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校园创新创业文化建构研究

2016-03-18 18:48天津青年职业学院
关键词:院校制度高职

天津青年职业学院 王 良

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先后13次谈及“创业”,强调要着力促进创业、就业,坚持就业优先,以创业带动就业,要继续为创业提供便利,形成新的创业浪潮。在3月15日的总理记者会上,面对创业是老百姓自己的事,是市场行为,为什么政府还要操这么大的心、用这么大的力的疑问,李克强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际上是一个改革。”既然是改革,当然蕴含着新的理念和意图。政府“操心”创业创新,是在承担一种全新的责任,这种责任同时也根植于当下的需要。

当下,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2013、2014、2015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分别达到699万、727万、749万,不断刷新历史纪录。加上经济增长对就业拉动效应的减弱,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面临日趋严峻的就业压力,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面对紧迫的大学生就业形势,近几年,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制定和颁布了“就业促进法”“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意见”“核发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的通知”等政策措施,在高校和全社会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创业资助、创业实训、创业平台和创业服务,积极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从1998年清华首届创业计划大赛进行的一次开创意义的启蒙开始,高校大学生创业不再是遮遮掩掩的小道传闻,经过1999年持续升温,中国大学生创业步入第一个高峰。2000年休学创业的兴起,更是将学生创业热推向了顶峰。2002年,当高校扩招后的就业难现象引发的自主创业再次升温时,教育部开始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2003年、2004年教育部在北航举办的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又使高校开展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十七大以来,在“以创业带动就业”的重要策略引领下,政府、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越来越大、认可度越来越高。近年来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根据《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3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2.3%,比2012届和2011届分别高出0.3和0.7个百分点。根据2014年天津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2014年天津市共有本科毕业生74396人,选择自主创业的126人,占毕业生总数的0.17%,较全国上一年度平均水平低0.6个百分点;天津市高职院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率又低于本科0.14个百分点。2014年毕业的高职(专科)生共50603人,自主创业的17人,占毕业生总数的比率仅为0.03%,较本科生自主创业的0.17%低出0.14个百分点。(资料来源天津市大学生就业创业信息网)在创业行业分布上,高职学生创业热点行业主要集中在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电子商务等创业门槛低、投资少的行业。从天津市大学生自主创业和全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数据比较中,我们看到,高职大学生创业率与成功率都不理想,这种情况与我市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和亟待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形势和任务很不相称。究其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创业内涵的理解不准。相当一部分学校将创业教育狭义地理解为“创办企业的技能培训”;二是创业教育实施过程的衔接不畅。仅仅通过不同方式增加了创业教育的内容,而没有将创业教育的理念融入人才培养过程,造成学生专业知识掌握与创业知识学习“两张皮”现象;三是创业领域与专业技能不符。创业孵化实施与院校学科特色、专业培养方向不能挂钩,而另起炉灶;四是创业扶持机制、制度不全。缺乏市场运作机制,往往是行政干预及组织行为,存在先“一哄而上”再“一哄而散”的现象。总之,在针对高职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创业帮扶的问题上,尚未形成良性的和理性的环境及氛围。

高职院校应努力围绕增强高职学生的创业意识,研究探讨实现就业压力向优质创业劳动力转化的途径和方法,建构“课程融通、引领专业、领域宽泛、保障全面”的校园创新创业文化环境。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和整体设计,全面推进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的课程融通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一两门课程就能解决的,必须融合于大学教育的整体之中,并不断向前延伸到基础教育,让专业课程和创业教育课程交叉融通。创业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必须通过人才培养方案整体实施的主渠道来完成。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与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交叉融通就是要将创业教育纳入学科专业教育体系,将其融入课堂教学。要注重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和整体设计,把创业型人才培养与高技能型人才放在同等的位置,把培育具有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技能的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贯彻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全过程,做到创业教育进计划、进课堂,贯穿在学生入校教育直至毕业设计辅导的每一个教学环节。要把创业教育课程列为必修课或选修课并保证教学时间,给予一定的创业通识教育学分和创业技能学分;推行弹性学习制度,为学习者在校工学结合和创业创造有利条件。要在现有专业课程体系中融入创业教育课程,以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新型劳动者为导向,立足创业与专业相结合,围绕创业要求,积极与创业成功人士、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系统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基本的创业技能。要在专业教学内容中融入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心理品质的训练与培养,将创业精神的教育和创业实务知识的普及作为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高等职业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的探索有着优越条件。首先高等职业院校可以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其次强调产学研结合是其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另外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发展新兴产业等方面,高职院校也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就是要将创业教育纳入学科专业教育体系,将其融入课堂教学,培育学生的创业创新精神和素质。在目前创业教育尚不完善的情况下,高等职业教育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与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交叉融通是一个现实选择。

二、制订师资队伍的内培与外引规划,全面提高创新创业引领的专业化水平

专业化的创业教育教师队伍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不仅要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还应具有创业实践经验的综合素质。但从目前情况看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创业指导教师通常由负责学生工作的辅导员来担任,大多数辅导员创业知识有限,创业经验不丰富,对创业中会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没有亲身体会,更谈不上有效地指导学生。这种现状不仅不利于创业教育的深入发展,还可能导致创业教育方向的偏离。高职院校可以选拔具有创业意识的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创业教育专业培训。比如通过合作培训形式,把教师送到国内创新型企业培养,或为教师提供参加国际创新创业领域的学术交流和研究的条件,送到国外具有优良创业教育模式的学校去培训;可以制定激励措施,给予现职教师一定的创业实践机会,鼓励教师到创业一线兼职;或支持具有创业潜质的教师从事创业实践活动,熟悉市场运作,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践指导。也可以从校外聘请一些成功的创业者、企业家、技术创新专家,作为“创业导师”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同时通过他们进行创业教育的案例示范教学或研讨,交流创业教育经验,着力培养学校“本土化”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定标准、拓来源、促深造的同时,应大张旗鼓表彰引导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突出的先进教师。选拔一批优秀的授课教师给予奖励,并将优秀课作为示范案例在学校内或整个地区全面推广,起到示范性的指导作用。因为任何人在任何岗位上将个人职业生涯当中的事业推向更高水平都是创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也是创业者,为此学校应将创业教育作为总体要求覆盖到全体师生,将教师的身体力行作为开展创业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使全体教师参与到创业教育活动中,形成浓厚的创业教育氛围,使创新创业教育常态化、长效化。

三、构筑“双向嵌入式”合作办学机制,全面拓展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的领域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需要在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基础上得以实现。仿真模拟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的应用,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实战能力,身临其境的企业实训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为就业创业积累宝贵经验。

1.开发仿真全真的职业情境,与生产企业相同的先进的设施设备、功能作业区和管理运作机制;依托数字化的校园建设,开发仿真职业情境软件,全真模拟企业岗位环境学生在电脑上完成职业能力训练。参照企业实际,并通过实物、标语、图板的形式展现企业精神和工作气氛,使学生和教师的职业素养在潜移默化的职业教育环境中提升,最终达到学习知识、修炼职业素养、提高职业技能。

2.支持建立社会中介机构,为高职学生创业提供服务。高职学生创业从获得信息、项目立项、公司注册到最终产生效益,需要经过许多环节和流程,耗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错失创业良机。建立相应的中介机构,开展创业培训,提供创业信息,办理创业贷款,提供创业担保、公司注册和市场推广服务,快速推进大学生创业企业走上正轨。

3.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实现创业零对接。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建立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模拟创业的平台与环境,在模拟创业中积累经验,提升素质。积极发挥企业的人才优势,聘请企业相关人员为创业导师,通过“一对一”的指导,扶持学生自主创业。组织企业走进校园参与创业项目的评审,对一些有市场生存价值的创业项目,通过以技术、资金入股等方式予以扶持,实现双方互利共赢。

四、推进导向型制度文化建设,全面提高师生创新创业利益保障

制度具有导向作用已为人所共知,但能否正确地利用其导向作用,如何才能坚持制度文化的正确导向则是高职制度文化建设中容易被忽视的。高职院校制度文化建设要坚持将高职的培养方向渗透到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消除理论认识与实际操作间的差距。

(一)刚柔并藴,让制度体现人文关怀

“制度”的含义包括“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制”具有约束限定、管束”的意思;“度”既可以说是“达到某种质的规定性”,也可以解释为适当、适度。高职院校制度文化是指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包括师生的价值观、行为理念在内的精神成果,是学校教育管理思想、管理体制及管理模式的凝结形式,反映和体现着校园文化的发展水平。从教育、育人的特点上看,高职院校制度文化应该建成一种柔性与刚性并蕴的文化,蕴使关心、关爱柔性文化价值于刚性的制度规范之中。一方面,学校制度往往以规定、条文、指标、标准、纪律等形式出现,要求师生必须怎样和不得怎样,是明确的强制性的“规矩”,具有一种刚性的约束力,以使师生形成对违背社会需求、社会规则的思想和行为的判断力、自控力,自觉抵制各种不利于创新创业思想和行为的侵蚀,另一面,由于学校制度文化的规章设置、仪式和传统的形成都渗透着学校的道德要求与教育意志,是一个有情感色彩的具体生动的环境,因此,学校制度文化也可以通过暗示、舆论、从众等对教师产生潜在的心理压力和动力,规范师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进而把外在创新创业文化转化为内在精神动力使制度执行充满温情的色彩,将学校与企业精神文化加以落实和推展。

(二)静动相辅,促制度依循科学的程序运行

静态制度指以文本形式存在的制度文化,它是制度文化形成的起点。动态制度指内化到人的行为上的制度文化,它是制度文化建构的归宿。学校制度一经学校成员共同确认并形诸文本,就要在一定时段稳定下来,无必要原因不能朝令夕改,以保持其稳定性,便于执行,但这种稳定只是相对的,需要通过实践来不断加以检验,以不断修正完善。当学校的每个成员都能根据既有制度形成稳定的行为方式时,原有的规范就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又需要建立更高层面的规范。因此,学校制度的生成必须在实践中不断与时俱进,动态完善和适时提升。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就是促进静态制度文化与动态制度文化最大程度的契合,制度的客观精神最大化的内化为人的主观精神,从而达到制度文化建设的较高境界,使明规则最大程度的涵盖学校创新创业服务工作的各领域,为学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这艘巨轮助航。

综上,创新创业是一个与个人追求、社会引领、环境熏陶、政策推动等有着密切关系的行为,文化从深层次影响着创新创业者的价值选择。创新创业文化的培育只有在一定的环境文化的支持下才能有序的发展。高职院校若能坚持为师生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必将深化校园创新创业文化的内涵,推动高职院校师生创新创业水平的有效提升。

猜你喜欢
院校制度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