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读书杂志·晏子春秋》训诂方法

2016-03-18 13:39马晨曦
文学教育 2016年3期

内容摘要:王念孙先生札着《读书杂志》虽以校勘为主,但也不乏训诂的部分。王念孙先生自述《晏子春秋》一札的“及所校尚有未确者,复加考正”,共考证267条。本文简论王念孙先生《读书杂志·晏子春秋》中的训诂方法以学者王宁《训诂学》中提及的训诂考证方法为主要依据,即:以形索义、因声求义和比较互证的方法。另外增加据文索义考证方法加以简单的列论。

关键词:读书杂志 晏子春秋 训诂方法

《晏子春秋》一书广传有二十四个版本,前后为其笺校者也有四十来人。王念孙先生在孙星衍先生的《晏子春秋音译》和卢文弨先生的《晏子春秋拾补》的研究的基础上,以札记的形式对《晏子春秋》进行了考校。后人学者唐德正以银雀山出土的16章节选本《晏子春秋》得证王念孙先生考正中8处同于书中原文。

一.以形索义

王宁先生提出以形索义的方法,是运用表意汉字的字形与它所记录的词汇相互适应的关系来推求本义的方法。并强由于汉字造出到运用到现在所经历的时间较长,在运用以形索义的训诂方法时,应该注意到只有本义才直接与字形切合,只有本字才能直接反映本义,同时需要主要到”笔意“与“笔势”、“造意”与“实义”的区别。

《晏子春秋》中《内篇·谏下二十》晏子与景公的问对中提到:“夫君子则有以,如我者侪小人,吾将左手擁格,右手捆心。”其中的“格”字孙星衍先生、卢文弨先生都以字形对这个字进行讨论。孙先生提到《说文》中“格,木长皃”,“梱”同“稇”,《说文》“絭束也。”而在《尔雅》中记“樕樸心”,“心”盖木名,所以孙先生认为“格”是“骼”的假音,“心”指的就是人心。在卢先生看来:“‘格,杙也’。‘梱’,当为‘捆’,叩、椓也。”王念孙先生否定了这两种观点,他在《读书杂志》中写道:“予谓‘格’即‘輅’字,谓柩车辕上横木所以属引者也。士丧礼下篇‘宾奉币当前辂’(《释文》‘辂’音‘路’)郑注曰:‘辂,辕缚所以属引。’《疏》曰:‘谓以木缚于柩车辕上以属引于上而輓之。”此外,王念孙先生在考证一个字词时,通常不拘泥与一种方法与一个例证,时时以多种实例进行多种方法的证明来得出结论,这一条的例证随后他又提到《晏子春秋》同一著作的后面篇章来进行说明,《外上篇》:“盆成适请合葬其母曰‘若此而不得,则臣请輓尸车而寄之于国门外宇溜之下,身不敢饮食,擁辕执辂,木乾椓鸟棲,袒肉暴骸,以望君愍之。’”王念孙先生说正因为“辂”为辕缚所以才说“擁辕执辂”,原句中的“格”是借字于“辂”,所以应该是“辂”的意思。

王念孙先生在字形的考释上溯源以观,在《杂上·第二十》:“溺者不问坠”句。王念孙云:“案‘坠’本作‘队’,‘队’与‘隧’同,《广雅》曰:‘队,道也。’《大雅·桑柔》传曰:‘隧,道也。’‘溺者不问队’,谓不问涉水之路,故溺也。‘不问队’,‘不问路’其义一而已矣。 《荀子·大略》篇‘迷者不问路,溺者不问遂’,杨倞曰:‘遂,谓径隧,水中可涉之径也。’是其证。后人误以‘队’为‘颠坠’之‘坠’,故妄加‘土’耳。”原句“溺者不问坠”义不可通,使人不知所云,王念孙引用《广雅》中“队”为道路之义,才让整句意义通。

二.因声求义

因声求义是利用语音线索来对字词进行考辨、的假借、同源的训诂方法。王宁先生同时也提出,由于语音变化的复杂、音韵研究的未尽完善和语音判断的主观因素在因声求义的训诂判断中容易流于主观臆测。王念孙先生在《晏子春秋》的考证中对于因声求义训诂方法的运用,通常引用多方证明,来规避失误,增加其可信度与精确性。《内篇·谏上第一》中一节,虽然没有注义,但也足见王念孙先生对于音训一些观点:“昔夏之衰也,有推移大戏,殷之衰也,有费仲、恶来,足走千里,收裂兕虎,任之以力,凌轢天下,威戮无罪,崇尚勇力,不顾义理,是以桀纣以灭,殷夏以衰”。王念孙先生云:“案‘戏’字古韵在歌部,‘来’字在之部,‘里’、‘理’在止部,‘力’在职部,‘罪’在旨部,‘灭’在月部,‘衰’在脂部,此十三句,唯‘虎’、‘下’为韵,‘理’字或可为合韵,其余皆非韵也。”并举孙星衍先生的考证结果“于古韵未能洞彻,但知古人之合而不知古人之分,故往往以非韵者为韵。”而后又提及“又见高注《吕览淮南》有急气、缓气、闭口、笼口诸法,遂依放而为之,不自知其似之而非也。故音义中凡言‘某某为韵’、‘某某声相近’及‘急读缓读’者,大半皆谬,于古音若一一辩正,徒费笔墨。但凡于此,以例其余,明于三代两汉之音者,自能辨之也。 ”

三.比较互证

因为比较互证就是用既有的音或义的相关来证明类似的音或义也相关,比起因声求义,则必须要相当的实例来加以证明为增加其信服度。

王念孙先生以孙星衍先生的本子为底本,在《内篇问上·第七》“荆楚惛忧”句中就以高诱所注《吕氏春秋》提出了不同于孙星衍先生的解读。孙星衍先生认为:“‘惛’《说文》‘不憭也’。”但是,王念孙认为:“案‘惛’者,‘闷’之借字也《吕氏春秋·本生篇》‘下为匹夫而不惛’,高注曰:‘惛,读忧闷之闷。’故‘荆楚惛忧’。孙引说文‘惛,不憭也’,亦非。”后有于省吾、吴则虞对这一条也有不同的解说,本文不作讨论。

《内篇谏下·第十八》“古者之为宫室也,足以便生,不以为奢侈也,故节于身,谓于民。”王念孙先生提出,这里的“谓”是“调”的字形之误。他举出韵书中《集韵》引《广雅》“识,调也”,今本“调”作“谓”。调是合的意思,言不为奢侈以劳民,故节于身而和于民也。随后先生又举出《盐铁论·遵道篇》为例证:“法令调于民而器械便于用”认为此处的用意与《晏子春秋》中的“故解于身,谓于民”的用法是相似的。且举出在同文中《内篇·问上》中的:“举事调乎天,藉敛和乎民。”也和这里的“调”的用法、意思是相同的所以推出这里应该是表示“和”的意思的“调”字而不是行相似的“谓”字。晚于王念孙先生成书后出土的银雀山汉简作“节于身而调于民,不以为奢侈”证实了王念孙先生这一推断是正确的。

四.据文索义

据文索义不在王宁先生所列的训诂考证方法之中,但是由于王念孙先生在《读书杂志·晏子春秋杂志》中的札记以校勘、辩误为主,以原有的连贯文意篇章为底,所以在考证中多有结合文意来判断,从而获得更为准确的字词定义。据文索义的方法在《晏子春秋杂志》中运用颇多,也即是有学者所提到的“据文脉”的方法。

在《晏子春秋第一·内篇谏上》(此段以繁体更能说明问题,所以引文作繁体字样)有:“霖雨十有七日矣,怀宝乡有数十,飢氓里有数家。”其中,怀宝二字此处未能合理解释,王念孙先生疏理前后文段后认为:“懷寶,言富家也。念孙案:自此句以下,皆言百姓飢寒困苦之事,若云‘富家鄉有數十’,則與下文不類矣。下文說賑恤之事云:‘懷寶二千七百家,用金三千。’谓以金散给之也(孙云:‘言富民出金也。’尤非)。若是富家,则无庸赈恤矣。予謂‘懷寶’当为‘壞室’,‘壞室’与‘飢氓’对文。下文云:‘室不能禦者予之金。’是其证也。懷与壞字相似;俗书寶字作宝,与室亦相似,故壞室誤為懷寶,後人不達又改宝为寶耳。”先生以文中所述百姓贫苦、饥寒之事与“怀宝”二字不搭,又以字形相似之讹误、与后文的联系、同飢氓一词的上下互文得解,怀宝二字应为坏室的错误抄写,此处应该解释为破败住所的解释才显得合乎情理。

此外,王念孙先生敏锐的在《内篇问上·第三》中联系古者祈祷用具的习惯指出的“珪璋”当作“圭壁”;在《内篇杂上·第十七》以《文选》和《太平御览》的惯语作“阴冰凝”指出现行本的“阴水厥”和卢文弨先生认为的“阴水厥阳”无一不体现出王念孙先生的渊博。王念孙先生也善于吸取前人的训诂观念,在银雀山汉简中对照出《读书杂志·晏子春秋杂志》的8个相符论点,其中一个就是充分吸纳王引之先生的观点得出的。

参考文献

[1]王念孙,《读书杂志·晏子春秋杂志》[M].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2]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M].中华书局,1982.

[3]王宁,《训诂学》.高等教育出版社[M],2004.

[4]程千帆,《校雠广义》[M].齐鲁书社,1998.

[5]唐德正.从银雀山汉简看王念孙对 《晏子春秋》的校勘[J].管子学刊,2004(4).

(作者介绍:马晨曦,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