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 峰 胡 勇
(1.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安徽 阜阳236037) (2.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 武汉430074)
先秦墨家生态伦理思想
宁 峰1,2胡 勇1
(1.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安徽 阜阳236037) (2.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 武汉430074)
先秦墨家生态伦理思想主要包括:“尊天”“明鬼”的生态情怀、“兼爱”“非命”的生态道德、永续发展的生态意识和“节用”“节葬”的生态实践。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现代社会,墨家生态伦理思想更具现代意义,值得深入挖掘和借鉴。
先秦;墨家;生态伦理;现代意义
近年来,学术界对先秦墨家的研究不断深入,在科技研究、历史和理论研究、当代价值研究等方面形成了学术的热点。关于墨家生态伦理研究主要侧重于现代意义的挖掘。任俊华、周俊武[1]提取墨家“节用”“非攻”理论中的生态理念,重点讨论了墨家生态理念对当代中国生态建设的借鉴意义;黄寅[2]从全球化的视角解读墨家“兼相爱,交相利”的主张对解决世界环境问题做出的贡献,她认为墨家为当今世界提供了解决环境问题的新思维,即建设生态可持续的“兼爱”全球共同体、确立全球生态“志功合一”的行动原则。张波[3]分析了墨家思想中的有关和谐社会的构想,他着重介绍了墨家生态伦理思想,他认为墨家的“节用”主张是节省和生产的结合,实际上是提出了低度消耗资源与适度消费的原则。赵兴仙[4]阐释了墨家思想中的生态理论,揭示墨家生态思想对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他认为墨家提倡的“节用”“节葬”“非命”等主张,都不同程度地包含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思想。论文试图总结墨家思想中生态理论的精华,着重阐释墨家生态伦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借鉴意义。
生态情怀是人类与生俱来对自然界所怀有的特殊情感,这种情感受个人阅历、社会发展等因素的多重影响,由此形成多种基于不同价值观的生态情怀。墨家提出了“尊天”“明鬼”两个主张,形成了不同于其他诸子的“天志”观,试图将天当做绝对的权威者去侍奉,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倾向。
(一)尊天
墨家所言的“天”主要包括两方面:天为一切的主宰与对自然规律的重视。
1、主宰之天
墨家认为,天对于世间发生的一切事情“明必见之”。显然,墨家把“天”当作人与自然界的最高权威,能勘破人间一切事物的神明。“天”在墨家人眼中是拥有天底全部智慧的主宰。在这一基础上,墨家又提出了“天志”的概念,赋予“天”浓重的人格色彩:“然则孰为贵?熟为知?曰:天为贵,天为知而已矣。然则义果自天出矣。”[5]122-129
“天志”是绝对公正的,人世间的“义”和“恶”都是由“天”裁判的;“天”又是绝对公平的,天兼爱天下之人,天的赏罚也是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的。“天志论”从新的角度定义了天与人之间的关系,其目的是要求统治者要顺从天道行“义政”,一般的老百姓也要做“义事”,要求人要“顺天而行”,具体来说,就是要“法天”“从义”。效仿“天”广大无私、乐善好施、不求回报的品质,人与人之间也要互惠互利,推而广之,人与自然之间更要互相尊重,和谐共存。墨家的“天志”主张从自然中汲取智慧,发展社会,又通过社会的和谐促进民众生态观念的更新,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共同进步。
2、自然规律
墨家对自然规律十分重视,并且将这种思想融入“天志”思想中:“我有天志,譬若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曰:中者是也,不中者非也。”[5]122“天志”就好像匠人手中的规矩,匠人用规矩测量方圆、制造器物。对于人类而言,遵守“天志”就会有所收获,不遵循“天志”必将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二) 明鬼
墨家不同于儒家对鬼神的模糊态度,墨家大谈鬼神,《墨子·明鬼》开篇就指出:“民之为淫暴寇乱盗贼……则皆以疑惑鬼神之有与无之别,不明乎鬼神之能赏贤而罚暴也。”[5]138墨家认为社会之所以会出现战争、盗贼、淫乱之事,是因为民众对鬼神是否存在有疑惑,如果能明确地告诉民众,鬼神是真实的存在,并且还掌握着赏贤罚暴的权力,那么天下自然就太平了。为了让民众相信鬼神无处不在,墨家讲述了几个骇人听闻的历史故事:周宣王被已经死去的臣子杀死;秦穆公遇见木神句芒;庄子仪的魂魄复仇燕简公;祝史被鬼魂附体;死羊断案。通过这几个故事,墨家指出鬼神是“天志”的执行者,也是绝对公平的:“虽有深溪博林,幽涧无人之所,施行不可以不堇,见有鬼神视之。”[5]145
墨家学派的明鬼之说反映了墨家对大自然的独特认识,他们怀着对大自然的无比敬畏去和自然相处。墨家用生命的眼光来看待一草一木,把这些草木具象成鬼神的化身,担任“天”惩暴赏贤的执行者,这不仅对社会产生了正面引导的作用,而且对民众滥砍滥伐、污染水源等破坏环境的行为起到了约束作用,保护了生态环境。
(一)兼爱
“兼爱”主张是墨家思想的核心所在。墨家用敏锐的眼光观察社会,发现了社会混乱的症结所在:“当察乱何自起?故不相爱。臣子之不孝父君,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于子,兄之不慈于弟,皆起于不相爱。”[5]62墨家认为人世间出现祸乱怨恨,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人与人之间的“不相爱”,如果天下的人都能相帮互爱,社会上的不公之事就会烟消云散。
墨家主张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要达到“兼相爱,交相利”的和谐状态:“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5]65墨家“兼爱”的对象是不分等级,不分亲疏的,不仅人与人之间可以兼相爱,人与自然也应该是平等互报。墨家提倡爱护身边的树木、水源,感恩上天的雨露恩泽,实际上已将生态环境纳入“兼爱”思想中。墨家已经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交互关系,人类从自然中索取资源来维持生存,就要承担起相应的生态责任,达到生态期望与生态责任二者的平衡。
(二)非命
先秦时期最为盛行的是儒家的“天命论”,认为命由天定,后天的努力不能改变命运。墨家学派则认为“天命论”是“国家之富,人民之重,刑政之治”不能实现的主要原因,墨家学派认为,人的命不是生来就定下来的,而是靠自身后天的努力打拼出来的,所谓“民富则富,命贫则贫”的生命轨道不是由天把握的,而是由自己操控的,人可以用自己的努力来摆脱困境。
墨家的“非命”思想产生的影响是积极的,人类在作为自然界中的一个物种,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才能生存,墨家揭示了人类进化发展的途径:劳动对人类的重要性。墨子说:“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5]159人类为了生存繁衍,必须勤奋劳动,否则就会被自然淘汰,人类更不应该以凌驾自然的态度看待自然,而要尊重自然的价值,敬畏自然之力,要在保护自然的前提下实现人类自己的价值,创造人与自然共同的财富。
生态意识是人们对于深层环境的基本观点和地看法,特别是对于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所持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6]墨家学派崇尚尧舜等古时圣贤,圣王之制成了墨家理想社会的代名词。墨家所说的圣王之制在生态伦理思想上的体现主要是指“尚贤”和“非攻”。
(一)尚贤
墨家认为国家安定的根本在于任用贤能。《墨子》言:“尚贤之为政本也。”[5]28墨家的“尚贤”思想主要是针对当时糜烂腐败的官场提出的政治上的改良意见,但其中蕴含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也值得高度关注。关于贤士的标准,墨家给出了一套判定依据:以德行醇厚为主要判断指标,能言善辩、知识渊博也是贤才所必须具备的品格。除了选人之外,墨家尤其注重贤才的使用,主张将最贤能的人才分配到关市、山林之地,管理自然资源,让贤能之人安排农事,按农时耕作,如此国家才能兴盛。
(二)非攻
墨家极力反对侵略弱国的侵略战争,《墨子·非攻》中提到:“入其沟境,刈其禾稼……焚烧其祖庙,攘杀其牺牷。”[5]134墨家从社会整体观的角度出发,强烈地谴责战争对国家民生的摧残,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战争双方为取得战略优势,往往会做出毁坏生态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的举动:《墨子·号令》中就记载攻城前要将距离城墙百步之内的树木全部砍光烧光,让来犯敌人无所遁形。《墨子·杂守》则记载了当时人们为了防止敌人取水而在水源下毒的行动,这些战时行为破坏了物种的多样性,影响了生态平衡,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墨家敏锐地观察到了战争对社会及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从维护“天下大利”、自然之利的角度出发,提出了鲜明的反战主张。墨家的反战思想对于阻止战争、维持生态平衡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这既是墨家思想的独特之处,亦是墨家生态思想的重要体现。
生态实践是以生态学原理为依据,以生态环境的整体性规律为内在制约、以人的协调发展为价值旨归和对良好的生态环境的需要为根本动力的物质性活动。[7]墨家在对社会及生态环境危机根源的拷问和自我反省的基础上,提出了“节用”“节葬”的生态实践主张。
(一)节用
战国时期,由于征战不断,民众食不果腹,饿殍遍地,统治阶级却荒淫无道,奢侈糜烂 (《墨子·七惠》)。墨家认为除了应“非攻”“尚贤”外,还应大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开源节流,维护生态安全,并因此提出“节用”理论。
墨家“节用”的总原则是“足用则止”,墨家很早就发现了人类与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人类文明必须依靠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的资源维持,如果人类不加节制地获取资源来满足无穷无尽的欲望,必将会造成资源枯竭的局面,人类文明也会受到严重影响,或止步不前,或迅速倒退直至灭亡。“节用”主张既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也蕴含了积极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
“节用”首先是节约自然资源,杜绝浪费。墨家在《墨子·节用》篇中将节约的思想具体落实到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给出了明确的规定。冬天只需穿着方便保暖的青色衣服,夏天穿用葛布制成的凉爽的衣服。饮食方面,吃足以维持人的营养的食物就可以了,不必吃过于精细的食物,来自异域的“珍怪异物”更要远离,贵族们那些繁琐的用餐礼仪多数可以弃置。住宿方面:“冬以圉风寒,夏以圉暑雨,有盗贼加固者。”[5]99有遮风挡雨、御寒、防暑、防盗的房屋就满足了。行的标准是:制造轻便便利的车船,不需装饰,车行陆路,船行河流。
其次是注重生产的同时也要合理开发自然环境。党晴梵在《先秦思想史论略》中评价道:“墨子学说的出发点是劳动,并认为是人生的第一义。”[8]在先秦诸子中,墨子最先注意到生产对人类的决定性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味地向自然索取而不加任何限制,相反,墨家在权衡环境和人类关系的前提下,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了重视粮食生产和储备、提倡早婚,促进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等主张,体现了墨家渴望人与生态环境互利共赢的美好愿景。
(二)节葬
先秦时期,统治阶级不仅用大量财宝随葬、杀人殉葬,还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修建豪华的陵寝。举世闻名的秦始皇陵为了制造所谓的“皇家气象”,不惜动用大量劳工耗时约40年,挖空山体、截断河流、建造庞大的地下宫殿,秦王朝也因此不堪重负,最终灭亡。这种厚葬之风不仅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
墨家敏锐地发现了厚葬的种种弊端,并对此进行了猛烈抨击:奢华葬礼浪费大量社会财富,破坏生态平衡,长此以往,必将使国家羸弱、生态环境也将遭受严重破坏;葬礼持续时间过长,亲人饱受折磨。居丧期间,男性亲属不仅不能参与农事,还要与妻子分隔,不仅会让人口减少,还浪费了青壮年劳动力。针对上述矛盾,墨家提出了具体的做法:装尸体的棺材只需“三寸,足以朽骨”,陪葬也只需“衣三领,足以朽肉”,不需要其他的金银财宝陪葬,尤其注意在埋葬的时候不要污染地下水,不要让臭气透过土层蔓延到地表,送葬的人们“哭往哭来,反,从事乎衣食之财,佴乎祭祀,以致孝于亲”[5]116即可,不必遵循繁复的葬礼礼法。
墨子的节葬思想不仅对具体埋葬方法提出了要求,更重要的是对自然资源的使用进行合理限制,在传递深切人文关怀的同时又体现了对生态环境的重视,这在当时是十分可贵的,充分展示了墨家人与自然协同进步的生态观念。
结语
先秦墨家的生态伦理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的瑰宝,无论从思想上还是实践上都表现出强烈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思想上尊重自然规律,敬畏自然力量,实践中,墨家对先秦社会已经出现的生态问题表现出了深切的担忧,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在当代中国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墨家生态伦理思想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节用”等主张更是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值得现代社会的人们去反思和实践。
[1]任俊华,周俊武·节用而非攻:墨家生态伦理智慧观[J].湖湘论坛,2003(1):77-78.
[2]黄寅·全球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墨家智慧——对墨家“兼相爱, 交相利”思想的当代解读[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3):5-8.
[3]张波·墨子和谐社会系统论[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7):54-56.
[4]赵兴仙·墨家生态思想对我国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迪[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社会科学版),2013(4):31-33.
[5](清)孙治让·墨子闲沽[M].诸子集成本,上海:上海书店,1986.
[6] 左亚文等·资源-环境-生态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65.
[7] 陶火生·马克思生态思想研究[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3:224.
[8]党晴梵·先秦思想史论略[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59:48.
(责任编辑:郑朝彬)
PerQin Mohism Ecological Ethics
Ning Feng1,2Hu Yong1
(1. The Faculty of Arts,Fuyang Normal College ,Fuyang 236037,Anhui ,China) (2. College of Ethnology and Sociology,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Wuhan 430074,Hubei,China)
Mohist ecological ethics in the per-Qin area include:ecological feelings of following heaven’s will and knowing ghosts,ecological?ethics of all-embracing love and Anti-Fatalism, eco-consciousnes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ol practise of frugality and simple burials.In the morden soceity where enviromental issues is increasingly outstanding,mohist ecologicol ethics ,with more contemporary importance,are worth digging deeper and using for reference.
pre-Qin,Mohist,Ecological Ethics,modern significance
2016-09-10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武陵山区土家族传统生态知识的挖掘、利用与保护”(项目编号:13BMZO56)、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安徽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作用研究”(项目编号:AHSKQ2014D79)阶段性成果。
1.宁峰(1978~),男,江西宁都人,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民俗学、民族学。 2.胡勇(1994~),男,安徽铜陵人,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本科生。
B224
A
1673-9507(2016)06-0072-04
哲学·心理学·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