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遒
(北京大学,北京 100871)
以“自爱”来纾缓青年教师的困惑
王义遒
(北京大学,北京 100871)
现在中国高校的青年教师除了要承担大部分教学任务外,还要有科研成果,但由于其年轻没名气,许多人只能依附于大牌教授,参加科研团队,做一些“草根”活,除此之外,青年教师还得承担许多社会工作和家庭负荷。虽然青年教师苦、累、忙,时间不够花,但结果往往是无名无利,没有地位,身心交瘁,十分困惑。青年教师面对“过度”的负担与要求,有来自于制度和社会大环境方面的原因,而非个人努力所能完全解决。对于此,青年教师要通过自爱,即通过自珍、自愿,自主、自为,自制、自律,自知、自信,自由、自我解放来解除困惑,以此实现真知、真信、真行和真情。
青年教师;困惑;自爱;四真
1904年春,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首任“总监督”(相当于校长,此前称“管学大臣”,相当于教育部长兼京师大学堂总管,此后“大学堂”就成为单纯高教机构)张亨嘉在就职演说中以“为国求学,努力自爱”八个字勉励学生。此八个字说明中国大学的办学宗旨与西方大学以学术共同体为目标完全不同,是“为国”;而大学生求学则与中小学生的“被教育”根本不同,要靠“自爱”。作者曾就《论自爱》为题对大学生如何“自爱”作了深度解读和申述,而对于青年教师而言,“自爱”同样重要。和大学生的学习成长大不相同,青年教师的成长更为复杂,他们的发展面临着更多的困惑,而解决问题的根本还在“自爱”两字。
当今中国社会急剧转型,下一代人的命运成为大众关注焦点之一,教育首当其冲。高校是人才培养的直接主体,人们都热切希望接受高等教育。世纪转折以来,我国高校规模迅猛扩张,20年内毛入学率增长接近10倍,为世界少有(仅埃塞俄比亚等国可比)。与此同时,专任教师人数增加却相当有限。20世纪90年代生师比不到10∶1,“扩招”后一度增大到20∶1,近年来长期停留在接近18∶1。可见,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教师负担大大加重了。不仅如此,由于国家和社会期待高等教育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大学教师在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职责、负担和压力也越来越重。青年教师是当下中国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在目前153万多高校专任教师中,40岁以下的教师约占64%(10年来大体上都维持着这个接近于2/3的水平)。这是一群约一百万人的庞大群体。他们承载着国家、民族的未来。他们既是“中国梦”的逐梦人,又是“中国梦”的圆梦人和圆梦人的培育者。他们的现状、思虑与困惑以及发展与前途也关系着中国的命运,很值得关注。
然而当下中国高等学校的年轻教师并不将自己看成是时代的领风者、弄潮儿,反而认为是困战者、艰难的生存者。在网络上他们自贬、自嘲为“青椒”“工蜂”“知识民工”等,这反映出他们的困惑和苦恼。确实,现在中国高校青年教师承担着大部分教学任务,从备课、制作课件,直到面对学生的讲授、辅导、答疑、批改作业、指导实践等。教学工作本来就非常花费时间,不仅要熟悉课程本身的教学内容,还要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可以说是无底洞。著名物理学家黄昆先生曾说过,他20世纪50年代初在北京大学讲“普通物理”,备一堂课总要花二三十个小时。对于“大家”况且如此,遑论年轻教师。但现在高校里光教学好还不行,要是没有科研成果,就不能参加职称评聘;如果职称上不去,几年后就得被扫地出门,因为这被认为是不堪造就,就得被淘汰,像张益唐那样在数学上能做出杰出成就的人,在中国是无立足之地的。对于科研而言,青年教师一般没有名气,很难独立申请课题、获得经费,所以一般得依附于某位大牌教授,参加某个科研团队。大多数青年教师由于年轻,只能干些“草根”活:填写各种课题申请、定期总结报表、调查文献、做实验(理工科)、写论文,乃至做些采购器材、财务报销等杂务。一所名校的青年教师曾告诉作者,他的任务特别重,一要带研究生,二是要“培养院士”。因为科研组的带头人要申报院士,就得靠这批年轻教师和研究生们没日没夜地干出成果来,并且要在国际高级别刊物上发表文章,以致像Science,Nature等本来也不见得是某些学术界所特别看重的刊物,经我们中国人一炒,身价倍增。青年教师不仅被这些教学科研任务弄得焦头烂额,而且还承担着许多社会工作和家庭负荷,比如担任班主任、指导学生社团活动等,至于个人住房、结婚、生子、儿女教育、父母赡养等等,现在也都是一大堆难题。总之,虽然青年教师总是苦、累、忙,时间不够花,但结果往往是无名无利,没有地位,在立项、成果署名、报奖等方面总是处在不起眼的位置,既要照顾研究生(为了他们能够毕业取得学位),又要给“老板”撑台面。所以他们总感到自己是劳而无功或少功,筋疲力尽,身心交瘁,十分郁闷与困惑。
青年教师初出茅庐,走上社会,一开始不知如何适应,有点困惑并不奇怪。但是上述种种看来是“过度”的负担与要求,具有制度和社会大环境方面的原因,并非他们个人努力所能完全解决的。就制度而言,目前高校纷纷出台了各种师资和人才计划,要求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出成绩,提职晋级不但要有一定数量的教学工作,以及学生和同行教师的评价,还要有高档期刊论文、著作、专利、奖励等定量指标,有的甚至还要求有独立的科研项目与经费;有些高校甚至还制定了一定期限内“非升即走”的制度。国家层面上,也将人分成三六九等,不但有“百人计划”“千人计划”等各不相同的人才项目,而且还有种种“杰出”“优秀”“特殊”等头衔,由此而来的收入待遇极其不同。
这些确实都是制度上的问题。就学校层面而言,当下大学,尤其是名校,竞争激烈,各校都在出招收挖人才;在学校内部则大力倡导竞争,拔优汰劣,试图通过相对“残酷”的政策来拔出“杰出”者。这里,适当的“残酷度”是他们能够留住优者又不致散失称职者的界限。这种“度”因校而异。我们可以通过大声呼吁和建议,而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实践,使大学领导逐步制定比较合理、适用于该校具体情况的制度。针对这种制度的改革呼吁可以包括:给青年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任务上以适当平衡;在课题申报评审等环节给青年教师以一定的倾斜和照顾,多点“青年”项目;少设立或废止过于“量化”的指标;在论文与成果署名上体现公平、公正原则,尽量避免“老板”包办、独占;通过多种途径给他们适当解决住房、子女就学等生活上的各种难题。当前各校都已经出台了一些解决措施,例如,有的学校对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做出了免除直接授课任务、一定条件下解决住房困难等措施。当然,高校之所以会出台一些“残酷”措施,也跟国家的一些政策有关。比如,不少科研课题的申请、评审、奖励和人才选拔、鼓励,以及对大学的业绩、利益、地位和权力的考核评定等制度和措施都是国家相关部门制定出来的。因此,上述呼吁也应是针对这些国家部门的。通过呼吁和建议,我们应该力图使某些政策和措施更加合理。但是尽管如此,要根本改变制定政策的大环境是不可能的,社会上竞争是必然的,因而青年教师有压力是不可避免的。
正如清华大学施一公院士所说:“青年人才一定要有伯乐发现,要有环境支持才行。仅仅靠自强不息,靠自己玩命干,个别的可以起来,但整个群体起不来。”[1]然而,目前中国社会整体环境却难以改变。尽管已经呼吁多年了,社会整体环境还是浮夸急躁、急功近利、唯利是图,GDP主义之风盛行。这不完全是市场经济导致的结果,它还受我们文化传统和时代背景的影响。与西方大学不同,中国大学是在国家民族濒临危亡的情景下开始建立起来的,他们负有挽救国家民族命运的神圣使命。教育“救国”“兴国”“强国”呼声不断,这显示我们办大学和上大学都是带有强烈功利目标的,即“为国”。这是我国大学的一大特色和优势,但也会萌生不少问题,过分功利化就是其中之一。此外,我国已经翻身了,如今的目标是要崛起成为强国,实现“中国梦”,与发达国家平起平坐,这是中国的大局和大势。但即使我们一再说明中国是“和平崛起”“不称霸”,中国崛起还会引起别国恐惧,对人家造成“威胁”。比如,要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能像美国人那样生活,所消耗的资源就得要现在的三个地球来支撑!资源有限,你享受了,别人就得减少,尽管有不少国家能在中国发展中得到一杯羹,但他还会这么想,这就会引起激烈的国际竞争。竞争实际上就是抢资源,先得为主。于是大家难免会急躁冒进、急功近利。而另一方面,人们在解决温饱之余,贪婪地追逐着珍稀的动植矿产,大肆挥霍地球资源(只要看到奢华包装成为时尚,大量制造垃圾就够了),这都是在为增长GDP,扩大政绩!可惜这已成为一种国际现象。所以人类的行为还与弱肉强食、恶性竞争等低等动物相差无几,并没有真正进入“文明”的时代,我们还要持续顽强努力,冀望取得进步。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行为必将会带来重大全球影响。这就是我们的大环境!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老一辈的学者们置身于这样的时代大势,他们很多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参加工作,当时并没有当下青年这么多困惑,“一切听从党的安排”,只要不怕苦、不怕难、不怕丢面子,努力完成工作就可以了。当然,独立人格和自由选择是稀有的;而频繁的政治运动,有时也会使人折腾得人仰马翻。处在当今历史大背景下,青年教师所能做的,一方面是要通过呼吁尽可能地改善局部环境、制度与措施;另一方面,更主要的还是要靠自爱。这都需要持续拼搏!
作者曾在《论自爱》一文中将“自爱”看成是人实现自身价值、由浅入深的全部发展与提高过程,它包括:自珍、自愿;自主、自为;自制、自律;自知、自信(自强) 和自由、自我解放[2]。这多少与孔子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有点类似。
1. 自珍、自愿。此项就是要求每位青年教师要重视和珍惜自己的生命价值。每个人活在世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应该发挥自己的独特作用,要做自己想做而该做的事,切忌做自己不情愿、被逼迫去做的事,不要为了面子、名誉、地位、权利和收益而勉为其难,损害自己的独立人格。
2. 自主、自为。该项就是要求青年教师面对想做和该做的事积极主动去做,敢于担当,不要依赖别人。就人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知识和能力而言,只有自己刻苦努力、亲身实践才能取得成功。这里没有半点偷巧和矫揉造作可取。在学习上许多人都说要“少而精”。其实,“少而精”是相对的,是自己学习的结果,而不是一开端就能做到的。黄埔军校、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学习期限确实都很短,学员似乎都是靠“少而精”而学出来的,但是真正能打仗的还是在大量“多而杂”的实战中锻炼出来的。只有在“干”中才能了解社会,取得真知识,练就真本事。
3. 自制、自律。如果以上两条是说应该积极去做点什么,那么这一条就是要讲“底线”,即不该做、不能做什么。北京师范大学校训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它给教师们树立了高标准,也许不是所有教师都能完全做到,但每一位教师都应以此为准则严格要求自己,不能给学生立个坏样板。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尤其不能破坏学术规范的底线,出现弄虚作假、剽窃抄袭等不端行为。在这点上,北京大学有两件事令人印象深刻:一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一次毕业生座谈中,一位毕业生指出在北京大学的六年时间里,令他印象最深、终生难忘的是从来没有一位老师上课迟到过;二是一位教师上第一堂课就给学生讲了做学问不能突破的“底线”。
4. 自知、自信。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青年教师要能够适应与自处,且要有自知之明,要了解自己有什么优势和弱点、长项和短处。在复杂的多元社会里,我们通过学习能够了解社会环境多元因素的特性及其运行规律,再通过“自知”,就能做到“知己知彼”。这样,我们就能做出最佳选择,摆脱一切客观因素对自己的束缚,从社会需求出发去寻找适合于自己的生长点;就会扬长避短,找到发挥自己才能的空间,发现英雄有用武之地,在错综复杂的社会里做到游刃有余;由“自知”进而还能做到“自信”,并坚持拼搏,达到“自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也就是说每人都有与众不同的独特才能。只要每一个人都能施展其特长,就不愁建不成一个创新型国家。
5. 自由、自我解放。能够实现以上诸条,青年教师就能做到在现实社会中摆脱约束与束缚自己的力量,奉献自己的才能、优势和潜力,从而实现人生价值,取得自由和解放。这实际上就是达到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境界。达到这种境界并不是说每个人都要做出丰功伟绩、扬名百世,而是指每个人都能发挥其天赋才智和潜在优势,贡献给社会与人类,从而实现人生价值和个人幸福。身为青年教师,就要力争在教师岗位上做到上述“自爱”,实现自身作为教师的人生价值。
人生轨迹不能设计,关键时刻的选择决定人的一生命运。既然现在选择了教师这个行业,每个青年教师都要将它干好,在教师岗位上实现自我价值。在我国,教师一向是一个十分受人尊重的崇高职业。许多人说,教师工作像一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但也有人说,教师是“毁灭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这“燃烧”和“毁灭”一词之差,却反映了两种不同境界。“燃烧”是挥发了能量,发出光与热,照亮他人,温暖世界(尽管可能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而这能量是自然和社会给予自己的。这里体现着给予与回馈、恩惠与报答之间的对应与互动,体现着“公平”与“正义”。而“毁灭”是一种消极的无奈表现,不过任何过程其实都是生与死并存的,“毁灭”也没有什么!“燃烧”也是所有工作的写照,岂止教师。教师要做好工作,关键在于将“自爱”扩展到“博爱”,真正实现四个“真”。
青年教师首先要“真知”,即所教的内容自己一定要弄懂弄通。知识无涯,教师要不断追求,提升自己。高等学校是研读高深学问的,教给学生的不是肤浅的普通表层知识,而且要体现当今的学术前沿,没有自己的钻研,绝对不能给学生以深切的启示与体会。真正的“名师”“大师”,都是因为自己对学问有深入的钻研、独特的感悟,从而以自己的创新发现、方法和心得使学生得以领会,对学生产生激励与动力,使学生进入学问和科技的圣殿。所以,科学研究是高校教师的应有之义,而不是外在强加的负担。有的研究还会让教师理解社会实况,在解决科研问题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教学与社会现实密切结合。虽然上课“照本宣科”确实有负于教师称号,但当下高校“科研”存在着“异化”现象。有的所谓“科研”只是为了赚钱,完成一些外面承包的技术加工和“知识苦力”任务,离真正的“研究”相差甚远。在选择科研课题和任务上,青年教师要有自主精神,决不能饥不择食,以名利为依归,即使没有科研项目,也可以结合课程教学来进行深入研究。科学史上有些成果就是在教学和学生的发问中提出并加以解决从而取得成绩的,何况研究教学、教学内容与方法也应该纳入学术研究范畴。高校领导要从学校的定位目标出发,自主争取和选择有利于提高学校整体水平的研究项目,而不能被课题、经费、论文、专利和奖励等定量指标牵着鼻子走。这样,青年教师才能耐得住寂寞,孜孜不倦于自己的课程和课题,“十年磨一剑”,提高造诣,做出学问,成就大师。
其次,青年教师要“真信”,即自己所教的必须从心眼里完全信服,笃信是真理。作为教师如果对自己所教的半信半疑,甚至违心发声,这就休想让学生心服口服,更别想让他们付诸实践。可惜我们高校里这种应付差事、自欺欺人的事例并不少见!
再次,青年教师要“真行”。高校与中小学不同,学生(本专科生或研究生)毕业出来是要进入社会的。他们的工作不仅靠知识,还要有能力,有好的待人接物态度,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这种能力只有靠学生亲身实践才能获得。学生要有能力,教师就更得有能力。中国知识分子讲“知行合一”,就是不能光会纸上谈兵,还要能实践、能真干。各行各业实践的面非常广,有数不尽的方法、技术和工艺,我们不能要求教师对相关教学内容的所有实践本领都掌握,但至少得有一技之长,对从事本学科的关键门道能上得了手。现在有的教师对本门课程连解题都离不开题解书;有的科研课题、技术问题完全要靠学生来解决,学生很不佩服教师。这里并不是说教师必须处处胜过学生,教师给学生指明解决问题的方向,具体的解决方法与技艺由学生自己来探索或请教别的专家不是不可以。但教师必须有主心骨、有经验,更不能轻视方法与技艺,将它们看成是雕虫小技,这样的教师才能得到学生的尊崇和尊敬。
最后,青年教师一定要对学生有“真情”,即对学生付诸深厚的感情和诚挚的关怀,施教要多从学生的角度着想。不用多说,这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保证。
上述“四真”就是教师“自爱”的表现。一个人若真正能“自爱”,就能做到“博爱”,爱学生,爱他人,爱教育事业。青年教师要做到这“四真”当然不容易。有的人,对一些学得好的学生爱得起来,而对一些“不听话”的学生就另眼看待,甚至不肯教了,这就成不了好教师。既然铁心投身教育事业,就得经受这种煎熬,特别是要经受得起当今复杂社会大环境下所产生的各种困惑;如果实在觉得受不了这种煎熬,就可以离开这个岗位,另找更适合于自己的职业。人才流动是充分发挥人的潜力的社会进步的表征。青年教师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做自己能够做好的事;要恰当选择,选定了,就得奋力拼搏,发挥出自己所有的优势和潜质,把事情做得最好,为社会做出最大贡献!青年教师决不能被名利缠身,瞻前顾后,患得患失,须知富贵不能给人们带来幸福,而实现人生价值,也决非流芳百世。杜甫有诗曰:“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自爱”就是要真正取得个人自由,实现自我价值,而不当名誉、地位、钱财等身外之物的奴隶。
[ 1 ]邓晖.关注高校青年教师[N].光明日报,2013-08-13(05).
[ 2 ]王义遒.论自爱[J].高校教育管理,2015,9(3):30-46.
(责任编辑马双双)
doi:10.13316/j.cnki.jhem.20160417.014
校长与大学发展
专题主持/张斌贤
主持人言:应《高校教育管理》之邀,我负责主持“校长与大学发展”专题,本期约请沈阳师范大学王凤玉教授和江西师范大学刘春华博士分别撰文。王凤玉教授的《安吉尔与密歇根大学的转型》一文着重探讨了安吉尔(James Burrill Angell)在任密歇根大学校长期间,审时度势,殚精竭虑,全面推进密歇根大学向现代大学的转型,使该校迅速从一所寻常的公立大学发展成为知名的公立研究型大学。刘春华博士的《埃利奥特与哈佛大学的改革》一文分析了埃利奥特(Charles William Eliot)在其任职期间对哈佛大学的全面改革,使哈佛大学从传统的英国式学院转变为现代大学,为其成为世界著名学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两篇文章均试图从大学校长与大学发展的角度探讨这样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大学校长如何在纷扰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压力下,明智地把握社会发展的长远趋势,做出符合现代大学发展规律的科学决策?
这两篇论文的另一个共性是,虽然行文风格不同,但都基于扎实的文献史料。这是它们不同于已有相关论文的显著特点。
Solve the Puzzlement of Young Teachers by “Self-respect”
WANGYiqiu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China)
In addition to take up the most teaching task, nowadays, Chinese young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ed to possess scientific payoffs as well. However, without much fame because of youth, many of them have to be subordinated to the star professors to do some odd jobs in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 Besides, it is also inevitable for them to undertake much social work and family load. The young teachers have felt toilsome, tired and busy, but the result is that the efforts still cannot bring them fame, benefits or status, which makes them very puzzled and exhausted mentally and physically. Concerning their excessive burden and requirement, the essential reason mainly comes from the system and social context. Relying only on individual effort cannot the problem be solved simply. For this, the young teachers should get rid of the puzzlement by self-respect which contains self-esteem and voluntary, independence and self-que, self-restraint and self-discipline, self-knowing and confidence and freedom and self-liberation so as to realize genuine intellect, belief, behavior and emotion.
young teacher; puzzlement; self-respect; four truths
10.13316/j.cnki.jhem.20160417.015
2015-09-27
王义遒,教授、博导,北京大学原副校长,从事波谱学、量子频标及高教管理研究。
G640
A
1673-8381(2016)03-0016-05
网络出版时间: 2016-04-17
网络出版地址: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2.1774.G4.20160417.0925.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