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公外部,辽宁大连116052)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公外部,辽宁大连116052)
跨文化语用学是语用学领域的重要分支,是研究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之间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叉学科。作者从跨文化语用学基础理论出发,阐述了跨文化语用失误的含义、跨文化语用失误的具体形式以及导致跨文化语用失误的原因。
跨文化语用学;语用失误;分析
(一)跨文化语用学定义
跨文化语用学研究不同文化社团对意义构建的不同期盼[1],这种期盼是由人们的文化图式引起的,而文化图式实际上是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背景知识结构。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范围和界限比较模糊,通常包括四个层面:言语行为语用学、社交-文化语用学、对比语用学和语际语用学[2],重点探讨跨文化、跨语言交际中表示“请求”和“道歉”等言语行为的语用问题。
(二)跨文化语用学理论
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相关理论包括:言语行为理论、面子理论与礼貌原则、会话含意理论、文化图式理论、关联理论、新格赖斯理论及自然语义元语言理论。这些理论在李炯英、方宗祥、袁周敏等主编的《跨文化语用学-基于NSM理论的反思》一书中都有详细的论述,这里不再一一阐述。
(三)跨文化语用学主要研究领域
跨文化语用学是语用学与跨文化研究、跨文化交际相结合的一个新兴的跨学科研究领域,主要涉及言语行为语用学、社会文化语用学、民族语用学、认知语用学、对比语用学及语际语用学等研究领域。
1.言语行为语用学研究的跨文化视角
言语行为理论及其发展拓宽了人们对语言的认知,促使人们从行事角度考察某一话语生成和理解的方向。从说话人的角度看,着重回答了说话人在说出一句话表示一定意思的同时怎么又表示另外的意思;从听话人的角度看,则回答了听话人在听到这样的话语之后又是如何理解说话人要表达的另外那层意思[3]。自然语义元语言理论的词汇源于通用的一套假设的语义基元,这种元语言形成共享一套标准的语言共核,不仅适用于英语,而且在其他语言中同样存在,其语法形式也是所有语言的普遍语法模式,分析方法则主张先建立一套普遍的通用的描写文化的语义元,进而展开一系列的跨文化研究[4]。这一理论能克服现有言语行为研究的不足之处。
2.社会文化语用学研究的跨文化视角
社会文化语用学的研究对象落脚于语用问题,关注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对人类交际的制约,涉及语言产出与语言理解两个人类交际的基本流程。因此基于不同社会文化语境抽象出来的语用理论,或多或少地带有一定社会背景下的文化烙印。
3.认知语用学研究的跨文化视角
认知语用学从认知的角度探讨语言使用的制约与理解以及语言使用的推理过程。李炯英、方宗祥、袁周敏等提出的自然语义元语言理论认为可以借鉴语义基元的思想,从各种语言的基本语义基元出发,先建立一套能够描写该语言话语产生和话语理解的语用模型,接着采用语言类型学的思想展开对比研究[4]。
4.对比语用学研究的跨文化视角
对比语用学的跨文化视角需要关注特定语言社区、特定民族的文化。对比语言学,其缺点在于,它想当然地设定,像“请求”、“道歉”、“赞扬”等英语行为范畴,是用来描述各种语言和文化的适宜工具,而事实是,这些英语言语行为范畴可能在其他一些本土语言或文化中根本不存在[5]。
5.语际语用学研究的跨文化视角
语际语用学研究取得了较大的理论建树与应用成果,帮助许多二语学习者意识到语用学习的重要性,并提高了其语际交际的语用敏感度,但是其研究方法在自然语义元语言学派的视角下看来具有一定的缺陷。
我们很多英语学习者在跟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打交道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尴尬和误会,造成交际的失败。跨文化语用失误是造成尴尬和误会的主要原因。李捷、何自然等认为“语用失误”是指没能获取发话人通过话语表达的隐含信息,语用失误的发生往往不是因为对方听不懂,或者不知道某些词义或句型结构,而是没能理解发话人的意图或推知话语的语境含意[6]。在交际中,语用失误往往比语音、语法或语义等语言错误更加严重,因为它可能冒犯对方,或影响人机关系,而导致交际失败。Thomas认为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语用失误通包括“语用语言失误”(pragmalingguistic failure)和“社交语用失误”(sociopragmatic failure)两种形式[7]。马冬认为跨文化交流中的语用失误包括社交-语用失误、社会-语用失误和语言-语用失误三种形式[8]。
(一)社交-语用失误
1.道别
由于对中西文化习俗的差异缺乏足够了解,我们中国人送别客人时常常说:“您慢走啊!”“您走好!”一类叮嘱的话,以关心的方式表示客气。而外国人则不明白“走好”和“慢走”的含义,因此造成交际中断和心里上的困惑。
2.称呼
中国文化讲究长幼有序,对长辈师长是不能直呼姓名的,我们常用“李老师”、“李先生”等尊称。而西方人称呼某人的姓,是尊称,称呼名字表示亲密,对于老师他们也习惯直呼姓名。这种称呼的差异同样适用于中西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二)社会-语用失误
社会-语用失误是有中西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习惯的差异而形成的。比如,我们中国人对赞扬的反应,往往是“哪里,哪里!”“还差得远呢!”,这类语用表达谦虚、谦让的语言,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当西方人听到这样回答,就很困惑了。在西方文化中,对于赞扬的回答,只回答“谢谢”就是得体的表现。
(三)语言-语用失误
语言-语用失误是在使用语言过程中,因不同民族的人在思维方式和观察事物的角度上的差异而形成的。这类失误除了不合汉语或英语习惯外,还会导致表达和理解的错误,从而影响正常交际。
中西文化及思维方式的差异是导致跨文化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文化及思维方式的差异体现在方方面面。下面就礼貌差异、称谓差异以及象征差异进行具体论述。
(一)礼貌差异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人们对于礼貌都非常重视。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同文化中,人们表达礼貌的方式却不相同,认为礼貌的方式也不一致。比如,“姓名”、“年龄”在我们看来都是无关紧要的东西,在西方人眼里却是极大的隐私,尊重对方的隐私是重要的礼貌行为。中国人对于赞美的反应,通常是西方人所困惑的内容。
(二)称谓差异
我们中国人习惯于称呼别人的头衔、职务或工作以示尊重,比如:王局长、张主任、刘工(工程师)等,在西方国家这种称呼用法仅限于Doctor、President等少数词可以使用。中国人对于长辈绝对禁止直呼其名,而西方国家小孩直呼长辈姓名或者学生直呼老师姓名并不为怪。
(三)象征差异
在中西文化中,动物象征意义存在显著差异。比如,龙在中国文化中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又是幸运和成功的标志;而在西方文化中,龙则是凶狠、邪恶的象征。汉语中对狗的象征意义多时是贬义的,如:狗眼看人低、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仗人势等;而英语中,dog的象征意义却不含贬义的成分,如:Love me,love my dog.Every dog has his day.He is a lucky dog.等等。
综上所述,跨文化交际中产生失误的根源主要是交际双方没有取得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人类对于文化的倾向共识与认可,是人类对自然认识的升华,是支配人类行为的思想准则和价值取向[8]。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认同是相互的,人类需要这种相互的文化认同,以便超越跨文化交流的重重障碍,减少跨文化语用失误,才能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
[1]Yule,G.Pragmatic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128.
[2]Blum-Kulka,S,House,J.&Kasper,G.Cross-Cultural Pragmatics:Request and Apologies[M].New Jersey: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Norwood,1989:1-34.
[3]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4]李炯英,方宗祥,袁周敏,等.跨文化语用学——基于NSM理论的反思[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78.
[5]李炯英.基于NSM理论的跨文化语用学研究述评[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75.
[6]李捷,何自然,霍永寿.语用学十二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92.
[7]Thomas,J.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Applied Linguistics 4,1983:91-92.
[8]马冬.中外文化交流及语用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8.
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的语用失误分析*
杨东焕
Cross-cultural pragmatics i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the field of pragmatics and is a interdiscipline which studies different cultures and languages.Based on the theory of cross-cultural pragmatics,the author expounds the meaning,specific forms and the causes of 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
cross-cultural pragmatics;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analysis
H0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16)18-0253-02
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校外语教学改革专项2015年度重点课题“高校学生英语作文中出现的跨文化语用失误研究-基于SWECCL与COCA语料库的分析”(编号:WYZD150017)。
杨东焕(1975-),女,辽宁大连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公外部副教授,英语语言文学硕士,主要从事跨文化交际及语料库语言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