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女医明妃传》说明代女国医谈允贤

2016-03-18 09:52木匠
北广人物 2016年10期
关键词:医术祖母

木匠

当下,由李国立执导,刘诗诗、霍建华、黄轩等主演的大型古装电视剧《女医明妃传》正在几家卫视热播,该剧讲述的是明朝时,由于礼教严苛,主张男女授受不亲,很多女子,尤其是一些上流社会女子有碍于此,得了病也不愿找男医生看,而女医生又少,以致耽误了治疗。时有一医学世家——谈家,祖上几代均为御医,本姓谭,后为奸人所陷害,几乎遭遇灭顶之灾,不得不改姓谈,以避祸端,并由此留下祖训:后世不得行医。不料,谈家有一小女,名允贤,自幼聪慧,耳濡目染,喜欢上了中医,并在其祖母的培养下,习得一身好医术,后来悬壶济世、妙手仁心,名扬天下。虽然她为自己选择的这条道路并不好走,还要面对世俗观念的冲击,但她却凭着自己对于医术的热爱,一路披荆斩棘,广征博采,兼收并蓄,终成一代女国医的故事。

谈允贤历史上确有其人,也确是一代名医,但剧中的故事,比如跟三个皇帝谈恋爱等,实在离谱太多。而且说她是女医制度的开创者,也是语焉不详,因为中医史上,貌似并没有这么一个女医制度。那么,历史上的谈允贤,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谈允贤生于明天顺五年,也就是公元1461年,江苏无锡人。祖父谈复、祖母茹氏均为当时的名医,伯父谈经官至户部主事,父亲谈纲官至南京刑部主事,母亲钱氏。另外,允贤还有一个弟弟,名一凤。

谈家虽有“后世不得行医”的祖训,但毕竟医学传家,是故平时家人闲话,少不了会聊些与医有关的话题,家里还藏有不少医书,家人生了病,亦多自治。小允贤生长在这样一个家庭,耳濡目染,自小喜欢读医书和摆弄中草药,祖母亦不忍自家的医术就此失传,见自己这个小孙女竟有这方面的天赋,遂不时从旁予以指点。小允贤的医术一天天见长,15岁时,她已读完医学经典《难经》和《脉诀》,并开始帮祖父抄方,医术上已有小成。

谈允贤到了适婚年龄,嫁给了一个姓杨的男子为妻。关于她丈夫的情况,史籍中并无记载,只说是无锡杨家人,其他信息一概不知。

谈允贤婚后不久,便患上了气血失调症。气血失调,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是一种很考验医师水平的妇科病。患病后的谈允贤不但没有放弃学医,反而把它当成了自己研习医术的机会。她不顾家人的反对,一直坚持自己给自己开方配药。根据自己多年所学和祖母的传授,她竟成功地治愈了自身的气血不调症。第一次治疗成功,让她信心倍增,同时也更加勤于钻研医术。

关于她治好了自己的气血失调症,还有个传说。话说当时她病得相当严重,已卧床不起多日。请来的几位医生都对她这个病束手无措,她自己开的药方也丝毫不见效。她的病情一日重于一日,直至连说话的力气也没有了,甚至家人都已开始为她准备后事。不料,一天早晨,病床上的她突然开口说话了。她说:“我的病有方可治了。”随即口念一方。家人虽半信半疑,此时却也不敢耽误,赶紧依方抓来了药。令人惊奇的是,几服药吃下去,她的病竟奇迹般地痊愈了。

后在众人的追问下,她才道出了药方的来历。原来,那天夜里,她梦到了祖母。梦里,祖母在为她把过脉后,就给她开了这个药方。除了这个药方外,祖母还在梦中叮嘱她说:“此方不可独享。况你如今医术已然娴熟,日后更当悬壶济世,以医术救人了。”

身体痊愈后,谈允贤先后生育了三女一子。此后,无论是自己病了,还是孩子们病了,她都自己医治。后来,祖母病重,临终前把她单独叫进房内,便将自己一生收集的全部秘方和配药方法都传授给了她。

祖母过世后,谈允贤开始对外行医。当时,很多女性患者碍于封建礼教,特别是患了妇科或外科疾病,往往不愿让男医生给看,就纷纷来找她医治。其时,她的医术已相当了得,水平远非一般郎中可比,每每药到病除,治愈了很多疑难病患。一时间,“无锡女神医”的名字传遍了整个江南地区。一些贵妇名媛、官宦家属,都对她信赖有加,前来求医问药者络绎不绝。

明时,有“宫廷医婆”选拔制度。所谓“宫廷医婆”,即女御医也,入选者莫不是身怀绝技的女医。而能成为御医,也是封建时代从医者所能得到的最大肯定和最高荣誉。不过要成为御医,必要经达层层筛选,录取条件十分苛刻。而谈允贤几乎没费什么周折,就十分顺利地通过了选拔。

谈允贤50岁时,又一次梦到了祖母,祖母在梦中告诉她说:“汝寿七十有三。”醒来后,她想自己的生命已经过去了三分之二,顿觉时不我待,遂根据自己多年行医的经验,写成了《女医杂言》一书。

《女医杂言》是中医史上一本非常有名的专科(妇科)医书,也是中医史上为数不多,且成书较早的医案文献之一。其中涉及了习惯性流产、经病、产后诸疾和腹中结块诸疾,并详细记载了谈家医术中灸法的运用。

由于《女医杂言》是以追忆的方式来撰写医案,因而每个医案的诊治过程都有十分清晰的描述。虽然它记录的案例不是很多(只有31个),但从临床来看,都是十分成功的案例,很值得后世医家参考。

可惜,谈允贤在写了《女医杂言》后,就再也没写过什么医书了,想来是由于她的儿子不幸早亡,孙子也因株连获罪而被处死所致。一个女子,晚年遭受如此重创,自然也就无心著述。

不过她还是很长寿的。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556年,一代女国医谈允贤病逝,享年96岁。

[延伸阅读]

和谈允贤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女名医”的义妁、鲍姑和张小娘子

中医史上,向有“中国古代四大女名医”之说,谈允贤是其中的一位,另三位名别是西汉的义妁、晋代的鲍姑和宋代的张小娘子。下面我再给大家分别来说说另外三位的故事——

义妁:被誉“巾帼医家第一人”的汉代女名医

义妁,生卒年代不详,只知道她是和汉武帝同时代的人,祖籍河东(今山西省复县)。她是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女医生,故有“巾帼医家第一人”之誉。

义妁的父母应该也是医生,在她刚出生不久,因遭太医院最高长官太医令丞崔府志的陷害,双双身亡,如此一来,她便成了孤女,幸得父亲生前好友许善友抱养,才活了下来。

许善友也是一个医生,对这个养女视如己出,十分呵护。义妁天资聪颖,从小就对草药有兴趣。但养父并不希望她学医——很有可能是由于她的生父就是因医致祸而死的,所以养父才不希望她学医,她只好偷偷地自学。十几岁时,她经常会背着养父上山采药,捣烂后给乡亲们敷治外伤;平时,只要有郎中路过,她都虚心请教。日积月累,她的医术已非一般江湖郎中可比。

在义妁还不到20岁的时候,暴发了一场瘟疫,养父在给患者治疗的时候感染了病毒,不幸身亡。临终前,他告诉了她的身世。悲痛中,义妁更加坚定了要做一名德行高尚的医生的决心。

此后,义妁来到长安,拜名医郑无空为师,苦学医术。据说有一次,有人从外地抬来一位腹部鼓起老高的女病人,她的肚子比将要临产的孕妇还大,且脐眼突出,但身躯却瘦得皮包骨头,已经气息奄奄。义妁经过仔细的诊视,取出几根银针,在病人的腹部和腿部一连扎了几下,又取出一包药粉,撒在病人的脐眼上,然后拿用热水浸湿的绢帛裹住,又给病人喂一服中药。几天之后,病人的肿胀竟渐渐地消退了,不到10天工夫,病人就可以起床活动了。自此以后,义妁的医名便在方圆百里传开了。

随着她治好的疑难病患越来越多,一时间她的“女中扁鹊”之名不胫而走。再后来,义妁为了学习更高的医术进入宫廷,从女侍医做起,几经倾轧,甚至还经历了几次牢狱之灾,但她始终不卑不亢,最终被汉武帝册封为西汉历史上的第一位女国医。

关于义妁的入宫,史书上是这么介绍的: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年老多病,武帝听人说起有个叫义妁的女郎中医术高超,便派人前去暗访。结果证明义妁不但擅长内科疑难杂症,而且对外科、针灸也颇精通,虽然其所用药物只是些山问的草木藤叶,但疗效极好。于是,武帝便下诏要她入宫,初为王太后的特别侍医。她到了宫中以后,果然将王太后的病治好了。有一天,王太后问她“你有儿子、兄弟吗?”言外之意是看在你这么用心服侍我的分上,我可以为你的儿子、兄弟讨个官做。义妁则说:“我只有一个弟弟,名叫义纵,但他行为不节,不可为官。”但因王太后十分喜欢她,还是向武帝为义妁讨了个中郎的官位(郎官的一种,属光禄勋,为帝王的近侍官,年俸六百石)。

鲍姑:精通灸法的晋代“女神仙”

鲍姑,名潜光,大约生于公元309年,卒于公元363年,上党(今山西长治)人。因精通灸法,被称为中医史上第一位女灸学家。

鲍姑的父亲鲍靓(也有说是鲍静的),字玄,禀性清慧,学兼内外,既通经史,又善修道,据说还能读懂河图与洛书,历任黄门侍郎、南海太守(辖区为今天广东、广西两省部分地区)。鲍姑自幼受父亲影响,对道学也十分感兴趣。鲍姑的父亲在南海任太守时,结识了当时已名满天下的道教人物葛洪。他与葛洪一见如故,竟日长谈而不知疲倦,并把女儿鲍姑嫁给了他。

这个葛洪不仅是一位大名鼎鼎(简直就是活神仙一样)的道教人物、炼丹家,亦是著名中医药学家,字稚川,号抱朴子,丹阳郡句容县(今江苏省句容市)人。他是三国时期著名方士葛玄的侄孙,曾受封为关内侯,后辞官隐于罗浮山中,炼丹,世称小仙翁,著有《肘后方》。《肘后方》是一本医书,其关于天花(天行发斑疮)和恙虫病的记载,为世界最早。其在炼丹方面也颇有心得,著有丹书《抱朴子·内篇》,书中不仅记录了炼制金银丹药的方法,还介绍了许多与炼丹有关的化学知识。今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还分别藏有元人王蒙所绘的《葛稚川移居图》和明人郭诩所绘的《葛仙吐火图》。

鲍姑嫁给葛洪之后,便成为了丈夫研究炼丹术的得力助手。当时,他们夫妇俩还带着一个名叫黄初平的小童子,住在罗浮山中,一边炼丹,一边为附近的百姓治病。

鲍姑与葛洪伉俪情深,双宿双飞,松萝共倚,共同谱写了中国历史上一段鸾凤和鸣、治病救人的佳话。

鲍氏的医术,尤以灸法最擅胜场。据说她以当地盛产的红脚艾治疗赘瘤、赘疣,往往“灸之一炷,当即愈。不独愈病,更兼获美艳”。

传说有一天,鲍姑在行医采药途中,遇见一位年轻姑娘正坐在河边哭泣。鲍姑上前一看,只见那姑娘脸上长了很多黑褐色的赘瘤,十分难看。姑娘说:乡亲们都因她脸上生了这许多赘瘤,而视她为不祥之物,刚才她路过河边,从河水中看到自己的这副容颜,不由得伤心落泪。鲍姑即从药囊中取出红脚艾,用火点燃,轻轻地在姑娘脸上熏灼。不久,姑娘脸上的赘瘤竟然全都脱落了,并且看不到一点疤痕,丑小鸭瞬间变成了白天鹅。姑娘千恩万谢,欢喜而去。

因了这个美丽的传说,后人就把红脚艾称为“鲍姑艾”了。直到明清两代,还有人在用“鲍姑艾”。尝有人赞之日:“越井岗头云作岭,枣花帘子隔嶙岣。我来乞取三年艾,一灼应回万古春。”

葛洪在罗浮山去世后,鲍姑便带着弟子黄初平一起到了广州越岗院,继续一边修道,一边为百姓治病。此时,她的医术更加精湛,人称“鲍仙姑”。在她去世以后,岭南人民为了纪念她,特在广州越秀山下的三元宫,修建了一座鲍姑祠。

虽然鲍姑没有为后世留下什么医书,但后人普遍认为葛洪的《肘后方》应该是有她参与的。例如该书有针灸医方109条,其中十之八九都为灸方,而史上并没有关于葛洪善以灸法医人的传说。又《太平广记》中有篇《崔炜传》,说的是鲍姑升仙后,尝在唐贞元年问,化为一乞食老妪来到人间。一天,她不慎打破了一家酒馆里的酒坛子,因无钱赔偿,酒保不依不饶地欲拉她去见官,时有一叫崔炜的过路人,不忍见其受辱,遂脱衣抵偿。过了一天,鲍姑又在路上遇见了崔炜,鲍姑说:“谢子为吾脱难,不至被殴,我善炙赘疣,这里有越岗山艾少许,就给了你吧,权当是我对你的酬谢。以后你若长了赘疣,只需一炷,不独愈苦,更能兼获美艳。”崔炜接收后数日,遇一老僧耳边长了一个赘疣,于是“出艾试灸之”,果如鲍姑所说。后来,那老僧又介绍他去给一家财万贯的任姓富翁去治赘疣,也是一灸而愈。后来,任翁为了感谢崔炜,给了他十万钱。

张小娘子:驻颜有术的宋代女国医

张小娘子是北宋仁宗嘉祜年间的一个著名女外科医生。与我们前面提到的三个女名医不同,她的医术既非祖传,也不是随夫行医所得,那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

据说,在张小娘子年轻的时候,有一天,一位云游的郎中路过她家门前,向她讨杯水喝。张小娘子见其满头银发、一口苍髯,颇有仙风道骨之相,便将他请进屋里,让座沏茶,还热情地留他吃了一顿饭。这位老先生见她聪明贤慧、手脚勤快,便送给了她一本传说中的外科经典《痈疽异方》,又教给了她一些如何给病人开刀和制作膏药的技术。

后来,经过不断实践,张小娘子终于成了一位精通外科的女郎中。凡有疮疡痈肿的病人前来求医,经她诊治,无不立见奇效。一时之间,前来求医的病人应接不暇。

据说这个张小娘子不仅医术了得,精通百草,还貌美心慧,并有一副侠义心肠,经常扶危济困,抱打不平。后来,皇后听说了民间有这样一位医术高明的奇女子,便将张小娘子召进了宫。

其时,张小娘子已年过三十,但面容仍如十八处子,皇后便向张小娘子讨要养颜美肤的方子。之后,张小娘子就以自己为实验对象,不断推出各种美容养颜的配方,有洗面方、洗头方、沐浴方、香衣方、玉颜方等供皇后和妃子们使用,还为她们解决了各种妇科问题。因为她的养颜方效果显著,很快就成了王公贵族女子、夫人们争相追逐的宝贝,而她自己也在不断地自试过程中,变得越来越水灵貌美。

再后来,仁宗皇帝看到后宫的妃子们经过张小娘子养颜方的调养,个个都变漂亮了,不禁龙心大悦,直称她为“女医圣”。

猜你喜欢
医术祖母
略论辽朝人养生文化
中国古老的神奇医术
祖母
祖母家的夏天
文化
The Negative Transfer of Shaanxi Dialects on Students’ English Pronunciation
祖母尚能倚门望(节选)
模范邨
——给祖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