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的构建

2016-03-18 17:46吴晓云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吴晓云

(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成都 611731)



【政治学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的构建

吴晓云

(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成都 611731)

摘要:平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平等超越于西方人权思想,它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基础上的社会权的平等、保障底线的差别的平等和发展中不断健全的平等。在我国,平等价值观的建设充分体现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特色。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各项社会主义事业迅速蓬勃发展,但不断加剧的地区差距、行业分别、贫富悬殊等不平等结构,日愈引发广大群众的强烈不满。党中央全面审视和科学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态势,认为平等问题不抓紧解决,不仅会影响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的信心,而且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习近平同志说,我们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营造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1]6学术界亦积极为构建新形势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做出理论回应。目前来看,他们的研究视角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在充分吸收和借鉴西方自由主义平等派政治哲学的基础上,构建当代的平等价值观;二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视角,构建社会主义的平等价值观。笔者认为,与这两种研究视角比较起来,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角度对平等观予以理论构建,更能体现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的本质。

唯物史观:对自由主义平等观的批判

自由主义平等观,作为一种外来观念,对中国影响很大。早在清朝末年,康有为就倡导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把平等看作“几何公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进一步传播民主、科学的西方文化;新中国建立后尤其是实施开放政策以来,人们对“天赋人权”“生而平等”等这一类西方语录也极为熟悉。依据自由主义政治哲学传统,“人类天生就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2]59,为了保障这些生来就有的自然权利,人与人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契约国家。该国家一旦建立不容轻意变更,只有当其无法保障人民权利时,人民才有权废除它。可见,平等在自由主义者那里,既是思想观念,更是政治制度。因此,马克思说,平等是一种“现实的、物质的”“统治力量”[3]128。

历史上,自由主义平等观念,曾“以一种持续而无法抵御的力量促使”人们“彻底摧毁中世纪遗留的一切制度”[4]243-244,建立起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秩序。就推翻封建等级制度和贵族专制制度的历史功绩而言,自由主义者引领的资产阶级革命,及其之后建立的资本主义立宪民主制度,为人类的平等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然而,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和制度的上层建筑,平等,离不开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特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它总是立足于特定的阶级利益主体,具体地、历史地、阶级地存在于社会当中。自由主义者所高扬的平等,表面上看,是人人平等的普世价值;但实际上,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了这个平等只是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对于无产者来说,是“一切形式的奴役,社会贫困、精神屈辱和政治依附”[5]609。尽管当代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家们开始倡导用“正义原则”规范社会的制度结构、用“差别原则”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但由于缺乏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客观经济基础的彻底革命,也由于缺乏对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分化的根本改变,所以,他们的平等思想蒙上了道德理想主义色彩,失守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真实意蕴。真实意蕴的平等,只有在社会主义才能实现。因为它推翻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基础,消灭了资产阶级的剥削统治,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平等社会。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力发展经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使综合国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人民生活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巨大的经济成就,为实现全体人民的平等发展、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实物质基础和有力条件。同时,我们推翻了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阶级统治制度,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存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经济分配制度。这些重大的社会变革,为全体人民平等参与劳动、平等享有劳动成果提供了强大的制度保障。尽管在我国现有经济的发展水平上,在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框架内,还存在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行业差距等不平等现象,甚至有些地区或领域还存在剥削现象,然而,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来看、从社会发展的大局来看,我国人民在实质上已经享有比资本主义社会更高阶段的平等。

至此,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代表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自由主义平等观,本质上不适用于我国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的构建。对我国平等价值观的理论建设,有待探索一条符合我国自身历史境遇的、符合社会主义内在要求的发展道路。就此而言,我们不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而且要回复到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源头上,去思考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的构建问题。

唯物辩证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观的方法论基础

就方法论本身而言,唯物辩证法或者说辩证唯物主义,比唯物史观或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更具本源意义。如果缺失唯物辩证法哲学视野,唯物史观可能很难形成对平等观历史本质和阶级本质的正确看法,对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平等观的历史进步性及其局限性的理解也会有偏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观的优越性也将认识不足。

首先,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深处,唯物史观与辩证唯物主义,总是交织在一起共同发挥方法论作用的;其中,唯物主义是它们共有的本体论基础。正是将思考的视域定格在社会历史实践,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避免对平等的抽象想像,才能把这一观念意识落实到社会生活的历史境地加以讨论。其次,辩证思维为历史唯物主义指明基本的哲学方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规律和阶级分析方法,是唯物史观认识平等问题的基本原理。倘若没有辩证法能动的物质实践的观点和对立统一规律的矛盾论思维,那么,历史唯物主义很可能陷入经济决定论的科学主义怪圈,把平等这个上层建筑的复杂社会问题简单归结于一个经济问题或是政治技术问题,进而消解了平等问题本身。最后,承认平等观发展的历史进步性,肯定社会主义平等观对资本主义的超越性,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平等问题的基本看法。而这一看法,起源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发展观点和否定性过程的论断。按照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说法,任何事物都不是静止的实体,而是一个不断否定自我、突破自我局限的运动过程,这个过程决定了事物呈现为螺旋式上升的历史发展进程。平等,作为一个观念性事物,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一个优越的平等观只能存在于一个先进的社会之中;迄今为止,社会主义社会总体上是最为先进的社会,因此,社会主义平等是最为优越的平等。

可见,正是在唯物辩证法的哲学视野下,使我们正确运用唯物史观的方法,清醒地认识到自由主义平等观背后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性质,并深度挖掘出社会主义平等观的历史进步性和本质优越性。如果说唯物史观侧重从历史进步的角度揭示社会主义平等观的先进性和科学性,那么,辩证唯物主义或者说唯物辩证法,作为揭示事物自我运动规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论原则,对我们深度领会中国道路在社会主义平等观建设中的作用有着重要意义。

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看来,事物的发展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自我运动、自我前进;任何外在因素只能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的进程,不能根本改变事物的性质和发展的方向,真正发挥主导作用的终究还是事物自身。中国的社会主义平等观建设必须认真审视我们现有经济发展水平和平等观建设的现状,充分尊重中国历史传统的平等观点,构建既符合中国实际的又符合历史发展先进性要求的社会主义平等观。当然,我们的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构建是在全球化背景下进行的。以自由主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凭借其在世界范围内强大的经济政治实力,不断冲击包括我国在内的一切非资本主义国家的观念建设和制度建设。为此,我们对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的构建,一方面,不得不直面资本主义挑战;另一方面,可以大胆借鉴它们的一些先进经验,辅助我们的平等观建设。然而,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有足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努力构建属于我们中国自己的、又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规律。

社会权平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观的核心内容

平等在西方,一直是自由主义思想家们反复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早期,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一批老派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家,从天赋人权、契约国家等角度思考平等问题,进而论证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合理性和封建主义等级制度的腐朽性,并最终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民主国家的构建。如今,罗尔斯、德沃金、诺奇克等一批新自由主义思想家们,从社会正义原则、良序社会建制等角度思考平等问题,进而在道德层面上论证了关照弱势群体的必要性,并最终推动了资本主义福利国家建设,对缓解资本主义国家的不平等问题提供了一定理论帮助。然而,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看来,无论是新自由主义还是旧自由主义都有一个共同的理论困境,那就是:停留在形而上学的抽象层面上,形式化论述平等理论问题和制度改良问题;没有深入到社会实践的经济基础和阶级根源,去解决平等的社会实现问题。自由主义平等观其本质是形而上学的超验论。

马克思说,资本主义平等是一种“仅仅以自身来衡量自身的实际需要”的自我意识。这种平等观念源于自我反思哲学,通过“我”对自身的感性存在和理性存在的逻辑分析,由己及人推导出人与人的平等关系,进而成就一整套民主政治法律体系。由于反思哲学在方法论上有其孤立、静止的一面,所以经由反思哲学所论证的平等理论,尽管比封建等级观念更具历史进步性,但总体上它仍然是一种形式上的平等、道德意味的平等,缺乏具体的社会经验内涵。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观察平等问题不应用道德和法学来衡量,也不应诉诸于人道、慈悲之类的温情,而要从社会的具体内容加以评判。“平等是人在实践领域中对自身的意识”“应当不仅是表面的,不仅在国家的领域中实行,它还应当是实际的,还应当在社会的、经济的领域中实行”[6]448。社会主义平等不仅体现为法律形式和政治权利,而且涵盖在社会生活的各个主要方面。

社会主义平等是面向社会权的、广泛的、实质的平等。社会权主要指公民从社会所获得和基本生产和生活的权利,一般包括经济权,受教育权和环境权等三类权利,社会权的核心部分是经济权。马克思说:“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没有经济实力,教育、医疗、有尊严的生活、个性化的自由发展……都是一些子虚乌有的事情。然而,近年来,一些西方新自由主义学者鼓吹社会权是一种“市场外”“非商品”的权利,该权利可以通过“斯密意义上的资本主义”中性政府对每个社会成员“积极作为”而得以科学实现[7]22-27。针对这一抽象的社会平等观,恩格斯早就予以驳斥:“诉诸道德和法的做法,在科学上丝毫不能把我们推向前进行”;相反地,经济科学足以证明“社会弊病是现存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6]492。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经济基础的资本主义,必然在社会上呈现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的两极分化,在政治上崛立代表资产阶级集权利益的极权政府、寡头统治。尽管一些现代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收入的再分配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使富有者向弱势群体让渡了一部分“社会善品”;但是,这种让渡,从本质上说,完全取决于资本家的“良心”,无产者只能凭借“道德运气”被动地等待资本家的自觉行为。无产者只有联合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才能真正获得自身的解放。《共产党宣言》指出:当无产阶级“使自己成为统治阶级,并以统治阶级的资格用暴力消灭旧的生产关系,那么它在消灭这种生产关系的同时,也就消灭了阶级对立的存在条件,消灭了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代替那存在的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共产主义社会,“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8]294,社会“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6]306

1949年,我们建立起新型民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追求平等的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建国后,我们一边大力发展生产力,大力发展教育和公共事业;一边建立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制度,促进社会平等从生产条件到分配方式、从经济领域到社会生活的全面实现。改革开放后,我们建立建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中国社会总体上进入“小康”。“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9]161-162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由于在公有制经济之外还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复杂成分,由于公有制经济内部还有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的区别,因此,社会上出现了各阶层之间具体利益的差别,但从整体看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在此基础上,我们的社会各项事业得到所有社会阶级阶层的一致支持,教育、就业、医疗、住房、养老、保险等各项福利制度正在有序进展,人民的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正在进一步得到落实,整个中国正在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迈进。

保障底线的差别平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观的本质特点

自由主义者眼里的平等,是一切人在起点上的无差别平等。卢梭说:“不平等现象在自然状态中几乎是不存在的。”[10]120即在初始意义上,每个人都是自由、平等、理性、利已的人,社会共同体的存在就是为了维护每个社会成员初始人权而存在的。罗尔斯指出,保障公民在起点上的人权平等是社会正义的“第一原则”;至于后天所得的“财富和收入的分配无需平等”,甚至可以说,“社会的与经济的不平等”恰恰作为“差别原则”体现了社会正义“第二原则”;且“第二原则”只有在“第一原则”的约束下,才能“合乎每一个人的利益”[11]48。由此可见,在自由主义者那里,平等本质上是一种脱离社会实际的、无差别的起点平等。按照唯物辩证法的理解,这种平等只能存在于资本主义的法律形式和政治宣言当中,在日常生活世界是不存在的。因为把其他一切社会内容都撇开,无视个体差异和矛盾变化的存在,只从理性的利已主义这个“特定的方面”去衡量每个人的伦理价值,显然是对实践经验丰富性和多样性的全盘否定。要想“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6]306,让每一个人享有自由发展的全面空间,那就只有进入生产力高速增长、集体财富“充分涌流”的无阶级社会——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才是可能的。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一个共产主义的低阶段且是最不发达的阶段,但在许多观念和制度上,我们已经启用共产主义的做法。譬如,共产主义要求消灭阶级差别、保留个体差异,让每个人拥有全面发展的平等机会。对此,我们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相应地提出“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平等原则。“各尽所能”——即让每一个人把自身能力毫无保留地施展或贡献出来——被当作平等原则的首要因素提出来,这充分证明,我们在平等目标上优先考虑的是:差异性个体的平等发展权利。至于“按劳分配”这个社会财富的分配原则,作为社会主义平等的重要内容,是迄今为止最进步、最科学的分配形式。

所谓“按劳分配”,即指在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社会扣除之后,按照个人提供社会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根据生产方式与分配方式、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进而决定整个社会的平等状况。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社会成员既是集体财产的所有者又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他们之间平等的财产所有关系,决定了生产和分配关系的平等性,进而决定整个经济过程中个人关系的平等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主义经济生活的平等性,最终决定了人们在政治、文化等各个社会生活领域平等发展的权利。与此对照,在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物质资料掌握在资本家那里,而人民大众只有生产的人身条件即劳动力;相应地,消费资料的分配方式自然就是“按资分配”方式,这样,整个经济活动就体现为资本家与人民大众的两极对立;在此经济基础之上,资本主义的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也都基本呈现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两极分化。可见,“按劳分配”原则是取消阶级特权、消除阶级差别的社会主义分配方式,其本质优越于资本主义的“按资分配”模式。

然而,“按劳分配”原则并没有完全消除“资产阶级的法权”的抽象性和同一性弊端。因为“以同一尺度——劳动——来计量”收入分配,客观上默认了“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把人的本质片面地“只当作劳动者”[6]305,从而抹杀了人的社会存在的丰富性和差异性。为了让每个人都能获得平等的生存权和发展权,马克思提出“按需分配”的设想,即按照每一个社会成员个性化发展的实际需要来分配社会的消费品。当然,他清醒地看到,这一原则在共产主义低级阶段是不切实际的。马克思说,“按需分配”只有“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6]305,才是可能的。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不仅远远落后于共产主义社会,而且还落后于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它的基本生产关系虽然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但还有个体经济、私营企业等多种所有制经济存在;相应地,在分配问题上,我国主要执行的原则是“按劳分配”而不是“按需分配”,甚至在一定范围内我们还要实行“按资分配”原则,以及落后于“按资分配”的其它分配形式。可见,我国的平等观念和制度,尽管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平等,但其水平还很低,还兼有差异性和同一性特点,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发展中不断健全的平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观的基本状态

平等的观念总是和不平等观念同时产生、共同存在的,这是在平等问题上的历史辩证法。恩格斯说,“平等的观念”“本身是一种历史的产物,这一观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件,而这种历史条件本身又以长期的以往的历史为前提。所以,这样的平等观念说它是什么都行,就不能说是永恒的真理。”[6]448古代,以手工劳动为特点的落后生产条件,形成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血亲关系的社会等级。近代,机械化大生产催生了商品生产和等价交换,在此基础上,资产阶级建立“人人平等”的民主国家;但是,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经济本质,决定了资本主义平等不过是资本的经济特权、寡头的政治统治。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使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为人们平等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权利的实现创造了坚实的条件。平等既成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又成为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

建国初期,我们创造性地实践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平等观,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基础上,消灭了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剥削与压迫,确立了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使社会生产从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大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新中国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制度,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民族区域自治制等基本政治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权利,使中国人民在平等的理想追求中前进了一大步。然而,我国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发展极不平等的社会主义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增进社会主义平等,并没有现成的道路可循。建国初期,由于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不科学、对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估计错误,产生了“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操之过急的情绪。针对平等问题,我们混淆了社会主义同共产主义的区别,混淆社会主义平等同平均主义的区别。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条件下,盲目地推行高度社会化的劳动生产方式,对有限的社会产品采取了平均分配的供给制。结果表明这一切并没有使人民群众进入人人平等、共同富裕的共产主义社会,反而助长平均主义,挫伤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对生产力造成巨大破坏,使我们距离共产主义美好生活更加遥远。

改革开放以后,在认真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清楚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平等建设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首先,我国经济实力虽有显著增强,但总体水平还不高,手工农业与现代农业、粗放型工业与集约型工业之间的差距还很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已经初步建立,而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其它非公有制的经济成分与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差别依然存在,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城乡差距、东西部发展差距、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差距都相当大。其次,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文化事业繁荣昌盛,但同时,人民群众的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解决得还不尽人意,部分群众甚至生活困难,社会不平等现象还存在于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最后,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起来的工人阶级政党,她作为执政党,其先进性和人民性是得到广大群众一致认同的。可是近年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的干部中盛行,少数党员干部思想信念动摇,以权谋私、贪污腐化等问题严重,这些问题,在少数地区、行业内甚至发展成为特权阶层与广大群众之间的对立。基于上述事实,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平等在中国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逐步消灭阶级、消灭剥削、消灭特权,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平等发展的长期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建设是一项崇高的精神文明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接续奋斗。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我们要继续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平等观建设提供更充实的物质基础;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平等观建设培育积极的精神食粮;不断加强社会主义体制改革,为平等建设构架制度保障。让我们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努力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使全体人民真正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权的平等、保障底线的差别的平等和发展中不断健全的平等,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目标——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洛克.政府论:下篇[M].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5]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乔万尼·阿里吉.亚当·斯密在北京[M].路爱国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8] 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卢梭.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11]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Equality Valu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U Xiao-yun

(SchoolofMarxismEducation,UniversityofElectronicandTechnologyofChina,Chengdu611731,China)

责任编辑:杨柏岭

DOI:10.14182/j.cnki.j.anu.2016.01.006

*收稿日期:2015-10-20

基金项目: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项目(15JDSZK041)

作者简介:吴晓云(1974-),女,江西鄱阳人,副教授,主要从事现当代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2435(2016)01-0045-06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差别的平等;发展中的平等

Key words: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quality values; differential equality; developing equality

Abstract:Equality is on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the essence of socialism, and the inner requirement of socialist development. Socialist equality differs from the thought of western human rights, which is based on the thought of Marxist equality including social equality, protecting the bottom line of differential equality, and constantly developing and improving equality. In our country, it is to fully embody Chinese and socialist characteristics to build the equality.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对苏联生态建设的超越
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揭示中国模式的政治图谱
党为何始终高度重视核心问题
当代青年的“小目标”,该如何实现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百年发展趋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关系探究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试论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