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分析的哲学基础:建构主义和批判理论*

2016-03-19 05:05谢蒙蒙麻彦坤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语言学建构主义话语

谢蒙蒙,麻彦坤,b

(广州大学 a.教育学院;b.教师培训学院,广州 510006)



·语言学研究·

话语分析的哲学基础:建构主义和批判理论*

谢蒙蒙a,麻彦坤a,b

(广州大学 a.教育学院;b.教师培训学院,广州 510006)

话语分析既是一种研究立场,也是一种学科研究方法,已经取得了快速发展。然而,话语分析本身的发展依然存在着很多缺陷,例如: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主要任务以及理论框架依然存在多元化的认识,尤其是话语分析的哲学基础这一问题仍然没有达成统一的共识。追根溯源,话语分析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众多哲学思潮的影响,其中影响较大的哲学流派主要有建构主义和批判理论,话语分析的发展正是深刻地打上这两种哲学思潮的烙印。

话语分析; 建构主义; 批判理论

话语分析起源于哲学领域。话语分析的话语性质是不确定性和宽泛性,而这两种性质导致了话语分析这一研究课题不断扩大。话语分析本身的发展进程,同时也是一种语言转向的过程。因此,要想知道话语分析的发展概况,首先就必须弄清楚语言转向这一问题。语言转向有两个基本动因:一个是哲学中认识论的困境;另一个则是语言学里取得的成就。语言转向的第一个原因就是伴随着哲学的发展。正是这种密切联系的存在,如果语言学里涉及的哲学认识论没有理清楚,那么语言转向的发展必定会受到影响。令人遗憾的是,至今,话语分析里的认识来源、认识过程和认识能力等哲学认识论几大基本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又会导致使用概念命题等方面发生混乱。人们认识外部世界,并不是直接、简单地认识外部世界,必然通过语言这个中介。哲学理论问题没有厘清,语言的混乱使用必然导致人们无法认清外部世界。哲学与话语语言问题历来都是密不可分的。有学者指出所有的哲学问题都是语言问题,所以最终都应该回归到语言研究中去。现如今,话语与哲学两个概念相结合,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应运而生:从语言概念这个媒介出发,研究语言、话语现象背后的社会现象以及社会过程到底如何。语言转向本身具有一些优势,它体现了哲学发展的新趋向,它强调将语言分析本身作为一种研究内容、研究渠道。然而语言转向同样具有一个遗憾,那就是它没有提出具体的操作原则以及操作方法。伴随着话语分析的诞生,这一难题得到彻底的解决,话语分析提出了具体的方法和操作原则,从而使得哲学理论从象牙塔走向现实生活,并且紧密联系了身边的社会现象,哲学与社会生活有了关联的契机;话语分析作为一门崭新的学科,内部建构的同时,也促进了各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加速了各个学科之间的融合与借鉴。[1]语言学发展至今,话语分析已经成为语言学里一个重要的研究范式。话语分析对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了众多研究方法,也为相关学科带来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新的研究方法。

一、话语分析的起源与歧义

话语分析的哲学起源问题使得它具有不可避免的歧义。作为一个涉及范围颇广的研究领域,话语分析从众多学科、领域汲取知识,如符号学、言语活动理论、民俗方法学以及会话分析等学科。话语分析从建构主义哲学领域的核心理念汲取概念,它相信意义内涵是暂时性的、易变的、以及语境依赖的,而并非静态固定、一成不变的。话语分析以社会建构主义假设为哲学基础,已经广泛地影响了众多的研究领域。在这些领域当中,话语分析由于受到结构和后结构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使得话语分析和实证主义研究立场不同,具体的表现就是话语分析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研究方法或技术手段。当代哲学是这样定位文化的,它将文化定位在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之间的一个特殊领域和层次,而话语正是某种文化的抽象反映,因此,话语也处在这样一个特殊层次里。这就决定了,话语不单单是一种社会意识或者社会存在,它具有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双重性质。话语具有社会意识的属性,源于文本本身打上了社会意识深深的烙印,而话语又依存于各种文本之中;话语除了具有社会意识的属性,还具有社会存在的属性。话语分析坚持“语言”和“思维”二者相结合。结构主义取向和后结构主义哲学取向的话语分析具有一些基本相同的立场。因为从起源上来讲,结构主义哲学发展到后期,后结构主义哲学就应运而生。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都反对“思维”和“语言”二者相分离的观点,它们认为语言和思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是不可分离的。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话语研究者持有另一个相同的观点,它们都认为人的思想、经验以及情感不是简单的外部反映物,而是话语的建构物。

社会科学研究领域里有一个明显的弊端,那就是研究领域里忽略了话语这个主题的存在,反映到哲学研究领域就是忽略了话语的哲学社会建构意义。20世纪70年代,哲学的发展浪潮中出现了反实证主义思潮以及建构主义,这两大哲学思潮的出现为话语研究注入了新活力。建构主义者与以往哲学研究者的观点所不同的是建构主义解构传统的经验研究模式,并且它提倡崭新的认识论以及多元的方法论。建构主义核心观点是人们获取的知识、对外界的认识并不是简单的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而是一种和文化、社会因素等密切相联的建构物。话语分析成为众多建构主义者最关心的议题,而且形成了“话语建构主义”派别。[2]哲学领域发展至今,也充分说明了一个问题:一切对哲学中最基本的问题的回答,最后都可以归属于基于语言意义问题的思考这一范畴里面去。

同样,语言问题的思考也只有在哲学的框架内才能寻找到“真”与“是”二者依存的合理性。如何探讨话语分析,在什么框架内研究这个议题,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如果在哲学范围领域内追溯话语分析的缘起和方法论这个问题,相信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话语分析如何通过研究语言来撬开思维与外部存在,也能相继弄清楚话语分析哲学认识不清、话语分析概念认识模糊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3]

虽然话语分析与建构主义、批判理论等哲学思潮相联系后,得到了飞速发展,我们仍然可以发现人们对话语的基本概念、相互关系的认识很模糊,话语认识及内涵的模糊又会导致话语分析的概念、学科任务以及研究目的等问题不能理清楚。这些缺陷表现在话语分析上就是发展上缺乏系统的研究方法、明确的奋斗目标以及自成一体的理论体系。[4]追根溯源,话语分析这座大厦的基石不稳,表现在话语分析的哲学认识基础混乱、脆弱。因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如果我们对话语分析的哲学认识论问题能够解决的话,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研究方法以及主要任务等一系列问题就会得到解决。对话语分析哲学基础具有明确认识的话,也有利于话语分析这门新兴学科的再次飞跃发展。[5]话语分析发展至今,众多哲学思想对它都有显著的影响,这里,挑选两个影响较大的哲学思想来作具体阐述,那就是:建构主义和批判理论。[6]

二、建构主义与话语分析

美国社会学家T.Luckman和P.Berger(1967)的著作《基于现实的社会建构主义:论述知识的社会学论文》中提到“建构主义”这一术语。[7]话语分析的诞生与建构主义哲学认识论息息相关。建构主义哲学里,又属社会建构主义认识论对话语分析的影响最大。从哲学角度来讲,从本体论的角度来讲,建构主义持的是“相对主义”的观点,内涵就是,建构主义认为“事实”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因此它会随着情境、地域、历史以及个人经验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建构主义认为头脑对外界存在的认识是建构的,并不是简单的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更不是单纯的对现实世界的表象或表征。正是在建构主义思潮影响下,话语分析取得了重大进步。建构主义哲学思潮对话语分析来讲最大的意义就在于话语分析研究者可以通过它来验证人们怎样使用语言这一中介来建构他们生存的世界以及从这些建构中获得了什么,而不用一直拘泥,囿于话语分析内部。[8]

建构主义认识论的哲学思潮能说明哪些问题?建构主义与认知心理学在对外界认识能动性这一点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认知心理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建构主义应运而生,因此二者从起源的角度来讲就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哲学各大领域流派针锋相对局面的解体,20世纪70年代,认知心理学在心理学发展过程中日益占据了主导地位。认知心理学在认识论上认为认知是人脑对信息的主动加工,这一点与建构主义相同,清楚地表明认知是人们主动对外界信息的建构,而不是被动接受。认知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主动加工的,这一认识为建构主义认识论的兴起提供了直接的证据。建构主义认识论也认为,认知不是对外部世界简单、被动的表象与表征,而是主体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外部信息。由于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处在不断变化与发展之中,因此,建构也是变化的,不会固步自封。话语分析起源之一的建构主义认识论的哲学思潮充分地验证了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动、能动以及建构作用。

起源于哲学思潮的话语分析更像是一门语言学科,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它的形成和发展与建构主义认识论始终是分不开的。语言学研究者大都持有这样的观点:语言不仅仅是一种对外部世界简单的反应,尤其重要的一点是:语言本身就是社会活动的组成部分,而不再是没有生命力的中介,语言本身富有生命力,语言是主动的,能动的。与以往人们的认识不同,建构主义认识论也是这么认为。因此,关于社会现实的形成问题又再次引起了热烈的讨论,社会现实究竟是如何产生的?话语分析认为社会现实是通过话语而产生,那么从这点出发,话语分析的主要任务就应该是研究话语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倘若没有话语存在的话,也就没有了社会现实的存在;不理解话语的话,就不能理解我们的现实、我们的经历和我们自己。”[9]在以往人们的认识中,话语是联系外界的桥梁、媒介;然而话语分析则认为话语不是通向社会现实的途径,话语分析本身就是世界的组成部分,是一个内容,是一个主题,而不是途径,不是媒介。研究者可以通过话语分析来研究人们怎样来建构社会身份,怎样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进行社会活动。话语分析与哲学建构主义认识论的这一结合,给予人们认识世界一个崭新的视角。

话语分析蕴含的建构主义哲学认识论,为话语分析的实证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要想弄清楚话语分析的实证研究是什么,我们要首先清楚话语分析的理论研究核心观点。建构主义认识论认为认知不再是被动、客观的反映,而是主体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一种主动建构。由此,可以得出认知活动的三维性质,即认知活动是由个体、认知对象和社会共同体三个要素组成,并且互相融合、相互作用的系统。话语分析的实证研究体现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是:话语分析实证研究重点更多地放在话语的功能性,侧重话语、语言在认识世界、改造现实、建构世界时所体现的效果或者功能;而不再侧重话语的静态意义,单纯地寻找语篇中出现的内容成分或者是结构成分,也不再是寻求字词、语法背后体现的社会意义或社会现实,不是发现语篇或话语分析背后体现的社会歧视或者是不满。一句话概括,话语分析的目的即实证研究不是再去讨论语篇构成或者语法分析,相反,话语分析的目的是从更深层次,更高角度去理解人们与话语之间的联系、互动,理解话语与社会建构的关系和意义。话语分析在理论上和实证研究上由于受建构主义思潮的影响,立意更加透彻,理解社会的角度更加清晰。二者的影响又是相互的,哲学为话语分析提供了新视角。同时,话语分析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也促进了哲学认识论的新发展,二者密切联系,使得话语分析的前景欣欣向荣!

三、批判理论与话语分析

除了建构主义对话语分析产生影响,批判理论哲学思潮也为话语分析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与建构主义观点所不同的是,批判理论坚持的是一种历史现实主义观点。虽然批判理论也承认客观现实的存在,但在认识论上,它认为客观现实是由价值观念塑造而成,这些价值观念有社会、经济、文化、政治、性别和种族等。既然批判理论是由价值观念塑造,价值观念时刻受到质疑、批判、解放,那么批判理论也会受到质疑、批判和解放的可能。值得注意的是,批判理论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在时间的过程中结晶而成,批判理论的研究目的就在于“批判”和“解放”。

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算得上是批判理论的经典理论。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发展进程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在这三大阶段中,当属以后期哈贝马斯为代表人物的第三个阶段与语言学关系最为紧密,时间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这一阶段最主要的贡献是实现了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

这其中,批判理论与话语分析的联系与互动,尤其以哈贝马斯的理论观点明显。在哈贝马斯的观点里,由于理性存在于以语言为中心的社会交往活动中这一观点,使得“交往理性”这一术语与语言这一支点直接相关。以往的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理论认为理性存在于单一的陈述真实性维度里,哈贝马斯的理性观点与以往的批判理论家截然不同,他认为理性只能存在于言语社会交往活动之中。这一崭新的观点显现了哈贝马斯对理性的全方位、深层次的理解,理性也因此有了全方位的蕴含,而只有当理性存在于言语社会交往活动中时,社会交往活动中心的语言才得以介入。哈贝马斯认为,在语言学里,一个话语要想成为有效的话语,必须满足三个有效性条件,语用才能成功地实现。三个语用功能是:呈现事实、表达言语者的主体性以及要建立合法的人际关系。哈贝马斯要求人们遵守正确、真实和真诚三个有效性规范,同时要求人们放弃利益,做到真实,然后就是只将他们共有的问题和背景真实、真诚地带入到谈话过程中。[10]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鲜明地阐明了话语活动的动态性、社会性以及功能性,这一点与建构主义理论殊途同归。哈贝马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社会交往理论。同时,更为进步的是,他也指出了一条在批判理论基础上消除“不平等”“社会隔阂”等不和谐价值观念的现实途径:在话语交往的基础上,实现社会活动的理解与和谐。[11]

时至今日,批判性话语分析仍然是语言学里一股强有力的思潮。批判性话语分析里蕴含的“批判”一词到底为何意?在话语分析里又是如何体现?纵观批判语言学的发展历程,“批判”一词原本的含义在于“求真”,重在揭示社会的原本面目,批判虚伪,揭露真实的权力,可见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批判二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后来“批判”在认知方向的路径发生了变化,批判性话语分析向更高、更深的层次发展,批判的视角由个体层面转而投向社会生活的文化层面,批判的意义由“求真”转而拓展到兼顾“求善”,并不仅仅追求真实,更注意到寻找社会的善。

与传统语言学蕴含相比,批判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则不同。传统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人类天生具有一种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不受外界的影响,独立于语言实践。批判语言学除了具有语言学特征,还结合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判理论哲学。批判语言学家则认为语言系统不能独立于语言实践,语言系统依赖外界情境,语言与外界情境共存亡,同时也反对传统社会语言学将文本的“形式”与“意义”分裂开来的二元对立思维。法国语言学家佩奇尤克斯也重视文本的意识形态功能,他认为每种意识形态构成体系除了具有一些最基本的特征,又含有一种特定的“话语构成体系。”[12]批判语言学的“批判”除了本身具有的内涵,批判二字也与权力内容联系紧密。批判语言学者专注两个问题:一个是意识形态功能,另一个则是语言社会活动。批判语言学目的重在揭示权力的客观真实,反过来看,如果批判语言学不能揭示权利真实的话,那么被虚假意识遮蔽的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又会是怎样的?这是后续要讨论的问题,这里姑且不讨论这种结果。批判过程本身体现的认知取向是一种“求真”,批判的目的则在于唤醒他们对自身劣势地位的认识,解除人们对现实权力的幻想与误解。由此可见,正是“批判”二字促进了社会长足的发展与进步。

批判权力观当中,影响最大的要属福柯的权力观。纵观福柯的批判观可以发现,福柯的批判观具有不清晰、不坚定、模棱两可的态度,批判观哲学思潮的这些缺陷,使得汲取这些营养的话语分析具有两面性,不清晰、不坚定,更使得话语的实证研究缺乏实际意义,难以解决实际的现实社会问题,容易陷入虚无主义的幻境中。

在众多的语言学者里,1992年菲儿克拉夫在著作《话语与社会变迁》一文中,梳理、评析了各类话语分析方法,这其中就有福柯的权力理论与批判语言学。他认为应该将意识形态分析与文本研究相结合,他的这个观点与批判语言学家的观点是相同的。菲儿克拉夫认为文本研究应该与意识形态相结合,正如书名所写,话语与社会现象,难能可贵的是他也十分重视语言在社会现象、社会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多数批判语言学者忽略了语言的积极能动作用,他们只关注文本在权力过程中的被动状态,菲儿克拉夫弥补了这个不足,他质疑权力机构的稳固性,强调必须用动态、变化以及最重要的是批判的眼光来看待意识形态相联系的话语。菲儿克拉夫还认为话语的存在与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话语要想发展就需要汲取各种学科与思潮,并且任何话语都会伴随着具体社会情境的变化而不断的发生变化,绝对不会以一种稳定的面貌存在下去。[13]

总的来说,批判性话语分析目的在于展示话语在社会变革的作用,展示话语如何出现在社会进程和其他社会要素的辩证关系中,并且会在辩证关系中做进一步的解释。批判性话语分析深刻的揭露语言,深刻的原因就在于批判性话语分析会毫不保留的揭露社会里最隐秘的、神秘的内容。汲取了批判理论的话语分析会更及时、并且会以一种隐性的方式参与意识形态和社会生活。批判性话语分析理论诉求就在于揭露社会现象,随着社会生活的变革而发展,因此也暗示了变革的可能性。

四、结语

话语分析至今已经走过了50多年的历程,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不能忽视的是由于话语分析的基础薄弱,哲学基础没有理清,导致话语分析无论是在理论建设方面,还是在实证研究方面,话语分析不能从本身改变,采取的仍然是“拿来主义”的方法。[14]回顾话语分析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话语分析的各大阵营各自为战,话语分析也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它的理论框架不清晰,更缺少统一的规划。这些缺陷使得话语分析至今借鉴的都是语用学、认知语言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提出来的研究方法,话语分析本身缺乏系统的研究方法。话语分析要想获得快速的长足发展,这些问题必须得到解决。而首先就要理清话语分析的哲学根源,这样才能进一步确立明确的奋斗目标、主要任务以及解决理论框架等问题。[15]

除了哲学思潮问题的解决途径,在众多的解决方法中,多模态话语分析同样是话语分析今后发展前景的一个不错选择方向。辛志英在发表的《话语分析的新发展—多模态话语分析》一文中首次提到了多模态话语分析这个概念。人们在社会情境里完成意义建构时,总是会运用很多符号资源,而多模态正是这些符号资源。[16]多模态话语分析的优势就是它可以打破单一言语信息的框架,从而转向更为开阔的视野,原因在于它可以把非言语信息、言语信息以及二者的交际放入分析框架里。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这种优势弥补了以往人们必须从话语分析哲学基础脆弱的局面出发来寻找原因,转而以一种新视角研究话语分析。由于今后的话语分析发展趋势是会有各学科的融合,多模态研究的必然趋势也是跨学科合作。多模态话语分析也因此就具有了崭新、广阔的研究领域,不再困囿于话语分析的建构主义与批判理论等哲学基础问题之中。当话语分析的立场更加宽阔时,它就可以吸取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研究方法,实现优势互补,弥补以往的不足。当多模态话语分析打破单一的言语信息框架,从而转向更加开阔的视野时,研究者在这个领域里应该具体做些什么?在操作变量方面,研究者提出应该把操作变量的数量减少到最低,而不是建立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或分析框架。语言学里尚且是多模态的特征,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社会更是一个多模态特征的社会。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意义的建构需要各种符号资源的整合,社会交往也需要各种符合资源的交融。然而,可以看出的是多模态话语分析发展仍未成熟。多模态话语分析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一方面,它体现了整合不同学科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多模态话语分析也挑战了传统观念,提出了很多崭新的新观点。多模态话语分析这门新兴学科向我们展示了社会科学研究领域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它展示了话语分析研究领域的新发展和新趋势。

[1] 孙静怡.话语分析:语言转向的归宿[J].外语学刊,2012,(2):10-12.

[2] 杨莉萍.心理学中话语分析的立场与方法[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3):532-538.

[3] 刘君红.批评话语分析的哲学渊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10):139-141.

[4] 张进辅,朱韶蓁.话语分析理论及其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6(14):127-128.

[5] 郭擎擎.浅析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后期发展[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2(29):90-91.

[6] 辛志英.话语分析的新发展—多模态话语分析[J].社会科学期刊,2008,(5):32-33.

[7] 冉昕.心理学话语分析的运用[J].赤峰学院学报,2009,8(25):176-177.

[8] 詹全旺.话语分析的哲学基础——建构主义认识论[J].外语学刊,2006,(2):14-18.

[9] 王熙.简论批判理论的话语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95-97.

[10] 刘立华.社会建构主义视角下的话语分析[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10):51-53.

[11] 胡东平,易来宾.话语分析:反思与建构[J].外语学刊,2009,(1):95-97.

[12] 陈雷.批判性话语分析与中国话语分析的转向[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5(28):34-35.

[13] 朱永生.话语分析五十年:回顾与展望[J].外国语,2003,(3):46-47.

[14] 陈艳龙.从话语分析与社会心理学看后现代心理语言学[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15(3):67-68.

[15] 李佃来.哈马贝斯与批判理论[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7,9(4):60-62.

[16] Phillips N. & Hardy, C. Discourse Analysis: Investigating Process of Social Construction[M].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Inc. 2002:120-123.

责任编辑:朱学平

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of Discourse Analysis:Constructivism and Critical Theory

XIE Mengmenga, MA Yankuna,b

(a.EducationCollege;b.InstituteofTeacherTraining,GuangzhouUniversity,Guangzhou510006,China)

Discourse analysis is not only a research position, but also a kind of subject research methods. Discourse analysis has also made a rapid development. Today, the development of discourse analysis still exists some shortcomings. For example, the research methods, the main task, and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discourse analysis i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diversity. Especially, 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of discourse analysis cannot reach a consensus. Traced back to the development of discourse analysis, it is affected by a variety of philosophy ideological trend, which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main philosophical schools and critical theory of constructivism. The development of discourse analysis is deeply marked by these two kinds of philosophy ideological trend.

discourse analysis; constructivism; critical theory

2015-07-02

10.13698/j.cnki.cn36-1346/c.2016.05.01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4YJA190009)

麻彦坤(1966- ),男,河南新乡人,广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理论心理学;谢蒙蒙(1990-),女,湖北襄阳人,广州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格与心理健康。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6.1037.C.20161010.1008.004.html

H04

A

1004-8332(2016)05-0080-05

猜你喜欢
语言学建构主义话语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