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老艺人”在赣南采茶戏丑角教学中的实践探究*

2016-03-18 18:30肖满英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丑角

傅 丽,肖满英,何 玲

(赣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



·艺术研究·

“二老艺人”在赣南采茶戏丑角教学中的实践探究*

傅丽,肖满英,何玲

(赣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江西 赣州341000 )

摘要:赣南采茶戏作为赣南客家地区的代表性民间舞蹈已经进入高校民间舞课堂,如何以教学研究的形式将赣南采茶戏丑角以遵循教学规律和保护其原生态的艺术个性相提并论是十分重要的。从“二老艺人”出发,阐述了赣南采茶戏丑角的文化特性,主要论述了陈宾茂老艺人在赣南采茶戏丑角教学的内容,旨在探索请“二老艺人”走进高校民间舞课堂带来的教学意义。

关键词:二老艺人; 赣南采茶戏; 丑角

赣南采茶戏作为赣南客家地域文化的代表进入北京舞蹈学院以及江西省高校舞蹈学专业的民间舞课堂,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些高校的赣南采茶戏的教学内容是从“二老艺人”那里学来的。目前,赣南采茶戏丑角代表性的“二老艺人”是陈宾茂老艺人。一直以来,高校民族民间舞的教学都强调以风格为核心,但是课堂所学更多呈现的是舞台化民间舞,这就使民间舞的原生态在教学中逐渐失去其原有的形态。“二老艺人”是传承和发展原生态民间舞的重要人群,让“二老艺人”走进高校民间舞课堂,对于传承传统民间艺术、传播非物质文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以赣南采茶戏丑角的民间舞教学为个案,探讨拓宽高校民间舞课堂教学模式的种种可能。

一、 “二老艺人”陈宾茂

所谓“二老艺人”,主要是为了与民间艺人形成差别而在专业化舞蹈教育领域提出的。在民间舞蹈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民间艺人不但从历史渊源、表现形式、舞蹈动态、礼仪禁忌等方面掌握着本地的某种民间舞蹈,同时还积极地将其传授给后人从而使他们具有继承者与传承者的双重身份,在民间舞蹈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赣南采茶戏在数百年的繁衍流变过程中,离不开数代民间艺人的艺术创造,陈宾茂老艺人是现代赣南采茶戏丑角的代表性“二老艺人”。陈宾茂出生于赣南会昌县,是赣南采茶戏的专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北京舞蹈学院客座教授。他自幼学习赣南采茶戏,曾师从林圣浩、邝功海、谢德胜等著名的赣南采茶戏老艺人,集众家之长于一身,正丑、反丑皆擅长。代表作为《刘二上路》《米童上路》,因其在戏中善于发挥舞蹈语汇本身的丰富性,从而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表演特色,即或灵动、或流畅的自如舞蹈,结合生动的眼神和细腻的表情,将扇子花、单袖筒和矮子步表演的惟妙惟肖,演绎出了质朴纯真的情感和诙谐幽默的气质。陈老艺人多次被邀请到北京舞蹈学院教授赣南采茶戏丑角课程,同时配合北京舞蹈学院郭磊教授著有《赣南采茶舞蹈教材与教学实践》一书,为赣南采茶男班教学编著了科学的规范性教材,在赣南采茶戏进入专业化舞蹈教育领域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赣南采茶戏丑角的文化特性

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任何民间舞蹈的形成都有它深远的文化背景。赣南采茶戏是江西省最具特色的集歌、舞、戏于一体的地方戏剧,一直以来它都以客家文化为根基并融合了客家人的心理、审美和信仰,同时作为赣南客家文化的表征,不同程度地积淀着赣南的客家文化且又以客家文化为依托秉承着客家文化的精髓。赣南采茶戏的角色特点是“一丑两旦”,丑角是重要的角色行当,素有“无丑不成戏”以及缺“丑”则戏乏味之说。在赣南采茶戏中丑角分为正丑和反丑,他们的舞蹈表演都以“三大技巧”(扇子花、矮子步和单袖筒)和模拟动作而著称,有着浓郁的草根特质、洒脱自由的魅力以及独特的艺术张力,充分体现了外丑见内美、假丑见真美的风格特点。因此,“丑中见美”是丑角主要的文化显现,而在其“丑”的文化内涵中既凸显了客家人的审美方式,又渗透着赣南客家人共同的思想观念,同时也折射了赣南客家人开朗乐观的精神实质。所以说,丑角不仅仅是赣南采茶戏中的角色行当,更是客家文化的一种表现方式及文化成果,它既反映了客家民系深层的文化根源,同时又不可避免地显现出其所置身的文化生态环境赋予的意识和观念。

三、赣南采茶戏丑角的课堂教学

在许多高校的民族民间舞课堂中,民舞的“原生态”越来越备受关注,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教学措施进行保护,如请“二老艺人”进课堂、到田头地间采风等。赣南采茶戏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赣南地区的文化瑰宝,把赣南采茶戏丑角作为特色化教学纳入到赣南师范大学民舞课中,聘请赣南采茶戏丑角的“二老艺人”直接传授,让学生最大可能地学习“原生态”的丑角,由表及里地掌握丑角的原有风格特点和韵律,会直接带动赣南采茶戏丑角的传承。

赣南采茶戏丑角的动作丰富多彩。现根据陈宾茂老艺人的课堂教学,初步归纳了以下几点基本要领:其一,体态自然,正步屈膝,立腰收腹,气息下沉,身体重心在脚上。其二,把握上身动律,主要是八字韵、上下韵、前后韵等。其三,步伐的发力点起于脚掌,以膝盖的屈伸贯穿动作的始终,这也是衡量动态韵律准确与否的关键点之一。其四,“三子”训练即扇子、步子和袖子的运用要熟练,扇子与袖子之间要做到以扇带袖、以袖助扇。其五,模拟训练包含动物模拟和情态训练。其六,舞蹈与说唱、念白的相互配合。

(一)动律训练

动律训练是民族民间舞教学中的关键,也是各民间舞的开法儿的核心。陈宾茂老艺人总结赣南采茶丑角的动律主要有:上下韵、前后韵、八字韵,这三韵是丑角动态的“根”元素,是丑角手法、步伐、舞姿等训练的基础,贯穿丑角所有动作的始终。

上下韵以中腰为轴,动作过程中上提右肋压左肋,形成右肩高左肩低的舞姿,相反上提左肋压右肋,形成左肩高右肩低的舞姿,依次反复。上下韵注意身体的上下提肋压肋不是以一种僵硬的动律表现,必须保持在提压过程中的发力点,强调上半身上下推压时的柔韧性和连贯性。

前后韵以中腰为轴,“推”是前后韵律动作过程中的关键,动作过程中上半身形成前后交替推出,形成右前左后、左前右后的左右横摆并以此类推。前后韵要求韵律流畅,强调气息下沉,留有余劲。如动作“头顶推”就是结合前后韵的基础上完成的。

八字韵以中腰为轴,要求以肩为主的交替前后划圆,即右肩带动上身后走上弧线到前方,同时左肩走下弧线到后方,过程中强调腰部的灵活性,否则就不能在摇和摆中形成八字韵,其八字韵又分为柔八字、扭八字、摇八字、摆八字等。

(二)手法训练

赣南采茶丑角的手法训练是教学中的重点,陈宾茂老艺人将其手法训练的主要内容分为:右手单扇和左手单袖筒,练习时先将二者分开,要求学生掌握各自的技巧,熟练后再将扇子和袖子配合训练。

“扇子花”的教学训练老艺人强调控制住肘关节,做到手腕放松,以腕带手,通过手腕的“翻、转、抛、推”等动态自然而灵活地运扇。扇子花变化之多但针对其训练却强调万变不离“宗”,“宗”即指基本的运扇手法“一指花”“二指花”“三指花”“四指花”“五指花”,在“宗”的基础上衍生出按扇、耘扇、抖扇等几十种“花”。对扇花的训练还要求配合上身的韵律来练习,例如:“蝴蝶扇”的训练要结合上身的八字韵。扇花训练有许多口诀,要求学生在练习运扇的时候要结合扇花的口诀,如:心悦风车扇、摸黑探路扇等。老艺人把扇子花的动作形态归纳为:“过头像葵花,落地滚西瓜,手舞似流水,左右如月挂。”

“单袖筒”是丑角手法训练中必不可少的,这在汉族民间舞教学中也是绝无仅有的。通常是左手单袖筒,将袖的一端穿套于左臂腋下,老艺人强调左肩发力并要求左手手臂放松,动作过程中根据动作的动势、节奏及其发力点,通过袖内手腕的“摆、抖、绕、甩、缠”等动态训练使单袖筒在身体的前后、左右、上下不同位置潇洒飘逸的挥舞,其传统艺诀是:“胸前绞袖胸后甩,动作连贯手臂带,前高后低力平衡,快慢随着节奏来”。其运袖形式有:胸前绞袖、腹前圈袖、狗摆尾袖等。单袖筒如同扇子花的训练一样也要结合上身的韵律,如:“黄龙缠身”的训练要结合上身的八字韵。单袖筒的每一个舞袖动作都有其鲜明的含意:喜悦腋下袖、怒视搭肩袖、急行前绞袖等几十种之多,在教学当中要求学生根据人物的情绪变化、特定的剧情而熟练地运用,灵活地运用单袖筒找到“单袖亦善舞”的美感。[2]

(三)步法训练

步法训练是教学中的重点,其步法动作是丰富多彩的,因而步法训练分四个阶段。丑角舞蹈步伐的第一训练阶段——开法儿训练,双采手位,自然正步位,屈双膝定三桩,双脚交替踩地,强调膝盖为发力点,做到“重下轻起、快下缓起”。第二训练阶段——流动行进变方位的训练,用三桩步法在不同的方位上进行流动性的舞感化的变化训练。第三训练阶段——选择顿跟步、耘田步等步伐动作进行分节、扩充的变化完成短句训练和组合训练。第四训练阶段——丑角的步法训练有其特别之处,即在做步伐之前都有一个起势或叫头,起势动态共有三种:单叫头起势、猫跳起势、缩跳起势,以求表演前的先声夺人或塑造人物。

丑角步法中具体的三桩是:

“矮子步”,即以膝盖半蹲或全蹲的行走状态为基本运动规律,过程中保持脚尖立地、脚跟提起,立腰抬头的舞姿,步法要有弹性,灵活而轻巧,被誉为“南方的男性芭蕾”。

“中桩步”,即则要求双膝半屈放松,保持膝盖的韧性以及腿部的松弛控制,双脚交替踩步,通常步伐有:耘田步、吊马腿等。

“高桩步”,其做法有二:一即正部并膝略屈,身体重心在全脚上,双脚交替踩地;二即八字步开膝略屈,上半身稍上仰,身体重心在脚后跟上,强调脚后跟落地时的力度,交替向前(后)走,通常步伐有:顿跟步、铲拱步等。

(四)模拟训练

赣南采茶丑角的模拟训练是教学中的一大特点。这也是民族民间舞教学的特性,流传在民间的模拟动作是相当丰富的,因此形成了许多惟妙惟肖的模拟动作语言。丑角模拟动作训练在教学中分为二个部分——动物和情态上的动作模拟。

模拟训练的第一部分——动物模拟。赣南是个多山地区,客家人惯于飞禽走兽为伴,因而创作出许多以动物命名的模拟动作,如:乌龟爬沙、狗牯摆尾等。在教学训练当中,先要求学生准确地抓住各种模拟动物的“形”,然后再结合丑角的动作动势从“神”模拟,即从“形”到“神”,最后再出神入化地表演并运用于组合或剧目当中。

模拟训练的第二部分——情态模拟,即模仿日常生活的虚拟动作。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每个情态动作作细致入微的讲解与分析,促使学生对动作进行联动想象和提高表演激情。如“驼子纳凉”即右手握扇似拿水烟袋的样子,左手背手,通过体态上的“含与抠”,步伐上的“艮与脆”,模拟出驼背佬纳凉时的模样,生动地演绎了各种日常劳作和民俗风情。[3]

(五)唱念带舞的训练

“唱念带舞”是教学中的难点。因为学生大多不是赣南客家人,而其当中的“唱”和“念”都要求用赣南客家的传统方言,要在音韵上达到字正腔圆保留其原汁原味的风格,这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不断的练习。传统赣南采茶戏丑角的表演是将唱、念、舞融为一体。因此,丑角的教学不应该局限于舞蹈动作的教学,而是除了在动律、手法、步法的加强教学之外,还要将“说”和“唱”介入到教学中,即做到“声情(说唱)并茂”。赣南采茶戏的“唱”即是“歌”,主要是“三腔一调”,都是由当地的民歌小调组成的曲牌,将这些曲牌联缀起来,使学生对丑角的人物形象有更深刻、更形象的了解。丑角当中的“说”即歌唱停顿之时进的一段念白,这念白不能用普通话“说”,一定要用客家方言“说”。即丑角中的“说”和“唱”都要用客家话,这样表演才能入木三分尽显赣南客家地方特色,这也是赣南采茶丑角区别于其它民间舞最根本的风格。将“唱念带舞”的表演风格很好地融入到丑角的教学当中,例如传统剧目《米童睄妹子》,就是这方面经典代表。

(六)组合训练

丑角组合训练包括两大内容:一是以手法、步法等训练元素在课堂上进行的短句训练,再发展为组合,是舞台化了的表演性组合;二是传统组合。

舞台化的表演性组合是以丑角的训练元素为根本,并在这个基础之上加以延伸、夸张和重构。抓住其基本体态特征,动律的发力点及动势走向,在舞蹈的动作编排、画面调度以及音乐节奏上都有新的突破,从而具有强烈的表演风格,更能突出丑角的个性特征,力求扩展对丑角的艺术表现力,以此达到对丑角人物的生动演绎。如:扇花组合、矮子步组合等。

传统组合是赣南采茶戏的前辈和民间老艺人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经过长时间的打磨、加工而编创的经典组合,在传统组合当中将丑角的人物形象鲜明地表现出来。例如:赣南采茶丑角中的人物形象分为正丑和反丑,二者在体态动律上又略为不同:正丑通常是“丑行俊扮”,舞蹈形态上大多采用高桩、中桩的步伐;反丑通常是“丑行丑扮”,舞蹈步伐上大多采用矮桩。因而,在组合训练中就要区别正丑和反丑的人物个性及其风格特点,突出人物形象,以此更好地把握和区分出丑角的风格、韵律及情感。

四、“二老艺人”在赣南采茶丑角的教学意义

(一)深化赣南采茶戏丑角的表演风格

民间舞蹈从田野步入课堂风格韵律是核心,“二老艺人”通过在民间长期的调查与学习,不但掌握了民间舞丰富的原始资料,同时还对其进行积极地分析与研究。赣南采茶戏丑角的风格特点以诙谐幽默而见长。请擅长丑角表演的“二老艺人”陈宾茂先生进课堂,强调丑角舞蹈从动作风格和动态上进行“原”的教授。对于在动律上由单一到复合以及动作到组合的训练,可以就“事”(赣南采茶戏丑角)论“事”,进而有利于学生对丑角舞蹈的动律、元素进行系统地搜集和整理,更好地把握丑角的韵律,精确地表现出丑角每一个舞蹈动作的含义。陈宾茂老艺人专长丑角的表演并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灵动鲜活、潇洒流畅、即兴精妙。因此,他在教学之中不仅强调丑角三大技巧的运用,还尤其注重表演,促进学生对赣南采茶戏丑角风格的把握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些成就都源于“二老艺人”陈宾茂的倾心传授,为深化赣南采茶戏丑角的表演风格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强化地方院校的特色化教学

赣南是赣南采茶戏的发源地。被田汉誉为“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的赣南采茶戏不仅仅是江西省文化艺术的代表,更是赣南地区文化艺术的瑰宝。赣南师范大学是这样一个具有浓厚的客家文化氛围的地方高师院校,理应要有自身的特色化舞蹈教学。因而将赣南采茶戏引进赣南师范大学舞蹈学专业的民间舞课堂,聘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二老艺人”陈宾茂老先生进行赣南采茶戏丑角的现场教学,让学生近距离学习赣南采茶戏丑角的动作元素,体会丑角动作的韵律及风格特色,感受原生态的赣南采茶戏丑角表演。学生从陈宾茂老艺人惟妙惟肖的表演艺术中对赣南采茶戏丑角的人物特色不再停留于肢体语言表达上,而是“神”“情”并茂地深入到赣南采茶戏丑角的人物性格、情感及精神内涵的理解和表达上,感受浓郁的赣南客家文化,最大程度地将赣南采茶戏丑角所独具的艺术魅力予以突现。这也是地方高校特色化教学的一项重要举措及典范。

(三)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随着当今社会各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各地教育界对于当地的文化遗产也越来越关注。赣南采茶戏作为珍贵的客家文化遗产于2006年纳入到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名录之中,从而为以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获得“文化遗产”身份之后将会如何传承下去,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作为当地高校教育者,我们理应认真思考如何用一种“活态性”的传承方式来传承赣南采茶戏。2014年陈宾茂老艺人被国家确认为赣南采茶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就意味着赣南采茶戏将以一种“正式传承”的方式得以保护。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传承,教育是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将陈宾茂老艺人请进赣南师范大学民间舞课堂,使赣南采茶戏在陈老艺人和学生之间得到传授和继承,这也是赣南采茶戏非物质性传承的主要方式,既遵循赣南采茶戏的文化属性,又促进赣南采茶戏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赣南采茶戏的不断发展,以陈宾茂为代表的赣南采茶戏的“二老艺人”进入课堂,通过民间搜集整理和舞台创作,为赣南采茶戏丑角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时至今日,赣南采茶戏能在中国舞蹈艺术最高学府的课堂上占有一席之地,同时成为江西省高校舞蹈学专业的必修课,这都足以证明赣南采茶戏丑角舞蹈从民间走向课堂,从大俗到大雅的价值提升。对赣南采茶戏丑角教学的探索,不仅是对赣南客家文化的继承,也是对我国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一种方式。

参考文献:

[1]李卿.论“二老艺人”在鼓子秧歌发展中的价值与意义[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8,(4):85.

[2]王敏.江西赣南采茶戏歌舞艺术[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42-53.

[3]郭磊.赣南采茶舞蹈教材与教学实践[M].人民音乐出版社,2013:59-82.

责任编辑:朱学平

*收稿日期:2015-12-01

DOI:10.13698/j.cnki.cn36-1037/c.2016.04.025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厅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1YB203)

作者简介:傅丽(1972-),女,广东普宁人,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舞蹈教学与理论;肖满英(1971-),女,江西南康人,江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音乐系讲师,研究方向:客家音乐;何玲(1982-),女,江西赣州人,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赣南采茶戏方向)在读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J60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8332(2016)04-0117-04

Research on Folk Artists in Gannan Tea Picking Opera Clown Teaching

FU Li, XIAO Manying, HE Ling

(SchoolofMusic,GannanNormalUniversity,Ganzhou341000,China)

Abstract:As the representative form of folk dancing in Gannan Hakka area, Gannan Tea Picking Opera has been taught in the university folk dancing class. It is important to present the Gannan Tea Picking Opera clown in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ocess, observing the laws of teaching and preserving its original artistic. The paper begins with folk artists, illustrates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Gannan Tea Picking Opera clown, expounds Gannan Tea Picking Opera clown teaching content of Chen Binmao, a folk artist, and aims to explore the significance of inviting the folk artists to the university folk dancing class.

Key words:folk artists; Gannan Tea Picking Opera; clown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6.1037.C.20160708.0950.008.html

猜你喜欢
丑角
丑角
丑角
会更受欢迎
对丑角之美的演绎分析
丑角
昆曲的丑角之美
戏曲表演中丑角文化内涵研究
唐玄宗演戏丑角沾了光
分析“丑角”与民间大秧歌的融合形式
国家优秀院团丑角专场演出暨丑角表演艺术学术研讨会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