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家孝道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启示

2016-03-18 03:59司金龙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河北廊坊065001
高教学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孝道思想教育国家

司金龙(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河北廊坊065001)



论国家孝道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启示

司金龙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河北廊坊065001)

摘要:传统文化热的背景下,对于维系封建制国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的孝道文化的研究,又掀起了一股热潮。当今,孝道文化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着力点,深入研究传统孝道文化的发展进程,有益于在新时期,更好地开展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关键词:孝道;国家;大学生;思想教育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raditional culture,the study of filial piety culture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aintain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eudal system has caught people's attention again.Nowadays,filial piety culture has been an important focus of college students'ideological education.Therefore,it is benefici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ideological education work in the new era by deeply studying the developmental process of traditional filial piety culture.

Keywords:filial piety;country;college students;ideological education

孝道是随着人类自身的不断发展,及其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形成而一并出现的,也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和发展。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指导实践。孝道理论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只有这样孝道文化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符合时代精神,才能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起到有益的辅助作用。从当今中国发展的现实角度出发,“虽然时代发生了变化,但是只要人类还以家庭的形式繁衍生息,儒家的孝道伦理就不会完全过时,儒家文化一定会成为现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丰厚的文化资源。”[1]而家国同构作为我国的封建社会的基本形式,儒家孝道理论在这一体制的影响下也经历了长久的发展历程,孝道理论也对封建国家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自孔子开始,儒家学者对“孝道”做着越来越深入的研究。第一,孔子创建了儒家孝道理论的初步理论,其后在孔子的影响下,曾子提出了孝乃是“天之大经”的孝道观,而孟子则阐述了自己仰慕舜孝,推行仁政要以孝为基础的思想,荀子指出了“三不从父命”的比较偏激的孝道思想。直到《孝经》,记载了“以孝治天下”的理论,将儒家孝道理论放置了最高指导思想的位置。应该指出,当在具体时代条件下形成的孝道伦理与政治思想结合后,道德感召力逐渐转化为政权维护的工具,而反过来在国家机构的维护下,传统孝道伦理便会更具生命力,从而具有了长期发展的政治基础。“以孝治天下”思想为支柱,中国传统孝道理论进入封建国家后,逐步与君主专制的封建集权制度相契合,成为构成三纲五常伦理的重要支点,在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自始而终是统治者十分重视的一个治国指导纲领。那么,传统孝道文化还有没有,现时代的意义呢?更具体的讲传统孝道文化,对于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又能起到什么意义上的作用呢?要想回答这一问题,就必须深入阐明,孝道文化在于不同的朝代,在人们的思想教化过程当中所起到的作用。

孝最早产生于周代,血缘宗法制是西周社会比较显著的特点,用血缘为纽带,全部社会体系都被构筑进宗法的网络当中,从而君臣关系等一系列等级关系,都演变为宗族血缘之间的关系。孝从根本上是反映宗族势力利益需求的伦理原则,孝是宗族势力维持自身发展的根基,为维护宗族势力内部结构的稳定奠定了基础;对于父母的孝敬与恭顺,也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这是宗族势力得以存在的现实基础。周代特别重视孝道,根本原因也正在于此。血缘宗法制只有以孝观念为伦理基础,才能发挥其整合效力。西周统治者借用血缘宗族纽带,通过对先人的祭祀活动来强化自上而下的等级关系,便能够巩固其统治秩序。尤其是自周平王迁都后,王室的实力和权威大大减弱,强调孝可以增强周王室的控制力,就有了更突出的现实意义。

汉朝是我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快速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是孝道发展进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时期,以孝为核心的社会统治秩序逐步完善与巩固,孝成为了治国安民的主要伦理基础。儒家思想体系独尊地位确立后,孝道维护君主绝对权威、稳定社会自上而下等级秩序的价值更加突出,“以孝治天下”的孝治观念也正在走向理论化、系统化与完善化。西汉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以孝治国”的朝代,统治者批判性的继承并改造了先秦儒家的孝道思想,形成了一套颇具特色的,而又相对完整而严密的伦理观念体系,并施行了一系列新举措,加以提倡和推行孝道思想。同时孝治作为治国良器,在汉代社会不断得到具体实践运用与发展,而且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这不仅对汉代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也对后世产生了长久的影响。

由于政府的大力提倡,孝子受到社会推崇,因而“孝”成了当时社会的一种风气,关于孝子的事例特多。例如:汉安帝时期,有一个名叫薛包的人,勤奋好学,其母去世后,因其孝就出了名。薛包的父亲又取了一个妻子,而后开始嫌弃薛包,想要将其逐出家门。薛包不但没有怨气,反而对父亲十分恭顺,即使其父辱骂、殴打他,他也从没有法抗。最后没有办法,他只能搬出了家里,自己去外面独自居住;但他每天坚持过来为父母扫屋除尘;其父依旧愤怒,不断驱赶他。后来他又搬到远一些的住所,仍然坚持孝敬父母。长此以往,他的父母被感动了,主动请他回来同住。其父母死后,按规定守丧三年就可以了,但薛包守丧六年,远远超过了规定的时间。董永也是汉代杰出的代表之一。董永,汉代千乘人氏。千乘是一个地名,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存在了。“以齐景公有马千乘,常猎于此而得名”,其位置大约在今山东省博兴县附近。董永自幼丧母,家贫,只能靠自己种地养活父亲。每次去田间耕作,董永皆以小车载其老父,以便随时能够照顾。父亲去世时,家中没有银两办理丧事,他于是自卖其身以葬父。这就是史书中所记载的董永“肆力田亩,鹿车载父自随”和“典身葬父”的故事。

汉代能够从公元前206年延续到公元220年,统治长达426年,这其中积累了很多珍贵的治理天下的经验与教训,但“以孝治天下”也是其中应该值得关注的重要内容。汉代,孝道的发展使家庭和社会和谐,并由孝而推演至忠,移忠于孝,最后忠孝合而为一。正如《孝经》所言:“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以孝事君则忠”。由事父的孝升华为事君的忠,于是一个家庭便与一个国家联系起来,一种伦理道德便与政治联系起来,这就是汉代“以孝治天下”的发展进程。

至明朝和清朝时期,文化和经济上出现了两个新的明显特征:第一是伴随着经济的高度和快速发展,新生了规模庞大的商人新阶层,这些人的传统社会关系束缚较少,他们的生活方式与传统的生活方式相比较,有着显著的新特点,同时也使得孝道文化传统在这时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突。商贾们出于商业活动的需要,常年奔命于路途之中,或长期的客居他乡,“计其终岁家居之日,十不一二焉”,自然的原有的孝道观念已经不符合社会发展的现实,终年奔波在外,当然不能奉行原有的敬和孝的伦理道德。原本社会整体在同一孝道观念约束之下的传统伦理关系被打破了,反过来看正统的儒家思想对此却无法解释,最后只能转而进入宗教蒙昧思想之中,想要寻找一种新的思想资源来应对这一社会现实。

明成祖继位后,诣太庙自称“孝子皇帝”,随后颁布了《慈孝录》,推举孝廉,导致“由布衣而登大僚者不可胜数”,到最后其遗诏也依然没有忘记阐发孝道。在明成祖的极力提倡下,对孝道的弘扬一直伴随至明朝统治的终结。到了清代,统治者也深知孝道对于统治的重要意义,认为孝道为治国安邦之本,是“通于神明,贯于天地”的,所以,对孝道思想资源进行了大力的发展。顺治帝亲自注释了《孝经》,康熙帝则昭告天下《圣谕十六条》,雍正帝也撰写了《孝经集注》。康熙、乾隆皇帝多次在宫中开设“千叟宴”,被传为盛世养老敬老的典型案例,1713年,在阳春园举行千人宴会。1785年,又在乾清宫举行了千人宴会,被邀请的老人将近3000名,有民间奉召进京的老人,前朝老臣,也有皇亲国戚。当时,推为上座的是一位将近150岁的长寿老人。足以见得,康熙、乾隆对于养老敬老的重视程度。清朝还效仿明代的举孝廉,并且设立孝廉方正科。正是以孝道为思想基础,中国传统孝道理论进入封建社会末期后,与君主专制的封建集权制度的结合达到了顶峰,成为构成三纲五常伦理的重要支柱,最终成为最高的治国指导纲领之一,统治者借此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传统文化热的背景下,作为封建国家发展基础的孝道,对于维系封建制国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不同朝代中,孝道文化的内涵与作用都是有变化和发展了的,当今传统文化热又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既然传统孝道文化对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发展不无裨益,封建社会秩序的稳定,在一定程度上也与在知识阶层弘扬孝道文化相关联。那么,当今价值多元化背景下,为了解决当今大学生思想观念较为混乱,价值观出现扭曲的问题,孝道文化也应被继承和发展。不过需要强调的是,作为社会发展基石的家庭伦理的孝道文化,必然也要切合时代主题,不断创新和发展,符合新时期国家发展的“新型孝道文化的基本内容应包含:敬爱、平等、共享、和谐的理念,这四个方面相辅相成,相互联系,不可分割。”[2]只有发展了的孝道文化,才能真正适合当今国家发展的需要,才能使我们国家建设的生力军——大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张践.儒家孝道观的形成与演变[J].中国哲学史,2000(3):79.

[2]马艳.中国孝文化的历史演进与当代重建[D].延边大学,2002:4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12-0221-02

作者简介:司金龙(1985,5-),河北廊坊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与现实,政治哲学。

猜你喜欢
孝道思想教育国家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塑成作为伦理主体的父母与子女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尽孝而亲不待
体育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浅谈中学生的孝道教育
关于高中班主任思想教育的创新方式摭谈
小议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