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杨匏安的精神风范

2016-03-19 03:19刘利亚
广东党史与文献研究 2016年12期
关键词:党史

刘利亚

论杨匏安的精神风范

刘利亚

杨匏安是中共中央第一届监察委员会副主席,是中共早期的忠诚卫士。杨匏安一生都在不懈地坚持清正廉洁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共早期身清气正的楷模,周恩来称赞他是“为官廉洁”模范。

杨匏安;德学兼治;风范

杨匏安1896年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珠海市),1921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4月当选为广东区委监察委员会委员,1927年在中共五大上当选为第一届中央监委副主席,是党的忠诚卫士。杨匏安从一个破落茶商家庭的子弟,成长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一生都在不懈地坚持清正廉洁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不但著文推崇“道德修养”,同时也身体力行地坚持“为官清廉”,最后,为了革命和人民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一、注重自我修养的青年学者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德是做人的根本,身、学、才、财、寿是枝叶,只有根深才能枝繁叶茂。杨匏安从小就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到杨匏安的一生。杨匏安对中国传统文化“人以德为本”的贵德思想尤其重视。

杨匏安在谈到写诗的原则和审美标准时,提倡“德学兼治”。他在《诗选自序》中提出:“义取敦本务实,辞唯绝俗清高”;“文辞,艺也;道德,实也。”①中共珠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编:《杨匏安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25页。也就是说,文辞只是艺术表现形式,不要只追求华丽的外表;道德才是实实在在的内容,要表现人的真情率性。诗的美感是和真与善紧密相连的,内容虚假或宣扬丑恶的东西就没有什么美感可言。杨匏安在审美观上要求的是真善美的统一。因此,他主张“德学兼治”。他说:“无德固不足为学,不学又无以辅其德;二者兼治,夫亦善矣。”杨匏安本人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他还认为:“诗文一道,首贵无俗气。”“然欲诗文之无俗气者,必其人先无俗气;外欲其人之无俗气者,则举凡流俗所趋之事,非斥去可见。”由此可见,“五四”时期的杨匏安已经立志抛弃俗气,做一个眼光远大、品德高洁、不同流合污的青年学者。

杨匏安在介绍西方文化的同时,注意结合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如他在引进西方青年心理学时,注意把儒家重视德育的思想应用到青年心理学研究。杨匏安在《青年心理学》文章开头即引用儒家经典《礼记》的论述:“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然后列举外国学者的有关言论,并“折衷众说”,确定男子青年期为十四、五岁至二十五岁;女子青年期为十四岁至二十二、三岁。从中可以发现,杨匏安的治学方法,采用中西结合的取向,与“五四”时期不少学者全盘否定儒家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态度完全不同。他还精辟地指出:“教育能陶冶品性,引卑趋高,在有善而无恶。唯是现诸事实者,往往使人惊讶,观于世界各国,教育愈益发达,则不良少年必随之而增加,且曾受高等教育的罪犯,其数尤不为鲜。……其故以近世学校,重智识而略德性也。”因此,杨匏安一再强调,要引导青年人加强道德修养。他认为:“凡负青年教育责任之人,苟能利用其机,则青年之德性,必日见其改善矣。”①中共珠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编:《杨匏安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52-70页。这些论述在今天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清正廉洁的国共领导者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十分重视官吏的清正廉洁,认为清正廉洁是为政的根本,只有廉,才可能做到“正”,才能做到品格上的正直、处事上的公正、境界上的正气。中国历史上的清官谏臣,在某种程度上正是体现了“廉正”的美德,才受到了人们的称颂和赞扬。杨匏安深受中国清正廉洁的传统文化影响,不仅限于著文言辞上,而且体现在生活工作上对自己的严格要求,特别是在后来担任国共领导人期间,更是对家人也这样严格要求。

杨匏安从广东高等学堂附中毕业后,因父亲病故,无钱继续深造,他要为家里分担责任,就回家乡自己原来的母校恭都小学当老师。当时杨匏安怀着满腔热情,以其学识为学生授课,原想当个为人师表的好老师,为国家培养人材。同学们也很喜欢他,敬称他为 “小老师”。但不久,从小受到儒家重视德育传统的杨匏安得知校长贪污学校公款,用以放高利贷。这种贪腐行为是他最憎恶、最不容忍的。血气方刚的他毫不顾及校长是他进校当老师的介绍人和有远亲关系的情面,就与另外两位同事一道揭发了校长贪赃枉法。不料却被精于世故的校长诬告为“图谋不轨”,而拘捕入狱。后来通过母亲到处求人说情,才被保释出来。经过这番冤狱,杨匏安开始认清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坚定了自己追求未来光明的信念。不久,他就收拾行囊踏上了东渡扶桑,在艰难困苦中寻求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社会的道路。

1918年,杨匏安一家迁到广州,他在私立学校时敏中学担任国文课老师兼教务主任,由于学校经费不足,教师薪俸无法保证,杨匏安经常要靠典当借贷来维持一家的生计。但杨匏安却安贫乐道,穷不改志,保持操守。广州警察局的一位同乡官僚请他去当秘书,这在当时是一肥差,许多人趋之若鹜,求之不得,但在当时的时政下,杨匏安却不愿同流合污,宁可清寒度日,因而对此视若敝履,一口拒绝。在这时期,他创作了《钓》、《消夏》、《秋夜同无庵闲步》等旧体诗,以诗明志,表达自己安贫乐道、穷不改志的高尚情操。如在《钓》诗中,杨匏安写道:

收拾诗篇理钓竿,潺湲秋水辨微寒。

居夷有此宁为陋,合辙于今倍觉难。

霜叶争霞明水际,风帆向晚走云端。

单襦皂帽萧杀甚,老却天涯管幼安。②中共珠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编:《杨匏安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2页。

诗中,杨匏安以东汉末年鄙弃荣华富贵,不愿做官的管宁自喻,借以表达自己淡泊自甘的操守。另一首诗中,杨匏安写到“人闲只合看云坐,世乱聊为带雨耕”③中共珠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编:《杨匏安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2页。,誓不为五斗米折腰。

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推举杨匏安任组织部秘书、代理中央组织部长。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杨匏安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成为九大常委之一。同年,中共广东区委成立,杨匏安任区委监察委员副书记。后来省港罢工时还当过广东政府财政部的代表,管理大量钱财。那时,杨匏安在共产党和国民党内部都有很高地位,因而有些亲朋好友常上门送礼,央求一官半职。但杨匏安坚持原则,用人唯贤,廉洁奉公,从不徇私情,滥任命;对送来的礼物,一概拒收,从不许家人接受,并叫家人退回去。一次他为省港罢工委员会发放捐款后,留在杨家的袋子里剩下一枚硬币,只值一两毛钱,孩子们捡到后拿着玩。杨匏安发现后马上严肃地对儿子们说:“这是公家的钱,一分一文都不能要。”接着,他让孩子们马上把这枚硬币送回罢工委员会。过中秋节时有人给杨匏安家送来几盒月饼,杨匏安发现后坚持要家人把月饼退了回去。他还郑重地告诉家人:“我们不能做贪小便宜、不干不净的事情。”时任中共广东区委委员长的周恩来曾称赞杨匏安“为官廉洁、一丝不苟,称得上是模范。”①李坚主编:《杨匏安史料与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397页。正因为杨匏安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得到了同志们的敬佩与信任。1927年,在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杨匏安当之无愧地被选为首次设立的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并被选为第一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主席。建国后,周恩来总理多次用“为官廉洁,家境清贫”来概括杨匏安的品德,并对此十分赞赏,直到杨匏安牺牲多年后,还一再提及,以此教育革命同志。

三、舍生取义的实践者

身居官位时保持清廉,身陷囹圄时同样斗霜傲雪,保持节操,“进不失廉,退不失行”,“舍生取义”。中国古代所提倡的这种道德原则,在中华民族长期生存和发展中,逐步凝结成对祖国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形成精忠爱国的浩然正气和民族气节,成为一种捍卫民族尊严、维护祖国利益的崇高品德。杨匏安所走过的人生之路,正是深受这一传统美德的影响。

早在1918年,面对当时腐败黑暗的时局,他就借诗言志,表达了自己不畏强暴,甘于牺牲的志向。他在《秋夜同无庵闲步》一诗中写道:

拂面西风病乍起,柳堤行尽屐声孤,

大江潮涌初园月,浅渚秋惊熟睡凫。

借次清霜坚傲骨,拼将浊酒斗孱躯。

多时不作还乡梦,旧种黄花尚有无?②中共珠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编:《杨匏安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4页。

诗中用秋菊冬梅斗霜傲雪的精神,来表达自己不向恶势力低头的信念和决心。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南京政府将杨匏安列入“秘字第一号令”中要通缉的“共产党首要”名单。该名单上总共有197人,杨匏安被排在陈独秀、谭平山、林伯渠、吴玉章等之后,为第8位。在逆转的形势下,杨匏安与谭平山、毛泽东等“跨党”的共产党员,以国民党中央委员的身份,联合宋庆龄、何香凝、邓演达等国民党左派,共同发出了声讨蒋介石的通电,号召“去此总理之叛徒,本党之败类,民众之蟊贼”。③李坚主编:《杨匏安史料与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319页

1930年杨匏安被捕后,周恩来冒险到家中探望,此举令杨匏安的母亲很受感动,却坚决不许儿子的这位友人再来。杨匏安因未暴露真实身份而获释回到家中时,有人说起:“我们做这些事,又穷又危险,小孩子没有书读,上街也提心吊胆的。”他却坚定地回答:“再苦再危险,我们也要革命到底。”他的母亲马上也说全家都支持你。杨匏安的后人几十年后回忆起此事时,仍感觉那一天的情景历历在目。

1931年7月,杨匏安再次被捕。蒋介石仿佛喜从天降,他深知杨匏安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除了为他的囚室专门装设电话,又派心腹熊式辉、吴铁城等国民党要人向杨匏安劝降,差不多天天都有看守叫杨匏安去“会客”,杨匏安对敌人的劝降却一一加以拒绝,表示宁死不屈。于是蒋介石又搬来了所谓党国元老、与其有深交的吴稚辉出面劝降。吴稚辉对杨匏安说:你只要写一份自首书或在报上发表声明脱离共产党,就可以获得自由,并保证有高官可做。杨匏安当即表示为了寻求真理才加入共产党,既已选定,就不能动摇。吴稚辉又以死相威胁,说:你再坚持下去,后果不堪设想。杨匏安斩钉截铁地回答说:“我从参加革命开始,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死可以,变节不可。”吴稚辉听了无可奈何地挟着皮包拂袖而去。最后,蒋介石亲自出面劝降,杨匏安不为所动。他连写两封劝降信,被杨匏安一一撕碎;他亲自打电话到狱中劝降,被杨匏安愤然摔掉电话话筒。在押的难友无不为杨匏安立场坚定、忠贞不屈的革命气节所感动。连那些经常押解杨匏安进出监狱的国民党士兵,也称赞他为“杨铁人”。

不久,杨匏安被押解到淞沪司令部龙华看守所。他托人带了一张便条给家人,那是用铅笔写在十行信纸上的,大概意思是:近日有南京旧识去劝过他,他不为所动;家人千万不能接受那些人的钱和物,如不能生活就立即南返;“缝纫机虽穷不可卖去”①李坚主编:《杨匏安史料与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400页。。这张便条虽然写得有些“隐晦”,但家人还是明白他的苦心:他告诫家人千万不要上敌人的当,也不要给党组织添麻烦,生活不下去就回广东老家自谋生路。由此可见,就算面临死亡威胁,杨匏安的心中只有党,只有革命。

1931年8月,杨匏安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国民党警备司令部监狱。就义前,他赋诗《示狱友》一首,与难友们共勉,鼓励难友们坚持斗争,保全气节,千万不要出卖自己的灵魂,永为后人耻笑。诗曰:

慷慨登车去,临难节独全。

残生无可恋,大敌正当前。

知止穷张俭,迟行笑褚渊。

从兹分手别,对视莫潸然。②中共珠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编:《杨匏安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4页。

这首绝命诗,充分表现了杨匏安面对死亡的威胁,宁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的英雄气概和革命气节,为了正义,为了真理,杀身成仁,舍生取义。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国民党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周恩来曾引用这首诗,激励、教育留守在重庆的中共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工作人员。建国后,诗人萧三将它编入著名的《革命烈士诗抄》。

(作者系珠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副研究员、 珠海杨匏安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K26

A

1672-3570(2016)12-0048-04

猜你喜欢
党史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上的今天
党史上的今天
党史上的今天
党史百年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党史如“画”话启航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4 月党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