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耀荣,江明明
(1.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赣南师范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2.赣南师范大学 历史与文化旅游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揭开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
——第二届高校党史教育论坛综述*
曾耀荣1,江明明2
(1.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赣南师范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2.赣南师范大学 历史与文化旅游学院,江西 赣州341000)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5周年,推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宣传教育,发挥党史资政育人作用,2016年5月7-8日,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高等学校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与赣南师范大学主办,教育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赣南师范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承办“第二届高校党史教育论坛”在赣南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科院、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中央文献研究室等近60所高校、科研机构1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会议共分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党史研究与党史学科建设和红色文化育人研究四个主题,分别就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党史研究和党史学科建设与红色文化育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一、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专题
中国共产党历史由新民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历史时期构成。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研究中,会议重点探讨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史、苏区史和抗日根据地史。北京师范大学袁红博士研究了井冈山时期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主要原因、主要特点和经验以及对当代中国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启示。井冈山大学刘家桂教授分析了井冈山时期党的规矩及其当代价值;石劲松博士研究了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统战工作的历史经验。
苏区史是本次会议的重要议题,研究主题包括苏区政治、文化教育和军事等问题。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赣南师范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曾耀荣教授指出,苏区时期的苏维埃政权建设在理论上和实际工作中有一定的差距,中国共产党希望通过对苏维埃政权改造来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但限于在当时的条件下是很难做到的。吉林大学陈松友教授提出,通过发展文化教育,改造国民文化素质;推进民主法治,改造国民政治素质;多举措并举,提高国民身体素质,是中国共产党对苏区民众国民素质改造的重要途径,它为陕甘宁边区和新中国人民素质改造提升和社会进步奠定了基础。赣南师范大学朱钦胜教授分析了中央苏区时期党内农民意识问题。彭景涛博士分析了土地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强势政治整合能力的形成。钟小明博士研究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批评与自我批评问题。夏静雷和张娟分别研究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国共产党的局部执政和党政关系问题。张红春研究中国共产党在苏区解决民生问题的理念。刘国钰博士研究中央苏区的法制理论和法制实践。上饶师范学院刘佩芝和刘国云两位教授研究了闽浙赣苏区对中央苏区发展的重要作用。
南开大学林绪武教授认为,中国共产党通过一系列纪念活动、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等方式,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主体、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传播渠道,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龙岩学院马春玲副教授研究了毛泽东建设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历史经验及启示。郑州大学陈杰博士以鄂豫皖苏区干部群体为例,认为大力发展干部教育、建立完善苏区报刊制度和干部任用制度是干部理想信念建构的主要方式,并通过这些方式达成了苏区干部群体理想信念的认同,实现了党令、政令和军令的高度统一。江西师范大学邓美英教授指出,中央苏区的课本是流动的,而这些课本流动成为战斗力的动员学习,从而使中央苏区课本获得了政治动员的文化力;张宏卿博士分析了苏区教育巡视的目的、教育巡视员的选任和纪律、设置和工作内容。
海军工程大学龙心刚博士指出,中共在成立初重视民众运动,到大革命时期主张“武力与民众结合”,实现了从民众运动到军事行动的转变。苏区时期开始了从武装工农到组建军队的过程,最终实现了民众军事化。赣南师范大学刘魁博士分析了工农红军从指导员、党代表到政治委员演变的原因及其与军事指挥员之间的关系。黄惠运研究中央苏区时期朱德的军事思想。
清华大学王宪明教授批评学术界在抗日战争研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提出国民党并非是抗战的“中流砥柱”,而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新型人民军队、倡导并坚持了统一战线、坚持了持久抗战、全民抗战,建立了抗日根据地,描绘了“新中国”的蓝图,为中华民族展示了未来新中国的理想图景,因此,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非中国共产党莫属。舒文等老师以谢伟思的报告为中心分析了抗日战争时期美军观察组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问题。中国传媒大学谭笑老师研究了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建设问题。同济大学万立明教授分析了土地革命时期根据地的科技队伍建设。山东大学陈家付教授研究了革命根据地制度建设的人民性特点。信阳师范学院厉有国教授研究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协商民主制度及实践问题。北京理工大学王娟等老师分析了毛泽东的文化建设思想体系及现实价值。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历史研究也是这次会议的内容之一。北京大学仝华教授以毛泽东与《论十大关系》以及中共八大成功召开为例,考察了《论十大关系》的产生,社会主义建设路线的确立,通过中共八大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路线,从而形成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局。福建农林大学刘新玲教授等分析了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典型宣传的原因、方法选择及效果。长安大学王立洲教授分析了中国共产党民主追求与社会主义时期民主建设的关系。
二、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专题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学术界高度关注和重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研究。这次会议研究红军长征出发和结束、长征途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长征与少数民族及宗教问题、长征的历史意义和历史记忆。井冈山大学陈钢教授认为,中共中央在中央红军长征前,组织红六军团,要求红六军团从湘赣苏区西进江西、湖南、广西、贵州等省,为中央红军长征探路,掩护其转移。红六军在西进中体现了那种临危受命,勇于担责的忠诚意识;不言苦,不怕死的牺牲精神;爱群众,爱人民的高尚情操。中央文献研究室邵建斌助理研究员分析了中央红军长征的缘起、国民党内部对红军长征对策及其局限性和中央红军突破敌人封锁线。山东师范大学董振平教授认为,目前党史学界对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有两种不同观点,他赞同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苏区是长征的开始,而为了接应中央红军红四方面军再次出发长征,因此,红四方面军有两次长征出发。瑞金红土地研究会严帆分析了中央红军长征前夕对苏区游击战的舆论宣传工作。上海师范大学李亮教授研究了红军长征的目的,提出了吴起镇会师不是长征的结束,而西路军挺进河西走廊,左支队达到新疆星星峡才是长征结束。
复旦大学高晓林教授和谈思嘉博士分析了女红军的数量和分布情况,指出了女红军长征具有人民解放和妇女解放两大目标,肩负着前线作战和后勤保障的两大重任,克服了斗争环境和女性生理的两大挑战,实现了女性革命和革命女性的统一。湖南大学刘晓玲、李文娟等研究红军长征期间中国共产党学习的主要内容、学习具体形式和学习活动的主要经验。华南理工大学祝全永副教授分析了长征革命政治文化传播的主体特质、客体特质和文化传播内容及传播路径及传播功能,认为通过革命政治文化传播使中国工农红军获得民众认同和政治信仰。华中师范大学张静博士指出,宣传是长征期间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方式及其要素,而传播是新形势下党的政治动员方式,通过长征期间宣传历史经验,提出了新形势下党的传播的要求。遵义师范学院谢东莉教授分析了长征政治宣传的主体、客体和宣传方式及特点;裴恒涛教授分析了长征与西南地区近代国家建构问题。西南交通大学何薇副教授以《群众周刊》为例分析了党报党刊讲述长征故事的问题。
安徽师范大学张正光教授提出,张闻天在遵义会议前后确立毛泽东在党内和军队的领导地位发挥重要作用、发表系列社论为长征进行公开动员和准备提供总依据、主持召开系列会议、部署战略行动方针并根据变化及时调整,为长征胜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江苏师范大学印少云教授首先批判了当前否定毛泽东的社会思潮,认为毛泽东在遵义会议前后与“左”倾错误做斗争中奠定了党内地位,同时还分析了毛泽东在党内地位奠定的主要原因。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于昆副教授认为黎平会议解决了红军的战略方针,为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重大问题的初步尝试,成为遵义会议的“预备会议”,为遵义会议成功召开创造了条件。
遵义师范学院王刚教授分析了中央红军在贵州开展群众工作的背景,党中央对群众工作的领导和重视,总政治部对群众工作政策策略的完善,并提出党和红军在贵州群众工作体系的建立、方针政策的完善及群众工作的成功实践,为红军长征伟大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中央民族大学孟凡东副教授指出,工农红军在长征时期帮助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建立不同形式的革命政权和革命武装,这些革命政权和武装对深入开展民族工作,赢得少数民族群众的支持和帮助,为今后制定和建立正确的民族统战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有益经验。重庆警察学院王银生教授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在四川藏区民族政策、历史地位和现实价值,认为通过民族政策贯彻赢得了广大藏区群众的拥护、支持和参与,为四川民族地区乃至全国各民族地区完成民主革命和解放起到重要作用。北京联合大学王桂芝博士认为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在长征中高度重视对西北回民区下层民众的组织动员工作,从政治、思想、组织和生活等方面争取回民支持和拥护,这些卓有成效的组织工作,为红军完成战略大转移,开创中国革命新局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装甲兵工程学院何立波教授指出,中国共产党对宗教问题的早期探索为长征奠定了基础,实行了保护宗教场所,尊重宗教习俗、尊重宗教上层,顺应民众意愿、实行政教分离,信仰真正自由的政策,它为红军顺利完成战略大转移,影响和推进少数民族地区革命发展和进一步完善民族宗教政策打下了基础,提供了借鉴。
中共党史研究室薛庆超副局长认为,长征使中国共产党完全成熟、长征树立了解决中国共产党党内问题楷模、长征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从分散达到集中、长征开始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新阶段。长征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政治远见、长征使中国革命重心从南方转向北方、长征推动了民族统一战线形成、长征为中国共产党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长征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内外的政治影响、长征积累了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工作的宝贵经验,长征挽救了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危机、长征凝聚了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革命精神、长征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树立了丰碑。因此,长征实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性转变。东北师范大学田克勤教授指出,红军战略大转移开启了中国革命战略转变、红军长征结束奠定了中国革命战略转变基础、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实现了中国革命战略的转变。河北师范大学赵雪飞副教授分析了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深远影响和启示。
华南师范大学陈金龙教授认为毛泽东建构长征记忆有口述、文记和诗词方式,诠释了长征原因、再现了长征过程和定位了长征意义,为长征保留了珍贵的史料、奠定评价长征的基调、塑造了红军和中国共产党的形象、提炼了长征精神的历史原型。江西理工大学魏建克博士以《人民日报》为范本研究了长征胜利周年纪念的话语主题资源、话语主题资源和话语媒体资源,提出了通过长征胜利周年纪念的话语资源建构,唤醒民族精神,提升精神元素在民族复兴的正能量。
三、党史研究与党史学科建设专题
目前,党史研究和党史学科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开展党史研究和建设党史学科成为人们日益需要思考的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张静如教授以《胡华文集》为文本依据,梳理和总结了胡华在中共党史学科建设方面的成就。他认为,胡华对党史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方向、内容和方法及党史学科性质和特点、深化和拓展党史研究提出了真知灼见,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党史学科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周良书教授回顾和展望了中共党史的学术批评问题,并认为党史学批评主要是对党史史家和史书的批评,它是党史学发展动力,有助于推进党史研究的发展;张亚东教授分析了中共党史学科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孙钦梅教授回顾了革命史范式与现代史范式这两大范式争鸣和“三个代表”范式、“新革命史”范式等新的研究范式,提出要正确认识党史研究中的范式创新,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构建开放的研究范式,强化问题意识,重视研究方法的创新。中国人民大学赵淑梅教授研究新时期中共党史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党史研究中的多学科方法,并认为今后开展中共党史研究需要坚持三个主要原则。同济大学李振教授从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出发,探讨党史党建学科话语体系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创新中共党史党建研究的三点建议。中国人民大学宋学勤教授认为,当今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乱象丛生,纷争与分歧此起彼伏,其根源在于学术界在中共党史人物的评价标准上莫衷一是,而评价中共党史人物的关键是真正了解中共党史人物的真实面貌,不轻易给党史人物定性。湘潭大学李佑新教授通过比照中央档案馆保存的毛泽东著作原始文献、毛泽东年谱及传记中的记载、亲历者对毛泽东著作写作及演讲情形的回忆,批驳了《毛泽东选集》中许多文章是其他人代笔或起草的荒谬观点。
党史教育问题也是这次会议的重点。湘潭大学唐正芒教授认为,一方面党史人才供不应求,另一方面又出现了党史人才难以对口就业。这种矛盾既削弱了党史工作力度,又影响党史人才的培养。他提出,党史人才培养和教育走出认识误区,提高思想认识;创新就业思路,试行“特区”政策严格招考制度,杜绝人情关系;加开党史课程,增加师资队伍。聊城大学于学强教授探讨了《中共党史》内容更新的必要性和趋势。江苏大学戴迎华教授认为,当前文化价值观多元化和历史虚无主义对高校党史教育中的国家认同产生了严重冲击,作者提出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基础,加强党史教育的有效渗透,借以发挥党史资政育人的积极作用;重视教师在高校党史国家认同培育中的主体作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的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应采取多种措施,搭建有效平台,使党史教育保持常态化。上海交通大学张玲教授认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强调党的历史,对大学生加深对党的感情,促进对党的认同及激发他们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强调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充分发挥中共党史的育人功能。赣南师范大学王中原副教授认为,新常态下高校党史教育面临着内外交困,而解决的主要手段是坚持实事求是,全面、公正、客观总结党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健全高等学校党史教育的各项制度;现党史教育方法的多样化,提高党史教育的有效性;注重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的同时,综合利用好多种资源。南京师范大学王磊教授认为中国共产党参与民族国家建构、逐渐领导民族国家建构、主导和完成民族国家建构,是民主革命时期党史发展的主题。追求中国主权独立、国家统一和建立中央集权政府,培育、塑造中华民族的国族认同和捍卫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反对封建主义专制独裁,探索和形成人民民主专政发展道路是民主革命时期党史发展的主线。赣南师范大学曾小锋博士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建设的主要内容及现实价值。河北师范大学张自永教授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工作惯例问题。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生贾玉楠研究了中国共产党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的问题。
四、红色文化育人专题
利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和红色文化资源开展育人研究是目前党史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其中,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研究是其中的主要内容。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王炳林教授深入阐述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实践基础和思想来源、内涵与特征以及凝练和总结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若干原则,并指出要研究好、发展好、弘扬好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要坚持渐进性原则,由“量变到质变”;坚持独特性原则,在“共性中寻找个性”;坚持核心性原则,“抓住主要矛盾”,还要从精神主体上把握好中国共产党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从时间范畴上把握好革命与建设、改革的关系,从宏观上把握好革命精神整体与具体精神形态个体的关系,进一步强化其学理支撑,全面、立体、深入、规范地开展研究,切实深化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研究。延安大学郭东军教授认为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是辩证统一的,主要体现在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统一、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中央民族大学王文东认为,中国革命道德具有民族性、人民性、先进性和实践性的特质,它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构具有重要作用,人们对其进行优先选择、发展和继承。河北师范大学姚志军教授还对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传承问题进行了分析。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包括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嘉兴学院康文龙、杨晓伟、黄文秀、院富华、彭冰冰等在他们提交大会论文中,研究了红船精神形成的主要原因、特殊性、时代价值及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命名为红船精神的合理性。湖北工业大学冯旺舟教授研究了井冈山精神内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间的关系。龙岩学院杨玉凤教授研究苏区精神的原生形态、生化规律及其历史启示。赣南师范大学程小强分析了苏区干部好作风中的“三严三实”内涵及其意义。中南大学曾长秋教授认为,红军长征途中的政治工作促进了长征精神的形成;合肥工业大学崔景明教授分析了长征精神的内涵;华中师范大学李敬煊教授、黑龙江大学王凤贤教授和西安交通大学任培秦教授研究了长征精神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叶桉教授分析了长征精神与八一精神的关系。贵州大学刘波亚教授探讨了长征精神与贵州革命老区的社会治理创新之间的关系。广东海洋大学苗体君分析了遵义会议精神与长征精神之间的关系。贵州大学罗玉达教授分析了遵义精神内涵、时代价值及传承弘扬。西南大学潘洵教授、郭亮和徐美英回顾了红岩精神研究动态、红岩精神研究价值及深化拓展红岩精神需要注意的问题。临沂大学苑朋欣教授和孙海英教授研究了沂蒙精神的本质内涵、时代价值以及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创业教育的关系。合肥工业大学檀江林、项银霞老师研究了“大别山精神”形成、内涵和传承弘扬的历史要求。萍乡学院陈永国教授多角度研究了安源精神。
红色文化资源研究是红色文化育人研究中另一个重要主题。江西省教育厅周金堂巡视员和许金华博士认为,价值多元呼唤着价值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今社会价值共识的重要体现。红色文化包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价值共识的基础。因此,我国必须大力推进红色文化教育,创新红色文化教育的目的、内容和路径,形成社会价值共识。井冈山大学张泰城教授分析了红色资源的学习行为特征和规律,影响学习行为的主要因素以及四种红色文化资源的学习行为和红色文化资源学习的三个阶段。重庆大学李四维教授和西北师范大学赵卫东教授研究了红色文化在高校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和功能。黑龙江工程学院戴明清和郑文宝认为理性认知态度的缺失、正确育人方式的缺失、文化认同危机的侵蚀是红色文化育人功能的障碍性因素,因此在红色文化育人中,要端正态度,正视时代变迁,加大挖掘与引领红色文化当代价值。 红色文化资源中包含红色基因,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作用,需要充分利用红色基因。东北师范大学李婧教授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源头是苏区“红色法治”,坚持共产党领导、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执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红色基因。中国地质大学朱桂莲教授考察了红安将军文化的基本内涵及特征,提出依托红安将军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桂林理工大学王青山教授提出,高校要依托红色文化的核心资源,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井冈山大学肖发生博士认为,红色资源蕴含的内容、红色资源的情景式、红色资源的多样形态为运用红色资源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能性,因此,红色文化资源课程方式和教学方式可以实现多种创新。河北建筑工程学院王英和李汉超老师认为红色文化具有育人价值,高校需要积极探索红色文化育人路径。百色学院韦顺国和胡耀南老师以百色学院的红色文化育人为例,分析了老区高校红色文化育人模式的创新。华东政法大学黄虚峰教授认为,红色文化资源产业化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路径,可以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进行红色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必须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经济效益第二”,提升红色文化产业的层次,创新管理体制。
这次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300多篇,入选论文90多篇。参加会议人员主要是从事党史研究和教学的高校教师、科研人员,他们集中展示了近年来工农红军长征研究、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红色文化研究等最新成果。这次大会对推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教育宣传,充分发挥中共党史资政育人重要作用起到了积极作用。
责任编辑:侯伟浩
*收稿日期:2016-06-10
DOI:10.13698/j.cnki.cn36-1037/c.2016.04.026
基金项目:2014年江西省艺术规划课题(YG2014027)
作者简介:曾耀荣(1969-),男,湖南邵阳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赣南师范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教授,历史学博士,赣南师范大学历史与文化旅游学院专门史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近代乡村史和苏区史。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6.1037.C.20160708.1017.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