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气象为农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2016-03-18 23:54
安徽农业科学 2016年11期
关键词:宿州市思考实践

王 颖

(安徽省宿州市气象局,安徽宿州 234000)

宿州市气象为农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王 颖

(安徽省宿州市气象局,安徽宿州 234000)

摘要从监测网络、科技支撑、产品开发、发布渠道建设、机制建设、服务形式等方面对宿州市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的探索和实践进行了总结,指出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了存在的挑战和机遇,并从需求牵引、丰富科技内涵、示范带动、开放融合和长效机制等方面阐述了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和发展思路。

关键词气象为农服务;实践;思考;宿州市

气象为农服务是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科学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1]。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充分发挥气象服务“三农”的职能和作用。近年来,各地气象部门积极探索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并取得明显成效[2-5]。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农田(设施)小气候自动观测站、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等农村气象灾害监测及农业气象专业化观测网逐步形成,基层气象为农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政府主导、多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机制初步形成,农业气象灾害防御管理进一步加强,农业气象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气象为农服务内容不断丰富,面向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生产联合体等新型农业经营实体的“直通式”服务蓬勃开展[5]。但各地气象为农服务方面也普遍存在着农业气象灾害监测网络覆盖率低、服务人员短缺、科技支撑薄弱、服务产品缺乏针对性、发布渠道不畅、服务形式单一、工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3]。宿州市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气侯多变,干旱、暴雨、大风、低温、高温、冰雹、雷电、龙卷等气象灾害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广大农民生命财产安全,也给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笔者结合宿州市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实践,从监测网络、科技支撑、产品开发、发布渠道建设、机制建设、服务形式等方面对宿州市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的探索和实践进行了阶段性总结,分析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推动宿州市气象为农服务科学发展,同时也为各地气象为农服务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1“两个体系”建设和服务情况

近年来,宿州市气象局以实施“三农”气象服务专项为契机,围绕宿州市“三农”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扎实推进“两个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和成效,主要体现在监测网络建设、强化科技支撑、丰富服务产品、完善发布渠道、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形式、完善工作机制等7个方面。

1.1建设监测网络编织农村气象灾害监测网和农业气象监测网,为气象为农服务业务和科研提供基础数据信息。全市建成由83座自动气象站组成的中尺度气象监测网;8套土壤水分自动站组成的农田墒情监测网;4个8要素设施小气候自动站组成的设施农业小气候监测站网;3个8要素农田小气候自动站组成的农田小气候监测网;5个农业气象服务试点村和5块农业气象服务示范田组成的农情监测网;95个乡镇信息站和10个村级信息站组成的灾情调查网;12个涉农部门和单位组成的农业与气象要素监测信息和产品交流网。多个监测网络基本满足了气象为农服务对气象环境要素、墒情、病(虫)情、灾情、苗情等基础农业气象信息的需要。

1.2强化科技支撑

1.2.1开展试验。建设了2 hm2的国家级气象为农示范基地,包括一个干旱试验场、渍涝试验场、塑料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土壤水分蒸渗试验场、自然降水模拟试验场等,加强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安徽省农网中心、宿州市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校所的合作,开展了冬小麦与夏玉米干旱、夏玉米渍涝、设施番茄种植农业气象高效栽培技术研究等田间试验。

1.2.2系统开发。组织宿州市农业气象试验站科技人员开发了塑料日光温室温度预报系统、宿州市农业气象服务指标服务系统、淮北地区干旱监测预警系统、设施农业气象服务系统、宿州市冬小麦播种期农用天气预报系统等业务服务系统。

1.2.3建立指标体系。收集整理了冬小麦、夏玉米、夏大豆、花生、芝麻等农经作物农业气象服务指标,番茄、黄瓜、草莓、西兰花、花椰菜、西瓜、油桃、莴苣等设施蔬菜农业气象服务指标,主要农作物各发育期适宜墒情指标,以及施肥、喷药、灌溉、夏收夏种、秋收秋种、晾晒、储存等农事活动农用天气预报适宜等级指标。

1.3丰富服务产品服务产品质量是气象为农服务的生命线,针对性、适用性、及时性、精细化是衡量农业气象服务产品的四要素。为了提高服务产品制作质量,宿州市气象局按照粮食作物、设施蔬菜、农业气象灾害等服务领域对农业气象技术人员进行了分组,明确了职责和分工,发挥各自优势,制作针对性的服务产品,提高服务产品的专业化制作水平。目前已经形成了农用天气预报、设施农业服务专刊、农业保险服务专刊、农作物产量预报、重大农业气象信息专报、农业气象灾害评估、农业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农业气象分析、农业气象环境评价、农业气象旬报、“三农”信息导报、全国农副产品价格日报等12种农业气象和农网综合信息服务产品。

1.4完善发布渠道建立畅通高效的立体信息发布渠道,不断扩大信息覆盖面。市局及所属四县一区气象局建成了面向各级党委政府领导、行政村负责人、农村中小学校长等气象灾害防御责任人的气象灾害预警免费短信发布平台;建成了农网、气象网、淮北地区设施农业气象服务网、乡镇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区政务办公系统等互联网信息发布平台。泗县气象局与广电局合作高标准建设了由500个终端组成的农村应急预警广播网,覆盖全部行政村和较大的自然村,产权共有,维护由广电局负责,目前接近建成。埇桥区气象局在政府资金支持下,利用广电部门的“村村通”建设了气象预警“即时通”乡镇广播系统;建成了由31块气象电子显示屏组成的信息发布接收平台;利用三农气象专项建成了农业气象综合信息短信发布平台(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信息员、农保员共940户)。

1.5拓展服务领域

1.5.1粮食安全保障气象服务。宿州市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冬小麦、夏玉米生产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宿州市气象局紧紧围绕粮食生产开展全程化、针对性的气象服务,制定了小麦高产攻关和玉米振兴计划气象保障服务方案,编制了冬小麦、夏玉米气象服务手册;与埇桥区农技推广站联合开展施肥、喷药、灌溉、夏收夏种、秋收秋种、晾晒、储存等农用天气等级预报服务,由单一定时服务扩展到粮食生产的全过程,受到涉农单位和广大农民群众的肯定和欢迎。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对外发布主要农作物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材料15期300多份,开展农业气象灾害调查累计20余次。在夏收夏种与秋收秋种关键期分别开展专题服务,印发材料40期(次),发布粮食作物管理农用天气预报34期(次)。1.5.2设施农业气象服务。宿州市是华东地区著名的菜篮子,设施农业发展达3.2万hm2,宿州市气象局因应蔬菜管理部门和广大专业种植村的需要,积极开展设施农业气象服务。在4个蔬菜种植基地选择不同的棚型建立了4座多要素设施小气候自动监测站,及时获取观测数据,编印了《设施农业气象服务手册》,开办了《设施农业气象服务专刊》、“淮北地区设施农业气象信息网”,开展了日光温室最高最低气温预报技术课题研究。2015年已向设施农业基地和大户以及蔬菜生产管理部门提供《设施农业气象服务专刊》、设施农业主要气象灾害预警及小气候调控建议等信息服务产品120多期(次)。在设施农业气象专业化服务中,还推出大棚西瓜育苗期气象条件预报、大棚草莓采摘期高温热害气象预报、大棚西瓜成熟期高温热害气象预报等服务。

1.6创新服务形式

1.6.1直通式服务。设立了4个直通式服务示范村,农试站直接对示范村开展服务,点对点服务,以点覆面。以西瓜专业村沟西村、粮食种植专业村夏刘寨村、蔬菜专业村光明村、农业部设施蔬菜示范园八张村、现代农业示范区付湖村等为农业气象服务示范点,通过电话联系、服务上门等形式,开展点对点“直通式”服务,了解需求,制作针对性的产品,意见收集反馈,修正服务产品,力争提高农业气象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指导性。然后通过各种服务载体向种养大户传播,进一步提高了农业气象服务覆盖面。

1.6.2个性化服务。积极利用埇桥区农业气象服务短信平台,为全区94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提供气象、农业气象、农业科技、农业市场行情等短信息服务。为了提高服务针对性,通过电话对近千个农业气象短信服务对象的具体种养类别、信息需求进行逐一调查摸底,细化了用户分组,在发布天气预报、预警、周报等共性信息的基础上提供个性化的信息。

1.7完善工作机制

1.7.1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为农服务机制。以“三农”气象服务专项试点为契机,埇桥区和泗县成立了由分管县区长任组长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推动政府下发了气象为农服务系列文件,争取政府对气象为农服务的资金投入。2014、2015年埇桥区争取气象为农服务匹配资金100多万元。宿州市气象局与12个涉农单位共同设立了信息交流信箱,成立了农业气象专家联盟,在关键农时季节、关键天气期间,及时联合会商和联合调查。埇桥区和泗县局还成立了农民专家队伍,了解一线农业气象问题,上报当地农情,反馈服务意见。

1.7.2实行上下联动机制。以宿州市农业气象试验站为技术支撑,开展市县联动。一是由上到下,宿州市农业气象试验站制作和下发指导产品,县级负责订正和服务。二是由下到上,县区气象局可根据当地需要提出专门的需求,由宿州市农业气象试验站负责组织制作针对性的服务产品。

2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目前,宿州市气象为农服务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气象为农服务工作还存在产品针对性、实用性不强,科技含量不足,服务覆盖面不宽,队伍建设滞后,乡镇综合信息服务站管理薄弱,大喇叭、显示屏、自助终端等设备利用率不高,政府主导力度不够,投入不足,长效机制建设滞后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与当地各级党委政府对气象为农服务的要求相比,与社会各界对气象为农服务的期望相比,与“三农”工作发展对气象为农服务的需求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随着各级党委政府对“三农”工作的不断重视、农村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以及气象事业发展的不断推进,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面临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2.1农村防灾减灾对气象工作提出了更为迫切和更高的要求宿州市包括4县1区,南北之间气候有一定程度的差异,迫切要求气象部门提供空间分辨率精确到乡镇的精细化预报预警产品,同时农村地区也迫切需要中长期预报产品,以便科学安排生产、趋利避害。

2.2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对气象工作提出了多元化的需求当前,正处在传统农业向“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当地政府制定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组织农业防灾减灾等重大决策迫切需要高质量的农业气象服务。设施农业、特色种养业迅猛发展,迫切要求需要气象部门提供更为专业、更为实用的针对性服务产品,以及增产增效和防灾减灾新技术。

2.3粮食安全对气象工作提出了更为精细化的要求宿州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小麦高产攻关活动和玉米振兴计划均需要农业气象围绕增产和减灾两大目标提供决策服务和技术支持,围绕农业生产的全过程提供精细化的服务。

3深化发展的对策

针对目前宿州市气象为农服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着眼于长远发展,下一步应以农村和农民满意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以办实事、求实效为宗旨,以需求为引领,以4个服务为抓手,以科技内涵为核心,以示范带动、开放融合为途径,以长效发展为保障,深入推进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努力开创“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有关部门积极配合,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农村基层真心欢迎,气象服务有声有色,服务效益有目共睹”的气象为农服务新局面。

3.1以需求为引领不符合需求的服务和产品就没有市场。要以“三农”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为导向,引领气象为农服务深入发展,在实践中打造和创新气象为农服务产品品牌,逐渐形成和不断扩大气象为农服务影响力。认真分析宿州市农村气象灾害的特点和防灾减灾形势,深刻了解当地各级党委政府防灾减灾救灾决策服务和广大农民群众防灾减灾的需要。分析宿州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种类、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科学设计问卷,通过电话调查、座谈、深入农业生产一线等形式,掌握农村基层的真正需求,根据需求组织制作和开发服务产品,做到成熟一个产品推广一个产品。

3.2抓好4个服务气象为农服务内容丰富,领域广泛,中国气象局把其建设和服务内容概括为“两个体系”,即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安徽气象部门在开展气象为农服务工作中,把人工影响天气服务体系和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融入到“两个体系”的范畴之中,拓展了气象为农服务领域,增加了气象为农服务手段,进而丰富了“两个体系”的内涵。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是安徽的特色,要继续抓紧农网工作不放松,总结经验,认清不足,坚持改革创新,力争做大做强,从而带动“两个体系”的发展。宿州市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应从这4个服务体系建设入手,互相融合,互为支撑,力求发挥总体效应,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气象为农服务模式。

3.3丰富科技内涵没有科技含量的服务产品没有生命力,有科技内涵的服务产品才能真正地在农业生产中发挥实效,才能真正地受到农村基层的欢迎。要做好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必须建立一线工作机制,真正做到知农时、懂农事、察农需、接地气。要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凝练生产中存在的农业气象问题,开展针对性的研究,开发出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农业气象适用技术、服务产品。在单位科研计划中要对农业气象科研项目给予一定的倾斜;与农业科研院校所开展各种形式的科研合作,并建立适合当地的农业科技储备库;农业气象技术人员要注意与涉农专家、种养能手的交流,深入、系统地学习当地农业高产栽培常规技术和高新技术,注意农业科技的积累,提高自身的农业科技知识水平。

3.4试点示范带动要坚持试点引路,不断带动深入发展。全市气象为农服务工作要试点县建设先行,经过探索实践,总结经验,逐步在全市推广。县区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应以示范镇、示范村、示范户、示范站为试点,由点到面,逐步在全县区铺开。在试点工作中要注意采取群众路线,发挥基层的创造性,选择当地有积极性、科技意识强、有影响力的种养专业村、专业社、种养大户,深入了解他们的需要,真心征求他们的意见,共同探索和创新气象为农服务,真正创造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气象为农方法、形式。

3.5长效机制建设“两个体系”建设工作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6-7],只有深化部门合作,利用社会资源,与地方各部门的创建工作和公共服务工作融为一体,将气象部门防灾减灾工作融入地方防灾减灾体系,农业气象服务工作融入地方公共服务体系中,成为其工作的一部分,才能真正建立起长效机制[4]。

气象为农服务是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一部分,不能把气象服务与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割裂开来,同样也不能把气象为农服务自身的各个有机组成部分割裂开来,只有开放融合发展,才能使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充满生机和活力。一是融入地方政府的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将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与民政、农业、水利、林业等部门的防灾减灾工作紧密结合;二是融入各级政府应急管理工作,充分依托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推动“两个体系”建设与基层应急管理体系的融合发展;三是融入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依托农网带动“两个体系”的发展;四是融入现代农业发展需求,探索建立面向当地优势农业和特色农业的针对性气象服务发展模式和面向不同群体用户的服务提供模式。长效机制建设是“两个体系”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两个体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积极争取有利的政策环境,做实、做细、做深入,真正体现成效,有效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要探索加强基层气象为农服务机构建设的途径,为“两个体系”建设向基层的延伸提供组织保障。要建立健全气象为农服务稳定投入机制,使“两个体系”建设的运行维持有稳定的投入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武龙.基层气象部门为农服务调研分析[J].上海农业科技,2011(6):12-13.

[2] 邓见英,曾海鹏,胡国强,等.娄底市气象为农服务的现状与对策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14(23):7924-7926.

[3] 李树丛.滦平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现状和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6):233-234,257.

[4] 商兆堂.江苏省建立气象为农服务长效机制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5):1-3.

[5] 王冰,林修栋,刘君秀.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探析[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5,29(1):5-7.

[6] 矫梅燕.健全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J].求是,2010(5):56-57.

[7] 齐军岐,陈卫东.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问题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2,32(2):122.

Practice and Thinking of Suzhou Meteorological Service for Agriculture

WANG Ying

(Suzhou Meteorological Bureau in Anhui Province, Suzhou, Anhui 234000)

Abstract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s of “two system” of meteorological service for agriculture in Suzhou City were summarized from aspects of monitoring network,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 products development, release channel construction, mechanism establishment, service form and so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were proposed,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were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thought of “two system” of meteorological service for agriculture was elaborated from aspects of demand traction, enrichment of connot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pen and integration, long-term mechanism.

Key wordsMeteorological service for agriculture; Practice; Thinking; Suzhou City

作者简介王颖(1963- ),男,安徽颍上人,工程师,从事公共气象服务及气象为农服务研究。

收稿日期2016-02-24

中图分类号S 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6)11-195-03

猜你喜欢
宿州市思考实践
宿州市昆仑种业有限公司
拼 搏
揽 月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宿州市2000国家坐标系转换方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