涵与定位上虽有区别,但它们存在着紧密协同关系。长期以来,关于学科与专业、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课题,高校管理工作者对之缺乏深入研究,对两者的相互关系把握不够清晰,理解不够透彻,仅看到双方在表面上存在的区别,对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共生协调方面思考不多,从而导致在具体实践中,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彼此割裂,资源力量分散,学科专业水平整体竞争力不强。

二是传统管理体制的限宥。这主要体现在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管理主体上。在高教的各级管理层面,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管理机构都是分开设置的。在教育部层面,由学位办和高教司分别管理;在学校层面,则是由研究生部门和教务部门分别管理;而在学院层面,则由学科组和系、教研室分别对口管理。各部门相互独立,在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中各司其职。然而,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各相关部门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分别进行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论证、规划、建设与考核评估,从而造成这两者各自为阵,彼此协调不够,也就难以有效实现相互支撑。

三是学科与专业的受重视度不同。尽管各高校在理念上都积极倡导以科研促教学,但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却并非如此,而是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学科建设、轻专业建设的现象。这是因为,在目标任务上,学科建设更突出科学研究,而专业建设更突出人才培养,为追求自身的发展,高校学科建设把主要着力点放在科学研究方面,而对人才培养职能趋于淡化,导致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日渐疏离。在建设效果上,科学研究见效快,具有显性特征,而人才培养见效慢,具有隐性特征。这种状况所带来的直接结果是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关系失衡,重学科建设而轻专业建设,将两者割裂分离,教学科研不能互补互促。

不可否认,学科建设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它对于高校的办学水平与办学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但是,人才培养质量也是高校的生命线,而这恰恰是专业建设的重心。鉴于此,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要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存在的现实问题,从高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协调处理两者的关系,实施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

三、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必要选择

这里所说的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是指高校尤指本科院校在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过程中,要树立二者并重的理念,将之视为有机整体进行规划建设,促进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相互支撑与协同发展。本科高校实施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必要选择。

1.有利于强化高校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

高校不是纯科研机构,而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机构和育人机构,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本质属性和根本职能。高校的所有工作都必须围绕育人功能展开,本科教育是立校之本。缺乏优良的本科教育,学校的所有工作便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本科教学质量是衡量高校整体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学校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标志。本科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没有高水平的本科教育,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可以说,本科教育是高校办学声誉的第一要素,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基石。从世界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历程来看,可以发现,包括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哈佛大学在内的几乎所有的研究型大学都是靠本科教育扬名于世的。然而在中国,不少研究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大都存在本科教育边缘化的现象;在教学型本科院校,重学科建设、轻专业建设的倾向也普遍存在。虽然各高校都积极宣传本科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政府和社会评价的科研导向性比较突出,导致了高校在工作重心上更加注重学科建设而忽略了本科教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可以矫正长期以来高校内部在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关系上的失衡,有利于强化高校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

2.有利于实现教学与科研的互促互融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的两个重要职能,这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互相促进的关系。坚持教学与科研互促互融,是高校发展的基本原则。“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是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要。”[4]教学工作不仅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科建设中学术研究的重要基础。高校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认知世界和探索真理的特殊过程。高校科研课题一方面源自社会实践,同时也来源于教学过程的逻辑发展。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往往可以撞击出思想的火花,获得新灵感,发现新问题,启发新思路,提出新见解,为科学研究提供新的生长点。这也就是中国传统教育所提倡的“教学相长”。学科建设的科研成果可以反哺和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可以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固化为课程教材,使之应用于教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将科研成果和科研思路传授给学生,能够增强学生的科研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与此同时,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可以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因此,实施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可以达成两者的资源共享,有利于教学与科研良性协调、互促互融,进一步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

3.有利于培养创新型高素质本科人才

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日趋增大,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本科人才,是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当前大学生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普遍存在一定缺失。而这些素质与能力不可能凭空产生,必须通过一定的方法途径,经过一定阶段的培养训练才行,其中,科学研究就是重要的途径之一。因为,科研的本质特征就是创新。对于一个大学生而言,如果从未接触过科学研究,没有科研方法的训练指导,就难以具备问题意识,难以形成创新品格,难以获得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无论是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还是教学型大学,科学研究都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研究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具有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其高水平的科研资源可以给本科教学的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持。教学型本科院校则要加强学科专业一体化,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如开设跨学科的综合性、交叉性和研究性课程,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开放学科实验室让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吸纳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等,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结合,在反复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的科研品格与实践能力,增强其职场就业竞争力。

4.有利于提升专业办学水平和竞争力

当前,高校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发展环境中要立于不败之地,关键是要不断加强内涵建设,以有效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而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学科,也在于专业。由于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有力支撑,因此,高校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的建设,必须仰仗高水平的优势学科做基础。没有高水平优势学科、重点学科做后盾和平台,就不可能建设和培育高水平的专业,高水平的本科教学也就无从谈起。纵观国内各高校所建设的品牌专业,我们可以看出其绝非偶然,它们的背后都有优势学科资源起着有力的支撑作用。例如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基地,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实力雄厚的学术团队等。以这些优势学科资源为支撑的品牌专业,可以建设一批标志性教学成果,如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和人才培养基地等,可以打造一批教学名师和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从而提升专业办学水平和整体竞争力。

四、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路径取向

以上我们分析了高校实施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必要性动因,在具体的实施路径方面,必须从理念转变、机制建设和组织建设等方面理清思路,制定对策。

1.确立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教育理念

所谓教育理念,是指在学校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关于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想的、永恒的、精神性的范型。”[5]“科学的教育理念是一种‘远见卓识’,它能正确地反映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的特征,科学地指明前进方向。”[6]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二者具有本质上的协同性,只有从战略高度实现两者的协同发展,才能整体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这应是本科院校办学基本理念的题中应有之义。如前所述,在目前本科院校的学科专业建设中,存在学科、专业“两张皮”的现象,究其原因首先是思想认识上存在的误区,思想认识不到位必然导致实践行动上的偏差。因此,高校领导要摒弃过去重学科建设、轻专业建设的传统观念,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正确把握和处理两者的关系,确立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教育理念。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认识专业建设在高校本科教学中的基础地位,以及专业建设对学科建设的反促作用,积极倡导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互促互融。唯有从观念上积极引导广大教职工的价值认同,才能在行动上突破学科与专业分离、教学与科研分离的传统思维范式,从而在价值目标上实现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协同发展。

2.构建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政策导向

政策是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对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具有导向作用。我们所强调的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并非形式上的资源均分,而是体现在本质意义上的互融互渗。要实现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就政策导向机制而言,就是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在学校发展战略中统筹规划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将专业建设的要素内容有机融入到学科建设中。我们知道,学科在高校发展中处在关键地位,具有全局影响,一所学校的学科建设水平是高质量本科教育和高水平研究生教育的基础,它彰显着高校的核心竞争力。而实施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注重的是学科与专业的协同发展,因此,要把专业建设的内容要素,如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优化、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与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等,在规划与建设方面统一纳入学科建设中去,从全局高度整体着眼,从双线并进转为单线促融,促进学科建设对于专业建设的有效支撑。同时,要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在人、财、物的资源配置上给予本科教学工作充分保障,使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专业建设的重要性,通过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促进学科建设,从而形成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为中心,学科与专业相互促进、协同共生的良性机制。

3.强化课程、课程群建设助推学科建设

对高校而言,课程是学科与专业的联结点和重要桥梁。学科、专业和课程三者的内在逻辑关系在于:学科的知识分化形成课程,课程教学内容的开发、教材的编写同时固化了学科的知识,促进了学科的发展;专业是课程的组合形式,专业的改革需要相关课程内容的更新,以提高专业人才的社会适应性[7]。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专业课程设置的科学合理与否,对于所培养的人才的知识结构具有直接的影响。通过建设一批精品课程、优秀课程,优化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对提高本科教学效果及形成稳定合理的教师梯队具有基础性价值,能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发挥课程“点”的带动作用,形成学科、专业面上的发展。同时,加强课程群建设,实施课程体系的模块化,对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起着重要作用。课程体系是一组不同课程的组合,课程体系决定了专业的内涵,决定了人才培养的内涵与特色,决定了学生的知识能力体系的结构。在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背景下,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复合性、专业性都需要通过课程体系得以彰显。由于高校的课程是学科与专业的交汇点,因此,通过加强课程、课程群建设,可以不断提高科学研究水平,从而有效助推学科建设水平的提高。

4.建立弹性、优化的教学科研学术组织

“封闭的教学科研组织是学科专业发展的阻力。”[8]中国传统的教学科研学术组织一般采取的是“学校—院系(所)—教研室”的结构模式,在这种结构模式中,教研室是最基本的教学管理组织,其功能主要是基层教学管理,与学科建设关系不大。这种组织结构模式具有很大的封闭性,其弊端是非常明显的。一是每一院系都有独立的教研室、教学硬件设施、教师队伍、实践基地,导致校内教育资源重复建设,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二是不利于院系之间以及专业与专业之间的合作,难以形成跨学科的研究群体。当前高校学科综合化趋势明显,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在此背景下,传统的封闭型教学科研组织模式显然已无法适应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需求,从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协调共生关系上着眼,必须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一种有利于学科专业间的联系和互渗,有利于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开放、弹性、灵活的组织。”[9]譬如,可以按照一级学科专业或学科专业群进行组织架构,建立“学校-学院-学科(专业群、研究所)”学术组织模式。其优势在于:一是相近的学科专业组合后,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改变以往各自为阵的局面,有效提高资源使用效益;二是学科群(专业群)带有很强的跨学科性,便于学科专业间的互渗,有利于形成新的交叉边缘特色学科,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三是在这种学术组织模式中,教师根据自身的特点参加相应的教学组织和科研组织,有利于教师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有利于教学和科研活动互相渗透,有利于各学科教学之间相互取长补短。

5.建立学科专业一体化的激励评价机制

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要真正取得实效,激励评价机制的建立不可或缺。高校传统的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不仅是条块分割的,而且受重视程度也不均衡,具体来说就是重学科建设、轻专业建设,要消除这种壁垒,就必须让广大教师对教学工作的重要性有准确的定位和认识。通常来说,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相比较,前者投入的精力大,但在名利的收获上,前者却不如后者易。因此,要实施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就必须改变传统的评价激励机制,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倡行以科研促教学的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当前关键是要克服片面重学科轻专业、重科研轻教学的思想倾向,建立教学与科研相平衡的激励评价机制,如所设立的各类教学奖项与科研奖项同等对待,教研项目与科研项目一样对待,在职称评定、岗位聘任、职级考核、分配制度、奖励制度等方面要从重科研成果向科研与教学成果并重转变。要制订学科建设反哺专业建设、科研反哺教学的激励措施,鼓励教师运用科研成果进行课程与教材建设,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实践,培育创新人才,并对取得优异成绩者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如此,科研与教学互动平衡的激励评价机制才能得以有效建立,从而在此基础上形成学科专业一体化的新型格局。

[1]张炳生,王树立.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2012(12):43.

[2]陈琳,龚秀敏.基于协同理论的应用型大学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研究[J].郑州师范教育,2013(5):24.

[3]郭必裕.对“学科”与专业建设两张皮问题的对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2004(3):23.

[4]宋海农,王双飞,黄显南.高校本科教育中教学与科研的关系[J].高教论坛,2004(1):45-46.

[5]李萍,钟明华.教育的迷茫在哪里——教育理念的反省[J].上海高教研究,1998(5):22.

[6]王冀生.现代大学的教育理念[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9(1):31.

[7]张杰.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的探析[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11):8.

[8]曾冬梅.内驱动力:学科专业发展的主导力量[J].现代教育科学,2003(6):38.

[9]曾冬梅,陈江波.基于协同学视角的“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初探[J].黑龙江教育,2007(5):22.

10.3963/j.issn.1672-8742.2016.02.008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江苏省域重点高校规模效益实证研究”(Ca-2013-01-001);南通大学教学研究课题“二级学院教学管理质量标准问题研究”(2012A4-02)

张小芳(1973-),女,江苏南通人,助理研究员,文学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G642

A

1672-8742(2016)02-0058-07

2015-12-08;编辑:荣翠红)

猜你喜欢
学科专业课程
【学科新书导览】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