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杨家喜
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创新发展、共享发展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创新创业已成为如今社会热议的话题,也将成为个人自主创业的动力。而产业发展和升级,又是一种特别需要人的智慧的创造活动。它不仅强调创新对经济的助推作用,而且突出创新人才作为最核心的生产要素的地位。创新人才将成为推动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又给高校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明显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高职院校作为技能教育的主力军,需要围绕创新创业的培养体系,探析创新创业实际发展现状,找出问题,提出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带领学生探索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模式,开创以创业为导向的就业格局,促进高职学生就业和发展,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浅析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模式。
对于高职学生在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多在“就业指导”课程中专题或零散讲解,理论讲解居多。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在教学实践中开展不足,融入专业教学不够,融入校园文化不够,即使设置了“就业指导”类课程,但也只能算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一部分,课程设置也不系统,对高职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培养流于形式,仅为信息单向传输,根本无法满足创新创业工作的需要。
创新创业类社会实践活动平台搭建不够,软硬件设施配备严重不足,特别是师资队伍缺乏,这就使得高职院校没有一个浓厚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缺乏有利于创新创业发展的氛围。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都是以“教师”为主体,由教师或者院系来带领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这种模式是以院系、教师主体为主导,忽略了创新创业过程中学生主体的存在,弱化了学生主体的作用,从而导致高职学生缺乏主体发展创业意识。再加上,创新创业是一项富有挑战性与创造性的活动,它需要创业者不仅具有广阔的知识面,并且需要较高的情商和社会交际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高职学生较一般高校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但心理素质能力的缺乏使得其在遇到创业困难时无法承受压力。
该框架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基础课程、核心课程、交叉课程。基础课程主要学习创业学、创新理论、风险管理、企业管理实务等,让学生了解创业,搭建合理外延知识结构,加深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核心课程主要学习创业管理、创业团队、创业财务、机会识别、创业计划书、创业市场营销等,让学生深入了解创业所需的各种核心知识及企业运营管理识别并善于把握机会;交叉课程主要学习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和金融学等相关课程,让学生把握作为创业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结构。该体系既有独立又有交叉,使人文素质、专业技能、创业能力相互渗透,功能互补。学生可根据专业特点、个人兴趣通过选修课完成。同时推行弹性学分(学制)制度和创业成果与学分转换制度,给在校创业者一定的学分,支持休学创业等制度设计,激发学生创业热情和创业兴趣。
进行创业技能训练和创业经营实战,并做好分类指导。实践活动是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创新创业课堂教育的有效延伸,打造创新创业素质训练平台、校内实训平台、校内外孵化平台,使学生得到创新创业综合实践和拓展实践。
1.素质训练平台。通过开展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扶持计划、科技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来,切实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养成。利用大学生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兼职、创业情况调研、创业项目训练及路演等,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以大学生创新创业扶持计划为载体,鼓励学生积极申报项目,促使其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2.实践训练平台。通过构建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教学实训环节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平台。充分利用学校良好的资源优势和社会基础,依托行业背景,建立创业基地。
3.孵化培育平台。努力打造学生创新创业兴趣小组构成的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为创新创业提供孵化器或创业园。集中一些有创业想法的同学,组建学生创新创业兴趣小组,通过指导和初期孵化,以实现最终成果转化的创业孵化模式,使其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
平台的搭建还离不开指导,充分发挥校内外指导教师的作用。学生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毋庸置疑,但在具体实践指导中教师具备丰富实战经验,建设一支高素质、多元化、专兼职教师队伍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所在。
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需要打破常规思维,需要领导更新理念,需要把此项工作作为专业建设、质量提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自觉地进行探索与实践。领导重视、政策落实、政策倾斜是关键。要用制度来规范,用管理来落实,用人、财、物来保障。要有专门的部门、专职人员、专项经费、专门场地来保证工作的落地。比如,为支持教师在教学改革、课程开发和指导学生创业活动等方面的工作,设立专项资金和奖励基金,针对学生也设立扶持基金,专门用于创业教育项目开展、资助创业项目、奖励有突出成绩的教师和学生。同时,还需要呼吁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建立健全工作联动机制,完善和落实各项创业政策,精简手续、优化流程,让优惠政策落到实处。促进大学生创业项目扶持与孵化工作、注重创业服务体系建设,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服务。
首先,创新创业需要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培养,需要调动一切资源为其服务。其次,通过班会、讨论会、讲座等形式,组织宣传和学习各项创新创业政策和措施,建立导师制来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同时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校对他们创新创业的关心、重视和支持。再次,引入企业文化,这有利于学生了解、认识企业经营管理。因为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形成的共同理想、基本价值观、作风、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总称,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需要学生在学校就适应企业文化,模拟工作场景。最后,学校要多举办“创新创业活动展”,评选创新创业新青年,举办创业论坛、创业沙龙、SYB创业培训,成立创业俱乐部等相关活动,在校园中营造创新创业的氛围。特别是与时俱进,拓展社团活动。随着“互联网+”“校园O2O”“创客”“中国智造”等等概念深入人心,要宣传这些领域的创新创业成果,发掘并强化高职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营造对现状不满的改进精神,营造活跃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创新创业能力起于模仿,也要给学生充分创设创新创业实习实践的机遇,充分给予创新创业模仿的可能。
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模式,我们需要从以往单纯的以创新创业知识为主的单向传播式,转变为以具体塑造、发掘、强化高职学生创新精神与意愿;从重视口号式宣传转变为搭建具体的培养训练载体;从分散式多头管理转变为学校统一协调的顶层制度设计。结合高职院校的具体特点,从创业实践园或基地,各类隐形的能够对学生在团队合作、产业调研乃至于产业(专业)实践的具体活动中进行跟踪一对一指导,积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与理解行业特点,鼓励学生在深入了解行业的基础上,在不同领域不同方向进行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