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德语教学中的语境化交际能力培养

2016-03-18 18:22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110000
高教学刊 2016年18期
关键词:德语外语语法

(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110000)

(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110000)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了语境化策略在德语教学中的应用;语境化思维模式的培养;语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应用现代化技术创设德语口语教学语境,同时还指出了外语教学中使用语境化策略应当注意的问题,总结了语境化策略在德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德语教学;交际能力;语境化;教学效果

步入21世纪之后的十几年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变得空前的密切。中国加入WTO,成功举办奥运会,申办亚投行等一系列举措更是成功的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各国企业纷纷来到中国这个世界最大的市场开展业务,随之也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和就业机会。德国作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历来与中国有着友好而密切的往来,如今在欧洲市场疲软,中国市场快速崛起的情势下,对华贸易占德国对外贸易的比重越来越大,中国成为德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国,因此德国政府也积极推动中德间的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2016年6月,德国总理默克尔到访中国,来东北老工业基地沈阳参观访问。在这次访华前默克尔曾表示,中国正在推进结构性改革“非常重要、也非常有勇气”,德国愿意参与到其中来。这次默克尔访问沈阳,正被看作是促进“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的对接与合作。据悉,在其离开的第二天,便有13个项目落户中德装备园。德方希望能够用自己所拥有的先进技术配合中国广大的市场以谋求新的经济增长。跨国经济合作的实现,需要各方政策市场的积极配合,以及大量的相关人才辅助。在对德招商引资过程中,对于德语人才的需求也同样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热度。

中国现如今已有几十所大学设立了德语专业,目的是培养掌握德语知识的专业复合型人才。学校为学生开设了多门相关课程,使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德语语言知识,地理历史,民俗文化,希望为学生为将来进入职场,继续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更多的学校开设了二外教学课教授德语,为非德语专业的其他学生想要毕业之后去德留学,到德国相关企业就职提供了便利条件。但经过了几年的学习之后,毕业进入职场开始工作的学生往往发现,在实际的工作场景中,自己总是面临着不知如何开口说话的尴尬境地。是自己掌握的语法知识不够多?可是多数学生都已经顺利通过了相关考试,掌握了常用的德语语法。那么是词汇量的问题?需要掌握多少词汇才能顺畅的与人进行交流呢?有的学生背了很多单词,结果面试的时候回答问题仍然觉得无法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觉得自己学的是“哑巴德语”,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哪些是有用的,哪些又是用不上的?其实还是应当回到课堂上来,讨论教学方法,目的与导向的问题。

就语言的作用而论,不妨说语言是一种交际中所需使用的起着传递和负荷信息的工具。因此,语言能力是“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的合二为一,这意味着学习外语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单词、语法的理解和记忆上,还要大量地到实际生活中去应用。很多学生学习德语的目的是为了就业,而许多企业对本科生的语法水平,科研能力并没有直接要求,提供的岗位也多数是需要用到口语表达和听说理解,面试时面试人员能够直观感受到的就是学生的发音是否标准,用词是否准确,表达是否流畅,能否理解面试人员提出的问题并作出正确的反应,这些都是语言交际能力的组成部分,传统的课堂教学等方式过于注重语法规则和词汇的使用,结果导致学生能够做到语法熟烂于心,考试无往不利,但是到了实际生活中应用时却处处碰壁,无法满足实际工作中的交际需求。

1971年语言学家海默斯(Hymes)发表了《论交际能力》一文,概括了人们如何是在社会环境中有效地、恰当地使用语言来进行交际的。他认为,交际能力是指:能否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恰当地使用某种语言的能力,以及在不同的场合、地点对不同的人进行成功的交际的能力。交际能力的内容包括:1.语法上的可能性程度,即从词汇、构词规则、语音、句法等语言系统本身的角度来判断某种说法是否正确,即字面上说的遣词造句的能力;2.实施上的可行性,指的是语言使用者个人的记忆力和认知能力等等;3.在实际交际中能否被接受,意即表达行为在当前语境中是否得体,能否被接受,是否合乎社会文化习惯;4.言语行为是否是现实常用的,在现实中究竟能不能发生。用海默斯自己的话说,就是“何时说,何时不说以及关于何时何地以何方式与何人说何内容”。这一概念的提出,对语言教学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许多语言学家、语言教师纷纷从传统的侧重模仿的教学方式转变到从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角度来重新考虑进行语言教学。一个人的交际能力包括了人的语音、语调、语法使用是否规范、恰当;掌握说话规则,了解语言的文化特征,在特定的情景下能够恰当得体地使用他人所习惯的表达方式和正确的语体;熟悉交际的策略,能使用会话技巧及利用非语言手段来克服因语言能力不足引起的交际困难等。其中语境对交际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交际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它涉及到说话的人,说话的时间、地点、目的等等,在实际语境中使用到的交际能力既包括使用语言的交际,也包括非语言的交际。

不管从语言因素还是非语言因素的交际考虑,构建具体的语境都是理解语言不可或缺的因素。既然言语交际如此依赖语境,那么就有必要在实际教学中注重进行语境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中国的外语教学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语境的缺乏。对中国学生来说,因为缺少周边的语言环境,外语教学是在模拟的环境中进行,外语的交际能力不是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靠自身培养出来的,不可能像以外语作为母语的人一样从周边环境中获得潜移默化的“习得”。况且高校学生的外语学习时间有限,在有限的时间内课堂教学是很多学生能够获得外语交际能力的惟一途径。

多数情况下只能靠在课堂上教学来完成。而上课时间有限,要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培养外语交际能力,帮助学生提高和掌握目标语技能并直接使用该技能进行思辨和交际,就需要教师特别地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由单纯使学生掌握语言知识以及相关技能,向使用语言从事思辨活动并完成复杂的,具体的交际任务转化。

外语教学应该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在语境中学习语言的机会,和利用所学的知识来适应现实中不同的语言使用场景。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在真实的交际情景中使用他们所学的语言形式。而要最好的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把语言表达放在构建好的具体的交际语境中去呈现和练习,将学习者尽可能地置于真实的交际场景中,从而使他们能够亲身经历一个交际活动的全过程,这就是外语学习过程中的语境化。如果缺少适当的语境营造,教学就变成了为了说话而说话,学生缺乏自发表达的主动性,教师也会因难以调动课堂气氛而缺乏教学积极性。因此如何为教学营造一个相对真实的语言环境是每个教师都应重视的问题。

进行语境化教学的目的是希望在培养学生外语语感的同时,启发他们正确理解交际过程中各个要素所蕴藏的信息。语境化交际能力教学应当遵循的原则是:1.把交际能力作为外语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和根本出发点;2.将以教师作为教学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只负责中担任引导和辅助角色;3.坚持学习过程中语音、词汇、语法与语境之间的相互体现关系,有效开展语篇语境化;4.要通过还原真实的交际场景来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语言使用过程,注重运用所掌握的外语知识来进行真实的交际活动,在尽量模拟现实的交际情景中来进行教学和学习,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最终成功培养出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针对此目的,在大学德语教学课堂上可以尝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语料,包括有所要讲授的语法现象和词汇表达,建议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模仿正确的表达,从中自行提炼出语法规则;二、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来完成教师针对不同场景设计出的不同练习,让学生能够自行使用适才所学得的语法词汇来进行表达,并能够从对方同伴那里获得回应,从而得知自己的交际行为是否成功,在互相协作中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需要由教师为学生创造出富有意义的语言情境,在具体的语境中引导学生完成交际任务,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使学生产生自我代入感,愿意进行自发性的主动思考,通过想象作出在真实情况下可能会有的相关反应,从而得知自己的表达方式是否得当,在实际环境中能否应用,在什么样的场合下这样的运用方式才是合适的,符合逻辑的,表达的内容还有哪方面的欠缺,最终达到能够利用语言作为工具来顺畅地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表达感情的目的,从而实质上的提升自身的交际能力。语境必须是具体化,细节化的,才能使学生所学的内容和社会交际需要以及他们所具有的经验相联系,如此一来学生本身的学习动力、学习积极性也将得到极大的提高。营造语境的方式同样也是多种多样的,现阶段可利用也是最方便的教学手段是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进行。对比使用传统的黑板,粉笔,课本来进行授课,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点是直观,快速,规范,省去漫长的写板书时间,也能够避免学生在翻阅课本时可能出现的精力不集中现象,通过携带信息的图片、文字、表格等第一时间直观快捷地把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方便学生进行阅读理解和记忆,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现阶段多媒体教学手段发展的多样化使得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充足、原汁原味的外语语料,如德国电视新闻,德语电影,歌曲等音像资料,提供多方位,多角度的感官刺激,能够在短时间内成功的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为教学提供呈现真实的交际场景和地道的外语语言输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另一大优点是,通过观看影音资料的同时,交际中非语言的因素如发音、语调、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都可一览无遗,这要比单纯的书本或听力材料更有趣,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更深刻,在不知不觉中便自主接纳了很多非语言的交际要素。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平台所能够提供的多种现代的声像设备综合应用极大地扩大了语言输入量、丰富了语言输入内容,从而能够做到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利于保持学生对学习的新鲜感和长期的注意力。理想的外语教育,尤其是大学阶段的外语教育,应该使学生除具有坚实的外语语言知识基础之外,同时还能获得使用外语来进行评判和思辨的能力,具有同以外语为母语的本国人一样的思维习惯,从而更好的理解语言所蕴含的真正涵义。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用语言去学”达到“学会用语言”的教学目的,而非单纯的“学语言”,从单纯的被动学习角度转变为适应交际需要的主动学习,从而真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1]胡壮麟.语言学教程(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Hadley.A.O.Teaching Language In Context[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3.

[3]何健.论语言输入的语境化特征[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5).

大学德语教学中的语境化交际能力培养

周文姝 王松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pplication of contextualized strategies in German teaching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the training of contextualized thinking mode;contextualized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and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technology in creating spoken German teaching context.Moreover,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that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in using contextualized strategies and summarizes the significance of contextualized strategies in German teaching.

German teaching;communicative competence;contextualization;teaching effect

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16)18-0109-02

周文姝(1984,11-),女,籍贯:湖北武汉,学历: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德语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德语外语语法
德国1/5小学生不会德语
跟踪导练(二)4
Eva Luedi Kong: Journey to the East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Book 5 Unit 1~Unit 3语法巩固练习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哲学“专业德语”教学研究初探
丹麦小店流行取“难听的”德语名
多一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