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参与全国人大实践活动探析

2016-03-19 03:19刘启芳
广东党史与文献研究 2016年12期
关键词:中央文献出版社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大

刘启芳

陈云参与全国人大实践活动探析

刘启芳

陈云作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曾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中担任副委员长,参与制定和修订宪法,这些活动构成了陈云参与全国人大大实践活动的背景。讨论修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要文件、在大会上发言和支持重要议题是陈云参与全国人大实践活动的主要方式。陈云参与全国人大的实践活动具有明显的个性特点,与其个人所处的政治地位密切相关,经历了建立、发展、挫折、恢复、完善的过程。关注经济问题,讲究实事求是始终是陈云参与全国人大实践活动的重点和亮点。

陈云;全国人大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对于推进党和人民伟大事业的顺利开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在这项制度的发展过程中,陈云作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参与了它的筹备、建立和发展,见证了它的成长与辉煌、受挫与修复、完善与提升。通过人代会这个平台,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陈云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脉络和工作作风。总结陈云参与全国人大实践活动的经验教训和基本特点,对于今天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一、陈云参与全国人大实践活动的背景

政治环境决定着政治活动的规律性、规范性和成效,政治角色和任务影响着参与活动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宪法的制定与修订以及陈云在全国人大活动中担负的职务就成为他参与全国人大实践活动的背景。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过程。1954年至1957年,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和初步发展时期,一届全国人大顺利召开了4次大会,陈云参加了这四次大会。①1958年2月召开的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实际上是实现国民经济新跃进的动员大会,陈云没有参加。这三年,是建国以来人大工作最好的时期之一。当时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都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对人大代表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用的发挥非常重视。这一时期“作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体的全国人大代表,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很高,不仅在会议期间对各项议题予以认真审议,建言献策,而且在闭会期间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②万其刚:《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1期。1957年至1966年,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曲折发展时期,二届全国人大三次、四次会议与三届全国人大和四届全国人大成为我国人代会历史上的四次秘密会议,③徐高峰:《我国人代会历史上的四次秘密会议》,《红广角》2014年第7期。陈云只参与其中最后一次会议。1966年至1976年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受严重破坏时期,陈云也一度受到冷落。1976年以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恢复和进一步完善。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后,各级人大都恢复活动,重新开始工作。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民主法制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重新走向健康发展的轨道,陈云也再次走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舞台。

(二)担任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54年8月16日,上海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陈云为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此后,陈云就一直以上海市代表的身份参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此后,陈云还曾先后担任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主席团成员。在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在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二次会议预备会议上当选为主席团成员,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决定陈云不再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三)参与宪法的制定和修订。宪法的制定与修订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重要内容。1953年年底,在毛泽东的亲自主持下,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起草工作正式启动。陈云作为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积极参与了这一任务。他多次参与毛泽东召集的讨论宪法草案的会议,①1954年5月3日,5月30日,6月11日。《陈云年谱》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361页、321-322页研究有关宪法问题。此后,陈云经历了1975年宪法、具有过渡性质的1978年宪法、1982年宪法的修订过程,并在关键时刻提出了很多合理的建议。他审阅宪法修改委员会名单,提出党内外人士的比例三七或四六②《陈云年谱》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295页。。他听取新《宪法》修改委员会秘书长胡乔木汇报起草问题。他支持取消公民“有运用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权利”的规定。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五条的决议,即取消原第四十五条中公民“有运用‘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权利”的规定,禁止在街头张贴大字报。

二、陈云参与全国人大实践活动的主要方式

陈云参与全国人大活动主要是行使商定国是、制定国策的权力和义务,参与讨论修改拟提交全国人大的主要文件,又要就一些经济问题进行阐述和报告。同时,还要在会议中间就很多重大议题发表意见。从参与全国人大会议的筹备、相关议题的审议到报告的撰写,陈云兢兢业业,殚精竭虑,付出了极多心血。

(一)讨论修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要文件。谈论并修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要文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陈云投入的精力比较大。在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召开前,陈云协助周恩来多次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国务院全体会议讨论《关于一九五五年国家决算和一九五六年国家预算的报告(初稿)》。他和周恩来一起建议刘少奇专门召集中共中央会议专题讨论这一问题。最后陈云还与周恩来一起负责对稿件中的预算数字进行削减。对准备提交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的《关于一九五六年度国民经济计划的执行结果和一九五七年度国民经济计划的报告(草稿)》、《关于一九五六年国家决算和一九五七年国家预算草案的报告(草稿)》,陈云不仅作出书面批示,还同刘少奇、彭真、李先念、薄一波组成五人小组,根据会议讨论的意见,对文件作进一步修改。③《陈云年谱》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547-549页。此外,陈云还参与讨论了准备提交全国人大一届四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草稿)等问题,同李先念、薄一波列席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回答了委员们提出的有关一九五七年国民经济计划、一九五六年国家财政决算和一九五七年国家财政预算的问题。④《陈云年谱》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551页。1978年2月陈云参与讨论即将提交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宪法修改草案》和《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在审阅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当前的经济形势和今后经济建设的方针》时,陈云提出了非常具体的修改意见①在两个方面主张加一点,有一个方面主张减一点,提出了改进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和市场以及教育和科技等事关中国经济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陈云年谱》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326-327页。。同时,陈云还建议删去政府工作报告稿中的一段话,因为“有人看了要研究,要猜测”②《陈云文集》第3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96页。,不利于社会的团结。陈云在审阅《关于第六个五年计划的报告》、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时,都提出了修改意见,提出“有些文字需要改一下”,“不大清楚,一般人听不懂。”③《陈云文集》第3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519页。

(二)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发言。一是阐述重大政策。粮食统购统销是我国政府自1953年起实行的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收购与供应的强制管制措施。陈云作为中国经济工作的主要领导人,是统购统销政策的首倡者和组织领导者。陈云先后在一届全国人大一、 二次会议上就粮食等农产品统购统销进行发言,详细阐述了国家对粮食、油料、棉花、棉布等农产品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原因、效果、存在的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对“三定”政策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说明坚持和改进粮食统购统销的关键何在。陈云关于对粮食等农产品统购统销政策的解释和说明,“得到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认可和支持,统购统销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处理与农民关系的一项重大决策,存续了30多年,对新中国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④姜长青、陈渊:《陈云就经济问题向全国人大的几次提议》,《党史博览》2009年第11期。二是汇报主要经济工作。因为陈云的特殊身份,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时期担任很多重要职务如商务部长,并主持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陈云先后分别就有关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商业工作与工商关系问题进行发言。关于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的发言,是陈云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作南方十五省市私营工商业改造汇报会议的总结报告,引起了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重视。因此,决定让陈云在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讲一讲。这个报告为代表们所接受,产生了全国性的影响。

(三)支持一些重要议题。在领导财经工作的过程中,陈云比较早地认识到了人口的压力。因此,他对于时任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马寅初撰写的《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一文的观点表示完全同意。在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马寅初的人口理论就受到一些人的责难,只有少数人表示同意。陈云知道后在一个便签纸上写下“气可鼓不可泄”七个字,托人带给马寅初。后来马寅初以《新人口论》为题在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了书面发言,并刊登在在7月5日的《人民日报》上。陈云在随后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表示赞同和支持。⑤《陈云年谱》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559页。另外,1978年2月21日在讨论宪法修改草案时,陈云通过支持修改的具体条文来表明自己支持宪法修订的态度。他说,“宪法的有关条文修改得很好。”他举例说:“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不仅规定劳动者有正常的节假日制度,还载明‘逐步扩充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物质条件’,以保证劳动者享受这种权利”。“这实际上就是对那些‘干不干,一个样’的有力批判,同时能起到鼓励人民群众为国家多作贡献的作用。”将“国家保护公民的劳动收入”改为“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收入”,“更符合党的政策,更有利于调动各阶层人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⑥《陈云传》(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470页。

三、陈云参与全国人大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

陈云参与全国人大的实践活动是其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参与活动的历程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所处的政治环境和个人的境遇密切相关。他参与的具体内容与各个时期不同的工作重点既高度一致又有不同。他参与活动的方式则突出显示了陈云的个性、原则和工作作风。

(一)陈云参与全国人大实践活动轨迹与其革命生涯起伏基本一致。如果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确立后经历了发展——受挫——恢复——发展的走向,那么陈云的政治生涯也曾遇到了挫折和低谷。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后的最初的辉煌时期,也是陈云“放开手脚大干”的黄金时期。20世纪50年代,是陈云一生中思想最为敏锐,精力最为旺盛的时期,也是他担任职务最多、工作最为忙碌的时期,共和国一切重大事件的聚焦点上,几乎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他说:“解放时,我四十五岁。那时,可以三班倒、四班倒,上午、下午开会,晚上同周总理谈,午夜去找毛主席,安排得满满的。”“主要就是忙吃饭穿衣这个事情。实际上,我们是一方面抓建设,比如钢铁、汽车、飞机、石油、煤炭、铁路等方面的建设,另外一方面抓民生。”所以,这一段时间陈云参与全国人大实践活动比较集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陈云成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之一,他积极支持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他高度重视改革开放条件下党的思想建设、制度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他倡导干部队伍新老合作和交替,提出要按照“四化”标准培养德才兼备的青年干部队伍,等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陈云都作出了突出贡献。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恢复、完善中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相一致,陈云再次积极参与并推动全国人大实践活动的开展。

(二)始终关注经济问题。陈云作为新中国经济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决策者,他关于一些经济问题的重要提议和思考,是通过全国人大讨论审议批准后上升为国家政策并得以实施的。1956年7月,《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经人大代表讨论通过,开创了经济建设计划等重大问题及时提交全国人大审议的先例。1957年11月1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四次会议原则批准了陈云为国务院起草并根据中共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作了进一步修改的三份文件《关于改进工业管理体制的规定》、《关于改进商业管理体制的规定》、《关于改进财政管理体制的规定》。除了二届全国人大到五届全国人大召开之前这段时间很少在全国人大会议上就中国经济问题作出重大提议外,陈云在全国人大会议上的发言基本上都是紧紧围绕经济工作的。陈云在谈论修改全国人大主要文件的过程中,更是体现了这一点。而且,他的很多意见和建议得到认可。如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在阐述“积极稳妥地改革经济体制”时,肯定了陈云关于计划和市场关系的意见。在会见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海代表团部分代表时,陈云在讲话中谈到更多的还是经济问题,总体就是实现党的十二大制定的战略目标中要注意的事项。①《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8-320页。总之,陈云通过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形成阶段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在大会上作报告等形式,在中国经济不断克服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中发挥了积极的影响和引领作用。

(三)讲究实事求是。陈云参与全国人大实践活动的过程鲜明地体现了他求真务实工作作风,对于重大问题总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注重比较研究,讲究接续推进。在参加全国人大前,陈云进行专题的调查研究,力求掌握全面的真实情况。比如在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召开前,陈云为了更真实地掌握粮食统购统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到南方巡视,调查粮食问题和农业问题。”①《陈云年谱》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375页。这一提议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支持。行前,毛泽东还提出了三个调查研究题目。②一,农村缺粮叫喊面有多大?叫喊的是些什么人?其中真正缺粮而叫喊的有多少?是些什么人?不缺粮而叫喊的有多少?是些什么人?二,除去经济作物地区和灾区,农村缺粮的面有多大?三,农村需要供应量有多大?一年缺几个月粮食?每月要多少?《陈云传》(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942页。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陈云还要求地方领导“争取在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召开前,在两三个县试行,以取得经验。”③《陈云传》(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944页。回京后,陈云于会前把最新修改的发言稿基本情况向毛泽东汇报。④毛泽东指出两点:你修改的我都同意;我在另一个本子上作了一些修改。《陈云传》(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945页。最终,综合各方意见,为陈云在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的发言作了充分的准备。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发言中,陈云讲究实事求是,强调“反冒进”,要综合平衡,要兼顾国力国情,要“摸着石头过河”,避免不必要的折腾。在谈论关于第六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陈云主张看问题与时俱进。他说:“现在的责任制大大超过了我那个时候的意见”,万里在农村的工作,“比从前大进了一步,比我那个时候大进了一步。”⑤《陈云文集》第3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522页。回顾历史时,陈云坚持对历史负责。陈云在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发言针对加工订货、统购包销中产生的问题曾提出一种设想。20多年后,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在编录该文时,陈云特地写了说明:“选购这个设想,当时实际上没有做到。只有出现了‘买方市场’,才说得上真正的‘选购’”。陈云还在“设想”两个字的下面加了着重号。他请中央书记处研究室斟酌后在该文注释中“加这一段”。

四、几点思考与启示

早在参加革命伊始,陈云就确立了为人民谋利益的志向。陈云参与全国人大实践活动虽然只是其政治活动的一个侧面,但已足以展现陈云全心为民的形象。总结其参与活动的规律,无疑也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一)要善于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工作思路。陈云非常重视经验总结,他常说总结经验可以把过去做对了的和做错了的加以分析,使我们头脑清醒,把工作提高一步。“这项工作比日常的业务工作更重要。”⑥《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0页。陈云在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做关于商业工作的发言时,首先指出“缺点、错误是确实存在的,应该加以纠正。”⑦《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1页。针对商业工作的特点,陈云总结过去工作方法的长处和不足,提出了改进工作思路的问题。⑧《陈云文集》第3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53页。在一届全国人大几次会议之间,陈云在谈话中多次指出,要善于在矛盾尖锐时摸索业务规律,并带头总结建国七年来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七年来商业工作的成绩和错误。不仅如此,陈云还总结其他有效的工作方法加以吸收利用。在参与1954年版宪法的起草过程中,陈云研究总结毛泽东的工作方法,在领导编制五年计划纲要的工作过程中,针对“责任很重,时间短促,经验很少”的状况,陈云提出改善工作方法,学习毛泽东,提高工作效率。“现在我们也要采取这个办法,专门来做。”⑨《陈云文集》第2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97页。

(二)要虚心接受批评意见。一届全国人大期间,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号召人大代表广泛了解情况并对政府工作进行积极的检查、批评和讨论。1956年6月25日在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上海工商界人士王性尧、刘靖基、荣毅仁、胡子婴、胡厥文、郭棣活、汤蒂因、魏如等八位代表在联合发言中批评商业部门在向公私合营工厂加工订货的时候对有些商品的数量、品种、质量的规定不合实际情况,对合营工厂核定的工缴、货价一般偏低等。八位代表建议改变目前商业部门和合营工业之间的利润分配,把对公私合营工业的生产管理工作由商业部门移交给工业专业公司,以便能集中全力做好销售工作。对于代表们的意见,陈云在大会发言中就诚恳地接受,并进行了详细的解释,提出具体的改正办法。会后,陈云又及时召集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座谈,传达人大会上代表们的意见,指出以后这些部门要定期召集工商界开座谈会,要做好当面提意见的思想准备,要有接受批评和进行自我批评的心理准备。陈云还提倡大家试一试,不要怕麻烦。他强调“如果要减少这种麻烦,麻烦会更多”。“今后每项工作中都要有一批人唱对台戏,有反对派督促我们有好处。”①《陈云文集》第3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51页。对如何正视反对意见和尖锐批评进行了耐心的思想工作。

(三)重大问题事前要广泛讨论。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重大方针政策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因此必须在之前进行反复论证。比如,陈云曾就某些关键问题主动提议听取人大座谈。1957年5月18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食用油补助办法和食用油的黑市问题时,陈云指出:“食用油补助办法可以暂不通过,交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座谈一下再定。”②《陈云年谱》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545页。历史上有些事情决定得太快,并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陈云对此非常痛心。比如说,决定大量种橡胶树,当时斯大林来电报说要赶快搞,但是种了以后,有许多种不活。这是一个教训。再比如说,建设三门峡水库,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过后社会上有议论,党内也有不同意见。陈云指出“像这样的问题,最好是人大通过议案以前,在报纸上公布,征求人民意见,大家讨论。”③《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5页。1957年9月24日陈云在作解决吃穿问题的主要办法的发言时,专门指出,这些问题经过准备之后,应该在报纸上展开讨论,让党内党外各界人士都发表意见。陈云认为农业上的大问题,许多工作上的大问题,可以在全国展开讨论,这样做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一切好的意见,我们都应该吸收过来。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收集资料,研究情况,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决定政策。所有正确的政策,都从对实际情况的科学分析而来。这既是陈云一贯倡导并坚持身体力行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基本方法。

(作者系陈云纪念馆陈列编研部副主任,副研究馆员)

K27

A

1672-3570(2016)12-0020-06

猜你喜欢
中央文献出版社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大
主题类图书质量提升对策研究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
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推迟召开相关问题的探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2018年3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
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2018年3月20日)
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3月5日开幕
节假立法权应收归全国人大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京闭幕
目击
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