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因效应对思政课的影响及教学改革探析

2016-03-19 05:50梁利文
高教论坛 2016年1期
关键词:首因效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梁利文

(广西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4)



首因效应对思政课的影响及教学改革探析

梁利文

(广西大学,广西南宁530004)

摘要: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首因效应通过形象、言语、情景三大基本因子发生作用,容易导致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感性化、片面化、两极化和弥散化。高校思政课克服首因效应的消极影响必须注重学理引导,形成规范完备的首课制度;力求多点覆盖,形成对课程的系统认知;关注个体需求,以对话式教学调和认知;注重课堂氛围,营造良好思政课教育环境,等等。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首因效应

思想政治教育和教育学、心理学的同源性,使得这几个学科的理念通用性极强。在学术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视域的研究十分广泛且有深度,而将心理学中的首因效应理念应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研究,却还很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引导人、塑造人、发展人的理论,自然也应该关注人的心理。首因效应普遍存在于人们日常的初步认知行为中。了解应用首因效应理念,在首因效应视域下研究高校思政课教学,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首因效应及其影响高校思政课的基本因子

首因效因又称初始效应(primary effect),属心理学范畴的概念,是指决定第一印象的形成最先出现的中心性格特点所具有的机能效果[1]。古典社会心理学家阿希(S.Asch,1946)发现第一印象的形成取决于最先出现的中心性格的特点,他把这种机能效果叫做首因效应。1960年,怀斯纳(J.Wishner)提出,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依附于主体价值选择和价值评价。在主体价值系统作用下形成的印象是被赋予了某种意义的。1964年梅约(C.W.Mayo)和克劳克特(W.H.Crockett)通过实验得出认知结构复杂的人容易出现首因效应的结论[2]。

首因效应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行为中,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有着不同程度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虽然我们很多时候并不会发现它在发挥作用。人在首次见面时,最先接受的信息成为第一印象和后续认识的基础,就是认识上的先入为主。认知者凭首次获取的信息,从对方的仪表言语、表情动作及当时情景中获得有关信息,再对照自己的价值判断,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对此人或好或坏的第一印象。

对这种现象的经典实验研究者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洛钦斯(Lachins,1957),首因效应的作用原理就是最先接受的信号在大脑中形成为原始印象,构成基本的“记忆因式”,后来的认知形成受这个因式的影响。现实生活中,首因效应的影响因素有相貌因素、语言因素、表情姿态因素及空间时间因素[3]。根据首因效应形成的基本记忆因式和作用原理,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一次课和每次课上课的伊始阶段中,由形象因子、言语因子、情景因子三大基本因子相互作用构成首因效应。

形象因子是首因效应中的第一因子。心理学研究发现,与人交流的头四十五秒,是产生第一印象的关键时间[4]。第一印象对他人的社会知觉产生较强的影响,并且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第一印象主要由形象因子构成,如孔子“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形象因子包括教师和学生在第一次课和每次课上课的伊始阶段的着装、神态、动作以及教师教学所使用的工具。为人师表当注重细节,教师的身材、年龄、妆容,授课过程的动作指向、神态姿势,教学所使用的课件、影音资料,是学生首先直接感受到的,也是学生直接关注的焦点。同样的学生的形象也会给教师留下第一印象,在高校思政课大班教学制下,这个印象是学生整体性的印象。课程尚未开始,首因效应就已经发生作用。

人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大脑信息的获取过程和途径是多样的,包括言语、动作、姿态、眼神、表情等。在这些途径中,言语获取的信息量占60%以上[5]。言语在交流中的特殊作用,使得首因效应在印象初步形成后,言语成为主要作用因素。高校学生已经形成基本的知识体系、认知能力和价值取向,对待教师灌输的知识会批判性的接受。在第一次课和每次课上课的伊始阶段授课过程中的言语表现,是首因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教师的发音标准、论述的逻辑性、表达的流畅性以及表达时的情感投入,构成首因效应的言语因子。在当前大多数高校思政课采取的都是大课堂讲授教学法的情况下,言语因子成为首因效应发生作用的主要因素。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之下进行,环境对人的认知心理、认知欲望、认知效果和认知的持续性有重要影响。和谐、积极、自由、开放、有序的环境,能够增进认知和交流的效果。在高校思政课第一次课和每次课上课的伊始阶段教学过程中,情景因子包括教师创设的情景、教室的物理环境、学生及班级集体化特征、学校教学的氛围等。其中,教师创设的情景对学生影响最大,也是首因效应形成的核心环境因素。多种教学方式有机结合能够活跃课堂,相反的单调沉闷的理论灌输则会使学生产生厌恶、逆反心理。学生的心境和班级融合形成的班级性格,是首因效应情景因子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态度和心境。活跃的班级,课堂的首因效应就趋向积极,沉闷的班级课堂的首因效应可能就会趋向消极。

二、首因效应给高校思政课带来的影响探析

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可以产生正面和负面两种效应。由于个体发展经历、价值判断、情感爱好的差异,大学生对同一事物会产生不一样的首因效应。与认知者价值判断、情感爱好相符会产生正面的积极效应,相反则会产生偏消极的负面心理效应,容易导致认知偏差。在高校思政课第一次课和每次课上课的伊始阶段产生的首因效应是相互的,教师和学生双方都会产生。如果不加以注意,由于高校思政课实行不同学院老师授课、大班授课、课时紧张以及课后缺乏联系等情况,导致师生之间课前一无所知的状况,则首因效应更容易产生负面效应,影响教学效果和师生交流。这主要表现在首因效应会导致思政课教学的感性化、片面化、两极化和弥散化。

(一)感性化

人的认识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首因效应也是建立在感性认识上的心理效应,是人们感性认识的泛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马克思主义学科内容教授的基本途径,应该引导高校学生思想和身心的理性发展。而首因效应的感性化,不符合思政课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往往会因为教师一时的穿着、言行、神态和教学状态,而形成轻视、不信任、反感的第一印象。而教师也会因为学生第一次课和每次课上课的伊始阶段回答问题表现欠佳、因故迟到缺课早退、厌学不学的情况,而形成“差生”的错误感性认识,就是通常所说的以貌取人、以言取人、以点概面。这会影响课程的后续进行,尤其是在当前思政课普遍受高校学生冷待的情况之下。

(二)片面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一个系统教学过程,以使学生形成科学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思想上引导学生向社会主义接班人方向发展。由于产生首因效应的特定的情形、预设心境、特殊的外部影响,在第一次课和每次课上课的伊始阶段,容易导致学生先入为主的认为思政课教师是古板的、教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就是无聊“干私活”的课堂。学生第一次课和每次课上课伊始阶段的表现也会影响教师对班级的定位,进而修改教学方法方式。教师在第一次课和每次课上课的伊始阶段的表现收到的消极效果,极有可能由于首因效应而导致学生对课程、对教师认识的片面性。

(三)两极化

人们原有的知识体系和认知习惯,在首因效应的影响下,导致对思政课情感和认识的两极分化。在思政课堂教师对首因效应不够重视,容易引起两种相悖的结果,即喜者见之则喜,厌者见之更厌。学生在第一次课或者上课的伊始阶段中,由于首因效应的作用,会对思政课及其授课教师形成第一印象。这一印象如果与学生之前知识体系、认知习惯和价值诉求相符,学生就会对思政课形成积极的认识和心理暗示。相反的,如果与其知识体系、认知习惯和价值诉求相反,则会导致学生产生厌恶情绪。

(四)弥散化

弥散化在心理学里一般指情绪的泛化,或者心境的广泛性影响的意思。形象的说就是心境决定一切。弥散性既包括个体内部对待事物的情绪泛化,也包括情绪在周围环境的泛化。首因效应的泛化具有从众性,学生在首因效应的作用下,会产生个体对思政课的情感认知,同时也会将情绪泛化到班级,影响周围的同学。比如,第一次课没有把握好,首因效应的弥散就会导致学生认为后续的课程也不好;上课伊始阶段课堂氛围不好,部分学生不活跃不听课,首因效应的弥散性就会导致周边的同学产生同样的情绪和行为。如果弥散性不加控制,会导致学生对思政课的认识产生“一边倒”或者“跟风倒”的趋势,甚至在这种弥散性的影响下,产生对其他同类课程的不良印象和错误认知。

三、首因效应视域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

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尤其是人的思想工作。首因效应在人的认知和思想形成过程中的特殊作用,使得我们必须加以注意。当首因效应发挥正面作用时,思政课的教学就朝着预定的方向发展了,教学目的达成,在此不再赘述。当负面作用在第一次课和每次上课的伊始阶段占主导时,就必须加以克服。

(一)注重学理引导,形成规范完备的首课制度

首课制度指的是在首因效应的作用原理指导下形成的,对待第一次课和每次课上课伊始阶段的态度、方法的综合规定。目前,很多学校和思政课教师并不重视第一次课和每次课上课的伊始阶段的教授,只是按照一般的课程要求来完成教学。这既错过征服和吸引学生的关键时机,也会被首因效应的消极作用所拖累。而相反的,学生作为接受客体,对待第一次课和每次课上课伊始阶段的感受却较为重视。外界首先输入大脑的信息发挥的作用最大,大脑接受信息的机械顺序,使得首因效应发生作用。克服首因效应的感性化,就必须注重学理引导,增强思政课的理论性和思辨性。马克思的书,卷帙浩繁,学理深晦[6]。通过规范教师在首课的表现,形成相对理性的首因效应。着装庄重得体、神态轻松自然、言语清晰有力,克服不利的言语因子,在形象上符合学生对大学教师的想像,克服不利的形成首因效应的形象因子。在第一次课和每次课上课伊始阶段的教学中,有张有弛、循序渐进、适当互动,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辨方法,通过实证分析,明晰课程的基本结构和理论体系,确定本节课的逻辑框架,改变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的固有的、先入为主的认识。第一次课或者每次课上课伊始阶段就基本将学生吸引征服,这应该成为思政课首课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准。

(二)力求多点覆盖,形成对课程的系统认知

课程的整体性是教师实现教学效果和学生形成完备知识体系的保障。如果从事实的整体上、从它们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顽强的东西”,而且是绝对确凿的证据。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选出来的,那么它们只能是一种儿戏,甚至连儿戏都不如[7]。由首因效应所造成的片面化,加剧信息时代高校学生知识碎片化的问题。因而,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要力求多点覆盖,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在首课完成学生对课程的系统认知,了解本次课教学思路。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影音图像的使用,课间的师生交流、课后的答疑环节,能够很好的改变学生对思政课的过于古板、功利的认识。学生系统认知课程与教师了解学生同等重要,在修正首因效应学生对思政课的片面化认识的同时,也要增加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做到知己知彼。很多思政课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完全忽略学生的接受情况,既不可能了解学生,也达不到理论灌输的效果。

(三)关注个体需求,以对话式教学调和认知

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8]。思政课作为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的主要手段,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必须关注学生的需求。个体成长背景、现实状况差异、价值追求不同,导致不同的学生在思政课有不同的需求。在首课,明确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在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的价值引导下,关注学生的个体需求,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以对话式教学契合学生的个体需求,引导学生表达与课程相关的问题,避免“一刀切”“一视同仁”。90后的学生普遍缺乏存在感,自我意识极强,关注自己需求大于关注别人。思政课上个体需求受更多关注的学生,对课程更有好感,反之则会厌恶。第一次课和每次课上课伊始阶段的对话和提问、举例和论证,教师情感的倾向应该尽量中和,调和课堂认知,减少首因效应的两极化,避免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减少好的越好,坏的越坏,多的越多,少的越少的现象出现。

(四)注重课堂氛围,营造良好思政课教育环境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实现教学目标的环境保障。思政课在很多学生心中都缺乏好印象和吸引力,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课堂氛围不够活跃造成。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9]。第一次课和每次课上课伊始阶段就应该确定课堂的基调,创造有利的情景因子,营造积极、和谐、开放、有序的课堂环境,是克服首因效应弥散化的有效手段。思政课堂可以通过时事例子传递正能量,结合校内大事和网络热门话题,鼓励学生发言,肯定学生表现,增加课堂的积极因素。首课多采取情景教学的方法,设置答案多样、贴近学生生活和内在诉求的开放性问题,积极引导学生讨论。上课伊始阶段出现不良现象时,应该采取合适的方式处理,尤其是大面积迟到、低头族、开小会、后排学生睡觉的问题,避免课堂不良情绪弥散到全体学生中。英国哲学家伯克说,“良好的秩序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基础”,积极、开放但不是无序,把握好课堂纪律和活跃因素的度,以课堂活跃到能够实现本课教学目标为准,营造和谐教学教育环境。

总之,第一次课和每次课上课伊始阶段,对于学生和教师而言,都至关重要。首因效应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认识、掌握、利用首因效应的作用原理,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充分认识首课制度的重要性,掌握首因效应形象因子、言语因子和情景因子作用的规律,积极营造重学理、系统化、对话式的和谐课堂,才能将首因效应的负面作用降低,顺利实现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

(责任编辑:时锦雯)

参考文献:

[1]屠文淑. 社会心理学理论与应用[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87.

[2]詹启生,俞智慧.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在不同情境下作用的比较[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3):251-253.

[3]王基祥.浅谈首因效应的影响因素及现实应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36):473.

[4]马燕.浅析“首因效应”[J].科技文汇,2009(11):62-63.

[5]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6.

[6]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78.

[7]列宁.列宁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564.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

The Effect of the First Effect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Reform of Teaching

LIANG Li-wen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4,China)

Abstract: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the teaching process,the first effect through the image,speech,scene three basic factors,easily lead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erception,one-sided,polarization and dispersion. In order to overcome the negative effect of the first effect,the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guidance of theory,form a complete system of the first class.

Key Words:colleg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teaching reform;the first effect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5JGA103);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立项研究重点课题(2013MSZ001)

收稿日期:2015-11-30修稿日期:2015-12-10

作者简介:梁利文(1986-),男,广西玉林人,助教,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19(2016)1-0077-04

猜你喜欢
首因效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首因效应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