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世军
1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中国航天文化研究中心,广西 桂林 541004;2 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培育)航空航天文化研究中心,广西 桂林 541004
以弘扬航天精神为途径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研究与探索*
郭世军**1,2
1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中国航天文化研究中心,广西 桂林 541004;2 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培育)航空航天文化研究中心,广西 桂林 541004
航天精神对大学生责任感培养具有正面效应,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在以弘扬航天精神为途径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实践中,注重以书传“道”、以教解惑、以物结情、以行励志,探索了通过行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的航天文化育人道路,不断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此外,还应强化社会服务功能,打造立体化平台,拓展航天精神传播空间;开展多样化活动,丰富航天精神传播内容;探索产业化发展思路,壮大航天精神传播力量,充分发挥航天文化育人的作用。
航天精神;航天文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航天精神高度融合在航天事业中,是航天事业发展的结晶,也是时代精神的浓缩,不仅对航天事业具有指导力、凝聚力、规范力和支撑力,而且对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意义重大,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
1.1 航天精神照亮追梦之路,有利于增进大学生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认识
航天精神是航天文化的核心。弘扬航天精神主要以文化传播媒介为载体,充分发挥报、刊、台、网等媒体传播平台优势,或让受众亲身参加航天类文化活动,了解航天事业发展历程,感受航天科技魅力,增强对航天发展道路认同,发挥航天精神育人作用。“认识开始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论。”[1]航天事业发展史给我们提供了航天事业发展经验,是一部中国现代化进程史、思想史,也是一部实现强国之梦的奋斗史。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代代航天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行了矢志不渝的探索、前赴后继的努力、坚持不懈的攻关,其中包含了航天人“虽九死其尤未悔”的忠诚,镌刻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人民的辛勤、汗水和付出。昭示着中国航天人的坚定、执着和功绩。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透视中国航天事业、航天科技发展史,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增强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然性、曲折性、规律性的认识。
1.2 航天精神补充信仰之钙,有利于夯实大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根基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2]中国航天人是有信仰的群体,他们是航天精神的孕育者,也是中国精神的实践者,他们身上辉映出的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以及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反映到航天精神中,就是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就是淡薄名利、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就是振兴民族、国家至上的家国情怀。我们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2],也必须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把弘扬航天精神作为创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传播内容和载体、改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传播方式和方法的重要着力点;把弘扬航天精神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抓手;把弘扬航天精神作为应对多种社会思潮,尤其是历史虚无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侵袭的有力武器,坚定信念,鼓舞精神,激励斗志。
1.3 航天精神充实奋斗之源,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履行社会责任的动力
中国航天事业承载着亿万中华儿女的“航天梦”“强军梦”“强国梦”,是我国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标志、占据战略制高点的重要抓手、和平发展的重要保障。大力发展航天事业使我国有了保障国防安全的杀手锏,对确立我国大国地位、获得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具有战略性作用。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的国际地位。”[3]航天事业的发展不仅使国人在国际上扬眉吐气,受到尊重,也使帝国主义列强不敢再拿“纸老虎”吓唬我们。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伟大航天事业所孕育的航天精神天然具有浩然正气,是时代的主旋律和正气歌,其中蕴含的辩证思维、科学理念、哲学品格是大学生艰苦奋斗、修身立德、求学上进的精神财富,也是大学生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引擎。
1.4 航天精神增强必胜之心,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本领
唯物辩证法否定之否定规律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充分地说明了事物发展的非线性特征和矛盾运动过程的曲折复杂性,也让大学生更加深切地认识到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有助于培养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拼搏进取的品质。同时,“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航天精神,让大学生感悟致胜成功之要,懂得为人处世之道,学会融入集体,团结协作,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断实现自我蜕变,攻坚克难,永攀高峰,在实践中增长奉献社会的本领。另外,航天精神、航天科技文化包涵着对宇宙未知世界无穷奥秘的探索。弘扬航天精神,传播航天文化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激发大学生探求真知的浓厚兴趣。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以下简称桂航)持续开展了航天文化进校园的“一书一景一基地,一节一赛一讲坛”“六个一”工程(即组织编写杰出校友访谈录丛书,修建与航天相关的标志性校园景观,建成航天文化体验基地,开展航天科技文化节,开展“桂航杯”航天知识竞赛,邀请航天系统专家学者到校讲学),将弘扬航天精神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进行德育教育,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
2.1 以书传道,用航天系统优秀校友的先进事迹感化人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高校人才培养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是原航天工业部直属的三所高校之一,向航天系统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这些校友是学校最亮丽的名片。他们身上继承了“艰苦奋斗、自强日新”的桂航精神,传承了“尚德博学慎思笃行”的桂航校训,熔铸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体现了“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桂航以访谈的形式,编辑出版了一套记录桂航学子成长为航天英才的口述史书籍《筑梦蓝天》,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他们的人格塑造和价值观实践养成过程,让我们领略到他们的精神面貌和精神境界,也让我们感受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默默奉献的精神。当前,这套书籍已成为桂航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辅导读物,是将航天文化嵌入大学生社会责任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探索,有利于航天精神传承与航天文脉延续。
2.2 以教解惑,用专题讲座形式引导人
截止2016年9月份,桂航大讲坛先后举办讲座二百四十余场,其中航天文化专场邀请到航天英雄杨利伟将军、神舟飞船首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中国航天科工委顾问钟山院士、航天专家刘永才院士、钱学森第一届学生张瑜教授等在航天系统有重要影响的人士做客大讲坛,与师生近距离接触,亲切交谈,答疑解惑,为学生前行指点迷津。杨利伟将军说:“为实现航天梦,每一位航天人必须敢于担当、迎难而上。同样,为实现中国梦,需要每一个人辛勤付出,担当责任。”“只有拼搏换来的美丽,没有等来的辉煌。”[5]航天英雄和航天专家的亲身经历和航天情怀深深感染着每一位师生,把师生们带到一个更高的精神境界,让他们对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也使航天精神成为砥砺他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的强大“助推器”。另外,桂航开设的“航空航天概论”课程被评为“自治区级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类精品视频公开课”,将使更多学生有机会感受航天魅力。
2.3 以物结情,以航天文化景观展示陶冶人
航天文化景观展示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睹物思人、触景生情是人对事物的感性认识。通过对航天文化景观的表象认知,可以帮助大学生打开“通往理性的闸门”,为他们理性认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奠定基础。桂航大力推进航天文化教育基地建设,建成国内高校中第一座配有24小时自动解说系统的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对接实景模型,国内高校中最大最全的户外长征系列火箭模型群,国内高校中内容最丰富的,集航天大事记、两院院士寄语等内容于一体的大型石刻等,这些景观全真地展现了航天文化科技成果、航天领域标志性事件、航天专家的祝愿,让学生感受到航天科技的魅力、航天事业的辉煌成绩,有助于他们更深刻地认识航天精神如何转化为发展航天事业的物质力量。
2.4 以行励志,借航天科技文化活动孕育人
马克思说:“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5]毛泽东形象地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1]桂航将打造学生党员“先锋工程”与传播航天文化结合起来,就是让学生“亲口品尝梨子的味道”,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弘扬航天精神。此外,桂航连续多年举办了航天科技文化节、“桂航杯”航天知识竞赛,2016年,又举行了“桂航·飞宇杯”航模竞技比赛。依靠扎实的专业技能,学生在中国国际飞行器设计挑战赛等大赛中荣获佳绩,增长了才干。有了服务社会的能力,就要承担社会责任。桂航与地方中学携手开展的“走进大学校园,开启航天梦想”、“大手拉小手,共筑科技梦”等以航天文化为背景的主题实践活动,以及创建乡村“红领巾”航天科普活动室,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中国航天人的荣耀和责任。
3.1 打造立体化平台,拓展航天精神传播空间
弘扬航天精神需要依托传播平台。传播平台的大小往往决定了传播空间的大小。当前,桂航航天文化体验基地已经获批为自治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今后,在室外景观的基础上,还应建设桂林航天博物馆室内馆,在馆内设置航天历史文化区、航天发射模拟区、传播互动活动区、创新实验研究区、航天成果陈列区等主题多样、内容丰富、功能完备的参观区。让学生可以接受更加丰富的航天题材,既了解航天事业发展史,又接受航天文化熏陶,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
同时,还应注重传播方式多样化。采取实物展示、互动传播、虚拟现实(VR)等现实和虚拟传播相结合的方式,向学生展示航天技术和航天科技成果,让学生从实物中看到航天品质,从品质中看到责任,在责任中体会使命和担当。例如,航天文化进院系、进班级、进宿舍“三进”工作中,进行的“一室”“一墙”“一手册”推广,即通过航模飞行器文化展览室、航天文化宣传墙、《航天文化宣传手册》,丰富物化和感化的交融体验内容,全方位、立体化的将航天文化移植到校园,嵌入到办学活动中。同时把航天英才的事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使之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显性载体,让每一名师生都能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沐浴航天文化。
另外,还应特别注重新媒体应用推广。目前,“桂航微信公众号”受到桂航师生关注,在传播航天文化,弘扬航天精神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还应采取线上线下有效互动模式,既在线上发出声音,又在线下夯实基础,把生活中好的素材通过网络、广播、视频等形式及时发布出去,让学生及时听到桂航声音,感受到桂航精神,体验到航天文化。
3.2 开展多样化活动,丰富航天精神传播内容
毛泽东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次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合一观。”[1]系列的自成系统的实践活动往往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一方面,桂航应继续开展好现有航天文化主题实践活动,丰富实践活动内容,将弘扬航天精神作为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突破点。同时还应统筹协调开展学校航天日和国家航天日活动,打造航天文化服务品牌,增强学生在社会服务中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
另一方面,还应借鉴其他航空航天类院校的经验。例如,哈尔滨工业大学 “航天行”的暑期实践经验,在暑期实践活动中加强和校友、航天单位的联系,实地感受航天企业文化。同时,在活动中更多地和社会群体对接,开展航天科普宣传,展示航天事业发展成果,发挥航天文化公共服务功能,使大学生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增强国防意识、公共安全意识和公共服务意识。
另外,成长为有具有航天品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生还应亲身参与航天科技开发和应用。例如桂航“微型无人机在防灾减灾中的运用”项目的研究成果,曾成功运用到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和四川汶川大地震等赈灾救灾工作中。今后,桂航应依托广西高校无人机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引导优秀学生参与到航天科技的实验和航天科技成果的应用中,在实际科研活动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3.3 探索产业化发展思路,壮大航天精神传播力量
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等领域推出一批重大项目和举措,打造一批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发展航天文化创意产业,是实施军民融合战略的重要举措。航天文化创意产品是物质产品,也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可以寄托、展现航天精神,因此可以成为弘扬航天精神的物质载体。另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巨大的发展潜力也使航天文化依托产业发展成为可能。据统计,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并以5%的速度递增[6]。打造创意、开发、培育、推广、展示和销售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借用航天题材“金矿”,不仅可以生动、亲和的展现航天成就,普及航天知识,还可以增强航天事业发展信心。
创意产业和航天文化有效融合可以促进航天精神物化为广大青少年容易接受的文化产品,形成航天文化传播新途径、航天精神弘扬新依托。“要特别注重考虑到航天文化所承载的社会责任,坚持以弘扬报国理念、彰显民族精神为导向。将抽象的航天文化转化为具象产业,同样是对一片新天地的探索与开辟。”[7]中国航天事业60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科技和人文素材,将航天文化创意与科普出版、科幻创作、影视动漫、纪念品及衍生玩具模型、主题公园及体验活动等形式充分结合,发掘极富感染力的航天文化创意产品,建设航天文化创意产业园,对于航天文化传播很有意义。但是,当前发展航天文化创意产业还处于探索阶段,面临着有提法、缺创意、少产品的尴尬,对于高校如何提供智力资源,也是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
注释
① 2009 年,汕头市举行航天文化创意产业与汕头玩具动漫产业对接高峰论坛,提出航天文化同玩具动漫产业“联姻”。2011年,银川市提出投资38亿元,打造西部唯一航天文化产业集聚区;河北承德丰宁计划投资40亿元,建设丰宁航天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2013年,酒泉金塔县计划总投资108亿元,建设“航天文化产业园”。作者在文献中未查到后续跟进报道,建设成果有待实践检验。
[1]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0,287,296-297.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22.
[3] 邓小平文选(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9.
[4] 罗珊.敢于担当 共筑梦想[N].广西日报,2014-12-19(1).
[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0.
[6] 孙福良.创意产业基础理论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4:6.
[7] 李兴鲁.航天科技工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能否跨界融合[N].中国航天报,2015-12-10(1).
(责任编辑 陈葵晞)
2013年度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科研课题《“中国梦”时代背景下大学社会责任感培养途经研究》(2013LSZ038);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培育基地“航空航天文化研究中心”2016年度研究项目《航天精神的哲学意蕴》(HY007);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教改项目《校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2016JB09)。
D641
A
2095-4859(2016)03-0421-04
**郭世军,男,山东郓城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航天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