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杨(浙江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华321000)
加强医学生医学人文教育的探讨
王晓杨
(浙江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华321000)
摘要:目前在医学临床工作中医患矛盾突出,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医患沟通不畅或缺失是医患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医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人文教育不足是导致医患之间缺乏人文关怀,从而导致医患沟通能力缺乏是导致医患矛盾重要原因之一。加强医学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教育,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增进医患之间的理解和沟通是缓解医患矛盾非常必要的途径之一。提高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有利于这些未来的医生在将来的临床实践中能更好的服务于患者,及时恰当的处理医患矛盾,更好地进行医疗活动。文章就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和途径做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人文教育;医患矛盾;沟通
Abstract:Nowadays, the doctor-patient contradiction in clinical work is a serious societal problem. It is caused by multiple reasons, in which the miscommunication between doctor and patient is one of the main factors. However, the lack of humanistic education leads to the insufficient human care which brings about the problem of deficient communication in doctor-patient relation. Therefore, strengthening humanistic education in medical courses and the communication skills will help the future doctors give better service to the patients and solve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 contradictions properly. This article is intended to do the primary study of the necessity and method of strengthening remedial students' humanistic education.
Keywords:humanities education;the doctor-patient contradiction;communication.
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和内科教授恩格尔(Engel.GL)在1977年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该模式认为人的健康和疾病不仅是生物学过程,而且有心理和社会的因素,要从生物、心理、社会相统一的整体水平来理解和防治疾病。医疗活动的每个环节都需要人文精神的体现。医生在医疗过程中不仅要关心病人的躯体,而且要关心病人的心理;目前我国的医学临床工作中医患矛盾突出,原因很多,其中医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人文教育不足,医患沟通能力缺乏也是医患矛盾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医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培养他们扎实深厚的医学理论知识和精湛的医疗技术,也要加强医学生的人文关怀教育,加强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把未来的医生培养成为医术精湛而且有仁爱之心、服务之心及社会责任感医德高尚的医生。
(一)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是和谐医患关系的需要
近年来,医患关系一直处于相对紧张的状态,医患之间失去基本的信任,医患矛盾层出不穷。原因很多,其中有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医疗资源的配置不当、医疗体制不健全的问题,也有随着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要求的提高;随着网络的普及有些患者或者家属从网络上得到的医学信息比较片面和狭隘;法律知识的普及人们法律意识、维权意识也越来越强,加之一些舆论、媒体的非专业的、非真实的、缺乏客观性的,有偏差的报道等,也有社会道德体系重构的背景下医院自身为了创收开大处方,做一些不该做的检查等等。这些因素都使得医患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增加了医患沟通的难度,使得医患关系日趋紧张,暴力伤医案时有发生而且屡禁不止。再加之很多医生在学校期间因为专业课程任务重,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专业课的学习上而对于人文课程关注不够,有些医学院校开设的与人文关怀课程相对较少,就使得医学生在校期间缺少人文关怀方面的教育,没有培养出与患者沟通足够的能力,从而导致在临床工作中出现医患矛盾时有些医生不能很好的面对矛盾进而化解矛盾,反而是激化矛盾等。医学教育能做的就是在医学生在校期间加强医学人文知识的教育和医患沟通技能的培训,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情愫,掌握良好的医患沟通技巧,培养学生们在未来的医疗工作中,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协调,医患之间有效的沟通一方面有利于避免医患矛盾有利于患者的疾病的康复;同时也能保证给医护人员一个良好的行医环境。良好的医疗环境有利于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更有利于国家医药事业的稳定和发展,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之一。
(二)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是医学教育本身的需要
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社会科学,医学起源于人类关怀的需要,与人文精神密不可分。医学是关于人的学问,是对人的服务的科学,而人都是社会性的人。医学发展到今天,早已不是纯粹的生物科学,而是现代医学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科学。医学与人文科学联系极其密切,医疗的根本任务是治病救人而不是从患者身上谋利,“医术,仁术也”。与其他学科的就业者相比,医学生在未来的社会服务中将面对一个个具体的病人,而病人是人群中的弱势群体,患者不但在躯体上有病痛而且很多躯体上有疾病的人也会出现很多的心理问题,所谓身心疾病就是此类。还有一部分心理上存在严重缺陷的人在紧张的工作压力,人际关系,职业竞争中也容易出现身体上的疾病即所谓心身疾病。医学的服务对象是有灵感有思想的人,因此对人的热爱,对生命的敬畏应该始终植根于每一个医学生的心灵深处,由此而衍生出仁爱之心、同情之心,悲悯之心,服务之心及高度的责任感是一个医生从事临床工作最重要的人文情怀。同时每一个医学生都应该知道医学不是万能的科学,任何先进的医疗技术也不可能包治百病,让人长生不老。但是面对每一个病痛中的患者我们都要竭尽全力为对他们服务。记得上学时老师曾经告诉我们美国特鲁多博士的那则墓志铭:“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翻译成中文为: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简洁而富有哲理的文字,让我们看到“有时、常常、总是,”像三个阶梯,一步步升华出三种为医的境界。这里面包含着极其深刻的医学人文教育的内容它不仅涉及对“生物学的人”的生命健康维护,更要关注“社会性的人”在心理、文化、信仰等方面的需求。因此,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是医学教育本身的需要。
(一)培养和提高相关人文教育的教师及医学专业课教师的人文素质
相关人文课程的教师素质和医学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的高低与医学生人文素质的高低密切相关,首先任何一个教师自身都应该具备一定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质,教育界不应该提倡教师成为只知道为自身晋级晋升所谓个人发展而工作的精致的利己者,教师应该有自身的责任感,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在工作中,在教学中体现自身良好的修养和教学素质。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不仅需要派送教师外出进修,更要请一些在人文素质的教育方面有建树的教师走进学校的课堂为教师们进行讲座、座谈、讨论,拓展教师人文素质的知识面并提高教师整体的人文素质水平。除了讲座和出外学习,学校应该定期为教师制定一些提高自身人文素质所必读的书目,并且定期召开读书会让教师在读书会上交流各自的读书心得,分享各自的读书经验,也交流如何与学生真诚的沟通。在教师之间和教师与学生之间真诚的交流中提高学生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能力和沟通能力。人文课程的教师或者专业教师和学生定期的进行一些读书交流的活动,可以引导学生看课外书,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打下较厚的人文素养,教师和学生之间定期的读书活动又可以促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坦诚交流与沟通,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是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的一个非常好途径。
(二)加强以医德教育为中心的人文课程的构建
医德是医学生应具备的最重要的人文素质,也是衡量医学生将来能否成为一名合格医务工作者的重要标准。因此,医学院校应重视对学生的医德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他们将来从事医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医生的职业是非常崇高的,从事这份职业一定要有奉献精神,在医学生的入学之际就要进行医德教育,要向入校新生讲述生动的医学先贤的奉献医学的事例,传递医学先行者们无怨无悔的奉献医学的精神,帮助医学生树立起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建立正确医德观的必要性教育,使医学生明了在医学院校学习的目的就是要把自己培养成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医务工作者。通过新生入学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所肩负的使命,树立无私奉献、服务社会的医德取向,为下一阶段的医德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加强政治思想课的教育,医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政治引导和思想建设,还应加强它与医学课程的渗透,培养学生树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医德教育;构建以高校“两课”为核心的,和医学专业特点相结合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将人文素质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合格的具有人文关怀医德高尚的医术精湛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好医生。
(三)关注医学生身心的发展,培养医学生自身的健全人格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只有人格健全的人才能有能力接受更好的人文素质教育和专业知识的教育。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也是个人的道德、思想、灵魂、行为、态度及社会责任等的具体的统一。人格是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在内的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个性倾向性主要是指一个人的兴趣、爱好、需要、动机、理想和信念等;个性心理特征则是指一个人的性格、气质和能力等方面的特点。所谓健康人格是指人格处于健康状态,人格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态,个体的人格为其他社会成员所接受而又充分展现主体个性特征的人格模式,是指人格和谐、全面、健康的发展。人格是在一定的生理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中的许多因素都可能影响人格的发展。也就是说健康人格的一部分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医学是一个对个体的道德、心理人文素质都具有极高要求的学科,我们培养的医务工作者是对生命充满敬畏,关怀的具有崇高医德的人,医学生在校期间健康人格培养不仅是医学从业者人文素质培养,更是为以后漫长的从医生涯医生职业自身的需求,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培养医学生的健全人格具有重要意义。当今社会一方面我们的学校教育往往过多注重分数!而忽略了学生基本人格、基本道德、基本情感的养成,以致于有的医学生对生命、对世事愈来愈冷淡、冷漠甚至冷酷。医学生课业重,压力大,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加之近年来学生手机成瘾,网络成瘾,更使某些学生沉溺其中,无心学习。学校对于这些现象不能放任自流,而是要进行积极的引导,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医学人文教育的校
园文化环境,要重视开展医学院校的网络建设,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把握教育主动性,开辟医学人文教育的网络课程,公选课,定期开展医学人文教育的讲座,同时制定明确的课堂制度,使医学生更好的利用网络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健全自己的人格发展,而不是沉溺于网络不能自拔。
总之,在医学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的教育,采用多种途径进行医学生人文教育,注重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完善医学生人格,培养医学生的沟通技能,是未来医学教育不容忽视的内容。在未来的医学教育中有选择性的借鉴国外先进的人文教育模式,对医学教育的教育目标、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都要进行进一步的改革,构建完善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培养出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有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的全面发展全心全意为人民救死扶伤的好医生是医学教育的根本目的,这不仅关系着十三亿人看病救治的需要,更关系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医学教育者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李芳,李义庭,刘芳.医学、医学教育的本质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
[2]杜治政.关于医学人文教学几个问题的认识[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7(5).
[3]邱秀华,杨棉华.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实践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2007,6(10).
作者简介:王晓杨,女,硕士,副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执业药师,主要从事病理学及病理生理学教学及科研工作,在教学中重视医学人文关怀的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9-008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