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如何走出初中语文教学的困境

2016-03-18 19:17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师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至理名言,许多教师为此虽孜孜以求,但“高投低效、无所适从”的事实,一直困扰着广大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究其原因,传统语文教学的流弊严重干扰了初中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以致语文教学的效率始终不尽如人意。

下面针对语文教学中的流弊,谈三点对策:

一、把兴趣引进课堂——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

兴趣是学习的推动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好学语文,才能学好语文。实践证明,采用生动的适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教学方式方法,可以成功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仍采用单纯的知识灌输式教学,照本宣科,面面俱到,题山文海,生怕半点遗漏,把本应是高度创造性的劳动变成了极端机械性的劳动,使得学习活动带上了功利性和强制性,导致了学生厌学、怕学、少学或不学。对此,除了在教学活动中利用学科内容本身的特点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外,主要的还是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的被动性,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实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如,设计精巧的导语,吸引学生;创设乐学的情境,激发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鼓励学生;以满腔的激情,感染学生;等等。“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亲其师,信其道”,语文教师要与学生建立真诚的关系,并以饱满的热情、充满爱意的眼神和微笑,来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和学习激情。教师要驱动学生的知、情、意、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以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从而达到让学生学好语文的目的。

二、把“演员”请上舞台——让学生自己参与进来

目前,语文教学改革虽有一定的力度,但不少教师仍停留在传统语文教育教学的轨道上,灌输教材中的思想,偏重于死记硬背,很少顾及学生自己的思想,更谈不上启发学生去怀疑或发展前人的某些观点、思想。这样,就造成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或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学生,学生成了教学活动的看客和听众,无法也无机会发挥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代替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造成了不良的课堂教学气氛。新课改形势下的课堂,不是教师一灌到底、学生被动接受的课堂,不是只传授死记硬背的知识、而不注重培养学生能力的课堂。总之,不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听众的课堂,而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的目的应是激励、唤醒、鼓舞学生自己去阅读、思考、体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和求知欲。学生通过自身积极的内化活动来获取知识,达到自得、自动、自学的目的,让学生在积极主动中表现自己,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三、把方法揉进练习——让学生自己感悟出来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就必须对学生有个全面的、不同层次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设计一些有针对性、阶梯性的简明扼要的问题,使学生能拾级而上,并能有所感悟,从而总结一些解题、答题的经验。但仍有一些教师由于对学生的层次认识不清,或应付而已,或简而繁之,机械地布置一些死记硬背的练习,没有针对重难点精心地设计练习,更谈不上以题带知识点教给学生方法、训练学生的能力了。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布置一些空洞的讨论题目,简单的题目复杂化,挤去了学生大量的读书时间及语言训练的时间。 张志公先生说:“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切切实实地在训练中学会操纵和使用语文工具,不容许离开这种训练去空讲理论知识。”例如,如何做语段阅读题?可分为三个步骤:第一,通读初知,这一步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养成通读的习惯,提高理解、记忆的程度。第二,深入剖析,这一步要进行:1.对应性阅读,找准与解题有关的对应性段落。2.提炼性阅读,提炼有效的信息,作为解题的材料和依据。3.组合性阅读,将有效信息组合成严密的答案。第三,统观评价,即对全文内容、中心意思以及主要写作方法的整体领悟,此时,也才有了评价文章,形成自己独到见解的前提条件。这一步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要在真正读懂全文并联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的能力和评价的能力。通过这样的三步,不仅训练了学生从易到难拾级而上的能力,而且达到了以题带知识点的目的,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感悟力。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教师
欢乐的课堂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写字大课堂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