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海南三亚 572000)
创意写作与传统写作差异分析
席晓丽
(三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海南三亚 572000)
创意写作作为写作领域的新名词,受到普遍关注。创意写作与传统写作在写作主体构成、写作价值观、理论来源和视野方面存在差异。创意写作与传统写作存在承续关系,是在传统写作基础上的理论进阶,对写作教学和写作理论都有提升作用。
创意写作;传统写作;写作主体;价值观;理论来源
创意写作和传统写作作为写作活动,都离不开写作主体、客体、载体和受体这四个要素以及这四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但是创意写作和传统写作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创意写作是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中文专业教育面临发展困境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创意写作”作为写作术语提出,本身就是理论创新,在受到关注的同时,也受到不断的质疑。本文将对创意写作与传统写作进行差异化比较,以期梳理出创意写作的特征和其理论进阶的路径。
写作系统中的主体是写作活动的实施者,即写作行为的发起人,通常谓之作者,这是写作主体的内涵。但是,由于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写作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写作主体(作者)与写作受体(读者)之间、写作主体与写作载体(文本)之间不再是主导与被主导的关系,而是互动交流的关系。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读者作为消费者可以直接影响作者(生产者)的创作走向和写作载体(文本)的呈现形式,改变了以往的经过写作客体反馈,间接影响写作主体(作者)的被动地位。这些变化使写作主体的外延不断扩展,有别于传统写作的写作主体认定,形成了新的创意写作主体构成。
传统写作学认定的写作主体通常都是专业作家或从事与写作活动密切相关的职业写作者,并且指出写作主体应具备较全面的素养(生活素养、学识素养、人格品味、审美理想)和综合能力(感受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1]。写作作为一种需要较高综合素质的高级专业能力而存在。从传统写作主体从事的岗位和职业来说,主要集中在作家协会、传统媒体、党政机关。写作的文类主要有文学写作和应用写作(以公文写作为主),写作主体的能力获得主要通过自身学识修养提高和生活经验积累,而传统的中文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以文学鉴赏能力、文学研究能力为主,并没有专门培养写作能力。
创意写作主体的外延就宽泛得多,创意写作的主体可以是任何从事创造性写作的人,突破了以往以写作为职业的观念和门槛。创意写作就是自我认知、自我发现和自我提升的过程,没有专业和职业、年龄和阅历等的限制,葛红兵教授提出“不是学做作家,而是现在就是作家”的观点[2]。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这一个,在不同的时间、空间、环境的组合中造就了独一无二的写作主体。创意写作的学习只是帮助写作主体进行自我挖掘和自我认知,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强调了写作主体的主动性和存在感。
创意写作主体中的一类是高校培养的创意写作专业人才,目前已有十几所高校设置了创意写作本科、硕士、博士等不同阶段的学位培养。不少高校还相继成立了中(英)文创意写作中心。高校中文专业逐步探索创意写作人才培养和专业学科建设问题,以学科理论建设、出版系列书系、学术论坛、写作比赛、社会服务等全面开展写作专业人才培养。这类接受正规学历教育的创意写作人才,将成为创意写作学科理论与实践的生力军。如上海大学文学与创意写作中心以硕士生、博士生为主体的11人团队创作影视剧本《大宋江山》,采取团队合作的方式,从故事创作的情节发展、人物塑造、场景描述等不同方面,分组讨论、制定整体策划方案,再分工进行创作[3]。改变了“写作不能教”,“写作是孤独的个体行为”的状态,激发了创作灵感,加速了写作主体的成长。
另一类创意写作主体是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将写作与网络、多媒体、影视等载体结合,实现从一元到多元化,进而与产业对接。如视觉艺术、文案策划、网络写手等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作为文化创意产业链的上游,创意写作具有鲜明的产业指向性,突破传统创作行为的孤立性,将原先单个的作家和创作活动纳入产业链条成为其中的一环。创意文化产业中的这类创意写作主体是适逢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猛,而创意人才紧缺的机遇而生的,网络阅读的流行、电视节目的策划、影视剧和动漫剧本创作,“互联网+”的文化生产方式等都需要专业创意写作人才的加入。这类创意写作主体具有明确的市场意识,并且善于将写作与广告、动画、舞台表演甚至旅游、时尚、个人身心修行等其他形式结合起来,赋予写作更丰富的存在形态。如台湾的李欣频运用创新的语言和写作角度赋予平凡事物以新奇的面貌和感人的情感,创作了很多经典的广告创意文案,并且通过“量子创意私塾课”、畅销书《十四堂人生创意课》等,打造了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的创意品牌,实现了写作与产业的对接。
还有一类是自由写作者,创意写作强调“创意第一,写作第二”,在写作主体方面体现了开放性,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创意写作教师李华的《写出心灵深处的故事》强调“自由写作”[4],不考虑年龄、职业,不考虑文体和表达方式,只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将所有有写作意愿的人都纳入创意写作的范畴,这一变化是很大的突破,使写作迎来了第二次大解放,第一次解放是在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使写作不再是个别阶层的垄断性专利,普通百姓可以学会使用契据、书信等日常文书,具备了运用文字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创意写作带来的第二次解放使每个人都可以拿起笔书写自己的喜怒哀乐,前所未有地拥有了写作表情达意,实现精神层次需求的能力。
就写作主体而言,创意写作区别于传统写作的除了写作主体的外延不同之外,还有写作主体的写作价值观的不同。写作价值观是作者社会认知的反映,是作者对写作行为所起到的作用的判断。传统写作学认为“作者努力进行写作,目的是让自己的写作文本对人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并很好地为人和社会的发展服务,从而规范人的社会行为,促进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5]。传统写作延续了“文以载道”的传统,把写作作为社会教化的手段和工具,写作主体更倾向于将写作作为“经国之大业”,更重视写作的社会功能和传世价值,而创意写作试图突破这一限定,回归到对写作本体的价值认识。创意写作价值观的内在核心是写作主体个人价值的实现,表现在外在形式上是写作价值的多元化,写作的娱乐功能、市场价值和普适性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
创意写作与传统写作最重要的价值观差异是市场意识和营销思维,市场意识是将写作作为一种生产行为,将作品作为商品,将写作活动的重点放在作品的流通环节,而不是创作环节。要求作者具有较敏锐的商业意识,注重对资源的有效整合。营销思维是指从读者的视角出发,抓住当下社会发展的热点和受众的关注点,考虑作品的市场价值和经济效益的一种思维。
市场意识和营销思维是创意写作对接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观念。市场意识的引入使写作成为一种“生产力”,具有了创造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能力。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播出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好评,尤其是其解说词迅速走红。这得益于该片创作团队的精良创作,也得益于其推广宣传意识。该片利用电视媒体、微博等对作品进行宣传介绍,该片以个人的视角,以故事的手法,讲述美食,符合当下受众的心理需求,使得该纪录片取得了创作和营销的双重成功。正是因为有了市场意识和营销思维,创作主体的角色定位也发生了调整,纪录片的创作者不再只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记录者,也成为了市场经营的参与者。
创意写作与传统写作作为写作活动,其发展变化鲜明地反映出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五四时期,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剧烈变革,写作行为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变,语言形式由文言到白话、文体分类更专业化、写作风格更加简洁明了,传统写作新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传统写作受到了巨大的挑战,是固守还是改变?读者和消费者做出了选择,写作载体的多样化、写作观念的更新等催生了创意写作理论的产生。
中国写作学传统主要有两个理论来源,一是五四时期引进的西方语法学、文体学、修辞学理论,借鉴西方的文体分类方法,将文章分为美术文(文学写作)和实用文(应用写作),形成了现代写作学文类划分的基础。二是20世纪50年代,受到苏联的《文学原理》的影响,以苏联文艺学的“作品构成论”为基础,注重对作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解读,从文章的主题、题材以及结构、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写作训练。以静态的视角对写作载体(文章)进行解读和分析,并辅以分文体写作知识,构成了传统写作学的基本模式。20世纪80年以来,写作学借鉴其他的学科理论(如心理学、思维学、脑科学、语言学等),逐步构筑了新的学科理论,把写作作为一种“活动”,进行动态审视,逐步从以文本分析为中心过度到了以写作主体为中心。以跨学科的视野和多元化的角度,体现了写作学科逐步科学化和系统化的特点。但整体而言,传统写作依然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文以载道”以及“教化”观念的影响和制约,在创作文体的选择、人物性格的塑造和个人写作价值的实现上都囿于传统的范围。
“创意写作”作为一个写作学新的理论术语明确地在中国提出,最早是2011年6月葛红兵、许道军发表在《探索与争鸣》上的《中国创意写作学学科建构论纲》,该论文首次将创意写作作为区别于传统写作学的理论命题提出,并分析了创意写作作为一种新的写作理论,在新的创作模式构建、文化产业发展需要以及高校写作教学改革等方面体现出的价值,并提升到国家文化竞争力提升的层面。这一问题的提出,具有颠覆性意义,是继五四运动写作学变革以来的又一次重大转变。五四时期的写作学实现了对中国古代写作理论从语言形式到章法体例的彻底改变,创意写作理念的提出,改变了以写作主体为研究中心的局面,将写作受体的维度作为写作活动重要的考量标准,同时,在写作主体方面更关注主体的创造性、个性和自我表达,而非写作的工具性与社会教化功能。
中国创意写作主要借鉴欧美创意写作体系。创意写作最早的发起人之一葛红兵教授曾在英国剑桥大学访学,了解到外国写作的“工坊制度”,以及国外培养写作能力的方式和途径,开始了对创意写作学科基础理论及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复旦大学作为国内第一个创意写作专业硕士学位点学校,在学位教育中引进美国成熟的创意写作课程项目,并邀请芝加哥哥伦比亚艺术学院教授驻校教授创意写作。
世界上最早开展创意写作的是美国爱荷华大学的创意写作工作坊,随后创意写作作为一门学科在欧美大学普遍推广。欧美的创意写作偏重实践,注重创作的经验传授和写作的个人化,主要的创作内容是文学类作品,如诗歌、小说、剧本等,还关注与产业对接的文案、广告等创意类文本。采用较多的教学模式是工作坊的形式。关注的重点在不同文体的写作技巧、写作主体的创意激发、创意写作学科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相关的教育教学理念。这些具有应用性和实操性的理论为中国创意写作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创意写作在中国的发展刚刚起步,它的学科发展、理论来源正在逐步完善。在创生的过程中,遇到最多的问题是:一是写作能不能教?写作是技术性私密化的?还是可操作的可传授的?这关系到写作学科的存在价值以及高等学校中文专业能否培养作家的问题。二是写作应该是一种有严格专业壁垒的高智商行为吗?写作一定要承载社会、政治、历史叙述的重大责任吗?针对这些问题,创意写作的发展实践正在寻找答案:2009年上海大学文学与创意写作研究中心作为我国第一个创意写作研究和实践机构成立;2010年复旦大学设立全国首个创意写作专业硕士学位点;2015年上海大学获批中国第一个创意写作博士点。这些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说明创意写作作为学科和专业已逐步得到认可。同时,自2011年起,人民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创意写作书系几十本,系统引进国外创意写作成果,书系中有畅销美国80多年的《成为作家》,有极具操作性和指导性的《小说写作教程》,有美国非虚构写作“圣经”级指南《写作法宝》,有众多作家、教师的写作秘籍《开始写吧》系列练习,以及其他众多国内外专家的权威写作指南。随着丛书的品种不断增多,所涉主题已经涵盖到虚构、非虚构、影视剧本等领域,以及针对不同写作问题的训练和指南。在引进国外创意写作理论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学者、一线教师开始关注创意写作的学科建设和教学实践,知网以“创意写作”为主题的论文,截至2016年9月20日,有117篇,而且呈逐年增多的趋势。这些成果从理论和教学实践上,逐步构建起中国创意写作的理论框架和教学实践思路,为创意写作的本土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创意”概念在广告、建筑设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旅游等行业都有广泛运用,并由此形成了创意产业和创意经济。“创意”与“写作”相结合,将市场意识和营销思维带入写作活动,使写作成为创意产业的上游环节,并且扩大了写作主体的外延,使传统写作认定的“作家”扩展为创意写作的“写手”,这是社会和时代做出的选择,也将成为写作理论发展的新阶段。
[1]董小玉,等.现代写作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3.
[2]许道军,等.创意写作:基础理论与训练[M].上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40.
[3]施晨露.上海大学11人团队创作超长篇小说《大宋江山》[N].解放日报,2015-03-24.
[4]李华.说出心灵的故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9.
[5]郭金世.试论作者的写作观[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2).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reative Writing and Traditional Writing
XI Xiaoli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communication,Sanya University,Sanya,Hainan,572000 China)
Creative writing,as a new writing method,has received widespread attention.Through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reative writing and traditional writing,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y are different in the components of writing subjects,the outlook of writing,the the⁃oretical sources and its horizon.And finally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y have a progressive relationship in theory.
creative writing;traditional writing;writing subject;writing values;theoretical source
I04
A
2096-2126(2016)05-0035-04
(责任编辑:雷凯)
2016-09-25
席晓丽(1980—),女,河南三门峡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写作学、地方文化。