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构建研究:综述与启示

2016-03-18 20:42刘升忠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劳动力毕业生

刘升忠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075)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构建研究:综述与启示

刘升忠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075)

作为生产要素市场最重要的力量之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构建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经济市场的稳定与发展。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构建问题的研究成果,可获得以下启示:市场各主体只有齐心协力才能构建良性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其一,政府科学制定政策,引导就业市场各主体“有所作为”;其二,高校主动适应市场,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其三,用人单位转变观念,主动参与就业市场建设;其四,社会机构抓住机遇,通过就业服务壮大自己;其五,高校毕业生提升自我素质,主动适应就业市场竞争。

劳动力市场理论;就业市场;高校毕业生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国家人力资源配置的重要一环,这一问题解决得好坏不仅关系到整个劳动力市场的良性运转,并且影响到国家、高校和毕业生个人的发展。

为更科学地研究制订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构筑规范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世界各国理论与实践界一直都非常重视运用劳动力市场相关理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

在西方市场体制中,劳动力市场的均衡被认为是决定其他生产要素市场均衡最重要的方面。为此,运用劳动力市场理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构建问题开展的研究较多、较早。

1. 供给学派的观点

以马克·布劳格(Blaug M. 1964)等为代表的西方学者认为,商品随着供给量的增加,其价格应该下降。因人力资本投入多,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一般维持着较高的工资率,导致吸引更多的年青人接受高等教育而进入该“一级市场”,因而造成高校毕业生供给曲线是一条正倾斜曲线;然而,可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却没得到相应的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要实现平衡,就要引导高校毕业生降低工资期望,将其起点工资和职业发展、终生收入联系起来考虑有关。为此,要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均衡,最主要的是加强供给方面的调控,一方面合理引导人们接受高等教育,另一方面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咨询服务,以引导其顺利就业[1]。

也有学者,如Pryor F.与Schaffer D.(1972)等从毕业生所具备的素质与企业需求出发寻找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均衡的策略。他们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不均衡,一是因为毕业生在校所受的教育达不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此要么失业,要么只能从事以前只需中学毕业生就能胜任的工作;二是由于高校专业设置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部分毕业生因为专业技能不符企业需求而被筛选下来,即存在结构性的市场不均衡。为此,若要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构建科学的就业市场,重点应加强就业信息反馈机制建设,引导高校合理设置专业,优化课程内容;另一方面,引导大学生明确自己的人力资本投入方向,以使自己的素质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2]。

2. 需求学派的观点

与供给学派的观点不同,以Kano N. (1979)为代表的学者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均衡,不仅在于大学毕业生、高校等供给方,而且也归因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方。——失业高校毕业生的存在,不仅有利于满足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同时还有利于其压低工资率,并“迫使”在岗高校毕业生提高生产率。为此,要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均衡,高校不仅要帮助毕业生努力提升职业素质,同时还应加强就业市场法律法规建设,以规范用人单位的用人行为,维护高校毕业生的合法劳动权益[3]。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芝加哥大学Gary Stanley Becker(1971)等研究表明:“社会经济发展与就业歧视存在正相关关系”。在资源稀缺的劳动力市场,企业在员工招聘过程中往往会采用一系列的不公平歧视行为,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与此同时,不同人群之间的工资差别反映的就业歧视,表面上看似经济原因,即雇主的偏好,实际上这种歧视的根源在于就业市场监管部门为此而做出的“处罚”不具有“震慑力”。为此,构建竞争性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非常重要,一方面政府、社会机构等共同合作完善市场机制,通过人才的自由流动使歧视者付出代价;另一方面相关政府部门应制定反就业歧视法律法规,破除高校毕业生就业壁垒[4]。

与此同时,Doeringer P. 与Piore M.(1971)等认为由于政治体制、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差异,劳动力市场被分割为两大非竞争性部门:“能提供较高的工资率、较为稳定的就业、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进一步发展的机会”的“一级市场”和“只能提供较低的工资率、不稳定的就业以及较差的工作条件,并且根本没有职业发展的机会,教育和经验的收益几乎接近于零”的“二级市场”。作为“经济人”属性较明显的高校毕业生在面对选择时,必然会一股脑地倾向于“一级市场”,也即大中城市、大企业、朝阳行业等提供的工作岗位,而亟需高校毕业生的中小企业、艰苦行业等却求才若渴。要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均衡,一方面要做好毕业生的引导工作,但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是破除二元就业市场结构,使区域间、行业间、岗位间等的待遇差异减少[5]。

3. 干预学派的观点

Peter Arthur Diamond & Martin Hellwig(1994)等通过数学推导得出:在完善的劳动力市场里,失业的造成不仅仅是“价格和工资的失察和失调”,更加重要的是“劳资双方互相寻觅对方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摩擦损耗”,从而形成众多的“非自愿性失业”;经济社会的发展将导致劳资双方互寻摩擦不断增大,第三方——政府、社会组织等的介入成为必要性条件。总而言之,高校毕业生的非主动失业大部分归咎于劳动力市场贸易双方互寻摩擦造成的匹配困难。换言之,如果能把互寻摩擦损耗降低,就业率就会有明显的上升;而要降低互寻摩擦损耗,既可以把劳方的摩擦系数降低,也可以把资方的摩擦系数降低,或者两种方法同时实施。干预学派主张在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时,重点应放在“干预”上,即政府以及社会机构应积极建立“干预”措施,如便于学生与用人单位反馈与了解就业信息的信息平台等,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促进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6]。

(二)国内研究

我国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研究的时间比西方晚很多,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2000年以后的相关文献之中,并以“劳动力市场理论”进行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为主。

1. 运用市场分割理论进行的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赖德胜教授、王能博士等是最早利用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来分析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我国知名学者。他们认为,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均衡的现象主要是由于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劳动力市场分割制度背景下,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相互搜寻的结果。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均衡很大程度上是由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引起。为此,政府要大力发展和规范“二级劳动力市场”,改善该部门的就业环境,缩小与“一级劳动力市场”的差距,逐步实现两级市场一体化。与此同时,“一级部门”的企业应调整人才观念,根据自身的需要聘用“合适”的人才,而不是一味追求名校、高学历;“二级劳动市场”的企业应着眼未来,树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观念,不断增加产品科技含量,同时以人为本,完善劳动用工制度,增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7]。

2. 运用就业歧视理论进行的研究

与此同时,中国政法大学宪政研究所、四川大学周伟教授、深圳大学李薇薇教授等为代表的学者也积极运用就业歧视理论分析构建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他们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仍存在因种族、宗教、性别、年龄或其他个人特征不同的相似个人提供着不同机会,因而从一方面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为此,要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就必须尽量消除“就业歧视”,“政府应重新评价法律公平与经济效率之间的关系,完善反就业歧视法律,重视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歧视问题而造成的后果”;“规范企业用人,对就业歧视行为进行严厉处罚”;“创造竞争性的就业市场环境,让实行就业歧视的用人单位付出代价”;“加强就业指导,消除大学生自身对就业单位及就业岗位的‘歧视’”[8]。

3. 运用市场均衡理论进行的研究

依托市场均衡理论,天津大学陈士俊、周世学教授,华南农业大学罗明忠教授等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因市场机制不完善,‘有的活没人干,有的活抢着干’的不均衡现象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大量存在”;“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必须从高校毕业生及用人单位供求两端‘双管齐下’,减少结构性错位”;“高校应增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有效合作,建立学校布局结构、发展规划、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办学评估、经费投入、领导班子考核等工作与毕业生就业状况挂钩的管理制度”;“大学毕业生要有科学的定位,正确认识自己,自己的理想与客观现实、自身的素质与职业特点是否符合,对主客观条件认真分析,做出合理的选择”;“政府应创造条件大力扶持企业发展,企业自身也应适应社会大力开拓市场壮大自己”[9]。

二、对优化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启示

通过梳理国内外劳动力市场理论主要流派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构建问题的研究成果,可获得以下启示:市场各主体只有齐心协力才能构建良性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

(一)政府应科学制定政策,引导就业市场各主体“有所作为”

为使供需双方减少因互相摩擦而造成的就业市场不均衡,“干预学派”认为在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时,重点应放在“干预”上,即政府以及社会机构应积极建立“干预”措施。与此同时,基于市场分割理论、就业歧视理论的研究成果也表明,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监督者、维护者,政府在优化就业市场的作用非常重要,其可以通过就业法规、政策的制定,积极引导就业市场其他主体由“各行其是”到“有所作为”。

其一,通过政治体制改革,财政、税收等经济政策等促进区域、行业间经济稳健、均衡发展,提升企业的经济活力与用工积极性,从而带动对高校毕业生的人才需求;其二,通过劳动立法、执法与监督等方式,消除就业市场的歧视行为,为高校毕业生公平就业创造环境;其三,积极推进人事、户籍、社会保险等相关就业制度改革,尽可能创造“完全竞争”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让大学毕业生可自由流动与就业;其四,牵头、组织、投入就业信息平台建设,使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高校等市场主体可据此科学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以适应就业市场环境的变化。

(二)高校应主动适应市场,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作为市场经济环境下的高校,已成为生产特殊“商品”(高校毕业生)的“厂商”。作为就业市场的供给方,毕业生是否符合企业(由于高校毕业生大多面向企业就业,故本文仅以企业为例)的人才需求,成为检验高校教学及自身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准,同时也是保证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均衡的基础。

通过“供给学派”以及基于市场均衡理论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为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完全竞争”,高校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大力协助政府相关部门做好就业信息平台建设及统计分析工作的基础上,还应根据本校个性化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信息收集、统计与分析工作;其二,密切注意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趋势,重视专业设置与课程改革,以“生产”用人单位需求的人才;其三,加强“销售”部门(如就业办、就业指导中心、就业服务中心等)的组织建设与人员培训,就业工作的职能由“管理”转变到“服务”、“咨询”、“推销”上来;其四,重视高校毕业生“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职业指导类课程建设,通过就业政策宣传、职业观念里正等方式积极引导毕业生到中小城市、中小企业、广大农村去工作。

(三)企业应转变观念,主动参与就业市场建设

作为劳动力需求方的企业,由于国情所致,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长期处于“买方市场”地位,有着任意选择“商品”(高校毕业生)的主动权,它们的劳动力需求直接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正常运行。在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过程中,企业并不应该被动的“享受”其他主体的“伺候”,因为良好的就业市场对企业也百利无一害:一方面可更容易招聘到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完全竞争”的就业市场可降低企业的用人成本。

基于市场均衡理论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均衡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从而通过做大“蛋糕”使企业获利。由此可见,企业在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时,其一,应积极配合其他市场主体做好就业信息的统计分析工作,将自己的人才需求向社会、向高校等教育行政、教学部门顺利地传递出去;其二,从自我做起积极维护就业市场秩序,消除“劣币驱逐良币效应”;其三,通过人才引进积极开展技术革新,引领市场消费,从而间接带动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其四,积极了解就业市场信息,深化工资机制改革,以人才战略实现自己的企业目标。

(四)社会机构抓住机遇,通过就业服务壮大自己

当前,我国参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管理、服务等的社会机构不仅包括劳动、人事、工会、妇联等部门下属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也包括职业中介、教育咨询服务公司等私营组织。由于政治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公共就业服务社会机构介入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构建的力度乏力;相关的私营社会机构(当前较有名气有“麦可思”、“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等)又由于在我国起步较晚,力量还很弱小。

为此,为充分发挥社会机构在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作用,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可或缺的主体,应通过以下方式履行职能或壮大自己:其一,配合政府的就业政策,做好高校毕业生的档案接转与服务工作,以更好地推进我国的人事制度改革;其二,大力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的收集、统计与分析工作,通过科学的就业信息服务获得其他市场主体的认可;其三,发挥自身优势,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服务与用人指导工作。

[1] Blaug M,Layard R,Woodhall. The causes of graduate unemployment in India[M].Allen Lane. The Penguin Press,1969.

[2] Pryor F,Schaffer D.Wage and the university educated. A paradox resolved′ Monthly Labor Review[J].1997,7:120.

[3] Kano N, Seraku N, Takahashi F. Attractive quality and must-be quality[J]. The Journal of the Japanese Society for Quality Control,1984,14(2):39-48.

[4] Gary Stanley Becker.The Economics of Discrimination[M]. 2d ed.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1.

[5] Doeringer Pand Piore M. Internal Labor Markets and Manpower Analysis[M.Lexington,MA:DC Heath and Company,1971.

[6] Peter A. Diamond and Hannu Vartiainen. Behavioral Economics and Its Applications[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4.

[7] 赖德胜.高等教育扩张背景下的劳动力市场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3(1).

[8] 周伟.高校毕业生就业立法歧视研究[J].河北法学,2006(6).

[9] 周世学等.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学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7(24).

(责任编辑潘志和)

Overview and Enlightenment on the Research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mployment Market for University Graduates

LIUSheng-zhong

(Gu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075, Guangdong, China)

By analyzing the research of constructing the labor market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at home and abroad, we got the following revelations: the government should formulate policies to guide each main market part;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actively carry out the reform of teaching; the enterprises should actively take part in the employment market construction; the social institutions should seize the opportunity to strengthen themselves through the university graduates employment service; the university graduates should actively improve themselves.

Theory of Labor Market; employment market; university graduates

2016-08-10

刘升忠,男,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高级职业指导师,人力资源管理讲师。

G46.7

A

1674-0408(2016)03-0086-05

猜你喜欢
劳动力毕业生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201名新大中专毕业生入职昌飞
毕业生上演现实版“欢乐颂”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