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长华 龚艺华(湖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曾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人格及发展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廖长华龚艺华*
(湖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留守经历对大学生人格及心理的影响是继留守儿童之后又一个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留守儿童相关研究成果已经相当丰富,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相关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称谓及内涵、留守经历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心理特点及健康状况相关研究现状、消极影响应对策略研究4个方面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发现一些相互矛盾的研究成果,指出了相关研究的不足并从研究方法和研究方向上提出了对未来相关研究的展望。以期为大学生人格形成和发展等方面的后续相关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参考。
留守经历;大学生;人格
社会转型期我国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有大量流入城市的趋势,城市化进程使得“留守儿童”成为我国特有的群体。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随着留守经历儿童的成长,不少具有该经历的学生现进入大学生活阶段。大量“留守儿童”的相关文献显示早期的留守经历给孩子成长带来各种消极影响,似乎无形中就给该部分群体贴上了一个“问题群体”的标签,这样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事实果真如此吗?对于这种现况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有:在哪个年龄段的“留守期”如果有消极影响,这种消极影响会不会一直伴随其成长?更可能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哪些方面产生影响?“留守经历”有没有可能也会给她或他们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近年来虽然也有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但是相关研究数量不多,其中虽然不少研究成果保持一致,但也有存在分歧的方面。为了对有留守经历的孩子们健康成长负责,以及为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相关参考依据,希望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为后续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近年来虽然对曾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的相关的研究日益增多,但在其称谓、内涵的界定上还缺乏一致性。
1.对于有过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主要有三种称谓即:留守经历大学生、留守大学生[1]以及曾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总结该领域相关研究发现学者们主要关注的是大学前留守经历给该部分大学生群体带来的影响,认为称谓上突出“留守经历”有一定科学依据,但更要考虑到个体曾在人生发展的哪个年龄段(包括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经历留守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文章梳理的主要是进入大学前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群体相关研究的文献,所以称谓上采用“曾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
2.研究者对于曾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内涵界定方面有两个维度。
试图从留守经历的影响来对其内涵具体化。熊祥宇将进入大学前有留守经历,因为这段经历的影响更容易有不良心理倾向和问题的学生称为留守大学生[1]。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研究表明留守经历给学生带来的并非都是消极的影响,留守经历也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的独立自主,遇事能当机立断等优势[2]。客观意义上熊祥宇的研究中对于留守大学生的内涵界定未免有失公平性。
试图在经历留守生活的年龄或者当时受教育阶段角度对该内涵具体化。杨雪岭等人将内涵界定为16周岁及以下儿童成长阶段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3]。谢其利等人的研究实际上也是界定的16周岁以下,这个内涵实际上是沿用了宋雪琴等人对于“留守儿童”内涵[4]。吴朵朵等人将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出生的留守儿童,现在成为在校大学生的群体[5]。
实际上无论从哪个维度来定义留守经历大学生群体的内涵,其实研究的重点都是留守经历给学生后期成长带来的影响等,所以认为进大学前有过留守经历或者这种留守生活一直延续到大学的大学生都可以称为曾有留守经历大学生。
目前对于留守经历对大学生人格或心理发展的影响主要集中于主观幸福感、社会支持、人际关系、孤独感四方面。
1.留守经历对于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研究结果保持一致。何冬丽的研究表明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比没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低,并且有留守经历大学生中男生的主观幸福感低于女生[6]。其中有留守经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低于无留守经历大学生与王玉花地研究结果一致[7]。研究结果中留守经历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表现出来的性别差异与商春艳及邢占军等人的研究结果保持一致[8,9]。
2.留守经历对客观支持的研究结果存在矛盾。有研究结果显示有无留守经历在社会支持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客观支持上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客观支持得分明显低于无留守经历大学生[10],但何冬丽的研究结果表明客观支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显然在对于客观支持影响的研究结果有分歧,相关研究者还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得出一致结论。
3.探讨留守经历对于人际关系影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留守时间长短、留守年龄、以及留守期间与父母联系频次等因素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留守经历对人际关系相关研究结果一致认为留守经历给大学生人际关系方面造成了负面影响,徐治国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留守经历与无留守经历大学生相比,他们在人际交往现况评价、人际交往行为选择方面更加消极,心理更加敏感以及人际交往动机更加务实[11]。也有相关研究表明留守时间越长,与父母联系频次越低,对人际关系影响越大,人际困扰越多[12],留守年龄对人际敏感影响不显著,但留守年龄在7-12岁对其人际敏感有一定的影响[13]。
4.留守经历对孤独感影响,相关研究表明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无留守经历大学生,留守经历大学生孤独感更高[4-12]。对于留守大学生孤独感影响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不一致,王玉花地研究认为留守经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家庭支持[7],但谢其利等人的研究结果认为朋友支持是其孤独感的主要影响因素[4],不过谢其利等人的研究结果在某种程度上与凌辉等人的研究结果保持一致,即留守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更多依靠外界支持[14]。
(一)传统心理学视角
传统心理学视角对于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点等。
人格特点相关研究。对于留守经历是否对学生成年后的人格是否产生影响的相关研究结果还有争论。温义媛的研究结果显示有留守经历大学生比无留守经历大学生表现出更多的孤独、内向、冷漠,有留守经历大学生中男生比女生更内向、攻击性强以及更易撒谎,由亲戚、邻居监护的孩子会表现得更内向及敏感[15],这一研究结果某种程度上与林宏、常青、徐建财等人的研究结果保持一致[16-18]。但陈孜等人的研究认为早期有无留守经历对大学生总体人格上无显著差异,这可能与后期社会的关注、亲人的细心照顾等因素弥补了父母的缺位有关[19],该研究结果保持一致的还有张建育等人的研究[20]。所以对于留守经历是否对学生成年后产生影响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目前在心理健康状况方面的研究结果基本保持一致。最新研究显示留守经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差异,其中家庭经济状况以及性别是重要的影响因素[21]。同样谢思霞、胡江辉、等人的研究研究结果都显示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都不容乐观,尤其是在抑郁和焦虑方面相对于无留守经历大学生而言差异显著[22,23],田玉霞的研究结果同样显示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负性情感得分显著高于无留守经历大学生[24]。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
关于留守经历积极心理品质的相关研究比较少,多采用质性研究,并且有研究结果与传统心理学视角的研究结果矛盾。有研究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对留守经历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进行研究的研究结果显示他们在接受现实、成就动机强、目标定向明确、意志坚强、积极乐观、善于学习、情绪调控能力强、能采取更多积极的方式应对生活中的挫折[25],在应对方式方面这一研究结果与李晓敏等人的实证研究结果矛盾[12]。徐礼平等人从心理弹性的视角出发,认为留守经历大学生并非问题群体,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他们的独立性不断增强,表现出较高的心理弹性自我保护性[26]。
大部分研究认为留守经历会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学者们提出的缓解这些消极影响的对策主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社会支持构建、高校的大学生资助机制构建、高校学习氛围构建以及温暖家庭的构建等相关措施[27-31]。
1.以往研究方法过于倾向量化研究和横断研究,定性研究和纵向研究过少。总结已有的研究发现大部分都集中于留守经历对某人格特质影响的实证研究而定性研究过少,大量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留守经历确实会带来不同程度负性影响,但对于负性影响的背后的真实原因却缺乏深入调查研究,往后的相关研究中可考虑更多融入质性研究深挖负性影响背后原因。另外相关研究多为横断研究,相关学者可采用纵向研究的方式来探究留守经历给其成长带来的影响是否会一直延续。往后相关研究多采用定性研究以及纵向研究方法有利于社会更准确地认识该特殊经历的大学生,也有利于该群体的健康成长。
2.以往研究取样缺乏代表性。以往的研究取样一般都来自同一所学校或者同层次的不同院校,没有更多考虑不同质样本给研究结果带来的片面性,例如取样所选高校来自一所重点本科院校和一个职业院校可能其研究结果就会存在差异,因为在留守经历这样特殊的生活经历的背景下在高考中还能脱颖而出的学生在人格发展过程中通过自身的努力所获得的一些良好的品格对其他人格维度有互补的作用。往后研究中需要着重考虑取样的多样性,例如在学生所在学校类型、专业类型、留守期间抚养人的差异、生源地等方面给予更多考虑。
3.以往研究视角较局限。总结已有研究发现多数实证研究结果保持一致,但近年来还有不少学者依然在重复做研究结果已经保持高度一致的研究,这不利于推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以往研究主要集中于有无留守经历学生之间或留守经历内部不同性别在人格特质及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方面,未来研究可考虑在已有的实证研究结果中找出具有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的变量,在该相关研究中建立新的模型为留守经历带来的影响进行更深层次的解释;其次,在融入质性研究的基础上可考虑从学校组织文化的视角分析学生在留守期间,不同的学校文化是否能够调节留守经历为学生带来的积极或负面影响。
[1]熊翔宇.高校“留守大学生”心理问题及预防对策[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4(1):93-96.
[2]谭杰华.曾为留守儿童的在校大学生与普通在校大学生人格特征比较[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8,20(4):73-74.
[3]杨雪岭,冯现刚,崔梓天.大学生的留守经历与心理韧性、心理病理症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28(3):227-233.
[4]谢其利,宛蓉,张睿.农村留守经历大学新生自尊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与孤独感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5,36(2):236-241.
[5]吴朵朵,张佩云.有留守经历大学生人格发展与优化探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5):338-339.
[6]何冬丽.留守经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7):863-864.
[7]王玉花.儿童期留守经历、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4):388-390.
[8]商春艳.上海市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及团体干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9]张羽,邢占军.大学生群体主观幸福感的初步研究[J].青少年研究,2005(4):7-9.
[10]温义媛,曾建国.留守经历大学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社会适应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2,28(5):719-720.
[11]徐治国,张学昌,唐晨,等.浅析留守经历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7):64-66.
[12]李晓,敏罗静,高文斌,等.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负性情绪、应对方式、自尊水平及人际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5):620-622.
[13]朱玲.具有童年期留守经历大学生的成人依恋和人际敏感的研究与干预[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
[14]凌辉,张建人,钟妮等.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与友谊质量及社交地位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2012,20(6):826-830.
[15]温义媛.“留守经历”对大学生人格特质的影响[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30(4):86-89.
[16]林宏.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现状的调查[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3(3):132-135..
[17]常青.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特质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18]徐建财,邓远平.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经历对男女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差异影响[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0):101-103.
[19]陈孜,卢溪,何骢,等.早期留守经历对大学生人格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7):1112-1114.
[20]张建育,贺小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8):932-933.
[21]雷燕.某高等职业院校农村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校园心理,2015,13(1):21-24.
[22]谢思霞.有无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J].学理论,2015(6):188-189.
[23]胡江辉,李潜,赵文健,等.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8,7(4):439-440.
[24]田玉霞.留守经历大学生负性情感现状调查[J].科教导刊旬刊,2014(11):244-245.
[25]温义媛.“留守经历”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质性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32(4):91-94.
[26]徐礼平,方倩.从心理弹性的视角看有“留守经历”大学生[J].新余学院学报,2012,17(2):119-121.
[27]陈群,申旭波,王红艳,等.留守经历对大学生选择留守问题解决措施的影响[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8):2755-2756.
[28]余霞.具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高校辅导员,2014(5):48-51.
[29]杨云.基于教育公平:“留守经历”大学生社会支持构建——以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管理观察,2013(30):86-89.
[30]张丽娜,李圆.辅导员在曾留守大学生心理教育中的多重角色优势[J].赤子:上中旬,2014(16):73-74.
[30]李芳.地方高校留守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20):103-104.
[31]徐治国,刘赛玉,刘柏诚.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心理调适举措思考[J].才智,2015(2):168.
After the research of left-behind children,the influence of left-behind experience on college students'personality and mental health has become another one of hot topics in academic research.At present,the study on left-behind children has got rich achievements,which laid down the foundation for the research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left-behind experience.The author has analyzed the related research achievements from four aspects: appellation and connotation;the influence of left-behind experience on college students'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research situation of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health status;the countermeasures to reduce the negative impact.And some conflicting research achievements are found.The thesis points out the deficiencies of related research,and presents the prospects for future research from the research method and direction.It provides scientific basis and reference for further study o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personality.
left-behind experience;college students;personality
G641
A
2096-000X(2016)17-0026-03
龚艺华(1977-),女,汉族,湖北宜昌人,湖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心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为人格心理学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